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三·傷寒提鉤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·傷寒提鉤 (23)

1. 傷寒

凡《經》所謂陽明病,皆裡實可下之證也。邪已入腑,無所復傳,不下奚為?然不可下而下,與可下而不下,其失均也,亦安得下之而恰合機宜,動中窾要哉?是故有十餘日不解仍宜緩下之證,有一、二日即宜急下之證,不必計日而語。然六經皆以胃為海,陽明入腑而議下,人所知也。

太陽、少陽與夫三陰,皆有入腑而議下,人所不知。○陽明有腑證有經證,有在經之寒,亦有在經之熱;有入腑之熱,亦有入腑之寒。熱入腑者,胃實是也;寒入腑者,不能食是也。人知陽明有經證不得妄攻下,須知陽明有腑寒亦不得妄攻下也。(程扶生)

陽明之邪,來路則由太陽,凡陽明證見八、九,太陽證有一、二未罷,即從太陽而不從陽明,可汗而不可下,去路則趨少陽,凡陽明證見八、九,少陽證略見一、二,即從少陽而不從陽明,汗下兩不可用。惟邪已離太陽,未接少陽,恰在陽明界內,亟為攻下。不傳他經,津液元氣兩無虧損,何快如之?(《尚論篇》)

陽明主裡,內候胃中,外候肌肉,故有病經、病腑之分。如《論》中身熱、煩渴、目痛、鼻乾、不得眠、不惡寒、反惡熱者,此陽明經病也;潮熱、譫語、手足腋下濈然汗出、腹滿痛、大便硬者,此陽明腑病也。

而其候各有三:經病,則有邪已傳陽明,而太陽之表未罷,兼見頭痛、惡寒、無汗之太陽證者;有太陽之邪已罷,悉傳陽明,但見壯熱、有汗、心煩不眠、口渴引飲之陽明證者;有陽明之邪未已,復轉少陽,兼見胸脅痛、寒熱往來、口苦而嘔、目眩、耳聾之少陽證者。腑病,則有太陽陽明,謂太陽病,或發汗、或吐、或下、或利小便,亡其津液,胃中乾燥,太陽之邪乘胃燥而轉屬陽明,致小便反數,大便硬者,所謂脾約是也。

有正陽陽明,謂陽氣素盛,或有宿食,太陽之邪一傳陽明,遂入胃腑,致大便不通者,所謂胃家實是也;有少陽陽明,謂病已到少陽,法當和解,而反發汗、利小便,亡其津液,胃中燥熱復轉屬陽明,致大便結燥者,所謂大便難是也。其治陽明經病,則以葛根湯或桂枝加葛根湯發之,或以白虎湯清之,或以柴胡白虎湯和之,隨其證而施之可也。

其治陽明腑病,雖均為可下,然不無輕重之分,故或以三承氣湯下之,或麻仁丸通之,或蜜煎膽汁導之,量其病而治之可也。此陽明病之大略也。茲以在經在腑二者,詳疏於篇,俾讀者易為分別,則臨證施治自不紊矣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少陽提綱

少陽處半表半裡,司三焦相火之遊行。仲景特揭口苦、咽乾、目眩為提綱,是取病機立法也。夫口、咽、目三者,臟腑精氣之總竅,與天地之氣相通者也,不可為表,不可為里,是表入里、里出表之路,所謂半表半裡也。三者能開能闔,開之可見,闔之不見,為樞之象。苦幹眩者,相火上走空竅而為病,風寒雜病咸有之,所以為少陽一經總綱也。

白話文:

傷寒

所謂《傷寒論》裡提到的陽明病,都是指身體內部有實證,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的情況。病邪已經進入到腑(內臟),不會再往其他地方傳播,不瀉下來怎麼行呢?但是,不該用瀉法卻用了,或者該用瀉法卻沒用,兩種錯誤的後果一樣嚴重。那麼,要怎樣才能準確地用瀉法,恰到好處地對症下藥呢?這就需要掌握分寸和關鍵。因此,有些病症拖了十多天沒好,仍然要慢慢地用瀉法,有些病症一兩天就應該趕快用瀉法,不能只看時間長短來判斷。大家都知道,六經(指中醫的六種病變階段)都以胃為中心,陽明病進入腑就應該考慮用瀉法,這是大家都知道的。

