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三·傷寒提鉤 (19)
卷三·傷寒提鉤 (19)
1. 傷寒
若風、寒、燥、濕之邪一入其境,悉化為熱,即是壯火。其少火為一身之生機,而壯火為心腹之大患。且其地面通三焦,邪犯上焦,則氣上撞心,心中疼熱,消渴口爛,咽痛喉痹;逼於中焦,即手足厥冷,脈微欲絕,飢不欲食,食即吐蛔;移禍下焦,則熱利下重,或便膿血,為害非淺,猶跋扈之師矣。仲景制烏梅丸,寒熱並用,攻補兼施,為平治厥陰之主方,猶總督內地之大師也。
其與之水以治消渴,茯苓甘草湯以治水,炙甘草湯以復脈,當歸四逆以治厥,是間出銳師,分頭以救上焦之心臟而安神明也。用白虎、承氣輩,清胃而平中焦之實熱;白頭翁、四逆散,清胃而止下焦之熱利,是分頭以救腹中之陰,而扶胃脘之元氣耳。胃為一府而分陰陽二經,少陰一經而兼陰陽兩臟者,皆為根本之地故也。
邪有陰陽兩途,臟分陰陽二氣,御陽邪犯少陰之陽,反發熱心煩,咳渴咽痛;陽邪犯少陰之陰,則腹痛自利,或便膿血;陰邪犯少陰之陽,則身體骨節痛,手足逆冷,背惡寒而身蜷臥;陰邪犯少陰之陰,則惡寒嘔吐,下利清穀,煩躁欲死。
仲景制麻黃附子細辛、黃連阿膠、甘草桔梗、豬膚、半夏苦酒等湯,御陽邪犯少陰之陽也;其制桃花、豬苓等湯,御陽邪入少陰之陰也;附子、吳萸、四逆等湯,御陰邪犯少陰之陽也,通脈四逆、茯苓四逆、乾薑附子等湯,御陰邪入少陰之陰也。
少陰為六經之根本,而外通太陽,內接陽明,故初得之而反發熱,與八、九日而一身手足盡熱者,是少陰陽邪侵及太陽地面也;自利純清水,心下痛,口燥舌乾者,是少陰陽邪侵及陽明地面也。出太陽,則用麻黃為銳師,而督以附子;入陽明,則全用大承氣而不設監製,是猶用向道,與本部不同法也。其陰邪侵入太陰,則用理中、四逆加人尿、豬膽,亦猶是矣。
嗟乎!不思仲景所集,安能見病知源哉?(柯韻伯)
太陽提綱
太陽提綱,脈浮頭項強痛惡寒八字,是太陽受病之正面,讀者要知三陽之脈俱浮,三陽俱有頭痛證,六經受寒,俱各惡寒,惟頭項強痛,是太陽所獨也。蓋太陽為諸陽主氣,頭為諸陽之會,項為太陽之會故也。○太陽之脈,從風則緩,從寒則緊,從濕則細,傷上則浮,傷下則沉。
○太陽以陽為主,若治不如法,陽盛則轉屬陽明,陽衰則轉屬少陽,陽虛則轉屬太陰,陽亡故轉屬少陰耳。○《論》云:太陽病,發熱,汗出,惡風,脈緩者,為中風。又云:太陽中風,脈浮緊,不汗出而煩躁。又云:陽明中風,脈浮弦大不得汗。合觀之,不得以無汗為非中風矣。
《論》云:太陽病,或未發熱,或已發熱,必惡寒體痛嘔逆,脈陰陽俱緊者,名傷寒。而未嘗言無汗。又云:頭痛發熱,身疼腰痛骨節疼痛,惡風無汗而喘者。麻黃湯主之。此不冠以傷寒,又不言惡寒。又云:傷寒脈浮,自汗出,微惡寒。合觀之,不得以有汗為非傷寒矣。
白話文:
[傷寒]
如果風、寒、燥、濕等外邪侵入人體,都會轉化成熱,這種熱就叫做「壯火」。少量的火是維持身體機能的動力,而過旺的火則會成為心腹的大患。人體的經絡就像地面一樣通往三焦,邪氣侵犯上焦,會導致氣往上衝撞心臟,心中疼痛發熱,口渴消瘦,咽喉腫痛;如果侵犯到中焦,就會手腳冰冷,脈搏微弱快要停止,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,吃了就會吐出蛔蟲;如果侵犯到下焦,就會出現腹瀉、裡急後重,甚至排出膿血,危害很大,就像不受控制的軍隊一樣。張仲景創製的烏梅丸,同時使用寒性和熱性的藥物,攻邪和補虛兼顧,是治療厥陰病的主要方劑,就像統管內地的大將軍一樣。
