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3)

1. 傷寒方論

桂枝

桂枝為仲景群方之冠,乃滋陰和陽,解肌發汗,調和營衛之總方也。凡中風、傷寒、雜證,脈浮弱,汗自出,而表不解者,鹹得而主之。先輩言無汗不得用桂枝者,正以湯中有芍藥能止汗也。芍藥之功在於止煩,煩止,汗亦止。故反煩、更煩與心悸而煩者,咸賴之。若倍加芍藥,即建中之劑,非復發汗之劑矣。

是方也,用桂枝發汗,即用芍藥止汗!生薑之辛,佐桂枝以解肌;大棗之甘,佐芍藥以和里。桂、芍之相須,薑、棗之相得,陽表陰里,並行不悖,是剛柔相濟以為和也。甘草甘平,有安內攘外之能,用以調和氣血者,即以調和表裡,且以調和諸藥矣。而精義又在啜稀熱粥,以助藥力,蓋穀氣內充,則邪不復入,而啜粥以繼藥之後,則餘邪不復留,複方之妙用又如此。要知此方專治表虛,能解肌以發營中之汗,而不能開皮毛之竅以出衛分之邪。

白話文:

桂枝湯是張仲景方劑中最常用的,能滋陰和陽,解表發汗,調和營衛。凡是中風、傷寒、各種疾病,脈象浮弱,自發汗,但表症未解者,都可以用它來治療。古人說無汗不得用桂枝,是因為方劑中含有芍藥,芍藥能止汗。芍藥的功效在於止煩,煩止則汗止。因此,反覆發熱、加重發熱以及心悸伴隨發熱者,都要靠它。如果增加芍藥的用量,就變成補中益氣的方劑,不再是發汗的方劑了。

這個方劑用桂枝發汗,用芍藥止汗。生薑辛溫,輔助桂枝解肌;大棗甘溫,輔助芍藥調和內裡。桂枝與芍藥相輔相成,生薑與大棗相得益彰,陽表陰里,互不衝突,剛柔相濟,達到和諧的效果。甘草甘平,能安內攘外,用來調和氣血,也就是調和表里,並且調和藥性。方劑的精髓在於喝稀熱粥,以增強藥效,因為穀氣充實內部,邪氣就不會再侵入,喝粥補充藥力,餘邪就不會停留,這是複方奇妙的用法。要注意,這個方劑專治表虛,能解肌發出營分之汗,但不能打開皮毛的毛孔,排出衛分之邪。

故汗不出者是麻黃證,脈浮緊者是麻黃脈,即不得與桂枝湯矣。○桂枝不足以勝風,先刺風池、風府,復與桂枝以祛風。燒針不足以散寒,先灸其核,與桂枝加桂以散寒。皆內外夾攻法。又先治其外,後治其內之理也。桂枝加芍藥治陽邪下陷,桂枝更加桂治陰邪上攻,只在一味中加分兩,不於本方外求他味,不即不離之妙如此。○服桂枝湯後,大汗出,而大煩渴,是陽陷於裡,急當滋陰,故用白虎加參以和之。

用麻黃後,汗漏不止,是陽亡於外,急當扶陽,故用桂枝加附以固之。要知發汗之劑,用桂枝太過,則陽陷於裡;用麻黃太過,則陽亡於外。因桂枝湯有芍藥而無麻黃,故雖大汗出而元府仍能自閉,但能使陽盛,不致亡陽也。○凡寒中人,不在營衛,即入腠理。仲景制桂枝湯調和營衛,制柴胡湯調和腠理,觀六經證外,仲景獨出桂枝證、柴胡證之稱,見二方任重,不可拘於經也。惟太陽統諸陽之氣,六經表證,咸屬於太陽,故柴胡得與桂枝對待於太陽之部。

白話文:

因此,汗出不來的是麻黃證,脈浮緊的是麻黃脈,就不能使用桂枝湯了。桂枝不足以勝風,先刺風池、風府,再加桂枝祛風。燒針不足以散寒,先灸其核,再加桂枝和桂散寒。這都是內外夾攻的方法,也是先治外後治內的道理。桂枝加芍藥治療陽邪下陷,桂枝加桂治療陰邪上攻,只需在一味藥中增加分量,不必在原方之外尋找其他藥物,這就是不即不離的妙處。服用桂枝湯後,大量出汗,並且感到很渴,這是陽氣陷於內,必須急需滋陰,所以用白虎加參來調和。

使用麻黃後,汗漏不止,這是陽氣亡於外,必須急需扶陽,所以用桂枝加附來固護。要知道發汗的藥物,使用桂枝過度,就會陽氣陷於內;使用麻黃過度,就會陽氣亡於外。因為桂枝湯有芍藥而無麻黃,所以即使大量出汗,元氣仍然可以自保,而且能使陽氣旺盛,不致亡陽。凡是寒邪入侵的人,不在營衛,就會進入腠理。仲景制定桂枝湯調和營衛,制定柴胡湯調和腠理。觀察六經證候之外,仲景獨創桂枝證、柴胡證的稱呼,可見這兩方藥的責任重大,不可拘泥於經書。由於太陽主導諸陽之氣,六經表證都屬於太陽,所以柴胡可以與桂枝在太陽經絡中相互對待。

桂枝本為太陽風寒設,凡六經初感之邪,未離營衛者悉宜之。柴胡本為少陽半表設,凡三陽半表之邪,逗留腠理者悉宜之。仲景最重二方,所以自為桂枝證註釋之,為柴胡證註釋之。桂枝有疑似證,柴胡亦有疑似證。桂枝有壞病,柴胡亦有壞病。桂枝證罷,桂枝不中與,而隨證治法,仍不離桂枝方加減。

柴胡證罷,柴胡不中與,而設法救逆,仍不出柴胡方加減。(柯韻伯)

麻黃湯

麻黃一方,與桂枝各半,則小發汗;加石膏、薑、棗,即於發表中清火而除煩躁;去桂枝之辛熱,加石膏之辛寒,則於發表中清火而定喘;君以文蛤,即於發表中祛內外之濕熱;加連翹等之苦寒,即於發表中清火而治黃;加附子、細辛之大辛熱,加附子、甘草之辛甘,亦因少陰表裡之微甚,並非為嚴寒之時拘。

白話文:

桂枝湯原本是治療太陽經風寒的藥方,凡是六經初感邪氣,邪氣還沒有侵入營衛的,都可以用它。柴胡湯原本是治療少陽經半表證的藥方,凡是三陽經半表證的邪氣,滯留在腠理的,都可以用它。張仲景非常重視這兩個藥方,所以特地為桂枝湯寫了註釋,也為柴胡湯寫了註釋。桂枝湯也有疑似證,柴胡湯也有疑似證。桂枝湯也有治不好的病症,柴胡湯也有治不好的病症。桂枝湯的病症好了之後,桂枝湯就不適合再用,但隨症治病的方法,還是不能脫離桂枝湯加減的原則。

