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三·傷寒提鉤 (2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·傷寒提鉤 (29)

1. 傷寒

在亡血臟虛之人,下之百無一生矣。(喻嘉言)

厥陰者,陰之盡也。厥字從⿱艹蠋從欠,謂陰之盡,而不足乎陽者也。又陰之盡,將上逆而接乎陽者也。《內經》謂一陰至絕處,卻作朔晦是也。故熱入厥陰者,得陽邪出表,不至內擾乎陰則愈;寒入厥陰者,得陽氣來復,得以入而救陰則愈。皆以外陽接乎內陰為順。蓋厥陰一證,經雖屬陰,總欲其氣通於陽也。

邪既入陰之盡,勢必厥逆;內攻其里,勢必下利。為喉痹,為膿血,皆陽勝之過也;為除中,為戴陽,皆陰盛之極也。世之治厥陰者,若涉大海,茫無津涯,吾為兩言以蔽之:治厥者,曰辨其寒厥、熱厥而已矣;治利者,曰辨其寒利、熱利而已矣。至於為嘔為噦,亦莫不有寒熱之辨也。

(程扶生)

惡寒

惡寒者,風寒客於營衛,非寒熱之寒,又非惡風也,故不待見風而後怯寒,雖身大熱,亦不欲去衣被,甚則向火增被不能遏其寒。所以然者,由陰氣上入陽中,或陽微,或風虛相搏之所致也。惡寒屬表,雖里證悉具,當先解表,乃可攻裡。《經》云:發熱惡寒發於陽,無熱惡寒發於陰是也。

惡寒雖屬表,亦有虛實之分。若汗出惡寒,為表虛;無汗惡寒,為表實。表虛可解肌,表實可發汗。太陽病在表,故惡寒;少陽半在表半在裡,亦微惡寒;陽明在裡,本不惡寒,或惡寒者,與太陽合病也。三陰惟少陰有惡寒證,太陰、厥陰皆不惡寒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有太陽病,重發其汗,不發熱而惡寒;又有脈微人,不應發汗,誤汗之亦惡寒;更有衛氣不足,表氣虛,誤汗之亦惡寒。以上乃過汗亡陽而惡寒也,治宜黃耆建中湯、玉屏風散。另有陰證惡寒,治宜溫經,又各不同。(《傷寒大白》)

背惡寒有陰陽二證:少陰中寒,陰寒氣盛,不耗津液,故口中和;三陽合病,陽氣陷入,津液為涸,故舌乾口燥。(余南村)

惡風

衛氣者,所以溫分肉,充皮膚,肥腠理,司開闔者也。風中於衛,則必惡風。惡風、惡寒俱為表證,但惡風比惡寒為輕耳。惡寒者,雖不當風,而時自怯寒;惡風者,居密室之中、幃幙之內,則無所畏。惡寒則有陰陽之分,惡風惟屬陽耳。所以三陰無惡風之證。惡風雖在表,而治法不同。

無汗惡風,為傷寒,當發汗;有汗惡風,為中風,當解肌;里證雖具,而惡風未罷,當先解其外也。又有發汗過多,與夫風濕相搏,皆有惡風之證。蓋發汗過多,遂漏不止則亡陽,衛外不固,是以惡風也。風濕相搏,骨節疼煩,濕勝自汗,皮腠不固,是以惡風也。由是觀之,惡風屬乎衛者可知矣。

(黃仲理)

發熱

太陽之發熱,自表而入里之熱;陽明之發熱,自里而出表之熱。太陽之汗出而熱,汗自汗,熱自熱;陽明之汗出而熱,熱揣之有似汗,汗揣之有似熱。(魏荔彤)

白話文:

傷寒

對於失血過多、內臟虛弱的人,使用瀉下藥,幾乎沒有存活的機會。(喻嘉言)

厥陰是指陰氣走到盡頭的狀態。厥這個字,由草字頭、蟲字旁的「蠋」和「欠」組成,意思是陰氣耗盡,陽氣不足。又指陰氣走到盡頭,將要向上逆轉,與陽氣相接。《內經》說陰氣走到最盡頭時,反而會像新月初現一樣,開始轉變。所以,熱邪進入厥陰時,如果能讓陽邪從體表散發出去,不侵擾到體內的陰氣,就能痊癒;寒邪進入厥陰時,如果能讓陽氣恢復,進入體內救助陰氣,也能痊癒。這都是以外在的陽氣接續體內的陰氣為順應自然的表現。總之,厥陰這個證狀,雖然歸屬於陰,但整體來說,還是要讓它的氣能夠與陽氣相通。

