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三·傷寒提鉤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·傷寒提鉤 (21)

1. 傷寒

有胃中之陽,中焦水穀生化之主,此陽虛,遂有脹滿、胃中不和而成心下痞之證。雖皆從發汗後所得,然救誤者,須觀其脈證,知犯何逆,以法治之,不得以多汗亡陽一證混治也。(程郊倩)

陽明提綱

陽明為傳化之府,當更實更虛。食入,胃實而腸虛;食下,腸實而胃虛。若但實不虛,斯陽明病根矣。胃實不是陽明病,而陽明之為病,悉從胃家實得來,故以胃實為總綱也。然致病之由,有實於未病之先者;有實於得病之後者;有風寒外束,熱不得越而實者;有妄吐、汗、下,重亡津液而實者;有從本經熱盛而實者;有從他經熱盛而實者。此只舉病根在實,勿得即以胃實為可下之證。

○陽明為闔,凡里證不和者,又以闔病為主。不大便固闔也,不小便亦闔也。不能食,食難用飽;初欲食,反不能食,皆闔也。自汗出、盜汗出,表開而里闔也。反無汗,內外皆闔也。種種闔病,或然或否,故提綱獨以胃實為正。胃實不是竟指燥屎堅硬,只對下利言,下利是胃家不實矣,故汗出解後,胃中不和而下利者,便不稱陽明病。如胃中虛而不下利者,便屬陽明。

即初硬後溏者,總不失為胃家實也。所以然者,陽明、太陰同處中州,而所司各別。胃司納,故以陽明主實;脾司輸,故以太陰主利。是二經所由分也。○太陽總綱以正面,陽明總綱以底板。其陽明之表,正面未嘗不與太陽同,而病情異。如陽明病,脈遲、汗出多、微惡寒者,是陽明之桂枝證;陽明病,脈浮,無汗而喘者,是陽明之麻黃證。○陽明之表有二:有外邪初傷之表,有內熱達外之表。

外邪之表,其證微惡寒,汗出多,或無汗而喘,只在一、二日間,此因風寒外來,故仲景亦用麻、桂二湯汗之。內熱之表,在一、二日後,其證身熱汗自出,不惡寒反惡熱,此因內熱外發,故仲景制梔豉湯因勢吐之。後人認不出陽明表證,一、二日既不敢用麻、桂,二、三日後,又不知用梔豉,必待熱深熱極,始以白虎、承氣投之,不知仲景治陽明之初法,廢仲景之吐法。○陽明之惡寒,二日自止,固與他經不同。

其惡寒微,又不若太陽之甚。陽明在肌肉,必蒸蒸發熱,或但熱無寒,與太陽翕翕發熱,寒束於皮毛之上者不同。陽明自汗,亦異於太陽中風之自汗而出之不利,有熱搏之意,故其狀曰漐漐。陽明自汗,多有波瀾搖動之狀,故名曰濈濈。太陽脈浮緊,熱必不解;陽明脈浮而緊,必潮熱。

太陽脈但浮者,必無汗;陽明脈但浮,必盜汗出。二經表證、表脈如此。○陽明虛煩,對胃家實熱而言,是空虛之虛,不是虛弱之虛。○三陽皆看陽明之轉旋。三陰之不受邪者,藉胃為之蔽其外也,則胃不特為六經出路,而實為三陰外蔽矣。胃陽盛,則寒邪自解;胃陽虛,則寒邪深入陰經而為患,胃陽亡,則水漿不入而死。

白話文:

[傷寒]

胃部的陽氣是中焦消化水穀的主要力量,如果陽氣虛弱,就會出現腹脹、胃部不適等症狀,進而形成心下痞悶的狀況。這些情況雖然多是發汗後造成的,但要診治錯誤,必須仔細觀察脈象和症狀,了解是犯了哪種錯誤,然後用適當的方法治療,不能因為多汗導致陽氣虛弱就用同樣的方法治療。(程郊倩)

