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4)

1. 雜證方論

四君子湯

四君子湯,補脾藥也。然得黃耆則補肺,得當歸則補血,得山藥則補脾,得乾薑則溫中,得丁香則溫胃,得神麯則去胃中陳腐之氣。脾氣困倦,加木香、砂仁之香以醒之;丹田火起,加地黃之寒以泄之;木乘土位,加芍藥以補脾陰,而瀉土中之木。(周慎齋)

白話文:

四君子湯

四君子湯,是補脾的藥方。它含有黃耆、當歸、山藥、乾薑、丁香和神麴。

黃耆能補肺,當歸能補血,山藥能補脾,乾薑能溫中,丁香能溫胃,神麴則能去除胃中陳腐的氣體。

若脾氣困倦,可以加木香和砂仁的香味來醒脾;若丹田火起,可以加地黃的寒性來泄火;若木氣乘土位,可以加芍藥來補脾陰,並瀉去土中過多的木氣。

(周慎齋)

四物湯

丹溪治陰虛用四物湯,亦分陰陽。動者為陽,芎、歸是也;靜者為陰,地芍是也。血之陰不足,雖芎、歸辛溫亦不可用;血之陽不足,雖薑、桂辛熱亦用之。此深得補陰之旨矣。然天地之道,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。人身亦然。故血者,難成而易虧,況草木無情,安能生血?不過以地、芍能養五臟之陰,芎、歸能調營中之氣,陰陽調和,而血自生耳。若夫失血太多,氣息幾微之際,慎勿與之。

蓋四物陰類,非所以生物者也。當重用參、耆。故曰:血脫益氣。蓋有形之血,不能速生;無形之氣,所當急固。若與四物,則芎、歸辛竄耗氣動血,反致氣血俱亡矣。(《馮氏錦囊》)

白話文:

丹溪先生治療陰虛時會使用四物湯,也將其分為陰陽兩面。芎、歸屬陽,屬動;地、芍屬陰,屬靜。血的陰虛不足,即使芎、歸辛溫也不可使用;血的陽虛不足,即使薑、桂辛熱也要使用。這充分體現了補陰的精髓。然而,天地之道,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。人體亦然。所以血難成易虧,更何況草木無情,怎能生血?不過是地、芍可以滋養五臟的陰氣,芎、歸可以調和營氣,陰陽調和,血自然會生。如果失血過多,氣息微弱,就不要再給病人服用四物湯了。

因為四物湯屬於陰性藥物,不是用來生血的。應該重點使用人參、黃耆。所以說:失血要益氣。因為有形的血不能快速生長,無形的氣才是需要急需固定的。如果服用四物湯,芎、歸辛竄耗氣動血,反而會導致氣血俱亡。

四物湯,隱潛脾胃治法,人昧久矣。脾經少血多氣,當歸、地黃生血,溉灌脾土;土畏賊邪,木來剋土,芍藥能瀉木補脾;肝欲散,用川芎之辛以散之。豈非制木補土,脾胃之藥乎?(一陽子)

四物與桂枝、麻黃、白虎、柴胡、理中、四逆、吳茱萸、承氣、涼膈等方,皆可作各半湯。此易老用藥大略也。(李時珍)

是方乃肝經調血之專劑,非心經生血之主方。能補有形之血於平時,不能生無形之血於倉卒。能調陰中之血,而不能培真陰之本。為血分立法,不專為女科套劑也。王好古治婦女,不論內傷外感,胎前產後,隨證加二味於四物中,名曰六合。未免任意牽強。(柯韻伯)

白話文:

四物湯其實是針對脾胃調理的方子,只是很多人不知道。脾經氣多血少,當歸、地黃補血滋養脾土;脾土容易受邪氣侵犯,芍藥瀉肝補脾,可以克制木氣對脾土的傷害;川芎辛散,可以疏解肝氣。這不正是制木補土,調理脾胃的藥嗎?

四物湯可以與桂枝、麻黃、白虎、柴胡、理中、四逆、吳茱萸、承氣、涼膈等方劑搭配使用,各取一半藥量。這是易老用藥的常用方法。

四物湯主要是調血的方劑,並非生血的藥方。它可以補平時的有形之血,但不能在緊急情況下生出無形的血。它能調陰血,但不能培補真陰。它是一個針對血分的方劑,不只是專門用於婦科的。王好古治療婦女疾病時,無論是內傷外感、胎前產後,都會根據病情在四物湯中加入兩味藥,稱之為六合湯。這未免有些牽強。

十全大補湯

伊尹十全大補湯中,用四君子湯補氣,加木香不使上焦氣滯也;用四物湯補血,加沉香不使下焦血滯也。上古氣血皆厚,故用二香補而兼之以行。若叔季之人,氣血多虛,故東垣以黃耆代木香,更益其氣;以肉桂代沉香,溫暖其血。《經》云:虛者十補,勿以一瀉。(周慎齋)

人參養營湯

古人治氣虛以四君,治血虛以四物,治氣血俱虛者以八珍,更加黃耆肉桂名十全大補,宜乎萬舉萬當也。然用之有不獲效者,何也?蓋補氣而不用行氣之品,則氣虛之甚者,無氣以受補;補血而仍用行血之物,則血虛之甚者,無血以流行。故加陳皮以行氣,而補氣者悉得效其力;去川芎之行血,而補血者因以奏其功。

白話文:

十全大補湯

伊尹的十全大補湯中,以四君子湯補氣,加入木香避免上焦氣滯;以四物湯補血,加入沉香避免下焦血滯。上古之人氣血充沛,因此用兩種香料來補益並兼顧行氣。但對於叔季之人,氣血較為虛弱,因此東垣以黃耆代替木香,進一步補氣;以肉桂代替沉香,溫暖血液。《經》書上說:「虛者十補,勿以一瀉。」(周慎齋)

人參養營湯

古人治療氣虛以四君子湯,治療血虛以四物湯,治療氣血俱虛者則以八珍湯。在八珍湯的基礎上,再加入黃耆和肉桂就稱為十全大補湯,可謂萬舉萬當。然而,使用十全大補湯卻沒有效果的原因是什麼呢?因為補氣而不使用行氣的藥物,氣虛嚴重者就會因為沒有氣而無法接受補益;補血卻仍然使用行血的藥物,血虛嚴重者就會因為沒有血而無法流通。因此,加入陳皮以行氣,使補氣藥物得以發揮功效;去除川芎的行血作用,使補血藥物得以發揮效力。

此善治者,只一加一減,便能轉旋造化之機也。(柯韻伯)

補中益氣湯

是方用以補脾,使地道卑而上行也;亦可以補心、肺,損其肺者益其氣,損其心者調其營衛也;亦可以補肝木,鬱則達之也。惟不宜於腎,陰虛於下者不宜升,陽虛於下者,更不宜升也。(柯韻伯)

補中益氣湯,為清陽下陷者設,非為下虛者設也。倘人之兩尺虛微者,或癸水銷竭,或命門火衰,若再升提,則如大木將搖而撥其本,柯韻伯所謂獨不宜於腎也。(陸麗京)

補中益氣湯,東垣用治勞倦內傷寒熱等證。雖曰為助陽也,非發汗也。然實有不散而散之意。若全無表邪,而但中氣虧甚者,則升、柴大非所宜。蓋升、柴味兼苦寒,性專疏散,惟有邪者固可用之;使或無邪,能不因散而氣愈耗乎?且凡屬補陽之劑無不能升,正以陽主升也。用其升而不用其散,斯得補陽之大法。

白話文:

善於用藥的人,只要加減一味藥,就能改變人體的生機。補中益氣湯是用來補脾的,讓脾氣下降而上升。它也可以補心肺,肺氣不足的可以補益肺氣,心氣不足的可以調和營衛。它也可以補肝木,肝氣鬱結的可以疏通肝氣。不過它不適合用於腎臟,陰虛在下的人不宜升提,陽虛在下的人更不宜升提。

補中益氣湯是為清陽下降的人而設的,不是為下焦虛弱的人而設的。如果一個人雙腳虛弱,或者腎水枯竭,或者命門火衰,再用補中益氣湯升提,就如同將要倒塌的大樹再推動它的根部,柯韻伯說它不適合用於腎臟,就是這個道理。

補中益氣湯是張仲景用來治療勞倦內傷、寒熱等症的。雖然說它是助陽的,但不是發汗的。實際上,它有「不散而散」的作用。如果完全沒有表邪,只是中氣嚴重虧虛,那麼升麻、柴胡就不適合使用。因為升麻、柴胡味苦寒,性善疏散,只有有邪氣時才能使用。如果沒有邪氣,使用升麻、柴胡,豈不是會因為疏散而讓氣更加虛耗?而且,凡是補陽的藥物,都具有升提的作用,因為陽氣主升。使用它的升提作用,而不使用它的疏散作用,才是補陽的大法。