柴胡湯的病症好了之後,柴胡湯也不適合再用,但要設法救治危急的情況,還是不能脫離柴胡湯加減的原則。(柯韻伯)

麻黃湯

麻黃湯方子中,麻黃和桂枝各占一半,就會微微發汗;如果再加上石膏、生薑、大棗,就會在發表汗出的同時清熱,去除煩躁;去掉桂枝的辛熱,加入石膏的辛寒,就會在發表汗出的同時清熱,平息喘咳;如果以文蛤為主藥,就會在發表汗出的同時祛除內外濕熱;如果加入連翹等的苦寒藥物,就會在發表汗出的同時清熱,治療黃疸;如果加入附子、細辛的大辛熱,再加上附子、甘草的辛甘,是因為少陰經表裡證比較輕微,並不是嚴寒的時候,所以不用拘泥。

醫咸謂麻黃不可輕用,安知仲景之神化哉?○先輩言麻黃湯主治傷寒,不治中風,似非確論。蓋麻黃湯、大青龍湯,治中風之重劑;桂枝湯、葛根湯,治中風之輕劑。傷寒可通用之,非主治傷寒之劑也。○麻黃湯證,發熱骨節疼,即是風寒兩傷,營衛俱病。

先輩何故以大青龍治營衛兩傷,麻黃湯治寒傷營而不傷衛,桂枝散治風傷衛而不傷營,曷不以桂枝證之惡寒,麻黃證之惡風,一反勘耶?要之,冬月風寒本同一體,故中風、傷寒皆惡風、惡寒,營病衛必病。中風之重者,便是傷寒;傷寒之淺者,便是中風。不必在風寒上細分,須當在有汗、無汗上著眼耳。

白話文:

醫界普遍認為麻黃不可輕易使用,但誰又知道仲景的神妙之處呢?

前輩說麻黃湯主要治療傷寒,不治中風,這似乎不是確切的論斷。其實,麻黃湯、大青龍湯是治療中風的重劑;桂枝湯、葛根湯是治療中風的輕劑。傷寒可以用它們來治療,但它們並不是專門治療傷寒的藥方。

麻黃湯適用的情況是,發熱骨節疼痛,這正是風寒兩傷,營衛俱病的表現。

前輩們為什麼用大青龍湯治療營衛兩傷,用麻黃湯治療寒傷營而不傷衛,用桂枝散治療風傷衛而不傷營呢?難道不應該根據桂枝證的惡寒、麻黃證的惡風,反過來推敲嗎?總之,冬月風寒本是一體,所以中風、傷寒都會怕風、怕寒,營病衛必定也會生病。中風嚴重的情況,就是傷寒;傷寒輕微的情況,就是中風。不必在風寒上細分,應該把重點放在有沒有出汗上。

(柯韻伯)

仲景治傷寒,無汗用麻黃,有汗用桂枝。歷代名醫未有究其精微。嘗繹思之,似有一得。云津液為汗,汗即血也。在營則為血,在衛則為汗。夫寒傷營,營血內澀,不能外通於衛,衛氣閉固,津液不行,故無汗發熱而憎寒。夫風傷衛,衛氣外泄,不能內護於營,營氣虛弱,津液不固,故有汗發熱而惡風。

然風寒之邪,皆由於皮毛而入,皮毛者,肺之合也。肺主衛氣,包羅一身,天之象也。是證雖屬乎太陽,而肺實受邪氣,證兼面赤怫鬱咳嗽,以及痰喘胸滿者,非肺病乎?蓋皮毛外閉,則邪熱內攻,而肺氣膹郁。故用麻黃、甘草,同桂枝引出營分之邪,達之肌表,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氣。

白話文:

仲景醫治傷寒,沒有汗症就用麻黃,有汗症就用桂枝。歷代名醫都沒有深入探究這其中的奧妙。我曾經細細思考,似乎有所領悟。認為津液就是汗,汗其實就是血。在營氣中就叫做血,在衛氣中就叫做汗。寒冷侵犯營氣,營血就會內部阻塞,無法外通到衛氣,衛氣就會緊閉,津液無法流通,所以就會沒有汗症,發熱並且怕冷。風邪侵犯衛氣,衛氣就會外泄,無法保護營氣,營氣就會虛弱,津液無法固守,所以就會有汗症,發熱並且怕風。

然而風寒之邪,都是從皮毛進入身體的,皮毛是肺的合穴,肺主衛氣,包羅全身,是天的象徵。這種病症雖然屬於太陽病,但肺實際上也受到邪氣侵犯,症狀兼有面紅、胸悶、咳嗽、痰喘、胸滿等,這不是肺病嗎?這是因為皮毛外閉,所以邪熱內攻,肺氣就會鬱結。因此用麻黃、甘草,與桂枝一起引出營氣中的邪氣,讓它到達肌膚表面,再用杏仁疏散肺氣,使氣流通暢。

是則麻黃湯雖太陽發汗重劑,實為發散肺經火鬱之藥也。(李時珍)

葛根湯

葛根為陽明經藥,惟表實裡虛者宜之,而胃家實,非所宜也。故仲景於陽明經中,反不用葛根。若謂其能亡津液而不用,則與本草生津之義背矣。若謂其能大開肌肉,何反加於汗出惡風之合病乎?有汗、無汗,下利、不下利,俱得以葛根主之。是葛根與桂枝,同為解肌和中之劑,與麻黃之專於發表者不同。

○仲景於陽明經中不用葛根,東垣定為陽明經藥,易老云:未入陽明者不可便服。豈二老未讀仲景書乎?(柯韻伯)

大青龍湯

白話文:

麻黃湯雖然是治療太陽病的發汗重藥,但實際上它是用來散發肺經鬱火的藥。葛根屬於陽明經藥,適合表實裡虛的人服用,但胃家實證就不適合。因此仲景在治療陽明經病時,反而不使用葛根。如果說葛根會耗損津液而不使用,這就與本草書中記載葛根生津的功效相矛盾了。如果說葛根會使肌肉鬆弛,為什麼還要用於汗出惡風的合病呢?無論是有汗、無汗,下利、不下利,都可以用葛根來治療。葛根與桂枝都是解肌和中的藥,與專門用於發表的麻黃不同。仲景在治療陽明經病時不使用葛根,東垣則將它定為陽明經藥,易老說未入陽明經的人不能隨便服用。難道兩位前輩沒有讀過仲景的書嗎?

