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三·傷寒提鉤 (20)
卷三·傷寒提鉤 (20)
1. 傷寒
○今人但據桂枝條之中風自汗,而不究傷寒亦有自汗出者;但以麻黃證之無汗為傷寒,而不究中風最多無汗者,謂傷寒脈浮緊,中風脈浮緩,而不知傷寒亦有浮緩,中風亦有浮緊者;知三陽脈浮,三陰脈沉,而不知三陰亦有浮脈,三陽亦有沉脈者;總是據一條之說,不理會全書耳。
○太陽陽虛,不能主外,內傷真陰之氣便露出少陰底板;少陰陰虛,不能主內,外傷太陽之氣便假借太陽面目。所以太陽病而脈反沉,用四逆以急救其里;少陰病而表反熱,用麻、辛以微解其表,此表裡輕重兩解法也。○發汗、利水,是治太陽兩大法門,發汗分形層之次第,利水定三焦之高下,皆所以化太陽之氣也。
發汗有五法:麻黃湯,汗在皮膚,是發散外感之寒氣;桂枝湯,汗在經絡,是疏通血脈之精氣;葛根湯,汗在肌肉,是升提津液之清氣;大青龍,汗在胸中,是解散內擾之陽氣;小青龍,汗在心下,是驅逐內蓄之水氣。
其治水有三法:乾嘔而咳,水入即吐,是水氣在上焦,在上者汗而發之,小青龍、五苓散是也;心下痞硬滿而痛,是水氣在中焦,中滿者瀉之於內,十棗湯、陷胸湯是也;熱入膀胱,小便不利,是水氣在下焦,在下者引而竭之,桂枝去桂加茯苓、白朮湯是也。○凡傷寒之病,以陽為主,故最畏亡陽。
而火逆之病,則以陰為主,故最怕陰竭。小便利者,為可治。是陰不虛,津液未亡,太陽膀胱之氣化猶在也。陽盛陰虛,是火逆一證之綱領。陽盛則傷血,陰虛則亡津,又是《傷寒》一書之大綱領也。(柯韻伯)
太陽者,巨陽也,為六經之外藩,總經絡而統營衛,故外邪得而襲之,有在經、在腑之異,有風傷衛、寒傷營、營衛俱傷之殊。不知所以為經、為腑者,汗、下因誤施也;不辨所以為風、為寒者,解肌、發汗或錯用也。夫傳變既非一定,乃施治專於計日,又何免於倒行逆施耶?學者能分別風寒,體認營衛,印沙畫土,經界井井,庶幾表裡不紊,可無臨歧之惑矣。(周禹載)
凡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熱之傷,莫不始於太陽。故善治病者,治太陽而已,無餘事矣。然辨證不明,輾轉錯謬,而其後遂莫之救也。仲景《傷寒論》於太陽故論之詳而辨之審也。○太陽以得汗而解。然有在表未盡之邪,有在裡未去之邪,有虛而當補者,有過而宜救者,仲景之法備矣。(程扶生)
汗多亡陽,人皆知之矣。然人身之陽,部分各有所主。有衛外之陽,為周身營衛之主,此陽虛,遂有汗漏不止、惡寒身痛之證。有腎中之陽,為下焦真元之主,此陽虛,遂有發熱、眩悸、瞤動欲擗地之證。有膻中之陽,為上焦心氣之主,此陽虛,遂有叉手冒心、耳聾、奔豚之證。
白話文:
現在的人只根據桂枝湯條文裡的中風會自汗,卻不去探究傷寒也有自汗的情形;只認為麻黃湯證的無汗是傷寒,卻不去探究中風多數也是無汗的;認為傷寒脈象是浮緊,中風脈象是浮緩,卻不知道傷寒也有浮緩脈,中風也有浮緊脈;知道三陽經脈是浮,三陰經脈是沉,卻不知道三陰也有浮脈,三陽也有沉脈。總之,都是只根據一條條文的說法,不考慮整本書的內容。
太陽陽氣虛弱,不能固守體表,內傷陰氣就會顯露出少陰的病理;少陰陰氣虛弱,不能固守體內,外傷陽氣就會表現出太陽的症狀。所以太陽病卻脈象反而是沉的,要用四逆湯來緊急救治體內;少陰病卻體表反而發熱,要用麻黃、辛夷等藥來稍微解表,這是表裡輕重都要兼顧的治療方法。發汗和利水,是治療太陽病的兩大主要方法,發汗要區分皮膚、經絡等不同層次,利水要確定上、中、下三焦的不同部位,這些都是為了化解太陽的病邪。
發汗有五種方法:麻黃湯,汗在皮膚,是為了發散外來的寒氣;桂枝湯,汗在經絡,是為了疏通血脈的精氣;葛根湯,汗在肌肉,是為了提升津液的清氣;大青龍湯,汗在胸中,是為了解散內擾的陽氣;小青龍湯,汗在心下,是為了驅逐體內積蓄的水氣。
治療水腫有三種方法:如果乾嘔咳嗽,喝水就吐,這是水氣停留在上焦,對上焦的水氣要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,可以用小青龍湯、五苓散;如果心下痞硬、脹滿而痛,這是水氣停留在中焦,對中焦的水氣要從內部瀉下,可以用十棗湯、陷胸湯;如果熱邪進入膀胱,小便不順暢,這是水氣停留在下焦,對下焦的水氣要引導而使之排出,可以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。凡是傷寒的病,以陽氣為主,所以最怕陽氣虛脫。
而火逆的病,則以陰氣為主,所以最怕陰液枯竭。小便順暢,表示病情可以治療。是因為陰氣沒有虛損,津液沒有耗竭,太陽膀胱的氣化功能還在。陽氣過盛而陰液虛損,是火逆這個病的主要病機。陽氣過盛會損傷血液,陰液虛損會耗竭津液,這也是《傷寒論》這本書的主要綱領。(柯韻伯)
太陽經是六經中最外層的屏障,總管全身經絡和營衛之氣,所以外邪容易侵襲它,侵襲的部位有在經絡和在臟腑的不同,傷於風邪會傷衛氣,傷於寒邪會傷營氣,也可能營衛都受傷。不了解什麼是經、什麼是腑,就會因為誤用汗法和下法;不辨別風邪和寒邪,就會誤用解肌藥和發汗藥。病情的傳變不是固定不變的,卻只根據發病天數來治療,那怎麼能避免弄巧成拙呢?學醫的人如果能分辨風寒,了解營衛,把經絡的界限劃分清楚,那麼表裡就不會錯亂,也不會面對病情而感到迷惑了。(周禹載)
凡是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熱的侵襲,都是從太陽經開始的。所以善於治病的人,只要治療太陽病就可以了,沒有其他的事了。然而如果辨證不清楚,反覆出錯,那麼之後就無法挽救了。仲景的《傷寒論》對於太陽病的論述非常詳細和審慎。太陽病通過發汗可以解除。但是,有表邪沒有完全解除的,有裡邪沒有去除的,有虛證需要補益的,有過誤需要補救的,仲景的治療方法都已經完備了。(程扶生)
汗多會導致陽氣虛脫,大家都知道。然而人體的陽氣,各有不同的作用。有衛外的陽氣,是負責全身營衛之氣的,這種陽氣虛弱,就會有汗流不止、怕冷、身體疼痛等症狀。有腎中的陽氣,是負責下焦真元的,這種陽氣虛弱,就會有發熱、頭暈、心悸、抽搐等想倒地的症狀。有膻中的陽氣,是負責上焦心氣的,這種陽氣虛弱,就會有胸悶、耳聾、奔豚氣等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