要之,能散者,斷不能聚;能泄者,斷不能補。而性味之苦寒,斷非扶陽之物。如表不固,汗不斂者,不可用;外無表邪,陰虛發熱者,不可用;陽氣無根,格陽戴陽者,不可用;脾、肺虛甚,氣促似喘者,不可用;命門火衰,虛寒泄瀉者,不可用;水虧火亢,吐血衄血者,不可用;四肢厥逆,陽虛欲脫者,不可用。總之,元氣虛極者不可泄,陰陽下竭者不可升。

今人但知補中益氣湯可以補虛,不知關係判於舉指之間,纖微不可紊誤者,正此類也。(《景岳全書》)

東垣補中益氣湯,原為感證中有內傷一種,故立此方,以補傷寒書之所未及,非補方也。今感證家多不敢用,而以為調理補虛之藥,則謬矣。(《己任編》)

白話文:

簡單來說,能夠散發的藥物,絕對不能用來聚合;能夠泄瀉的藥物,絕對不能用來補充。而性質偏苦寒的藥物,絕對不是扶助陽氣的藥物。例如,對於表不固、汗出不止的症狀,不可以用苦寒藥物;對於沒有外感邪氣,而是陰虛導致發熱的症狀,也不可以用;對於陽氣虛弱,陽氣衰竭的症狀,更不可用;脾肺虛弱,呼吸急促似喘的症狀,也不可以用;腎陽虛衰,虛寒腹瀉的症狀,同樣不可以用;水虧火亢,吐血鼻出血的症狀,更不可以用;四肢厥逆,陽虛欲脫的症狀,更不可用。總之,元氣極度虛弱的病人不能使用泄瀉之藥,陰陽兩虛的病人不能使用升陽之藥。

現在的人只知道補中益氣湯可以補虛,卻不知道它的應用有嚴格的限制,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錯誤。這類藥物,正是需要謹慎使用,不可輕易亂用。

東垣的補中益氣湯,原本是針對感證中伴隨內傷的一種情況而創立的,用來彌補《傷寒論》中未提及的方面,並非一般的補虛藥方。現在很多專治感證的醫生不敢使用這個方子,反而把它當作補虛調理的藥物,這就錯了。

補中益氣湯,人皆知為上焦之藥,而不知其為下焦之藥也。以脈右大於左,陽陷於陰,乃從陰引陽也。六味地黃丸,人皆以為下焦之藥,而不知其為上焦之藥也。以脈寸旺於尺,陽亢於上,乃從陽引陰也。○補中益氣湯若欲下達,去升麻、柴胡,加杜仲、牛膝。○脾虛而脈弦者,服補中益氣湯後必發瘧;脾虛而濕勝者,服補中益氣湯後必患痢。

此邪尋出路,仍服前湯自愈。○用補中益氣湯,必用歸脾湯,引血歸經;用歸脾湯,必用參苓白朮散,使氣下達;用十全大補湯,必用虎潛丸,納氣歸腎。(周慎齋)

白話文:

補中益氣湯與六味地黃丸的辯證應用

補中益氣湯,大家普遍認為是治療上焦(心肺)的藥方,卻不知道它也能用於下焦(腎膀胱)的病症。當患者脈象右側大於左側,陽氣陷於陰氣之中時,就應當從陰引陽,使用補中益氣湯。

六味地黃丸,人們普遍認為是治療下焦的藥方,卻不知道它也能用於上焦的病症。當患者脈象寸脈旺盛而尺脈微弱,陽氣亢盛於上焦時,就應當從陽引陰,使用六味地黃丸。

若想要補中益氣湯下達下焦,則應去掉升麻、柴胡,加入杜仲、牛膝。

脾虛而脈象弦緊的人,服用補中益氣湯後容易發瘧疾;脾虛而濕氣重的人,服用補中益氣湯後容易患痢疾。

遇到這種情況,邪氣會尋找出口,繼續服用之前的藥方就能自愈。

使用補中益氣湯,一定要配合歸脾湯,引血歸經;使用歸脾湯,一定要配合參苓白朮散,使氣機下達;使用十全大補湯,一定要配合虎潛丸,使氣歸腎。(周慎齋)

後天脾土,非得先天之氣不行。此氣因勞下陷,清不升,濁不降,故用升、柴以佐參、耆,補益後天中之先天也。凡脾胃喜甘而惡苦;喜補而惡攻;喜溫而惡寒;喜通而惡滯;喜升而惡降;喜燥而惡濕,此方得之矣。(趙養葵)

歸脾湯

此方乃嚴用和所造,其對證則二陽之病發心脾也。蓋欲補脾,則先補心;欲補心,則先補肝。所謂隔二之治。然往往用之於吐血、咳嗽、寒熱,木香多不合,以其香燥,反能動肝火而燥津液。予每去之而加白芍,以追已散之真陰。且肺受火刑,白朮太燥,恐反助嗽,得芍藥之陰以為佐,亦是妙於配合。

白話文:

後天脾胃的運作,離不開先天之氣的滋養。如果先天之氣因勞累而下降,清氣不能上升,濁氣不能下降,這時就要用升麻、柴胡來輔助人參、黃耆,補益後天脾胃中的先天之氣。脾胃喜愛甘味,厭惡苦味;喜愛補益,厭惡攻伐;喜愛溫暖,厭惡寒冷;喜愛通暢,厭惡阻滯;喜愛上升,厭惡下降;喜愛乾燥,厭惡潮濕,這正是歸脾湯的藥性。

歸脾湯是嚴用和所創,主要用於治療二陽病症導致心脾失調。因為要補益脾胃,首先要補益心臟;要補益心臟,則要先補益肝臟。這就是所謂的隔二之治。但歸脾湯常被用於治療吐血、咳嗽、寒熱等症,其中木香並不合適,因為木香辛燥,反而會動肝火,使津液乾燥。我通常會去掉木香,加入白芍,以收斂散失的真陰。另外,肺部受火熱損傷,白朮過於燥烈,恐會加重咳嗽,所以用白芍的陰性來輔助白朮,這也是歸脾湯配伍的妙處。

如肺腎受傷,再加麥冬、五味;肝腎受傷,則芍藥更為有益。如從怫鬱而起,則加柴胡、丹、梔。如非二陽之病至怔忡,則去木香加枸杞、麥、味之屬;如夢遺,則加五味、熟地、白芍、牡蠣之屬;如怔忡而挾包絡有餘之痰火者,則加黃連、生地、貝母以清之;夢遺而挾相火者,則加知、柏、麥冬以清之。惟脾虛久瀉者,方留木香以醒脾;脾虛挾寒者,雖肉果、桂、附皆可加也。

(《己任編》)

補中益氣與歸脾同出《保元》,並加歸、術,而有升舉胃氣、滋補脾陰之不同:歸脾滋養心脾,鼓動少火,妙以木香調暢諸氣,世以木香性燥不用,服之多致痞悶、或泄瀉減食者,以其不能輸化藥力故耳。(張路玉)

白話文:

如果肺腎受損,可以加麥冬、五味子;肝腎受損,則芍藥更有效。如果病因是鬱結,可以加柴胡、丹參、梔子。如果病症不是由陽氣過盛引起的心悸,可以去木香,加枸杞、麥冬、五味子等;如果出現遺精,則加五味子、熟地、白芍、牡蠣等;如果心悸伴隨痰熱,可以加黃連、生地、貝母清熱化痰;如果遺精伴隨相火旺盛,則加知母、柏子仁、麥冬清熱降火。只有脾虛久瀉者,方子保留木香來醒脾;如果脾虛伴隨寒症,可以加肉桂、附子等溫陽藥。

補中益氣湯和歸脾湯都出自《保元》,都加了當歸、黃芪,但補中益氣湯更注重升舉胃氣、滋補脾陰,而歸脾湯則滋養心脾,溫補心火。歸脾湯用木香調暢氣機,但木香性燥,很多人服用後會出現胸悶、腹瀉、食慾減退等症狀,這是因為木香缺乏化藥力的緣故。

八味丸

生人之稟賦不齊,陰陽各有偏勝,藥為補偏救弊而設。六味加桂、附,治相火不足,真陽衰憊。王冰所謂益火之原以消陰翳,尺脈弱者宜之。桂、附易知、柏名陰八味,治陰虛火動,骨痿精枯。王冰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,尺脈旺者宜之。(《怡堂散記》)

《金匱》用八味丸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者。腳氣,即陰氣;少腹不仁,即攻心之漸。故用之以驅逐陰邪也。其虛勞腰痛,少腹拘急,小便不利,則因過勞其腎陰,氣逆於少腹,阻遏膀胱之氣化,小便不能通利,故用之以收攝腎氣也。其短氣有微飲者,飲亦陰類,阻其胸中之陽,自致短氣,故用之引飲下出以安胸中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先天體質各不相同,陰陽虛實各有偏勝,藥物的作用是針對偏勝的部分進行調整。六味丸加上桂枝、附子,用來治療相火不足、真陽衰弱的狀況,就像王冰所說,要益火之原以消陰翳,脈象尺脈偏弱的人適合服用。桂枝、附子容易理解,而柏子仁則屬於陰八味,用來治療陰虛火旺、骨骼痿弱、精氣枯竭的狀況,就像王冰所說,要壯水之主以制陽光,脈象尺脈偏旺的人適合服用。