大青龍證之不明於世者,許叔微始之作俑也。其言曰:桂枝治中風,麻黃治傷寒,大青龍治中風見寒脈、傷寒見風脈。三者如鼎立,此三大綱所由來也。愚謂先以脈論:夫中風脈浮緊,傷寒脈浮緩,是仲景互文見意處。言中風脈多緩,然亦有脈緊者;傷寒脈當緊,然亦有脈緩者。

蓋中風、傷寒,各有淺深,或因人之強弱而異,或因地之高下、時之乖和而殊。證固不可拘,脈亦不可執。如陽明中風而脈浮緊,太陽傷寒而脈浮緩,不可謂脈緊必傷寒,脈緩必中風也。按:《內經》脈滑曰風,則風脈原無定象;又盛而緊曰脹,則緊脈不專屬傷寒;又緩而滑曰熱中,則緩脈又不專指中風矣。

白話文:

大青龍湯證的辨證方法,是許叔微首先提出的。他說,桂枝治中風,麻黃治傷寒,而大青龍湯則是用來治療中風出現寒脈、傷寒出現風脈的病症。這三者就像鼎足而立,奠定了這三大綱領。我認為,應該先從脈象來辨證:中風的脈象通常浮而緊,傷寒的脈象則浮而緩,這是仲景書中互相參照、透露的意思。也就是說,中風的脈象雖然大多偏緩,但也有緊的;傷寒的脈象應該偏緊,但也有緩的。

這是因為中風、傷寒都有輕重之分,也可能因為患者體質強弱不同,或地理位置高低、氣候寒熱不同而有差異。所以證候不能拘泥,脈象也不能執著。例如,陽明經中風卻出現浮緊的脈象,太陽經傷寒卻出現浮緩的脈象,就不能說脈緊就一定是傷寒,脈緩就一定是中風。根據《內經》,脈象滑利就叫做風,所以風脈並沒有固定的象徵;又說脈象盛而緊叫做脹,所以緊脈並不專屬於傷寒;又說脈象緩而滑叫做熱中,所以緩脈也不專指中風。

且陽明中風有脈浮緊者,又有脈浮大者,必欲以脈浮緩為中風,則二條將屬何證耶?今人但以太陽之脈緩自汗,脈緊無汗,以分風寒別營衛,並不知他經皆有中風,即陽明之中風,無人談及矣。請以太陽言之,太陽篇言中風之脈證有二:一曰太陽中風,陽浮而陰弱,陽浮者熱自發,陰弱者汗自出,嗇嗇惡寒,淅淅惡風,翕翕發熱,鼻鳴乾嘔者,桂枝湯主之。一曰太陽中風,脈浮緊,發熱惡寒,身疼痛,不汗出而煩躁者,大青龍湯主之。

以二證相較:陽浮見寒之輕,浮緊見寒之重;汗出見寒之輕,不汗出見寒之重;嗇嗇、淅淅見風寒之輕,翕翕見發熱之輕,發熱惡寒覺寒熱之俱重;鼻鳴見風之輕,身疼見風之重;自汗乾嘔見煩之輕,不汗煩躁見煩之重也。言傷寒之脈證有二:一曰太陽病,或未發熱,或已發熱,必惡寒、體痛、嘔逆,脈陰陽俱緊者,名曰傷寒。一曰傷寒脈浮,自汗出,小便數,心煩,微惡寒,腳攣急。

白話文:

陽明經中風出現脈浮緊和脈浮大的情況,有些人認為只有脈浮緩才算中風,那浮緊和浮大這兩種脈象又該歸屬於什麼病症呢?現在的人只知道太陽經中風,以脈緩自汗和脈緊無汗來區分風寒和營衛,卻不知道其他經脈也有中風的可能性,例如陽明經中風,就很少有人討論。

以太陽經為例,太陽篇中提到中風的脈象有兩種:一種是陽浮而陰弱,陽浮代表熱自發,陰弱代表汗自出,同時伴隨瑟瑟發抖怕冷、淅淅作響怕風、忽冷忽熱發熱、鼻塞乾嘔等症狀,用桂枝湯治療。另一種是脈浮緊,發熱怕冷、全身疼痛、不出汗但感到煩躁,用大青龍湯治療。

這兩種證狀相比,陽浮代表寒邪較輕,浮緊代表寒邪較重;汗出代表寒邪較輕,不出汗代表寒邪較重;瑟瑟、淅淅代表風寒較輕,忽冷忽熱代表發熱較輕,發熱怕冷代表寒熱並重;鼻塞代表風邪較輕,全身疼痛代表風邪較重;自汗乾嘔代表煩躁較輕,不出汗煩躁代表煩躁較重。

傷寒的脈象也有兩種:一種是太陽病,可能尚未發熱或已經發熱,但一定會伴隨怕冷、身體疼痛、嘔吐逆氣,脈象呈現陰陽俱緊,稱為傷寒。另一種是傷寒脈浮,自汗出、小便頻、心煩、微感怕冷、腳抽筋。

以二證相較:微惡寒見必惡寒之重,體痛覺攣急之輕;自汗出、小便數、心煩,見傷寒之輕;或未發熱,見發熱之難;必先嘔逆,見傷寒之重;脈浮見寒之輕,陰陽俱緊見寒之重。中風傷寒,各有輕重如此。今人必以傷寒為重,中風為輕,但知分風寒之中傷,而不辨風寒之輕重,於是有傷寒見風、中風見寒之遁辭矣。合觀之,則不得以脈緩自汗為中風定局,更不得以脈緊無汗為傷寒而非中風矣。

要知仲景憑脈辨證,只審虛實。不論中風、傷寒,脈之緊、緩,但於指下有力者為實,脈弱無力者為虛;不出汗而煩躁者為實,汗出多而煩躁者為虛;證在太陽而煩躁者為實,證在少陰而煩躁者為虛。實者可服大青龍;虛者便不可服。此最易曉也。要知仲景立方,因證而設,不專因脈而設。

白話文:

將兩種疾病的症狀比較:輕微惡寒,但一定會惡寒者,屬於較重的症狀;身體疼痛,感覺緊繃者,屬於較輕的症狀;自汗、小便頻繁、心煩,屬於傷寒較輕的症狀;或者尚未發熱,但預感會發熱,屬於發熱較難的症狀;一定會先嘔吐,屬於傷寒較重的症狀;脈浮則屬於寒症較輕,陰陽俱緊則屬於寒症較重的症狀。中風和傷寒,都有輕重之分,就如上述所言。現代人通常認為傷寒較重,中風較輕,只知道區分風寒的入侵,卻不分辨風寒的輕重,因此才會出現傷寒有風寒的症狀、中風有寒症的症狀的混淆。綜合觀察,就不能單憑脈緩自汗就斷定是中風,也不能單憑脈緊無汗就斷定是傷寒,而否定是中風。

要知道,張仲景憑藉脈象辨證,只審察虛實。不論是中風還是傷寒,脈象的緊、緩,只要指下有力,就是實證,脈弱無力,就是虛證;不出汗而煩躁者是實證,汗出多而煩躁者是虛證;病症在太陽經而煩躁者是實證,病症在少陰經而煩躁者是虛證。實證可以服用大青龍湯,虛證則不可服用。這一點最容易理解。要知道,張仲景的方劑,是依據病症而制定,並非專門根據脈象而制定。