但是,太陽病、少陽病以及三陰病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也都有可能出現進入腑而需要用瀉法的情況,這是人們不太了解的。陽明病有表證也有裡證,有停留在經絡的寒證,也有停留在經絡的熱證;有進入到腑的熱證,也有進入到腑的寒證。熱進入腑,就是胃裡有實熱;寒進入腑,就是食慾不振。人們知道陽明病有停留在經絡的症狀,不能隨便用瀉法,但要知道,陽明病有腑寒的情況,也不能隨便用瀉法。(程扶生觀點)

陽明病的病邪,傳來的路徑是從太陽經開始的。如果陽明病的症狀已經出現八九成了,但同時還有太陽病的症狀一兩成沒消失,這時候就應該從太陽經來治療,而不是從陽明經治療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而不是用瀉下的方法。而陽明病的病邪,要離開的時候,會往少陽經跑。如果陽明病的症狀已經出現八九成了,但同時有少陽病的症狀一兩成出現,這時候就應該從少陽經來治療,而不是從陽明經治療,發汗和瀉下兩種方法都不能用。只有當病邪已經離開太陽經,還沒到少陽經,剛好停留在陽明經的範圍內時,才應該趕緊用瀉法來治療。這樣病邪就不會傳到其他經絡,而且身體的津液和元氣也沒有虧損,治療效果最快最好。(《尚論篇》觀點)

陽明病主要表現在身體內部,內部觀察是胃部的情況,外部觀察是肌肉的情況,因此有經絡病和腑病之分。比如《傷寒論》裡提到的,發熱、煩躁口渴、眼睛痛、鼻子乾燥、睡不著、不覺得冷反而覺得熱,這些都是陽明經的病症。而潮熱(每天定時發熱)、說胡話、手腳腋下濕熱出汗、肚子脹痛、大便乾燥,這些是陽明腑的病症。

陽明經和腑的病症,各自都有三種不同的情況:經絡病,一種是病邪已經傳到陽明經,但太陽經的表證還沒完全消失,同時出現頭痛、怕冷、沒有汗的太陽病症狀;一種是太陽經的病邪已經消失,完全傳到陽明經,只看到高熱、有汗、心煩失眠、口渴想喝水的陽明病症狀;還有一種是陽明經的病邪還沒消失,又轉到少陽經,同時出現胸脅痛、忽冷忽熱、口苦想吐、頭暈眼花、耳朵聽不清的少陽病症狀。腑病,一種是太陽陽明,指的是太陽病,因為發汗、嘔吐、瀉下或利尿,導致身體津液虧損,胃裡乾燥,太陽病的病邪趁著胃乾燥的機會轉到陽明經,導致小便次數變多,大便乾燥,這就是所謂的脾約(指津液不足導致的便秘);一種是正陽陽明,指的是原本陽氣很旺盛,或是有宿食(積滯在腸胃裡的食物殘渣),太陽病的病邪一旦傳到陽明經,就直接進入胃腑,導致大便不通,這就是所謂的胃家實(指胃腸積滯導致的便秘);一種是少陽陽明,指的是病邪已經到少陽經了,本來應該用和解的方法來治療,反而用了發汗或利尿的方法,導致身體津液虧損,胃裡乾燥發熱又轉到陽明經,導致大便乾結,這就是所謂的大便難。治療陽明經的病症,可以用葛根湯或桂枝加葛根湯來發散,也可以用白虎湯來清熱,或是用柴胡白虎湯來和解,根據不同的情況來選擇治療方法。

治療陽明腑的病症,雖然都應該用瀉下法,但病情有輕重之分,所以可以用三承氣湯來瀉下,可以用麻仁丸來通便,也可以用蜜煎膽汁來導瀉,根據病情的輕重來選擇治療方法。以上就是陽明病的大致情況。現在把經絡病和腑病兩種情況詳細說明,讓讀者更容易區分,這樣在臨床治療時就不會搞亂了。(《醫宗金鑑》觀點)

少陽提綱

少陽經位於半表半裡之間,負責三焦相火的運行。張仲景特別提出口苦、咽乾、眼睛發花(目眩)作為少陽病的主要特徵,這是從病機的角度來確立治療原則。口、咽、眼睛這三個部位,是人體精氣匯聚的關竅,與天地之氣相通,不能說是表,也不能說是裡,是病邪從表進入到裡,或者從裡出來到表的通道,所以說是半表半裡。這三個部位可以開啟也可以關閉,打開時可以看到,關閉時看不到,像樞紐一樣。口苦、咽乾、眼睛發花,是相火向上竄到空竅引起的病症,各種風寒雜病都可能有這種情況,所以把它作為少陽經總的特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