《金匱要略》中用八味丸來治療腳氣上入少腹,導致少腹不仁的症狀。腳氣屬於陰氣,少腹不仁則是心臟受損的先兆,所以用八味丸來驅逐陰邪。如果出現虛勞腰痛、少腹拘急、小便不利的情況,這是由於過度勞損腎陰,導致氣逆於少腹,阻礙膀胱氣化,小便不能通暢,所以用八味丸來收攝腎氣。如果出現短氣、輕微水腫的症狀,水腫也屬於陰類,會阻礙胸中陽氣,導致短氣,所以用八味丸引導水腫下泄,使胸中氣順暢。

消渴病,飲水一斗,小便亦一斗,此腎氣不能攝水,小便恣出,源泉有立竭之勢,故急用以逆折其水也。夫腎水下趨之消,腎氣不上升之渴,非用此以蟄護封藏,蒸動水氣,曷從治哉!(喻嘉言)

六味丸

仲景八味丸,錢仲陽減去桂、附,以治小兒。以小兒純陽,故減桂、附。今用通治大方證。○按六味丸有熟地之溫,丹皮之涼,山藥之澀,茯苓之滲,山萸之收,澤瀉之瀉,補腎而兼補脾。有補而必有瀉,相和相濟,以成平補之功。乃平淡之神奇,為古今不易之良方也。即有加減,或加河車,或五味、麥冬、杜仲、牛膝,不過一、二味極三、四味而止。

白話文:

消渴病患者,喝下一斗水,尿液也排出整整一斗,這是因為腎氣無法約束水液,導致小便過多,就像泉源快要枯竭一樣,所以必須緊急採取措施,阻止水液的流失。腎臟的水液往下流失導致消渴,腎氣不能向上升導致口渴,如果不採取措施,用藥物來封藏保護腎氣,蒸發水氣,怎麼能治好呢?

六味丸

張仲景的八味丸,錢仲陽去掉了桂枝和附子,用來治療小兒。因為小兒屬純陽之體,所以減去了桂枝和附子。現在則用來治療各種消渴症。

六味丸中包含熟地黃的溫性,丹皮的涼性,山藥的收斂性,茯苓的利水滲濕性,山萸肉的收斂性,澤瀉的利水性,既補腎又兼顧補脾。有補益就一定有瀉泄,互相配合,才能達到平補的效果。六味丸是一種平淡無奇卻神奇有效的藥方,是古今不變的良藥。即使要加減,也只加一、二味,最多三、四味,例如河車、五味子、麥冬、杜仲、牛膝等。

今人或疑澤瀉之瀉而減之,多揀本草補藥,恣意加入,有補無瀉,且客倍於主,責成不專,而六味之功,反退處於虛位,失制方之本旨矣。○地黃、首烏,皆君藥也。故六味丸以地黃為君,七寶丹以首烏為君,各有配合,未可同類而共施也。即有加減,當各依本方隨病而施損益。

今人多以首烏加入地黃丸中,合兩方為一方,是一藥二君,安所適從乎?(《醫方集解》)

腎氣丸

按:加減腎氣丸,《濟生》以附子為君,薛新甫用茯苓為君,合之牛膝、車前,治腰以下之水。然而腎之關門不開,必以附子回陽,蒸動腎氣,其關始開,胃中積水始下,以陽主開故也。關開,即不用茯苓、牛膝、車前,而水亦下;關闔,則茯苓、車前用至無算,抑莫如之何矣。用方者,將君附子乎,抑君茯苓乎?(喻嘉言)

白話文:

現在有些人誤以為澤瀉只會利尿,就喜歡在方劑中大量添加其他補益藥材,結果補了卻不瀉,而且補藥的份量還超過了主藥,這樣就失去藥方的本意,導致六味地黃丸的功效反而失效。地黃和首烏都是君藥,六味地黃丸以地黃為君,七寶丹以首烏為君,各有其配伍,不能混為一談。就算要加減藥物,也應該根據原方,針對不同的病症進行調整。現在很多人喜歡把首烏加入地黃丸中,把兩個藥方合在一起,結果就出現了一方兩種君藥的情況,讓人不知道該以哪個藥物為主了。

至於加減腎氣丸,有的医家以附子为君,有的医家以茯苓为君,再加上牛膝、车前,用来治疗腰以下水肿。但肾脏的门户不开,必须用附子回阳,蒸发肾气,才能打开肾门,才能使胃中的积水下降,因为阳主开。肾门打开之后,即使不用茯苓、牛膝、车前,水也能排出。如果肾门关闭,即使大量服用茯苓、车前,也无济于事。所以用方时,究竟以附子为君,还是以茯苓为君呢?

左、右歸飲

左歸飲,治腎水乾枯,虛火上蒸脾胃,陰土受虧,以致飲食不進,大便燥結,甚至三陽癃閉,將成噎隔,治之於早,無不愈也。嘗以此方加歸、芍,治傷寒舌黑唇焦,大渴引飲,必服攻伐寒涼之藥過多也,此方救之。並治瘧疾而兼燥證,熱重寒輕者。○凡命門虛寒等證,八味丸治之不愈者,宜用右歸飲。(《己任編》)

聖愈湯

《經》曰:陰在內,陽之守也;陽在外,陰之使也。故陽中無陰,謂之孤陽;陰中無陽,謂之死陰。(丹溪)曰:四物皆陰,行天地閉塞之令,非長養萬物者也。故四物加知、柏,久服便能絕孕,謂其嫌於無陽耳。此方取參、耆配四物,以治陰虛血脫等證。蓋陰陽互為其根,陰虛則陽無所附,所以煩熱燥渴,而陽亦亡;氣血相為表裡,血脫則氣無所歸,所以睡臥不安,而氣亦脫。然陰虛無驟補之法,計在存陽;血脫有生血之機,必先補氣。

白話文:

左歸飲

左歸飲,用於治療腎水枯竭、虛火上蒸脾胃,導致陰土受損,出現食慾不振、大便乾結,甚至三陽癃閉(小便不利)、將要噎隔(呼吸困難)等症狀。若及早治療,幾乎都能痊癒。

曾經用此方加歸、芍治療傷寒,症狀是舌頭黑、嘴唇焦、口渴引飲,是因為服用過多攻伐寒涼的藥物所致。此方可以救治此類情況。

左歸飲還可用於治療瘧疾合併燥熱症狀,熱證重於寒證者。

凡是命門虛寒等症,使用八味丸治療效果不好的,就應該用右歸飲。

聖愈湯

《經書》說:陰在內,陽氣守護著它;陽在外,陰氣驅使著它。所以陽氣中沒有陰氣,叫做孤陽;陰氣中沒有陽氣,叫做死陰。

丹溪先生說:四物湯中都是陰藥,只行天地閉塞之令,不是用於滋養萬物的。因此四物湯加上地黃、柏子仁,長期服用就會絕孕,因為它偏於無陽。

聖愈湯取用人參、黃耆與四物湯配伍,用來治療陰虛血脫等症狀。因為陰陽互為根本,陰虛則陽氣無處依附,所以出現煩熱燥渴,陽氣也會消亡;氣血相互依存,血脫則氣無處歸宿,所以出現睡臥不安,氣也會耗散。

然而陰虛無快速補救方法,關鍵在於保存陽氣;血脫有生血的機制,必須先補氣。

此陽生陰長,血隨氣行之理也。故曰:陰虛則元氣,無氣則死矣。前輩治陰虛,用八珍、十全,卒不獲效者,因甘草之甘,不達下焦;白朮之燥,不利肺腎;茯苓滲泄,礙乎生升;肉桂辛熱,動其虛火。此六味皆醇厚和平,服之則氣血疏通,內外調和,合於聖度矣。(柯韻伯)

耆附、朮附、參附三湯

衛外之陽不固而自汗,則用耆附;脾中之陽遏鬱而自汗,則用朮附;腎中之陽浮游而自汗,則用參附。凡屬陽虛自汗,不能捨三方為治。然三方之用大矣!耆附可以治虛風;朮附可以治寒濕;參附可以壯元陽。若用其所當用,功效若神。以黃耆、人參駕馭附子,固不足以自恣;術雖不足以制附,然遇陽虛陰盛,寒濕沉痼,即生附在所必用,何取制伏為耶?(喻嘉言)

白話文:

陽氣生長,陰氣滋長,血液隨著氣血運行,這是自然道理。因此說:陰虛則元氣不足,沒有氣血就會死亡。前人治療陰虛,使用八珍湯、十全大補湯,卻沒有效果,是因為甘草的甘味無法到達下焦;白朮燥性,不利於肺腎;茯苓滲泄,阻礙生氣上升;肉桂辛熱,容易引動虛火。這六味藥性都比較平和,服用後可以使氣血流通,內外調和,符合聖人的治病原則。

黃耆附子湯、白朮附子湯、人參附子湯

如果外在陽氣不足,容易自汗,就用黃耆附子湯;如果脾胃陽氣鬱結,容易自汗,就用白朮附子湯;如果腎中陽氣浮游不定,容易自汗,就用人參附子湯。所有陽虛自汗的患者,都不能捨棄這三方藥物。這三方的作用非常大!黃耆附子湯可以治療虛風;白朮附子湯可以治療寒濕;人參附子湯可以壯元陽。如果用藥得當,效果如同神明。雖然用黃耆、人參駕馭附子,不能隨意妄為;白朮雖然不足以制伏附子,但遇到陽虛陰盛、寒濕沉積的疾病,就必須使用附子,何必拘泥於制伏呢?