大青龍湯,為風寒在表而兼熱中者設,不專為無汗而設。故中風而煩躁者可用,傷寒而煩躁者亦可用。蓋風寒本是一氣,故湯劑可以互投。論中有中風、傷寒互稱者,如大青龍是也;有中風、傷寒並提者,如小柴胡是也。仲景細審脈證而施治,何嘗拘拘於中風、傷寒之名是別乎?○大青龍諸證,全是麻黃,有喘與煩躁之別。

喘者,是寒鬱其氣,升降不得自如,故多用杏仁之苦以降氣;煩躁是熱傷其氣,無津不能作汗,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津。○麻黃證,熱全在表。桂枝之自汗,大青龍之煩躁,皆兼乎裡熱。仲景於表劑中,便用寒藥以清裡。自汗是煩之兆,煩是躁之徵。汗出,則煩得外泄,故不躁,宜用微寒酸苦之味以和之;汗不出,則煩不得泄,故躁,宜用大寒堅重之品以清之。夫芍藥、石膏,是里藥入表劑中。

白話文:

大青龍湯適用於外感風寒,同時伴有內熱的症狀,並不專門針對無汗的病症。因此,中風導致煩躁的病人可以服用,傷寒導致煩躁的病人也能使用。因為風寒本質上是一股氣,所以可以用相同的藥方治療。醫書中常將中風和傷寒互相提及,例如大青龍湯;有些則同時提到中風和傷寒,例如小柴胡湯。仲景根據脈象和病症精細判斷並施以治療,並沒有拘泥於中風和傷寒的命名區別。大青龍湯的所有症狀都與麻黃有關,只是表現為喘和煩躁的不同。喘是寒邪阻礙氣機,導致升降失調,所以用杏仁的苦味來降氣;煩躁是熱邪傷氣,津液不足無法出汗,所以特別加入石膏的甘味來生津。麻黃的症狀,熱邪完全停留在體表。桂枝湯中的自汗,大青龍湯中的煩躁,都兼有裡熱。仲景在治療表證的藥方中,會使用寒涼藥物來清裡熱。自汗是煩躁的預兆,煩躁是躁動的徵兆。汗液排出,則煩躁得以宣洩,所以不會躁動,可以用微寒酸苦的味道來調和;汗液不排出,則煩躁無法宣洩,所以躁動,需要用大寒堅重的藥物來清熱。芍藥和石膏,是治療裡證的藥物,卻用於治療表證的藥方中。

今人不審表中有里,因生疑畏,當用不用,至熱並陽明,而斑黃狂亂髮矣。仲景於太陽經中,用石膏以清胃火,是預保陽明之先著;加薑、棗以培中土,又慮夫轉屬太陰矣。○兩青龍,俱兩解表裡法。大青龍治裡熱,小青龍治裡寒。故發表之藥同,而治里之藥殊也。○大青龍之點睛,在「無汗煩躁,無少陰證」二句。

○大青龍名重劑,不特少陰傷寒不可用,即太陽中風亦不可輕用也。脈浮緊、汗不出,是麻黃證,不可與桂枝湯,以中有芍藥能止汗也。脈浮弱、自汗出,是桂枝證,不可與大青龍,以中有麻黃、石膏故也。(柯韻伯)

白話文:

現在的人不明白表證中包含裡證,因此產生疑慮,猶豫該用藥還是不用藥,結果熱邪直達陽明經,出現斑黃、狂躁、頭髮脫落等症狀。張仲景在太陽經中,使用石膏來清胃火,這是預防陽明經病變的先機;又加入生薑、大棗來培補中土,同時也考慮到病邪轉屬太陰經的可能性。兩青龍湯都屬於解表裡法的方劑,大青龍湯治裡熱,小青龍湯治裡寒,因此解表的藥物相同,而治療裡證的藥物則不同。大青龍湯的精髓在於「無汗煩躁,無少陰證」這兩句話。大青龍湯是著名的重劑,不僅少陰傷寒不可使用,即使太陽中風也不能輕易使用。脈浮緊、汗不出,屬於麻黃證,不可與桂枝湯合用,因為桂枝湯中含有芍藥,會止汗。脈浮弱、自汗出,屬於桂枝證,不可與大青龍湯合用,因為大青龍湯中含有麻黃、石膏。

小青龍湯

小青龍,小柴胡,俱是兩解表裡之劑。小青龍重在裡證;小柴胡重在表證。故青龍加減,麻黃可去;柴胡加減,柴胡獨存。蓋小青龍重在半里之水,小柴胡重在半表之熱也。○小青龍與小柴胡,俱為樞機之劑,故皆設或然證,因各立加減法。蓋表證既去其半,則病機偏於向里。

故二方之證多屬裡,仲景多用里藥,少用表藥。未離於表,故為解表之小方。然小青龍主太陽之半表裡,尚用麻黃、桂枝,還重視其表;小柴胡主少陽之半表裡,只用柴胡、生薑,但微解其表而已。此緣太、少之陽氣不同,故用表藥之輕重亦異。○小青龍設或然五證,加減法內即備五方。

白話文:

小青龍湯 解讀

小青龍湯與小柴胡湯,都是用來治療表裡兼證的藥方。小青龍湯主要針對裡證,小柴胡湯則偏重於表證。因此,在小青龍湯中,麻黃的用量可以根據病情減去;而在小柴胡湯中,柴胡則應該獨自保留。

這是因為小青龍湯主要針對半里之水,也就是說,它主要用來治療寒邪深入到裡面的證狀;而小柴胡湯則主要針對半表之熱,也就是說,它主要用來治療熱邪尚未完全消散的證狀。

小青龍湯與小柴胡湯都是用來調節臟腑功能的樞機之劑,所以都需要根據病情的變化來加減藥物。因為表證去除了一半,病機就會傾向於往裡發展。

因此,這兩種方子的證狀多屬於裡證,張仲景在方子中也多用裡藥,少用表藥。但因為表證尚未完全消除,所以它們仍然算是解表的小方。

小青龍湯主要治療太陽經的半表裡證,所以仍然會使用麻黃和桂枝,並且重視表證的治療;而小柴胡湯主要治療少陽經的半表裡證,所以只使用柴胡和生薑,對表證的治療則比較輕微。

這是因為太陽經和少陽經的陽氣不同,所以使用表藥的輕重也有差異。小青龍湯設定了五種或然證,並且在加減法中已經備好了五個方子,可以根據病情的變化來調整藥物。

小柴胡設或然七證,即具加減七方。此仲景法中之法,方外之方。○小青龍與五苓,同為治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氣在。五苓治水之蓄而不行,故大利其水,而微發其汗,是為水鬱折之也;小青龍治水之動而不居,故備舉辛溫以散水,並用酸苦以安肺,培其化源也。(柯韻伯)

十棗湯

同是心下有水氣,乾嘔咳喘,一用小青龍湯主之,一用十棗湯主之。何也?蓋小青龍發散表邪,使水氣自毛竅而出,乃《內經》所謂開鬼門法也;十棗湯驅逐里邪,使水氣自大小便而泄,乃《內經》所謂潔淨府、去陳莝法也。○昔杜任問孫兆曰:十棗湯究竟治甚病?孫曰:治太陽中風,表解里未和也。

白話文:

小柴胡湯的七證七方與其他方劑的比較

小柴胡湯可以治療七種不同的病症,每種病症對應一個加減方。這套方法是仲景醫學的精華,可以說是方外之方。

小青龍湯和五苓散都用於治療表證未解,心下有水氣的症狀。五苓散針對水氣積聚不動,因此以利水為主,同時微微發汗,是屬於水氣鬱積不通的症狀;小青龍湯則用於水氣流動不安的症狀,所以使用辛溫藥物來散水,並加入酸苦藥物來安肺,以培補肺氣。

十棗湯

同樣是心下有水氣、乾嘔咳喘的症狀,有時用小青龍湯治療,有時用十棗湯治療,這是為什麼呢?