邪氣既然進入到陰氣耗盡的階段,必然會出現四肢冰冷的厥逆現象;如果向內侵犯臟腑,必然會引起腹瀉。出現喉嚨腫痛、化膿出血等症狀,都是陽氣過盛的表現;出現虛脫、戴陽(頭面發熱而四肢厥冷)等症狀,都是陰氣過盛的極端表現。當今治療厥陰病的人,就好像在茫茫大海中航行,找不到方向,我可以用兩句話概括:治療厥逆,只需分辨是寒厥還是熱厥;治療腹瀉,只需分辨是寒利還是熱利。至於嘔吐、呃逆等症狀,也都有寒熱的區別。 (程扶生)

惡寒

所謂的惡寒,是指風寒侵襲到營衛之間,這種寒並非指發冷發熱的寒,也不是怕風。所以,並不是一定要吹到風才會覺得冷,即使身上發熱,也不想脫掉衣服被子,嚴重時甚至靠近火爐、增加被子都不能減輕寒冷。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陰氣向上侵入到陽氣之中,或是陽氣衰微,或是風邪和虛弱相互搏擊所導致。惡寒屬於表證,即使有其他內臟疾病的症狀,也應該先解表,才可以攻治內部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發熱惡寒是陽氣發病,沒有發熱的惡寒是陰氣發病。」

惡寒雖然屬於表證,但也有虛實之分。如果出汗時感到惡寒,屬於表虛;沒有出汗感到惡寒,屬於表實。表虛可以用解肌的方法治療,表實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太陽病是在體表,所以會惡寒;少陽病一半在表一半在裡,也會有輕微的惡寒;陽明病在體內,本來不會惡寒,如果出現惡寒,是和太陽病合併發作。三陰經中只有少陰經有惡寒的症狀,太陰經和厥陰經都沒有惡寒的症狀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如果得了太陽病,又過度發汗,會出現不發熱但感到惡寒的情況;或者本身脈象就虛弱的人,不應該發汗,卻誤用了發汗的方法,也會出現惡寒;再者,衛氣不足、體表之氣虛弱的人,誤用發汗的方法也會出現惡寒。以上這些都是因為過度發汗損傷陽氣而導致的惡寒,治療應該使用黃耆建中湯或玉屏風散。另外還有陰證引起的惡寒,治療應該使用溫經的方法,情況各有不同。(《傷寒大白》)

背部惡寒分為陰陽兩種情況:少陰經感受寒邪,陰寒之氣旺盛,不會消耗體液,所以口中感覺正常;三陽經合併發病,陽氣陷入體內,津液被耗竭,所以會舌頭乾燥、口乾舌燥。(余南村)

惡風

衛氣,是負責溫暖肌肉,充盈皮膚,潤澤肌膚紋理,掌管毛孔開合的氣。風邪侵襲到衛氣,就一定會怕風。怕風和怕冷都是屬於表證,但怕風比怕冷較輕微。怕冷的人,即使沒有吹到風,也會時常感到寒冷;怕風的人,只要待在密閉的房間裡或有遮蔽的地方,就不會覺得害怕。怕冷有陰陽之分,而怕風只屬於陽。因此三陰經沒有怕風的症狀。怕風雖然屬於表證,但治療方法不同。

沒有出汗而怕風,屬於傷寒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;有出汗而怕風,屬於中風,應該用解肌的方法治療;即使出現內臟疾病的症狀,如果怕風的症狀還沒有消除,應該先治療體表的病症。此外,發汗過多,以及風邪和濕邪相互搏擊,都會出現怕風的症狀。因為發汗過多,導致汗液不止,就會損傷陽氣,使得衛氣無法固守體外,因此會怕風。風濕相互搏擊,會導致關節疼痛、煩躁,濕氣過盛會使人自己出汗,皮膚的毛孔不緊密,因此會怕風。由此可見,怕風是屬於衛氣的疾病。(黃仲理)

發熱

太陽病的發熱,是從體表進入體內的熱;陽明病的發熱,是從體內散發到體表的熱。太陽病的出汗是自己出的,發熱是自己發的,出汗和發熱是各自獨立的;陽明病的出汗而發熱,熱摸起來好像有汗,汗摸起來又好像有熱。(魏荔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