四神丸

瀉利為腹疾,而腹為三陰之都會。故三陰下利,仲景各為立方以主之:太陰有理中、四逆;厥陰有烏梅、白頭翁;少陰有桃花、真武、豬苓、傷寒、四逆湯、散、白通、通脈等劑,可謂諸法備矣。然只為一臟立法,若三臟相關,久留不痊,如子後作瀉一證,猶未及也。夫雞鳴至平旦,天之陰,陰中之陽也。

因陽氣當至不至,故作瀉於黎明,其由有四:一為脾虛不能制水;一為腎虛不能行水。故二神丸君補骨脂之辛燥,入腎以制水;佐肉豆蔻之辛溫,入脾以暖土;丸以薑、棗,又辛甘發生諸陽也。一為命門火衰,不能生土;一為少陽氣虛,無以發陳。故五味子散,君五味之酸溫,以收坎宮耗散之火,使少火生氣以培土;佐吳萸之辛溫,以順肝木欲散之勢,為水氣開滋生之路,以奉春生也。此四者,病因雖異,而見證則同,皆水亢為害。

白話文:

四神丸

腹瀉是腹部的疾病,而腹部是三陰經脈交匯的地方。因此三陰經脈引發的腹瀉,仲景先生分別制定了方劑來治療:

  • 太陰經脈的腹瀉,有理中湯、四逆湯;
  • 厥陰經脈的腹瀉,有烏梅、白頭翁;
  • 少陰經脈的腹瀉,有桃花湯、真武湯、豬苓湯、傷寒論中的方劑、四逆湯、散劑、白通湯、通脈湯等,可謂各種方法都齊備了。

然而這些方劑只是針對單一臟腑而制定,如果三臟經脈同時受累,久治不愈,例如產後腹瀉這一症狀,就還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法。

雞鳴至平旦,是天地陰氣最盛的時候,陰氣中帶有陽氣。

因為陽氣應該出現卻沒有出現,所以腹瀉會在黎明時分發生,其原因有四:

  1. 脾虛不能控制水液。
  2. 腎虛不能運行水液。因此二神丸以補骨脂的辛燥之性入腎制水,輔以肉豆蔻的辛溫之性入脾暖土,丸藥中加入薑、棗,又以辛甘之性激發陽氣。
  3. 命門火衰,不能生化脾土。
  4. 少陽氣虛,無法疏泄水濕。因此五味子散以五味子的酸溫之性收斂命門之火,使少陽之火生發,培補脾土;輔以吳茱萸的辛溫之性,順應肝木疏泄之勢,為水氣開闢滋生之路,以助春生之氣。

以上四種原因,雖然病因不同,但表現出來的症狀卻相同,都是水氣過盛導致的疾病。

二神丸是承製之劑,五味子散是化生之劑也。二方理不同,而用則同。故可互用以助效,亦可合用以建功。合為四神,是制生之劑也。制則生化,久泄自瘳矣,比理中、八味二丸較速與?(柯韻伯)

滋腎丸

水為腎之體,火為腎之用。人知腎中有水,始能制火,不知腎中有火,始能致水耳。蓋天一生水,一者,陽氣也,即火也。氣為水母,陽為陰根,必火有所歸,斯水有所主。故反佐以桂之甘溫,引知、柏入腎而奏其效。此相須之殷,亦承製之理也。(柯韻伯)

逍遙散

白話文:

二神丸是滋補腎氣的藥物,五味子散是化生脾胃的藥物。兩方的作用原理不同,但應用場合相同。因此可以互相配合使用,以增強藥效,也可以合在一起使用,以達到治療效果。合在一起稱為四神丸,是制約和滋補的藥物。制約才能滋補,久瀉自然就會痊癒,比理中丸、八味丸效果更快,對嗎?(柯韻伯)

滋腎丸

水是腎臟的本質,火是腎臟的功能。人們知道腎臟中有水,才能制約腎火,卻不知道腎臟中有火,才能生成腎水。因為天一生水,一指的是陽氣,也就是火。氣是水的本源,陽是陰的根基,火必須有所歸宿,水才能有所依托。所以反佐以桂枝的甘溫之性,引導知母、柏子仁進入腎臟,才能發揮效果。這就是相互依賴的道理,也是滋補腎氣的原理。(柯韻伯)

逍遙散

逍遙散是調和肝脾的藥物。肝主疏泄,脾主運化,二者相互協調,才能維持人體的正常功能。肝氣鬱滯,脾氣虛弱,就會導致各種病症。逍遙散通過疏肝理氣、健脾益氣,達到調和肝脾、舒暢氣機的作用。 (柯韻伯)

肝木之所以郁者,其說有二:一為土虛不能升木也;一為血少不能養肝也。蓋肝為木氣,全賴土以滋培,水以灌溉。若中氣虛,則九地不升,而木因之郁;陰血少,則木無水潤,而肝遂以枯。方用白朮、茯苓者,助土德以升木也;當歸、芍藥者,益營血以養肝也;丹皮解熱於中;草、梔清火於下;獨柴胡一味,一以厥陰報使,一以升發諸陽。《經》云:木鬱達之,柴胡其要矣。

(趙羽皇)

越鞠丸

吳鶴皋曰:越鞠者,發越鞠郁之謂也。香附開氣鬱;蒼朮燥濕鬱;撫芎調血鬱;梔子解火鬱;神麯消食鬱。陳來章曰:皆理氣也,氣暢而鬱舒矣。(《醫方集解》)

白話文:

肝臟屬木,為何會鬱結呢?原因有兩個:一是脾胃虛弱,無法向上輸送營養滋養肝臟;二是血液不足,無法滋潤肝臟。因為肝臟像樹木一樣,需要脾胃(土)的滋養和血液(水)的灌溉。如果脾胃虛弱,就像土地貧瘠,無法讓樹木生長,導致肝氣鬱結;如果血液不足,就像樹木缺水,導致肝臟枯萎。因此,治療肝氣鬱結要用白朮、茯苓來補脾益氣,幫助脾胃向上輸送營養滋養肝臟;用當歸、芍藥來補血養血,滋潤肝臟;用丹皮來清熱解毒;用梔子、草藥來清熱去火;單獨用柴胡,一方面可以調節肝臟的功能,另一方面可以升發陽氣。《內經》中說:「肝氣鬱結,需要用柴胡來疏解。」

越鞠丸,顧名思義就是能夠發散肝氣鬱結的藥丸。香附可以開鬱解氣;蒼朮可以燥濕化痰;川芎可以調和氣血;梔子可以清熱解毒;神麴可以消食化積。陳來章說:這些藥物都是理氣藥,能夠使氣血暢通,鬱結自然消散。

越鞠之芎藭,即逍遙之歸、芍也;越鞠之蒼朮,即逍遙之白朮也;越鞠之神麯,即逍遙之陳皮也;越鞠之香附,即逍遙之柴胡也;越鞠之梔子,即逍遙之加味也。但越鞠峻,而逍遙則和矣;越鞠燥,而逍遙則潤矣。(《己任編》)

平胃散

平胃者,欲平治其不平也。此東垣為胃強邪實者設。故其性味,從辛、從燥、從苦,而能消、能散,惟有滯有濕有積者宜之。今見方家,每以此為常服健脾之劑,動輒用之,其誤甚矣!(張景岳)

《內經》以土運太過曰敦阜,其病腹滿;不及曰卑監,其病留滿痞塞。張仲景制三承氣湯,調胃土之敦阜;李杲制平胃散,平胃土之卑監。培其卑者而使之平,非削平之謂。猶溫膽湯用涼劑,溫緩而使之和,非用溫之謂。後之注本草者曰:敦阜之土,宜蒼朮以平之;卑監之土,宜白朮以培之。

白話文:

越鞠丸的芎藭,就相當於逍遙散的歸脾、芍藥;越鞠丸的蒼朮,就相當於逍遙散的白朮;越鞠丸的神麴,就相當於逍遙散的陳皮;越鞠丸的香附,就相當於逍遙散的柴胡;越鞠丸的梔子,就相當於逍遙散的加味。但越鞠丸性峻,而逍遙散則平和;越鞠丸偏燥,而逍遙散則偏潤。

平胃散,想要平治胃氣不和。這是東垣先生為胃強邪實之人所設的方劑。所以它的性味,辛、燥、苦,能消、能散,只適合有滯留、濕邪、積聚的人服用。現在看到一些醫生,經常把平胃散當作健脾的常服藥,動不動就用,這是很錯誤的!