小青龍湯是發散表邪,讓水氣從毛孔排出,屬於《內經》中「開鬼門」的方法;十棗湯則是驅逐內邪,讓水氣從大小便排出,屬於《內經》中「潔淨府、去陳莝」的方法。

過去杜任曾經詢問孫兆,十棗湯究竟治療什麼病症?孫兆回答說:十棗湯治療太陽中風,表證已解但內裡尚未和解的病症。

杜曰:何以知里未和?孫曰:頭痛,心下痞滿,脅下痛,乾嘔,汗出,此知里未和也。杜曰:公但言病證,而所以里未和之故,要緊處總未言也。孫曰:某嘗於此未決,願聽開諭。杜曰:里未和者,蓋痰與水氣壅於中焦,故頭痛,乾嘔,短氣,汗出,是痰膈也。非十棗不治。

但此湯不宜輕用,恐損人於倏忽,用者慎之!(喻嘉言)

五苓散

傷寒之用五苓,允為太陽寒邪犯本,熱在膀胱,故以五苓利水瀉熱。然用桂枝者,所以宣邪,而仍治太陽也。雜證之用五苓,特以膀胱之虛,寒水為壅,故用肉桂之厚以君之,而虛寒之氣,始得運行宣泄。二證之用稍異,不可不辨。(羅東逸)

白話文:

杜氏問道:怎麼知道內裡尚未調和呢?孫氏回答:頭痛、心口悶脹、脅肋疼痛、乾嘔、出汗,這些都是內裡尚未調和的表現。杜氏接著說:您只說了病症,但導致內裡尚未調和的原因,最重要的部分卻沒說。孫氏表示:我也一直對這個問題沒有定論,希望您能指點迷津。杜氏解釋說:內裡尚未和諧,是因為痰與水氣積聚在中焦,所以頭痛、乾嘔、呼吸短促、出汗,這就是痰氣阻礙了。這種情況必須用十棗湯來治療。

不過,這個湯方不能輕易使用,因為它可能會突然損害人體,使用時必須謹慎!(喻嘉言)

五苓散

傷寒病使用五苓散,是因為太陽經的寒邪侵犯了人體本源,熱邪停留在膀胱,所以用五苓散利水瀉熱。然而,使用桂枝是為了宣散邪氣,同時仍然治療太陽經的病症。其他雜病使用五苓散,主要原因是膀胱虛弱,寒水阻塞,因此以肉桂作為君藥,以其厚重的藥性來推動氣血運行,使虛寒之氣得以宣泄。這兩種情況使用五苓散的用意略有不同,不可不加區分。(羅東逸)

欲用五苓發表,則熱飲走表,桂枝得令也;欲利小便,則冷飲達下,澤瀉得令也。欲吐則溫服,復飲熱湯探之,豬苓得令也。一方之中,無窮妙用如此。(《慎齋三書》)

五苓原是治水,不是治渴。用以散所飲之水,而非治煩渴、消渴之水也。且五苓重在內煩外熱,用桂枝是逐水以除煩,不是熱因熱用。是少發汗以解表,不是助四苓以利水。其用四苓,是行積水留垢,不是疏通水道。(柯韻伯)

五苓兼表治法,豬苓專里治法。欲邪透表,則五苓上消也,所謂開鬼門;欲邪下滲,則豬苓下消也,所謂潔淨府。(魏荔彤)

白話文:

想要用五苓散來發散表邪,就用熱水服用,讓藥性從表面發散出去,就像桂枝在春天發芽一樣;想要利尿,就用冷水服用,讓藥性深入體內,就像澤瀉的特性一樣。想要催吐,就用溫水服用,再喝熱湯探測一下,就像豬苓的效用一樣。在一個藥方中,竟然有如此多的妙用。

五苓散原本是用來治水腫的,不是治渴的。它用來散除喝下去的水,而不是用來治療煩渴、消渴症的。而且五苓散主要治療內煩外熱,用桂枝是驅除水腫以消除煩熱,不是因為熱症而用熱藥。這是少許發汗以解表,不是幫助四苓散利尿。使用四苓散,是為了排除積聚的水分和污垢,而不是疏通水道。

五苓散兼具表裡治療方法,豬苓則專注於內裡治療。想要邪氣透出體表,就用五苓散向上消散,就像打開鬼門關一樣;想要邪氣向下滲透,就用豬苓向下消散,就像清潔身體的府庫一樣。

諸瀉心湯

《內經》曰:腰以上為陽。故三陽俱有心胸之病,仲景立瀉心湯以分治三陽。在太陽以生薑為君者,以未經誤下,而心下成痞,雖汗出表解,水氣猶未散,故微寓解肌之義也;在陽明用甘草為君者,以兩番妄下,胃中空虛,其痞益甚,故倍甘草以建中,而緩客邪之上逆,是亦從乎中治之法也;在少陽用半夏為君者,以誤下而成痞,邪已去半表,則柴胡湯不中與之,又未全入里,則黃芩湯亦不中與之矣。

治心下痞,按之濡,其脈關上浮者,用大黃黃連瀉心湯;心下痞,而復惡寒汗出者,用附子瀉心湯。此皆攻實之劑,與前三方名雖同,而法不同矣。○仲景瀉心無定法,正氣奪,則為虛痞,雜用甘補、辛散、苦泄、寒溫之品以和之;邪氣盛,則為實痞,用大寒、大熱、大苦、大辛之味以下之。和有輕重之分,下有寒熱之別。

白話文:

瀉心湯的方義解說

《內經》說: 腰部以上屬於陽,因此三陽經都可能出現心胸方面的病症。張仲景創立瀉心湯,是針對三陽經病症的不同特點而分治的。

太陽經瀉心湯,以生薑為君藥: 這是因為病人沒有誤服瀉藥,但心下痞塞,雖然汗出表解,但水氣尚未完全散去,因此在生薑解表的基础上,微微带些解肌之義。

陽明經瀉心湯,以甘草為君藥: 這是因為病人已經連續服用瀉藥兩次,胃中空虛,痞塞更加嚴重,因此用甘草倍量以健脾益胃,緩解客邪上逆,這也符合從中治之法。

少陽經瀉心湯,以半夏為君藥: 這是因為病人誤服瀉藥导致痞塞,邪氣已經半出半入,用柴胡湯不合适,又尚未完全入里,用黃芩湯也不合适。

治療心下痞塞,按之濡軟,脈象浮於關上的,用大黃黃連瀉心湯;心下痞塞,並且惡寒汗出的,用附子瀉心湯。 這些方劑都是攻實的藥物,雖然名稱與前三方相同,但用法卻不同。

張仲景的瀉心湯沒有固定的方劑, 如果正氣不足,就會形成虛痞,需要用甘味滋補、辛味散寒、苦味泄熱、寒熱溫補的藥物來調節;如果邪氣旺盛,就會形成實痞,需要用大寒、大熱、大苦、大辛的藥物來攻下。 調節正氣有輕重之分,攻邪則有寒熱之別。

同名瀉心,而命劑不同如此。然五方中,諸藥味數分兩,各有進退加減,獨黃連定而不移者,以其苦先入心,中空外連,能疏通諸藥之寒熱,故為瀉心之主劑也。(柯韻伯)

瀉心本名理中黃連人參湯,蓋瀉心療痞,正是理中處。當知仲景用理中有寒熱兩法:一以扶陽,一以益陰也。(林億)

中虛不能化氣,則陰逆於下,陽格於上,此亦邪居半表裡之間。變小柴胡湯為半夏瀉心湯,彼和解於表裡間,此和解於上下際。表裡間俱屬陽,上下際之下字,內兼有陰也。陰逆則陽郁,故去柴胡,加黃連以解陽邪,佐辛溫以破陰逆也。(《醫徑句測》)

白話文:

同名藥物雖然都叫做「瀉心」,但處方卻有所不同。五方藥物中,大部分藥材的劑量可以根據病情加減,唯有黃連的劑量始終固定,因為它苦寒入心,能貫穿內外,疏通其他藥材的寒熱之氣,所以是瀉心方中的主藥。

瀉心湯原本叫做「理中黃連人參湯」,因為瀉心治痞,正是理中之法。仲景在理中方中運用寒熱兩種方法:一種是扶陽,一種是益陰。

當人體虛弱,無法化氣,就會出現陰氣逆於下,陽氣格於上的情況,這就好像邪氣停留在半表半裡的狀態。將小柴胡湯改為半夏瀉心湯,前者和解表裡,後者和解上下。表裡都屬陽,而「上下際」的「下」字,也包含了陰氣。陰氣逆則陽氣鬱結,所以去掉柴胡,加入黃連來解陽邪,佐以辛溫藥物來破陰逆。

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

妄汗後,水藥不得入口,是為水逆。妄吐、下後,食入口即吐,是為食格。此肺氣、胃氣受傷之別也。入口即吐,不使少留,乃火炎上之象,故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,苦寒倍於辛熱,用瀉心之半,而不名瀉心者,以瀉心湯專為痞硬之法耳。要知寒熱相結於心下,而成痞硬;寒熱相阻於心下,而成格逆。源同而流異也。(柯韻伯)

旋覆代赭石湯

此方,乃瀉心之變劑。以心虛不可復瀉,故去芩、連、乾薑輩苦寒辛熱之品。○旋覆、半夏作湯,調代赭末,治頑痰結於胸膈,或涎沫上湧者最佳。挾虛者加人參尤效。(柯韻伯)

白話文:

虛汗之後,喝水藥都喝不下去,這是水氣逆流的表現。無緣無故地嘔吐、腹瀉,吃東西就吐出來,這是食物停滯的表現。這是肺氣、胃氣受損的不同表現。吃東西就吐出來,一點也留不住,這是火氣上炎的徵兆,所以使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,苦寒之性比辛熱之性更強,用來瀉心火,但並非名為瀉心湯,因為瀉心湯專門用於治療痞硬的病症。要知道,寒熱交雜在心下,就會形成痞硬;寒熱阻礙在心下,就會造成嘔逆。病因相同,但表現不同。

旋覆代赭石湯是瀉心湯的變方。因為心虛,不能再用瀉心藥,所以去除了黃芩、黃連、乾薑等苦寒辛熱的藥材。旋覆花、半夏煮湯,調入代赭石末,治療頑固痰結在胸膈,或涎沫上湧的病症最有效。虛弱者加入人參更有效。

旋覆代赭湯,予每借治反胃噎食,氣逆不降者,神效。(周揚俊)

昌用此方治反胃多痰,氣逆並噦者,愈千人矣。(喻嘉言)

桂枝人參新加湯、葛根黃芩黃連湯

前方理中加桂枝,而冠桂枝於人參之上;後方瀉心加葛根,而冠葛根於芩、連之首。不名理中、瀉心者,總為表未解故耳。補中亦能解表,涼中亦能散表;補中亦能散痞,涼中亦能止利。仲景制兩解方,神化如此!(柯韻伯)

大、小陷胸湯丸

大陷胸湯,太陽藥也;大陷胸丸,陽明藥也;小陷胸湯,少陽藥也。(王海藏)

白話文:

旋覆代赭湯常用來治療反胃、噎食、氣逆不降,效果很好。喻嘉言也用此方治療反胃多痰、氣逆並噦,治癒了上千人。桂枝人參新加湯和葛根黃芩黃連湯,前者在理中湯的基础上加了桂枝,并把桂枝放在人參前面;后者在瀉心湯的基础上加了葛根,并把葛根放在黄芩、黄连前面。之所以不直接叫理中汤、瀉心湯,是因为表症尚未解除。补中也能解表,凉中也能散表;补中也能散痞,凉中也能止利。仲景制定的这两个方子真是神妙!大陷胸湯是太阳藥,大陷胸丸是陽明藥,小陷胸湯是少陽藥。

大、小青龍,攻太陽之表,有水火之分;大、小陷胸,攻太陽之裡,有痰飲之別。(柯韻伯)

按:大承氣,所下者燥屎;大陷胸,所下者蓄水;小陷胸,所下者黃涎。(《傷寒類方》)

桃仁承氣湯、抵當湯

仲景制大青龍、大柴胡、白虎湯,治三陽無形之熱結。三承氣之熱實,是糟粕為患;桃仁、抵當之實結,是蓄血為眚。在有形中,又有氣血之分也。凡仲景用硝、黃,是蕩熱除穢,不是除血。後人專以氣分、血分對講,誤認糟粕為血,竟推大黃為血分藥,不知大黃之芳香,所以開脾氣而除腐穢,故方名承氣耳。若不加桃仁,豈能破血?非加蛭虻,何以攻堅?是血劑中又分輕重也。

白話文:

大青龍湯和小青龍湯,治療太陽經表證,因寒熱不同而有區別;大陷胸湯和小陷胸湯,治療太陽經裡證,因痰飲性質不同而有區別。大承氣湯用於治療燥屎便秘,大陷胸湯用於治療積水,小陷胸湯用於治療黃色痰涎。

