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三·傷寒提鉤 (2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·傷寒提鉤 (24)

1. 傷寒

○少陽之表有二:脈弦細、頭痛、發熱、或嘔而發熱者,少陽傷寒也;耳聾、目眩、胸滿而煩者,少陽中風也。此少陽風寒之表,而非少陽之表。陽明風寒之表,亦有麻、桂證;少陽風寒之表,不得用麻、桂之汗,亦不得用瓜蒂、梔豉之吐。發汗則譫語,吐下則驚悸,是少陽之和解,不特在半表而始宜也。

少陽始感風寒,惡寒發熱與太陽同,不得為半表。所以為半表者,寒熱不齊,各相迴避,一往一來,勢若兩分,為半表耳。○寒熱往來,病情見於外;苦喜不欲,病情得於內。看苦、喜、欲三字,非真嘔真滿,不能飲食也。看往、來二字,即見有不寒熱時。寒熱往來,胸脅苦滿,是無形之表;心煩喜嘔,默默不欲飲食,是無形之裡。

其或胸中煩而不嘔,或渴,或腹中痛,或脅下痞硬,或心下悸,或小便不利,或咳者,此七證皆偏於里。惟微熱為在表,皆屬於無形。惟脅痛痞硬為有形,皆風寒通證。惟脅下痞硬屬少陽,總是氣分為病。非有熱實可據,故從半表半裡之治法。○按:嘔、渴雖六經俱有,而少陽陽明之病機,在嘔、渴中分。

渴則轉屬陽明,嘔則仍在少陽。如傷寒嘔多,雖有陽明證,不可攻,因三焦之氣不通,病未離少陽也。服柴胡湯已渴者,屬陽明也。此兩陽之併合病,已過少陽也。○東垣有少陽不可汗、吐、下、利小便四禁,然柴胡證中,口不渴,身有微熱者,仍加桂枝以取汗;下後胸脅滿微結,小便不利,渴而不嘔,頭汗出,往來寒熱者,用柴胡桂枝幹薑湯汗之;下後胸滿煩驚,小便不利,譫語身重者,柴胡龍骨牡蠣湯中用大黃、茯苓以利二便;柴胡證具,而反下之,心下滿而硬痛者,用大陷胸下之;醫以丸藥下之而不得利,已而微利,胸脅滿而嘔,日晡潮熱者,用小柴胡加芒硝下之。是仲景於少陽經中已備汗、下、利小便法也。

(柯韻伯)

少陽之裡,即三陰也,故其位居半表裡焉。半表則不當下,半里則不當汗、吐,故治有三禁,而法主和解。凡方中用栝蔞者,為其熱也;用乾薑者,為其寒也;用桂枝者,為其兼太陽也;用大黃者,為其兼陽明也;用芍藥者,為其兼太陰也。學者當細繹其加減之法。(程扶生)

太陰提綱

按:太陰脈,布胃中,絡於嗌,故腹滿、嗌乾,此熱傷太陰之標,自陽部注經,非太陰本病也。仲景立本病為提綱,因太陰主內,又為陰中至陰,故不及嗌乾之證。太陰為開,又陰道虛,太陰主脾,脾主濕,故提綱主腹滿時痛、吐利,皆是裡虛不固,濕勝外溢之證也。脾虛則胃亦虛,食不下者,胃不主內也。

要知胃家不實,便是太陰病。○脾胃同處腹中,故腹滿為太陰、陽明俱有之證。在陽明是熱實為患,在太陰是寒濕為眚。陽明腹滿不敢輕下者,恐胃家不實,即轉屬太陰耳。世拘陽明傳少陽之謬,反昧傳太陰之義。○熱病腹滿,是熱鬱太陰之經,病在表也;寒濕腹滿,是寒生至陰之義,病在本也。

白話文:

[傷寒]

少陽病的表證有兩種情況:一是脈象呈現弦細、伴隨頭痛、發熱,或是出現嘔吐且發熱,這是少陽傷寒;二是出現耳鳴、頭暈、胸悶、心煩,這是少陽中風。這些都是少陽受風寒侵襲的表證,並不是少陽本來的表證。陽明受風寒侵襲的表證,也可能出現麻黃或桂枝證的症狀,但少陽受風寒侵襲的表證,不可以用麻黃、桂枝來發汗,也不可以用瓜蒂、梔豉來催吐。如果發汗,會導致胡言亂語;如果催吐或瀉下,則會引起心悸。少陽病的治療重點在於和解,不僅僅在於疾病處於半表半裡的時候才適用。