《內經》說土運太過叫敦阜,會導致腹滿;土運不及叫卑監,會導致留滿痞塞。張仲景創制三承氣湯,調節胃土的敦阜;李杲創制平胃散,平治胃土的卑監。培補其不足,使之平和,並不是削平的意思。就像溫膽湯用涼劑,溫和緩解,使之平和,並不是用溫燥的方法。後世註解本草的人說:敦阜的土,適合用蒼朮來平之;卑監的土,適合用白朮來培之。

若以濕土為敦阜,將以燥土為卑監耶?不審敦阜屬燥,卑監屬濕之義,因不知平胃之理矣。(柯韻伯)

枳朮丸

枳朮丸,以白朮為君,脾得其燥所以能健;佐以枳實,其味苦峻,有推牆倒壁之功。此寓攻於守之劑,惟脾氣不清而滯勝者宜之。若脾氣已虛,非所宜也。今人不察,相傳為補脾之藥,小兒瘦弱,制令常服,適足以傷其氣,助其瘦耳。(張景岳)

參苓白朮散

參苓白朮散中,藥味皆滯而不活動,得陳皮、砂仁,則諸藥皆活動而不滯。○服大補藥後,調理莫過於參苓白朮散;服大熱藥後,調理莫過於八珍湯。(周慎齋)

白話文:

如果用濕土來堆築高地,難道用乾土來建造低窪地嗎?這還不明白高地屬於乾土,低窪地屬於濕土的道理,是因為不懂得平胃的原理啊。

枳朮丸,以白朮為主藥,脾臟得到白朮的燥性,所以能健脾。輔以枳實,枳實味苦性峻,有推倒牆壁的功效。這是一種以攻為守的藥方,只有脾氣不清而濕氣重的人適合服用。如果脾氣已經虛弱,就不適合了。現在的人不了解這個道理,相傳枳朮丸是補脾的藥,小兒瘦弱,就讓他們常服用,反而會傷氣助瘦。

參苓白朮散中,藥味都偏滯而不流暢,加入陳皮和砂仁,則藥物都能流暢而不滯。服用大補藥之後,調養脾胃最好用參苓白朮散;服用大熱藥之後,調養脾胃最好用八珍湯。

大棗

二陳為治痰之妙劑,其於上、下、左、右,無所不宜。然止能治痰之標,不能治痰之本。痰之本在脾、在腎,治者詳之。(李士材)

溫膽湯

膽為中正之官,清靜之府。喜安謐,惡煩擾;喜柔和,不喜壅鬱。蓋東方木德,少陽溫和之氣也。若大病後,或久病,或寒熱甫退,胸膈之餘熱未盡,致傷少陽和氣,以故虛煩驚悸者,中正之官,以熇蒸而不安也。熱嘔吐苦者,清靜之府以郁炙而不謐也。痰氣上逆者,土家濕熱反乘,而木不得升也。

如是者,首當清熱,及解利三焦。三焦平而少陽平,三焦正而少陽正。膽家有不清安而和者乎?和,即溫也。溫之者,實涼之也。若膽家真畏寒而怯,屬於命門火衰,當與乙癸同源而治矣。(羅東逸)

白話文:

二陳湯是治療痰症的妙方,無論上焦、下焦、左邊、右邊,都適用。但它只能治標,不能治本。痰的根源在脾和腎,治療的人要仔細了解。

膽是人體的中正之官,是清靜之府。它喜愛安寧,厭惡煩擾;喜愛柔和,不喜壅塞。因為東方屬木,少陽之氣溫和。如果大病之後,或久病,或寒熱剛退,胸膈的餘熱未盡,傷害了少陽和氣,就會導致虛煩驚悸。中正之官因為灼熱而不安寧。熱嘔吐苦者,清靜之府因為鬱熱而不得安寧。痰氣上逆者,脾土濕熱反覆上升,木氣無法升發。

遇到這種情況,首先要清熱,並疏通三焦。三焦通暢,少陽之氣也就順暢。三焦正常,少陽之氣就正常。膽氣能夠安寧和諧嗎?和諧,就是溫和。溫和它,其實是涼血。如果膽氣真的畏寒怯弱,屬於命門火衰,就要用乙癸同源的方法來治療。

金水六君煎

二陳湯,為驅痰之通劑。蓋以痰之本,水也。茯苓利水以治其本。痰之動,濕也。茯苓滲濕以制其動。方中只此一味,是治痰正藥。其餘半夏降逆,陳皮順氣,甘草調中,皆取之以為茯苓之佐使耳。故仲景書,凡痰多者俱加茯苓,嘔者俱加半夏。古聖不易之法也。景岳取熟地寒潤,當歸辛潤,加此二味,注為肺腎虛寒,水泛為痰之劑。

不知肺寒,非乾薑、細辛合用不可;腎寒,非薑、附重用不可。若用歸、地之寒濕,助其水飲,則陰霾四布,水勢上凌,而氣逆咳嗽之病日甚矣。(《景岳新方砭》)

白話文:

二陳湯是治療痰證的常用方劑。痰的根本是水,茯苓利水,可以治本。痰的活動是濕,茯苓滲濕,可以制止痰的活動。方中茯苓是治療痰證的主藥,半夏降逆,陳皮順氣,甘草調中,都是輔助茯苓的藥物。所以仲景的醫書中,凡是痰多者都加茯苓,嘔吐者都加半夏,這是古聖先賢不易的法則。景岳在二陳湯中加了熟地寒潤、當歸辛潤,是治療肺腎虛寒,水泛為痰的方劑。

但是,如果不知道肺寒,就必須用乾薑、細辛來合用;腎寒,就必須用薑、附重用。如果用當歸、熟地的寒濕,反而會助長水飲,導致陰霾四布,水勢上凌,氣逆咳嗽的病症加重。

防風黃耆湯

風者,百病之長也。邪風之至,急如風雨,善治者治皮毛,故用防風以驅逐表邪。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,故用黃耆以鼓舞正氣。黃耆得防風,其功愈大者,一攻一補,相須相得之義也。今人治風,惟以發散為定法,而禁用參、耆。豈知目盲不能視,口噤不能言,皆元氣不足使然耳。誰知補氣可以御風,正勝而邪卻之理耶?(柯韻伯)

升陽益胃湯

按:參、耆屬為補,不知君於枳、樸中,即為補中瀉也;羌、防輩為散,不知佐於參、耆中,即為補中升也。近世之醫,一見羌、防輩,即曰發散,不可輕用,亦不審佐於何藥之中,皆因讀書未明,不知造化別有妙理耳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白話文:

防風黃耆湯

風,是百病的根源。邪風侵襲人體,速度如同風雨般迅猛,善於治療的人會注重治療皮膚和毛髮,所以用防風驅逐表面的邪氣。邪氣聚集的地方,必定是氣虛,所以用黃耆來鼓舞正氣。黃耆配合防風,功效更顯著,一攻一補,相輔相成。如今人們治療風邪,只以發散為主要方法,卻禁用人參、黃耆。難道他們不知道目盲不能視、口噤不能言都是元氣不足所致嗎?誰能明白補氣可以抵禦風邪,正氣強盛就能驅散邪氣的道理呢?(柯韻伯)

升陽益胃湯

按照古籍記載,人參、黃耆屬補益藥,但如果將它們放在枳實、厚朴等瀉藥之中,則成為補中瀉的藥物;羌活、防風等屬發散藥,但如果將它們配伍在人參、黃耆等補益藥之中,則成為補中升的藥物。近世醫生一見到羌活、防風等藥物,就認為是發散藥,不可輕易使用,也不明白它們配伍在哪些藥物之中,都是因為讀書不精,不懂得造化之中的奧妙道理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麻桂飲、大溫中飲

此麻黃、桂枝二湯之變方也。凡患陰虛傷寒,及寒疫、陰暑之證,身雖熾熱,時猶畏寒,或喜熱湯,或兼嘔瀉,六脈無力,此元陽大虛,正不勝邪,邪氣不能外達,溫中自可散寒,即此謂也。○嘗見傷寒之治,惟仲景能知溫散,如麻、桂等湯是也;亦知補散,如小柴胡之屬是也。

至若陽根於陰,汗化於液,云騰致雨之妙,猶所未及。予制此方,乃邪從營解第一義也。(張景岳)

理陰煎、回陽飲

此理中湯之變方也。脾腎虛寒等證,宜剛燥者,當用理中;宜溫潤者,當用理陰。凡真陰不足,勞感寒邪,不能解散,或發熱身痛面赤舌乾,或雖渴而不喜冷飲,或背心肢體畏寒,但脈見無力,悉是假熱。速用此湯溫補托邪,使陰氣漸充,則汗從陰達,而寒邪自散也。○此寒邪溫散弟一方也。

白話文:

麻桂飲、大溫中飲

這兩方是麻黃湯、桂枝湯的變化方。凡是患有陰虛傷寒,以及寒疫、陰暑等症,雖然身體感覺發熱,但仍然怕冷,或者喜歡喝熱湯,或者伴隨嘔吐腹瀉,六脈無力,這些都是元陽大虛,正氣不足以抵抗邪氣,邪氣無法外達。溫中散寒就能夠驅散寒邪,這正是麻桂飲和大溫中飲的功效。

我曾經見過治療傷寒的醫書,只有仲景能夠明白溫散寒邪的道理,例如麻黃湯、桂枝湯等等。他也懂得補益和散寒的原理,例如小柴胡湯之類。

至於陽氣藏於陰氣之中,汗液化於津液,像雲氣上升而降雨一樣的微妙變化,還沒有完全理解。我創造了這個方劑,正是要從營氣中解除邪氣的最佳方法。(張景岳)

理陰煎、回陽飲

這兩方是理中湯的變化方。脾腎虛寒等症,如果適合用燥烈的藥物,就應該使用理中湯;如果適合溫潤的藥物,就應該使用理陰煎。凡是真陰不足,勞累感受寒邪,無法散發寒邪,或者發熱身痛面紅舌乾,或者雖然口渴但不喜歡喝冷飲,或者背部和四肢怕冷,但脈象無力,這些都是假熱的表現。迅速使用理陰煎溫補扶正,使陰氣逐漸充盈,就能夠讓汗液從陰氣中排出,寒邪自然散去。

理陰煎是溫散寒邪的另一種方劑。

惟仲景獨知此義。第仲景之溫散,首用麻、桂二湯;余之溫散,首用理陰煎、大溫中飲。二方雖一從陽分,一從陰分,其跡若異,然一逐於外,一托於內,而用溫則一也。○本方加附子,名附子理陰煎;再加人參,名六味回陽飲。治命門火衰,陰中無陽等證。(《景岳全書》)

防風通聖散

防風、麻黃,解表藥也;風熱之在皮膚者,得之由汗而泄。荊芥、薄荷,清上藥也;風熱之在巔頂者,得之由鼻而泄。大黃、芒硝,通利藥也;風熱之在腸胃者,得之由後而泄。滑石、梔子,水道藥也;風熱之在決瀆者,得之由溺而泄。風淫於內,肺胃受邪,石膏、桔梗,清肺胃也。

白話文:

只有仲景真正明白這個道理。仲景的溫散方,首選麻黃桂枝湯;我的溫散方,首選理陰煎和大溫中飲。兩個方子雖然一個從陽分入手,一個從陰分入手,做法看似不同,但一個驅逐外邪,一個扶助內陽,用溫散的原理是一樣的。本方加入附子,叫做附子理陰煎;再加入人參,叫做六味回陽飲。可以治療命門火衰、陰中無陽等症狀。

防風通聖散:

防風、麻黃,是解表藥;風熱在皮膚上的,藉由汗水排出。荊芥、薄荷,是清上藥;風熱在頭頂上的,藉由鼻子排出。大黃、芒硝,是通利藥;風熱在腸胃裡的,藉由排泄排出。滑石、梔子,是水道藥;風熱在膀胱裡的,藉由小便排出。風邪入侵內部,肺胃受到邪氣,石膏、桔梗,可以清熱肺胃。

而連翹、黃芩,又所以祛諸經之遊火。風之為患,肝木主之,川芎、歸、芍,和肝血也。而甘草、白朮,所以和胃氣而健脾。守真長於治火,此方之旨,詳且悉哉!(吳鶴皋)

敗毒散、羌活湯

傷寒二字,傷者,正氣傷於中;寒者,寒邪客於外。未有外感而內不傷者也。可見人之傷寒,悉由元氣不固而膚腠之不密也。昔人嘗言傷寒為汗病,則汗法其首重矣。然汗之發也,其出自陽,其源自陰。故陽虛則營衛不和,而汗不能作;陰弱則津液枯涸,而汗不能滋。

白話文:

連翹、黃芩能清熱解毒,祛除經絡裡的熱邪。風邪容易侵犯肝臟,川芎、當歸、芍藥能調和肝血。甘草、白朮能和胃氣、健脾。守真善於治療熱證,這個方子的用意非常詳盡。

敗毒散、羌活湯等方劑,都是用來治療傷寒的。所謂傷寒,就是正氣受到損傷,寒邪入侵,兩者不可分開。外感風寒,必定會傷及內在,沒有外感而內不傷的情況。可見傷寒病的發生,都是因為元氣不足,導致皮膚腠理疏鬆。古人說傷寒是汗病,所以發汗療法至關重要。但出汗需要陽氣的推動,也需要陰液的滋潤。如果陽氣虛弱,則營衛不和,汗液無法分泌;如果陰液不足,則津液枯竭,汗液無法滋潤。

但攻其外,不顧其內,可乎?表汗無如敗毒散、羌活湯,藥加二活、二胡、芎、蒼、辛、芷,群隊辛溫,非不發散,若無人參、生地之大力居中,則形氣素虛者,必至亡陽;血虛挾熱者,必至亡陰矣。是敗毒散之人參,與沖和湯之生地,人謂其補益之法,我知其托裡之法。蓋補中兼發,邪氣不致於流連;發中帶補,真元不致於耗散。

古人制方之妙也。(趙羽皇)

大順散

此方乃治暑天內傷冷飲之證,非治暑也。但甘草多於諸藥八倍,製藥四十二斤,止服二錢,其意何居?其方本不足取。後之庸醫以此治燥火之暑病,殺人無算。錄此以證其非。(徐靈胎)

白話文:

治療疾病只注重表面的症狀,而不顧及內在的根本,能行嗎?像敗毒散、羌活湯等藥方,雖然藥性辛溫,可以發散表汗,但若缺少人參、生地等補益藥材的中和作用,體虛者會導致陽氣耗損,血虛夾熱者則會導致陰液虧損。因此,敗毒散中的人參,以及沖和湯中的生地,雖然被認為是補益之法,其實是托裡之法。因為補中兼發,可以防止邪氣蔓延;發中帶補,可以防止真元耗散。這就是古人制方的高明之處。

大順散是用來治療暑天內傷冷飲導致的症狀,而不是治療暑熱本身。但方劑中甘草含量遠超其他藥材八倍,製藥四十二斤,每次只服用二錢,用意何在?其實這個方子本就不值得採納。後來的庸醫用此方治療燥熱的暑病,導致無數人喪命。記載此方,用來證明它的錯誤。

生脈散

仲景治傷寒,有通脈、復脈二法。少陰病,裡寒外熱,下利清穀,脈微欲絕者,制通脈四逆湯,溫補以扶陽;厥陰病,外寒內熱,心動悸,脈結代者,制復脈湯,涼補以滋陰。同是傷寒,同是脈病,而寒熱異治者,一挽坎陽之外亡,一清相火之內熾也。生脈散,本復脈立法。

外無寒,故不用薑、桂之辛散;熱傷無形之氣,未傷有形之血,故不用地黃、阿膠、麻仁、大棗,且不令其泥膈而滯脈道也。心主脈而苦緩,急食酸以收之。故去甘草而加五味矣。脈資始於腎,資生於胃,而會於肺。仲景二方重任甘草者,全賴中焦穀氣以通之、復之,非有待於生也。

白話文:

傷寒論的作者張仲景治療傷寒,有通脈和復脈兩種方法。少陰病的症狀是裡寒外熱,腹瀉清澈的穀物,脈象微弱快要消失,需要使用通脈四逆湯溫補以扶陽。厥陰病的症狀是外寒內熱,心悸,脈象結代,需要使用復脈湯涼補以滋陰。雖然都是傷寒,都是脈病,但寒熱的治療方法不同,一個是挽救陽氣的外泄,一個是清熱相火內熾。生脈散,是根據復脈的理論制定的。

由於沒有寒邪,所以不用薑、桂等辛散藥物;由於是熱傷無形之氣,尚未傷及有形之血,所以不用地黃、阿膠、麻仁、大棗,避免藥物過於滋膩而阻礙脈道。心主脈,而苦味具有收斂的作用,所以去除甘草而加入五味子。脈的生長起源於腎,營養來自胃,最終匯聚於肺。張仲景的通脈四逆湯和復脈湯都重視甘草,因為甘草依靠中焦的穀氣來通脈和復脈,而生脈散則側重於滋陰生津。

此欲得下焦天癸之元氣以生之,故不藉甘草之緩,必取五味之酸矣。(柯韻伯)

此方用治傷暑之後,存其津液。庸醫即以之治暑病,誤甚!觀方下治證,並無一字治暑邪者。此即於復脈湯內取參、麥二味以止汗,故復加五味子。近人不論何病,每用此方收往邪氣,殺人無算。(徐靈胎)

大、小甘露飲

此方創自潔古老人。以固本丸為主,而加入他藥。原因胃中濕熱下流歸坎,則水源濁泛,故見證如此。而立方之意,實從救腎起見。清胃者自清胃,而救原者仍救原。丹溪止言心、肺、胃,未是全論。予每於肝經有鬱火者,以此方加丹皮、山梔,去石斛、甘草、枇杷葉,無不應驗。