用白虎湯來治療消渴,用茯苓甘草湯來治療水腫,用炙甘草湯來恢復脈搏,用當歸四逆湯來治療手足厥冷,這些就像派出精銳部隊,分別去救援上焦的心臟,安定神志。用白虎湯、承氣湯等方劑,來清除胃部的實熱;用白頭翁湯、四逆散等方劑,來清除下焦的熱性腹瀉,這些就像分別去救援腹中的陰液,扶助胃的元氣。胃是臟腑之一,卻分陰陽兩條經脈,少陰經則同時聯繫陰陽兩個臟器,這些都是人體的根本所在。
邪氣有陰陽兩種類型,臟器也分為陰陽兩種氣。陽邪侵犯少陰的陽,反而會引起發熱心煩、咳嗽口渴、咽喉疼痛;陽邪侵犯少陰的陰,就會導致腹痛腹瀉,甚至排出膿血;陰邪侵犯少陰的陽,就會感到身體骨節疼痛、手足冰冷、背部怕冷、身體蜷縮;陰邪侵犯少陰的陰,就會感到怕冷、嘔吐、腹瀉不止,煩躁不安,甚至瀕臨死亡。
張仲景創製的麻黃附子細辛湯、黃連阿膠湯、甘草桔梗湯、豬膚湯、半夏苦酒湯等方劑,是用來治療陽邪侵犯少陰的陽;他創製的桃花湯、豬苓湯等方劑,是用來治療陽邪侵入少陰的陰;附子湯、吳茱萸湯、四逆湯等方劑,是用來治療陰邪侵犯少陰的陽;通脈四逆湯、茯苓四逆湯、乾薑附子湯等方劑,是用來治療陰邪侵入少陰的陰。
少陰經是六經的根本,向外連接太陽經,向內連接陽明經,所以剛得病時反而發熱,以及病到八九天時全身手足都發熱,這是因為少陰的陽邪侵犯到了太陽經的區域;腹瀉不止,像清水一樣,心下疼痛,口乾舌燥,這是因為少陰的陽邪侵犯到了陽明經的區域。當病邪從少陰轉到太陽經時,就要用麻黃湯這樣的強烈藥物,再用附子來輔助;當病邪從少陰轉到陽明經時,就要完全用大承氣湯,不再需要其他藥物來制約,這就像用兵打仗,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策略。如果陰邪侵入太陰經,就要用理中湯、四逆湯再加上人尿、豬膽汁,也是同樣的道理。
唉!如果不深入思考張仲景的著作,又怎麼能了解疾病的根源呢?(柯韻伯)
[太陽提綱]
太陽病的提綱是:脈浮、頭項僵硬疼痛、怕冷這八個字,這是太陽經受病的正面的表現。讀者要知道,三陽經的脈象都是浮的,三陽經都會有頭痛的症狀,六經受寒都會怕冷,只有頭項僵硬疼痛才是太陽經獨有的症狀。因為太陽經是諸陽經的主氣,頭部是諸陽經匯聚的地方,項部是太陽經所匯聚的地方。太陽經的脈象,如果是由於風邪引起的,脈就會緩慢;如果是由於寒邪引起的,脈就會緊繃;如果是由於濕邪引起的,脈就會細小;如果傷在上面,脈就會浮;如果傷在下面,脈就會沉。
太陽經以陽氣為主,如果治療方法不對,陽氣過盛就會轉變成陽明病,陽氣衰弱就會轉變成少陽病,陽氣虛弱就會轉變成太陰病,陽氣耗盡就會轉變成少陰病。 《傷寒論》說:太陽病,發熱、出汗、怕風、脈緩的,是中風。又說:太陽中風,脈浮緊,不出汗而煩躁。又說:陽明中風,脈浮弦大,不出汗。綜合來看,不能因為不出汗就認為不是中風。
《傷寒論》說:太陽病,有時沒發熱,有時已經發熱,一定會有怕冷、身體疼痛、噁心想吐,脈象陰陽都緊的,這叫做傷寒,但沒有說過沒有汗。又說:頭痛發熱,身體疼痛,腰痛,關節疼痛,怕風不出汗而喘氣的,用麻黃湯來治療。這裡沒有冠上傷寒,也沒有說怕冷。又說:傷寒脈浮,自己出汗,稍微怕冷。綜合來看,不能因為有汗就認為不是傷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