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三·傷寒提鉤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·傷寒提鉤 (22)

1. 傷寒

要知三陰受邪,關係不在太陽,而全在陽明。○太陽以心胸為里,故用辛甘發散,助心胸之陽而開元腑之表,不得用苦寒以傷上焦之陽也,所以宜汗不宜吐。陽明以心胸為表,當用酸苦湧泄,引胃脘之陽而開胸中之表,不當用溫散以傷中宮之津液也,故法當吐不當汗。

蓋陽明以胃實為里,不但發熱、惡寒、汗出、身重、目痛、鼻乾,謂之表,一切虛煩、虛熱、口苦、咽乾、舌苔、喘滿、不得臥、消渴、小便不利,凡在胃之外者,悉屬陽明之表,此梔豉湯為陽明解表之聖劑矣。○太陽之表,當汗而不當吐;陽明之表,當吐而不當汗。太陽之裡,當利小便而不當下;陽明之裡,當下而不當利小便。

○上越、中清、下奪,是治陽明三大法;發汗、利小便,是陽明兩大禁。然風寒初入陽明之表,即用麻黃、桂枝發汗者,以急於除熱而存津液,與急下之法同。若脈浮、煩渴、小便不利,用豬苓湯利小便者,亦以清火而存津液也。又曰:汗多者,不可與豬苓湯。要知發汗、利小便,是治陽明權巧法門。

○太陽用五苓者,因寒水在心下,故有水逆之證,桂枝以散寒,白朮以培土也。陽明用豬苓者,因熱邪在胃中,故有自汗之證,滑石以滋土,阿膠以生津也。散以散寒,湯以潤燥,用意微矣。○陽明之有梔豉湯,猶太陽之有桂枝湯,既可以驅邪,亦可以救誤。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氣因和耳。

○治陽明內熱之表有三法:熱在上焦,用梔豉湯吐之,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家不實矣;熱在中焦,用白虎湯清之,胃火得清,胃家不實矣;熱在下焦,用豬苓湯利之,火從下泄,胃家不實矣。要知陽明之治表熱,即是預治其里,三方皆潤劑,所以存津液而不令胃實也。若因循葛根、升麻之謬,不察仲景治陽明之表矣。

○凡妄下必傷胃氣。胃陽虛,則陽邪襲陰,故轉屬太陰;胃液涸,則兩陽相搏,故轉屬陽明。屬太陰,則腹滿時痛而不實,陰道虛也;屬陽明,則腹大實而痛,陽道實也。滿而時痛,是下利之兆;大實而痛,是燥屎之徵。桂枝加芍藥,小試建中之劑;桂枝加大黃,微示調胃之方。

○陽明之病在胃實,當以下為正法矣。然陽明居中,諸病咸臻,故治法悉具。如多汗、無汗,分麻黃、桂枝;在胸、在腹,分瓜蒂、梔豉;初硬、燥堅,分大、小承氣。即用汗、吐、下三法,亦有輕重淺深之不同。若大煩大渴而用白虎,瘀血發黃而用茵陳,小便不利而用豬苓,停飲不散而用五苓,食谷欲吐而用茱萸等法,莫不各有差等。

以棋喻之,發汗是先著,湧吐是要著,清火是穩著,利水是閒著,溫補是急著,攻下是末著。病至於攻下,無彆著矣。故汗之得法,他著都不必用。其用吐法,雖是奇著,已是第二手矣。他著都非正著,惟攻下為煞著,亦因從前之失著也。然諸法皆因清火而設,則清火是陽明之上著與?(柯韻伯)

白話文:

要知道三陰經受邪氣侵襲,關鍵不在太陽經,而完全在陽明經。太陽經以心胸為內裡,所以用辛溫甘甜的藥物來發散,幫助心胸的陽氣,打開體表的毛孔,不應該用苦寒的藥物來損傷上焦的陽氣,因此適合用發汗的方法而不適合用催吐的方法。陽明經以心胸為體表,應該用酸苦的藥物來湧泄,引導胃脘的陽氣,打開胸中的阻滯,不應該用溫散的藥物來傷害中焦的津液,所以應該用催吐的方法而不適合用發汗的方法。