陽明提綱

陽明是負責傳導轉化的臟腑,它的功能表現有實有虛。食物進入後,胃部充實而腸道空虛;食物下行後,腸道充實而胃部空虛。如果只實不虛,那就是陽明病產生的根源了。胃部充實本身不是陽明病,但陽明病的發生,都是因為胃部的實證引起的,所以把胃實作為總綱。然而,導致實證的原因有很多,有的是在發病前就已經存在,有的是在發病後才出現;有的是因為風寒束縛體表,熱氣不能散發而形成實證;有的是因為妄吐、發汗、瀉下,導致津液嚴重耗損而形成實證;有的是因為本經熱盛而形成實證;有的是因為其他經絡熱盛而形成實證。這裡只是說明病根在於實證,並不是說胃實就一定可以瀉下。

陽明的功能是閉合,凡是身體內部不調和的症狀,也多以閉合的功能失常為主。大便不通暢是閉合,小便不通暢也是閉合。不能進食,或吃一點就飽,或剛想吃卻又吃不下,都是閉合。自汗、盜汗是體表開放而內部閉合。反之,沒有汗,則是體內外都閉合。各種閉合的病症時有時無,因此提綱只把胃實作為診斷的重點。這裡說的胃實並不是指大便乾硬,只是相對腹瀉而言,腹瀉代表胃部不實,所以發汗後,胃部不適並伴隨腹瀉的,就不屬於陽明病了。如果胃部虛弱但不腹瀉,就屬於陽明病。

即使開始大便硬,後來變軟,總的來說還是屬於胃部實證。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陽明和太陰都處於中焦,但功能各不相同。胃負責納入,所以陽明主實;脾負責運送,所以太陰主虛。這是兩條經絡的分別。太陽經的總綱是看正面,而陽明經的總綱是看底板。陽明的體表症狀,正面和太陽經有相同之處,但病情不同。例如,陽明病如果出現脈搏遲緩、多汗、輕微怕冷,這是陽明經的桂枝證;陽明病如果出現脈搏浮大、無汗、氣喘,這是陽明經的麻黃證。陽明經的體表症狀有兩種:一種是外邪剛侵犯時的體表症狀,另一種是內熱向外發散時的體表症狀。

外邪入侵時的症狀,會出現輕微怕冷、多汗或無汗而喘的狀況,通常只會持續一、兩天,這是因為風寒從外侵襲,所以張仲景使用麻黃湯或桂枝湯來發汗。內熱發散時的症狀,則是在一、兩天後出現,會出現身體發熱、自汗、不怕冷反而怕熱,這是因為內熱向外發散,所以張仲景用梔子豉湯來幫助排出。後人不能識別陽明經的體表症狀,一、兩天內不敢使用麻黃湯或桂枝湯,二、三天後又不知道用梔子豉湯,一定要等到熱邪深入時,才使用白虎湯或承氣湯來攻下,卻不知道張仲景治療陽明病最初的方法,也廢棄了張仲景的吐法。陽明經的怕冷,二天後就會自己消失,這和其它經絡不同。

陽明經的怕冷程度較輕微,不如太陽經的嚴重。陽明經的病邪在肌肉層,一定會出現像蒸一樣發熱的感覺,或者只有發熱而沒有怕冷的感覺,這與太陽經的發熱,以及寒邪束縛在皮膚表面的情況不同。陽明經的自汗,也不同於太陽經中風時自汗出但不暢快的情況,陽明經的自汗是帶有熱邪搏動的意味,所以它的樣子是濕漉漉的。陽明經的自汗,多有起伏波動的樣子,所以稱為濈濈。太陽經脈浮緊,熱邪一定不會解除;陽明經脈浮緊,一定會出現潮熱。

太陽經脈浮大,一定沒有汗;陽明經脈浮大,一定會有盜汗。兩條經絡的體表症狀和脈象是這樣的。陽明經的虛煩,是相對胃部實熱而言,是空虛的虛,不是虛弱的虛。三陽經的病變都需觀察陽明經的轉變。三陰經不受邪的原因,是藉助胃氣來蔽護其外,所以胃不僅是六經的出路,更是三陰經的外層屏障。胃陽強盛,寒邪會自然消散;胃陽虛弱,寒邪會深入陰經而造成疾病;胃陽衰竭,水漿都無法進入,人就會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