少陽剛開始感受風寒時,惡寒發熱的症狀和太陽病相似,不能將其視為半表證。之所以被稱為半表證,是因為寒熱的表現不一致,會互相迴避,忽冷忽熱,呈現出一來一往的趨勢,所以才稱作半表。寒熱往來,是疾病表現在外的症狀;感到口苦、不喜歡或不想吃東西,是疾病影響到內在的表現。觀察「苦」、「喜」、「欲」三個字,就知道並不是真的嘔吐或真的腹脹,而是不能正常飲食。觀察「往」、「來」兩個字,就可以知道有不感到寒熱的時候。寒熱往來、胸脅脹滿,是屬於無形的表證;心煩、想吐、默默不語、不想吃東西,是屬於無形的裡證。

如果出現胸中煩悶卻不嘔吐,或者口渴,或者腹痛,或者脅下痞硬,或者心悸,或者小便不暢,或者咳嗽,這七種症狀都偏向於裡證。只有輕微的發熱是在表證,這些都是屬於無形的表現。只有脅痛痞硬是屬於有形的,都屬於風寒引起的共同症狀。其中脅下痞硬是少陽病的特徵,總體來說是氣分出了問題。因為沒有明顯的熱證,所以採用半表半裡的治療方法。要注意的是:嘔吐和口渴雖然六經都有可能出現,但少陽和陽明病的病機,可以從嘔吐和口渴中區分。

如果口渴,就轉屬陽明病;如果嘔吐,則仍然是少陽病。如果傷寒病人嘔吐較多,即使出現陽明病的症狀,也不可以攻下,因為三焦的氣機不通暢,病邪還沒有離開少陽。服用柴胡湯後出現口渴,就屬於陽明病了,這表示是兩陽經的合併病,已經超過了少陽的範圍。東垣提到少陽病有不可發汗、催吐、瀉下、利小便四種禁忌,然而在柴胡證中,如果口不渴、身體有輕微發熱,仍然可以加桂枝來發汗;瀉下後,出現胸脅滿悶、輕微結滯、小便不暢、口渴但不嘔吐、頭部出汗、寒熱往來,可以用柴胡桂枝乾薑湯來發汗;瀉下後,出現胸悶、心煩、驚悸、小便不暢、胡言亂語、身體沉重,可以用柴胡龍骨牡蠣湯,並加入大黃、茯苓來疏利大小便;如果柴胡證具備,卻用瀉下的方法,導致心下滿悶疼痛,可以用大陷胸湯來瀉下;醫生用丸藥瀉下卻不能通暢,之後稍微通暢,但又出現胸脅滿悶、嘔吐、午後發熱,可以用小柴胡湯加芒硝來瀉下。由此可見,張仲景在少陽病中,已經包含了發汗、瀉下、利小便的方法。

(柯韻伯的觀點)

少陽的裡證,實際上就是三陰經的病變,所以少陽病的位置介於半表半裡之間。位於半表,就不應該用瀉下的方法;位於半裡,就不應該用發汗或催吐的方法,所以少陽病的治療有三種禁忌,主要採用和解的方法。凡是在方劑中加入瓜蔞,是因為它能清熱;加入乾薑,是因為它能散寒;加入桂枝,是因為它兼有太陽病的症狀;加入大黃,是因為它兼有陽明病的症狀;加入芍藥,是因為它兼有太陰病的症狀。學習者應該仔細推敲方劑加減的法則。 (程扶生的觀點)

[太陰提綱]

要注意的是:太陰經脈分布在胃中,並與咽喉相連,所以出現腹脹、咽喉乾燥,這是熱邪傷到太陰經的標證,從陽經傳注而來,並不是太陰經本身的病變。張仲景確立太陰病的提綱,是因為太陰主內,又是陰經中極陰的經脈,所以提綱中沒有包含咽喉乾燥的症狀。太陰經主開,又屬於陰虛,太陰主脾,脾主濕,所以提綱中主要描述腹脹時痛、嘔吐、腹瀉,這些都是裡虛不固、濕邪外溢的症狀。脾虛則胃也虛,吃不下東西,是因為胃的納功能虛弱。

要知道胃氣虛弱,就是太陰病的表現。脾胃同處腹中,所以腹脹是太陰和陽明都有可能出現的症狀。陽明病的腹脹是熱實的表現,太陰病的腹脹是寒濕的表現。陽明病的腹脹,不敢輕易使用瀉下的方法,是擔心胃氣虛弱,會轉為太陰病。世俗之人拘泥於陽明病傳變到少陽病的錯誤觀點,反而忽略了傳變到太陰病的道理。熱病引起的腹脹,是熱邪鬱滯在太陰經脈,病在表;寒濕引起的腹脹,是寒邪滋生於至陰之處,病在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