張仲景創立的大青龍湯、大柴胡湯、白虎湯,治療三陽經無形熱結。三承氣湯針對熱實,主要解決糟粕積聚的問題;桃仁承氣湯和抵當湯則針對實結,主要解決瘀血積聚的問題。在有形的疾病中,又可分為氣分和血分。張仲景用硝石和黃芩,目的是蕩滌熱邪、清除穢物,並非清除瘀血。後人專注於氣分和血分,錯誤地將糟粕等同於瘀血,因此將大黃歸類為血分藥物,卻不明白大黃的芳香性可以開脾氣、去除腐敗之物,所以才被稱為「承氣湯」。如果不加入桃仁,如何破除瘀血?如果不加入水蛭和虻蟲,如何攻克堅固的病邪?由此可見,血分藥物也有輕重之分。

凡癥瘕不散,久而成形者,皆蓄血所致。今人不求其屬而治之,反用三稜等氣分之藥,重傷元氣,元氣日衰,邪氣易結。蓋謂槽粕因氣行而除,淤血因氣傷而反堅也。明知此理,則用抵當丸,得治癥瘕及追蟲攻毒之效。(柯韻伯)

桃仁承氣,治淤血將結之時;抵當治淤血已結之後。(《傷寒類方》)

瓜蒂散、梔豉湯

邪在營衛之間,惟汗是其出路,故立麻黃、桂枝二方。邪在胸腹之間,惟吐是其出路,故立瓜蒂、梔豉二方。瓜蒂散主胸中痞硬,治在上焦;梔豉湯主腹滿而喘,治兼中焦。猶麻黃之主皮膚,桂枝之主肌肉。瓜蒂散,峻劑也,猶麻黃之不可輕用;梔豉湯,輕劑也,猶桂枝湯之可更用。

白話文:

許多婦女疾病,像是癥瘕,如果長期不癒,就會形成腫塊,這些都是因為血瘀積聚而造成的。現在很多醫生不了解病因就胡亂用藥,例如用三稜等藥,這些藥性偏於氣分,容易損傷元氣。一旦元氣衰弱,就更難將積聚的邪氣排出,反而會使血瘀更加嚴重。這就好比槽粕需要氣行才能消除,淤血卻因為元氣受損而更難化解。明白這個道理,就應該用抵當丸來治療,它不僅能治療癥瘕,還能追逐蟲毒,清除邪氣。

桃仁承氣湯用於治療血瘀將要形成的時候,抵當丸則用於治療血瘀已經形成之後。

瓜蒂散和梔豉湯都是針對邪氣停滯在胸腹之間的藥方。由於邪氣停留在營衛之間,只有發汗才能將它排出,所以才有了麻黃湯和桂枝湯。而邪氣停留在胸腹之間,則需要吐出來才能排出,所以有了瓜蒂散和梔豉湯。瓜蒂散主要針對胸中痞硬,治療上焦的病症;梔豉湯則針對腹滿喘息,治療兼及中焦的病症。這就好比麻黃湯主治皮膚病,桂枝湯主治肌肉病一樣。瓜蒂散屬於峻劑,就像麻黃湯一樣,不能輕易使用;梔豉湯屬於輕劑,就像桂枝湯一樣,可以反覆使用。

故太陽表劑,多從桂枝加減;陽明表劑,多從梔豉加減。陽明用梔豉,既可用之以去邪,即可用之以救逆。今人但知汗為解表,不知吐亦為解表。知吐中便有發散之說,不知所以當吐之義。故於仲景大法,取其汗下,遺其吐法耳。(柯韻伯)

瓜蒂、梔豉,皆吐劑。要知瓜蒂吐痰食宿寒;梔豉吐虛煩客熱。如未經汗、下,邪郁胸膈而痞滿者,謂之實,宜瓜蒂散,此重劑也;已經汗、吐、下,邪熱乘虛,客於胸中而懊憹者,為虛煩,宜梔豉湯,此輕劑也。(《醫方集解》)

白虎湯

白虎湯,是解胃腑內蒸之熱,非治外經之熱也。昔人以石膏辛涼,能解利陽明風熱,若不佐以麻、葛之品,何以走外?此說似是而實非。蓋陽明在經之邪,縱使有大熱,而不煩渴,自有葛根湯、桂枝加葛根等治法,並無藉於石膏也。(張路玉)

白話文:

太陽表證的治療,多以桂枝湯加減;陽明表證的治療,多以梔豉湯加減。陽明證用梔豉湯,既可以驅邪,也可以解救危急。現在的人只知道發汗可以解表,卻不知道吐法也是解表方法。知道吐法有發散之效,卻不明白何時應該使用吐法。所以,現在的人只取用仲景的汗法和下法,卻忽略了吐法。

瓜蒂和梔豉都是吐劑。瓜蒂可以吐出痰食宿寒,梔豉可以吐出虛煩客熱。如果尚未發汗、下瀉,邪氣鬱結於胸膈而導致痞滿,這就是實證,適合使用瓜蒂散,這是重劑;如果已經發汗、吐、下瀉,邪熱乘虛而入,客於胸中而導致懊憹,這就是虛煩,適合使用梔豉湯,這是輕劑。

白虎湯是治療胃腑內蒸熱,而非治療外經之熱。有人認為石膏辛涼,可以解利陽明風熱,如果沒有麻黃、葛根等藥物輔助,如何能夠走外?這種說法看似合理,其實並不正確。陽明經的邪氣,即使有很大的熱度,但沒有煩渴,可以用葛根湯、桂枝加葛根湯等方法治療,根本不需要使用石膏。

夫以石膏一物之微,入甘溫隊中則為青龍;從清涼同氣則為白虎。惟聖神之哲,乃能用之恰當。此龍虎所為慶風雲之會也。設在表之風寒未除,當用青龍而反用白虎;設在裡之熱渴已逼,當用白虎而反用青龍。倒行逆施,能不敗乎?世傳孫思邈有降龍伏虎之能,豈非以仲景之心法為道法耶?(喻嘉言)

白虎加人參,於清火中益氣;調胃用甘草,於攻實中慮虛。(柯韻伯)

三承氣湯

諸病皆因於氣,穢物之不去,由於氣之不順也。故攻積之劑,必用氣分之藥。因以承氣名湯,方分大、小,有二義焉:厚朴倍大黃,是氣藥為君,名大承氣;大黃倍厚朴,是氣藥為臣,名小承氣。味多性猛,制大其服,欲令大泄下也,因名曰大;味寡性緩,制小其服,欲微和胃氣也,因名曰小。

白話文:

石膏這種藥材,看似微不足道,但加入溫熱的藥物中,就成為「青龍」;加入清涼的藥物中,就成為「白虎」。只有智慧高超的医者,才能恰當地運用它。這就像「青龍」、「白虎」掌控風雲一樣。如果表證風寒尚未消除,卻使用了「白虎」,而裡證熱渴已迫在眉睫,卻使用了「青龍」,那豈不是本末倒置,難免失敗嗎?世人傳說孫思邈能降龍伏虎,難道不是因為他精通張仲景的醫學理論嗎?