白話文:

想要獲得下焦天癸的元氣來滋養生命,所以不依靠甘草的緩和作用,必須要使用五味的酸味。

這個方子用來治療傷暑之後,保留津液。庸醫卻拿它來治療暑病,錯得離譜!觀察這個方子的治病證據,完全沒有提到治療暑邪的字眼。這個方子是在復脈湯中加入參、麥兩味藥來止汗,所以又加了五味子。近來不論什麼病,都用這個方子來收斂邪氣,害死的人不計其數。

這個方子是潔古老人首創的,以固本丸為主,並加入其他藥物。因為胃中濕熱向下流入腎經,導致水源濁泛,所以出現這樣的症狀。這個方子的用意,其實是從救腎出發。清胃的藥物自然要清胃,而救本的藥物還是要救本。丹溪只說了心、肺、胃,並非全部。我經常遇到肝經有鬱火的人,用這個方子加入丹皮、山梔,去除石斛、甘草、枇杷葉,都非常有效。

則知水木同原之義。若原有胃火,又挾肝木之勢者,竟以原方不減,但加丹、梔等味,亦無不效。至一變而為小甘露,去枇杷葉、熟地、二冬、枳殼,而加升麻、桔梗、梔子,則手陽明實證通治之義全見矣。火盛渴甚者加知母,走馬疳急者加石膏、黃連;火蝕既久,元氣虛者,加人參。

真胃中燥火之神劑也。(《己任編》)

犀角地黃湯

犀角地黃湯,乃衄血之的方。蓋犀,水獸也。可以分水,可以通天。鼻衄之血,從任、督而至巔頂,入鼻中,惟犀角能下入腎水,引地黃滋陰之品,由督脈而上,故為對證。若陰虛火動,吐血與咳咯者,可以借用成功。若陽虛及脾胃虛者,俱非所宜。(趙養葵)

白話文:

這樣就能理解水和木同出一源的道理。如果本來的方子裡有胃火,又夾雜著肝木的勢力,就繼續使用原來的方子,不減少藥量,只增加丹皮、梔子等藥材,效果也很好。到了變化成小甘露湯,就去掉了枇杷葉、熟地、麥冬、枳殼,而加了升麻、桔梗、梔子,這就完全展現了手陽明經實證的通治原理。如果火勢旺盛,口渴嚴重,就再加入知母;如果走馬疳病情急迫,就加入石膏、黃連;如果火氣灼傷已久,元氣虛弱,就加入人參。

犀角地黃湯是治療胃中燥火的特效藥。

犀角地黃湯是治療鼻衄的專用方劑。因為犀牛是水中的動物,它能分水,也能通達天庭。鼻衄的血,從任脈、督脈一路到達頭頂,進入鼻腔,只有犀角能下行進入腎水,引導地黃滋陰的藥性,沿著督脈上行,因此是針對病情的良藥。如果陰虛火旺,出現吐血或咳嗽,可以借用這個方子來治療。但如果陽虛或脾胃虛弱,就不適合使用這個方劑。

導赤散

瀉心湯用黃連以治實邪,實邪責木之有餘,瀉子以清母也。導赤散用地黃以治虛邪,虛邪責水之不足,壯水以制火也。此方涼而能補,較之用苦寒伐胃,傷其生氣者遠矣。(季楚重)

瀉白散

火熱傷氣,救肺之治有三:傷寒邪熱侮肺,用白虎湯除煩,此治其標;內證虛火爍陰,用生脈散益陰,此治其本;若正氣不傷,鬱火又甚,則瀉白散之清肺調中,標本兼治,又補二方之不及。(季楚重)

白話文:

導赤散與瀉白散解說

導赤散

瀉心湯使用黃連來治療實邪,實邪指的是陽氣過盛,以致於木氣(肝)過於旺盛。瀉心湯通過清瀉肝火來抑制木氣,達到平衡。

而導赤散則使用地黃來治療虛邪,虛邪指的是陰氣不足,以致於水氣(腎)不足。導赤散通過滋補腎陰來增強水氣,抑制心火,達到平衡。

導赤散屬於涼性滋補的方劑,相較於使用苦寒藥物來攻伐脾胃,傷及生氣的藥方來說,更能溫和有效地治療疾病。

瀉白散

火熱傷氣,治療肺部疾病的方法有三種:

  1. 傷寒邪熱侵犯肺部,使用白虎湯來解熱除煩,這是針對病症的治療。
  2. 內證為虛火灼傷陰液,使用生脈散來滋陰益氣,這是針對病因的治療。
  3. 如果正氣未受損,但鬱火嚴重,則使用瀉白散清肺調中,既能治標又能治本,補全了白虎湯和生脈散的不足。

總之,瀉白散通過清熱瀉火,調節脾肺功能,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。

清燥救肺湯

諸氣膹郁之屬於肺者,屬於肺之燥也。而古今治氣鬱之方,用辛香行氣,絕無一方治肺之燥者。諸痿喘嘔之屬於上者,亦屬於肺之燥也。而古今治法,以痿嘔屬陽明,以喘屬肺,是則嘔與痿屬之中下,而惟喘屬上矣。所以亦無一方及於肺之燥也。即喘之屬於肺者,非表即下,非行氣即瀉氣,間有一二用潤劑者,又不得其肯綮。

今擬此方名清燥救肺,大約以胃為主,土為金之母也。天冬、知母,固能清金滋水,以其苦寒而不用。至如苦寒降火之藥,尤在所忌。蓋肺金自至於燥,所存陰氣一線耳。倘更以苦寒下氣傷胃,其人尚有生理乎?(喻嘉言)

白話文:

許多氣鬱症狀屬於肺部的問題,其實都是肺燥所致。古往今來治療氣鬱的方子,多半以辛香之物來行氣,卻沒有任何一方專門治療肺燥。各種痿、喘、嘔的症狀,若是屬於上焦的,也都是肺燥惹的禍。然而古今醫法,將痿嘔歸類於陽明,將喘歸類於肺,認為嘔與痿屬於中下焦,而只有喘屬於上焦,所以也缺乏專治肺燥的藥方。即使是屬於肺部的喘症,治療方法也大多針對表證或下焦,或是行氣或瀉氣,偶爾用一些潤劑,卻都無法真正解決肺燥的根本問題。

現在我擬定了這個方子,取名為「清燥救肺湯」,主要以調理脾胃為中心,因為土為金之母。天冬、知母雖然可以清金滋水,但因為其性苦寒,所以不適合使用。至於那些苦寒降火的藥物,更要完全避免。因為肺金已經乾燥,僅剩一絲陰氣。如果再用苦寒之藥下氣傷胃,病人還能存活嗎? (喻嘉言)

溫肺湯

溫肺湯,金浮水升也。細辛、五味、肉桂,皆所以溫腎。腎水溫暖,則氣上行,氣即水中之金,是金浮也。所謂云從地起也。上行之氣,熏蒸於肺,停而為津液者,復化為水,是水升也。所謂水從天降也。○溫肺湯,木沉火降也。溫肺則金旺,金旺則能平木,木有所畏,收斂下行,是謂木沉。木既沉,火自降矣。(周慎齋)

人參清肺湯、人參定喘湯、人參瀉肺湯

《經》云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又肺為嬌藏,其不堪破耗也明矣。自肺熱傷肺之說行,曰保肺、補肺,眾共譁之;曰清肺、瀉肺,樂與和之。豈知古人清肺、瀉肺等湯,而必皆以人參立名,夫亦可曉然於肺氣之不可耗,而人參之在所必用也。肺體清而法天,下濟而司降令,一切渾濁不得上乾者,皆氣之健能運行而不息也。

白話文:

溫肺湯

溫肺湯,以金浮水升為原理。細辛、五味、肉桂,都是溫腎的藥物。腎水溫暖,則氣往上走,氣就如同水中的金,因此是金浮。這就如同「雲從地起」一樣。往上走的氣,熏蒸到肺部,停留變成津液,再化為水,這就是水升。這就如同「水從天降」一樣。

溫肺湯,木沉火降

溫肺則金氣旺盛,金旺盛就能抑制木氣,木氣受到克制,就會收斂下沉,這就是木沉。木氣沉降,火氣自然下降。

人參清肺湯、人參定喘湯、人參瀉肺湯

古籍中說:「邪氣所聚集的地方,氣機必定虛弱。」又說:「肺是嬌嫩的器官,不能受到損耗。」自從肺熱傷肺的說法流行後,人們就開始強調保肺、補肺,眾人紛紛附和。而清肺、瀉肺的說法,也受到歡迎。但是,古人所使用的清肺、瀉肺等湯劑,幾乎都以人參命名。這就說明,古人深知肺氣不能被耗損,而人參是必不可少的藥物。