因為陽明經是以胃的充實為內裡,不只是發熱、怕冷、出汗、身體沉重、眼睛痛、鼻子乾這些表面的症狀,一切虛煩、虛熱、口苦、咽喉乾燥、舌苔厚膩、喘息、胸悶難以平躺、消渴、小便不暢,凡是在胃之外的症狀,都屬於陽明經的體表病症,這時用梔子豉湯是陽明經解表的最佳藥方。太陽經的體表病症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而不應該用催吐的方法;陽明經的體表病症,應該用催吐的方法而不應該用發汗的方法。太陽經的內裡病症,應該用利小便的方法而不應該用瀉下的方法;陽明經的內裡病症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而不應該用利小便的方法。

向上引導、使之清爽、向下排泄,是治療陽明病的三大方法;發汗、利小便,是治療陽明病的兩大禁忌。然而,風寒剛進入陽明經的體表時,就用麻黃、桂枝來發汗,是為了迅速除去熱邪而保留津液,和用急下法有同樣的道理。如果脈象浮盛、煩躁口渴、小便不暢,用豬苓湯來利小便,也是為了清除火邪而保留津液。還有一種說法是,汗出過多的人,不可以用豬苓湯。要知道發汗、利小便,是治療陽明病比較巧妙的方法。

太陽經用五苓散,是因為寒水停留在心下,所以有水逆的症狀,用桂枝來驅散寒邪,用白朮來培補脾土。陽明經用豬苓湯,是因為熱邪停留在胃中,所以有自汗的症狀,用滑石來滋潤脾土,用阿膠來生成津液。用發散的方法來驅散寒邪,用湯劑來滋潤乾燥,用藥的心思很細微。陽明經的梔子豉湯,就像太陽經的桂枝湯一樣,既可以用來驅逐邪氣,也可以用來糾正錯誤的治療方法。上焦的氣機暢通,津液可以向下運行,胃氣自然也就調和了。

治療陽明經內熱引起的體表病症有三種方法:熱在上焦,用梔子豉湯催吐,上焦暢通,津液可以向下運行,胃就不會再壅塞了;熱在中焦,用白虎湯來清熱,胃火清除,胃就不會再壅塞了;熱在下焦,用豬苓湯來利小便,火邪從下排除,胃就不會再壅塞了。要知道,治療陽明經體表的熱邪,也就是預防它進入內裡,這三種藥方都是滋潤的藥物,所以可以保留津液而不讓胃氣過於充實。如果因循守舊地使用葛根、升麻等錯誤的藥物,就沒有理解張仲景治療陽明經體表病症的真諦了。

凡是隨意使用瀉下藥,必定會傷害胃氣。胃陽虛弱,陽邪就會乘虛侵入陰分,所以病情會轉入太陰經;胃液枯竭,兩陽經就會相互搏擊,所以病情會轉入陽明經。轉入太陰經,就會出現腹部脹滿、時而疼痛但不實的症狀,這是陰氣虛弱的表現;轉入陽明經,就會出現腹部脹大、充實而疼痛的症狀,這是陽氣充盛的表現。腹部脹滿、時而疼痛,是將要下痢的徵兆;腹部脹大、充實而疼痛,是腸道中有燥屎的徵象。用桂枝加芍藥湯,是嘗試使用小建中湯;用桂枝加大黃湯,是稍微展示調胃承氣湯的用法。

陽明經的疾病,病在胃的充實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作為正確的治療方法。然而,陽明經位於人體中部,各種疾病都可能侵犯到這裡,所以治療的方法也應有盡有。比如,汗出過多和無汗,要區分使用麻黃和桂枝;病在胸部和腹部,要區分使用瓜蒂和梔子豉;病初起較硬和病久燥堅,要區分使用大承氣湯和小承氣湯。即使使用發汗、催吐、瀉下這三種方法,也有輕重深淺的不同。如果出現大煩渴的症狀,就用白虎湯;出現瘀血發黃的症狀,就用茵陳蒿湯;小便不利,就用豬苓湯;停飲不散,就用五苓散;吃下食物想吐,就用吳茱萸湯等方法,每種方法都有差異和側重。

用下棋來比喻,發汗是先手,湧吐是要手,清火是穩手,利水是閒手,溫補是急手,攻下是最後一步棋。病到了需要攻下的程度,就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了。所以發汗的方法如果用對了,其他的方法都不必使用。使用催吐的方法,雖然是奇招,但也已經是第二步了。其他的方法都不是正著,只有攻下是最後的殺手鐧,也是因為之前治療的失誤。然而,各種方法都是為了清除火邪而設,那麼清除火邪是治療陽明病的上策嗎?(柯韻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