肺氣清淨,順應天性,向下運化,主導下降之氣,所有濁氣都不能上達天部的,都是因為氣機健旺運轉不停息的結果。

若肺氣少弛,則降下失令,渾濁之氣,遂逆上行,此為咳嗽、為喘急,肺葉脹舉,胸膈緊痛,移熱大湯,大便艱澀。種種顯有餘之象,實種種為不足之徵。故不問內傷外感,為熱為寒,要以人參保定肺氣為主,或骨皮、知母、阿膠滋之;或烏梅、五味、罌粟殼斂之;或半夏曲、生薑降之;或杏仁、桑皮、枳殼、桔梗利之;或梔子、黃芩、連翹涼之;或麻黃、薄荷發之,大黃下之。總恃人參之大力握樞而運,已入之邪易出,而將來之邪無從入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肺部的氣虛弱且鬆弛,就會導致下降功能失調,濁氣逆流而上,這就會引起咳嗽、喘息、肺葉膨脹、胸膈緊痛、小便熱痛、大便乾燥等症狀。這些表面上看起來像是氣盛的表現,實際上都是氣虛的徵兆。

因此,不論是內傷還是外感,不論是熱證還是寒證,都要以人參來補益肺氣為主要治療原則。可以根據具體情況,搭配其他藥物來治療:

  • 像是用黃耆、熟地、阿膠等滋補肺氣;
  • 或用烏梅、五味子、罌粟殼等收斂肺氣;
  • 或用半夏、生薑等降逆肺氣;
  • 或用杏仁、桑皮、枳殼、桔梗等宣肺利氣;
  • 或用梔子、黃芩、連翹等清熱解毒;
  • 或用麻黃、薄荷等發散風寒;
  • 或用大黃等瀉下熱毒。

總之,要以人參的強大力量來統領肺氣,讓已經進入體內的邪氣容易排出,並且防止未來邪氣入侵。

肺邪得隨諸藥以俱出,而肺氣不隨諸藥以俱出也。然則人參亦何嘗傷肺,乃畏而不敢用耶?(王又原)

麥門冬湯

凡肺病,有胃氣則生,無胃氣則死。胃氣者,肺之母氣也。本草有知母之名者,謂肺藉其清涼,知清涼為肺之母也。有貝母之名者,謂肺藉其豁痰,知豁痰為肺之母也。然施於火逆上氣,咽喉不利之證,而屢不應,名不稱矣。孰知仲景妙法,於麥冬、人參、甘草、大棗、粳米,大補中氣以生津液隊中,又增入半夏辛溫之味,以開胃行津而助潤肺。豈特用其利嚥下氣哉!顧其利嚥下氣,非半夏之功,實善用半夏之功矣。

白話文:

肺部的邪氣可以隨著藥物一起排出,但肺氣卻不會隨著藥物一起排出。既然如此,人參又怎麼會傷肺呢?為何要害怕不敢使用呢?

所有肺病,有胃氣就能生存,沒有胃氣就會死亡。胃氣是肺的根本之氣。藥材中有所謂「知母」的,是指肺依靠它的清涼性質,知道清涼是肺的根本;有所謂「貝母」的,是指肺依靠它化痰的特性,知道化痰是肺的根本。然而,將它們用於火逆上氣、咽喉不利的情況,卻屢屢無效,名不副實。

誰能想到仲景的妙法,在麥冬、人參、甘草、大棗、粳米這些大補中氣、生津液的藥物中,又加入了半夏辛溫的味道,以開胃行津,幫助潤肺。這不僅僅是利用它利咽下氣的功效啊!實際上,利咽下氣的效果,並不是半夏本身的功勞,而是善用半夏的功勞!

(喻嘉言)

地骨皮飲

陰虛者,陽往乘之故發熱。當分三陰而治之:陽邪乘入太陰脾部,當補中益氣以升舉之,清陽復位而火自熄也;若乘入少陰腎部,當六味地黃丸以對待之,壯水之主而火自平也;乘入厥陰肝部,當地骨皮飲以涼補之,血有所藏而火自安也。四物湯為肝家滋陰調血之劑,加地骨皮清志中之火以安腎,補其母也;加牡丹皮清神中之火以涼心,瀉其子也。二皮涼而不潤,但清肝火,不傷脾胃。

與四物加知、柏之濕潤而苦寒者不同。(柯韻伯)

白話文:

陰虛的人,是因為陽氣過盛而導致發熱。應該根據不同的陰虛部位分別治療:如果陽邪入侵脾胃,就應該補中益氣以升舉陽氣,讓陽氣歸位,熱症自然消退;如果入侵腎臟,就應該服用六味地黃丸,滋補腎陰,讓腎水充足,熱症自然平息;如果入侵肝臟,就應該服用地骨皮飲,涼補肝血,讓血有所藏,熱症自然安穩。四物湯是滋陰調血的方劑,加入地骨皮可以清心火,安腎陰,補益肝臟;加入牡丹皮可以清心火,瀉肝火,治療肝火旺盛。地骨皮和牡丹皮性涼,不滋潤,只清肝火,不傷脾胃,與四物湯加入知母、柏子仁等滋潤苦寒的藥物不同。

更衣丸

胃為後天之本,不及固病,太過亦病。然太過復有陽盛、陰虛之別焉:兩陽合明,而胃家實,仲景制三承氣湯以下之;水火不交而津液亡,前賢又制更衣丸以潤之。古人入廁必更衣,故為此丸立名。(柯韻伯)

備急丸

大便不通,當分陽結、陰結。陽結已有承氣、更衣之劑;陰結又製備急、白散之方。然白散治寒結在胸,故用桔梗佐巴豆,為吐、下兩解法;此丸治寒結腸胃,故用大黃佐薑、巴,以直攻其寒。世徒知有溫補之法,而不知有溫下之法;但講寒虛,不議及寒實也。(柯韻伯)

白話文:

更衣丸

胃是後天之本,營養不足會生病,過度也會有病。然而過度又分為陽盛和陰虛:陽氣過盛,胃氣充實,仲景就用三承氣湯等方劑來治療;而水火不交,津液耗損,前賢就創造了更衣丸來滋潤它。古人上廁所時一定會換衣服,所以以此命名此丸。(柯韻伯)

備急丸

大便不通,要分陽結和陰結。陽結已有承氣、更衣等方劑;陰結則有備急丸和白散等方劑。然而白散治療寒結在胸,所以用桔梗佐以巴豆,以達到吐下雙解的效果;此丸治療寒結腸胃,所以用大黃佐以薑、巴,直接攻伐寒氣。世人只知道溫補的方法,卻不知道溫下之法;只談論寒虛,卻不討論寒實。(柯韻伯)

還魂湯,治寒結在胸之表,以散無形之邪氣也;白散治寒結在胸之裡,以攻有形之痰飲也;備急丸治寒結在腸胃,以攻不化之糟粕也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大黃䗪蟲丸

勞傷之證,肌膚甲錯,兩目黯黑,此內有淤血者也。淤之日久,則必發熱,熱涸其液,則血乾於經隧之閒,愈干愈熱,愈熱愈干,而新血皆損。人之充養百骸,光華潤澤者,止藉此血。血傷則無以沃其膚,故甲錯也;目得血而能視,血枯則無以榮其目,故黯黑也。仲景洞見此證,補之不可,涼之無益,而立此方。

《經》曰:血主濡之,故以地黃為君;堅者削之,故以大黃為臣;統血者脾也,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;又酸苦湧泄為陰,故以甘、芍、桃仁為佐;咸走血,苦勝血,故以乾漆之苦,四蟲之咸為使。夫濁陰不降,則清陽不升;淤血不去,則新血不生。今人遇一勞證,便用滋陰之藥,服而不效,坐以待斃,朮豈止此耶?(李時珍)

白話文:

還魂湯用於治療寒邪入侵體表,停留在胸部,以散寒祛邪;白散則針對寒邪深入體內,停滯在胸腔,化解痰飲;備急丸則用於寒邪入侵腸胃,清除積滯的糟粕。

大黃䗪蟲丸用於治療勞傷導致的瘀血症,表現為肌膚粗糙、指甲有裂紋、眼睛黯黑。瘀血日久會導致發熱,熱傷津液,血液變得乾燥,凝滯在經脈中,形成惡性循環,進而損傷新血。人體的肌膚光澤、潤澤都依靠血液滋養,血液受損就會導致肌膚粗糙;眼睛依靠血液滋養才能視物,血液枯竭則會導致眼睛黯黑。仲景醫聖洞察此病機,既不能補血,也不能單純降火,於是創制此方。

《內經》說:血液滋潤全身,所以以生地黃為主藥;瘀血堅硬,所以以大黃為輔藥;脾主統血,脾氣虛弱則需緩和滋養,所以用甘草緩和脾胃;酸苦湧泄屬於陰,所以用甘草、芍藥、桃仁作為佐藥;咸味入血,苦味勝血,所以用乾漆的苦味和四蟲的咸味作為使藥。濁陰不降,則清陽不升;瘀血不去,則新血不生。現在很多人遇到勞傷症狀,就用滋陰的藥物,結果服用後無效,只能坐以待斃,醫術豈止如此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