白虎湯加入人參,在清熱的同时还能益气;调胃用甘草,在攻实的同时也顾及虚弱。

承氣湯

所有的疾病都源於氣,廢物無法排出,是因为气机不顺畅。因此,攻治积滞的方剂,必须使用针对氣分的药物。所以,承氣湯分为大小两种,各有意义。厚朴的用量比大黄多,是氣藥为主,称为大承氣湯;大黄的用量比厚朴多,是氣藥为辅,称为小承氣湯。味道浓烈性猛,服用剂量大,目的是要泻下得彻底,因此称为大承氣湯;味道淡薄性缓和,服用剂量小,目的是要调和胃气,因此称为小承氣湯。

且煎法更有妙義:大承氣用水一斗,煮樸、枳,取五升去滓,內大黃再煮,取二升,納芒硝。何哉?蓋生者氣銳而先行,熟者氣純而和緩。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矢,大黃繼通地道,而後樸、枳除其痞滿。若小承氣以三味同煎,不分次第。同一大黃,而煎法不同。此可見仲景微和之意也。

(柯韻伯)

傷寒邪熱傳裡,須看淺深用藥。三焦俱傷,則痞、滿、燥、實、堅全見,宜大承氣湯。邪在中焦,則有燥、實、堅三證,宜調胃承氣湯,加甘草和中,去枳、樸者,恐傷上焦氤氳之氣也。邪在上焦,則痞而實,宜小承氣湯,去芒硝者,恐傷下焦真陰也。若表證未除,里證又急,不得不下者,則用大柴胡湯,通表裡而緩治之。

白話文:

煎藥方法也大有道理:大承氣湯先用一斗水煮樸、枳,取五升去渣,再加入大黃煮,取二升,最後才放芒硝。為什麼要這樣煎呢?因為生的藥性急烈,先煎可以讓藥性迅速發揮;熟的藥性平和,後煎可以緩和藥性。仲景想要先用芒硝化解燥熱的糞便,再用大黃通暢腸道,最後用樸、枳消除痞滿。小承氣湯則三味藥一起煎,沒有順序之分。同樣是大黃,煎法卻不同,由此可見仲景用藥的細微和緩之道。

傷寒的邪熱侵入體內,要根據病情深淺來用藥。三焦都受傷,就會出現痞、滿、燥、實、堅等症狀,適合用大承氣湯。邪熱在中焦,則有燥、實、堅三種症狀,適合用調胃承氣湯,並加入甘草和胃,去掉枳、樸,以免傷及上焦的元氣。邪熱在上焦,則會出現痞滿和實證,適合用小承氣湯,去掉芒硝,以免傷及下焦的真陰。如果表證未除,里證又急,不得不瀉下,就用大柴胡湯,通暢表裡,慢慢調理。

大承氣最緊,小承氣次之,調胃又次之,大柴胡又次之。(陶節庵)

大、小、調胃三承氣湯,必須表證悉罷,而發熱、惡熱、譫語、不大便者,方可用之。若脈浮緊,下之必成結胸;若脈浮緩,下之必成痞氣。以上三法,若有所差,則有遺害。假令調胃承氣證,用大承氣下之,則愈後元氣不復,以其氣藥犯之也;大承氣證,用調胃承氣下之,則愈後神呆不清,以其氣藥無力也;小承氣證,若用芒硝下之,則下利不止,變成虛矣。三承氣之用,豈可瘥乎?(《此事難知》)

三承氣湯,為寒下之柔劑;白散、備急丸,為熱下之剛劑;附子瀉心湯、大黃附子湯,為寒熱互結,剛柔並濟之和劑。(張路玉)

白話文:

大承氣湯藥效最強,小承氣湯次之,調胃承氣湯再其次,大柴胡湯最弱。使用大、小、調胃三承氣湯,必須先確定表證已消失,並且出現發熱、惡心、神志不清、便秘等症狀才能使用。如果脈象浮緊,使用瀉下藥會導致結胸;如果脈象浮緩,使用瀉下藥會導致痞氣。以上三種方法,如果使用不當,就會有副作用。例如,調胃承氣湯的症狀,使用大承氣湯瀉下,會導致元氣虧損,因為藥性太過猛烈;大承氣湯的症狀,使用調胃承氣湯瀉下,會導致神志不清,因為藥性不足;小承氣湯的症狀,使用芒硝瀉下,會導致腹瀉不止,造成虛弱。三承氣湯的使用,必須謹慎小心,不能隨便亂用。

三承氣湯屬於寒性瀉下藥,藥性較為溫和;白散、備急丸屬於熱性瀉下藥,藥性較為峻猛;附子瀉心湯、大黃附子湯屬於寒熱並用,剛柔並濟的藥方。

甘草乾薑湯、芍藥甘草湯

甘草乾薑湯,得理中之半,取其守中,不須其補中;芍藥甘草湯,得桂枝之半,用其和里,不許其攻表。(柯韻伯)

小柴胡湯、烏梅丸

小柴胡為少陽主方;烏梅丸為厥陰主方。二方雖不同,而寒溫互用、攻補兼施之法相合者,以臟腑相連,經絡相貫,風木合氣,同司相火故也。其中皆用人參,補中益氣以固本逐邪,而他味俱不相襲者,因陰陽異位,陽宜升發,故主以柴胡;陰宜收降,故主以烏梅。陽主熱,故重用寒涼;陰主寒,故重用辛熱。

白話文:

甘草乾薑湯,擷取了理中湯的一半功效,主要是要守住中焦,並不需要它補中;芍藥甘草湯,擷取了桂枝湯的一半功效,用它來調和腸胃,不要讓它攻打表面的風邪。

小柴胡湯是少陽經的代表方劑;烏梅丸是厥陰經的代表方劑。雖然這兩個方劑不同,但都採用了寒熱互用、攻補兼施的治療方法,因為臟腑彼此相連,經絡相互貫通,風與木氣相合,共同掌管心火。這兩個方劑都用人參,補益中焦、增強正氣,用來固本逐邪,而其他藥味都不互相衝突,因為陰陽位置不同,陽氣應該升發,所以以柴胡為主藥;陰氣應該收斂下降,所以以烏梅為主藥。陽氣主熱,所以多用寒涼藥物;陰氣主寒,所以多用辛熱藥物。

陽以動為用,故湯以蕩之,其證變幻不常,故柴胡有加減法;陰以靜為體,故丸以緩之,其證有定局,故烏梅無加減法也。(柯韻伯)

大、小柴胡湯

大、小柴胡,俱是兩解表裡之劑。大柴胡主降氣,小柴胡主調氣。調氣無定法,故小柴胡除柴胡、甘草外,皆可進退;降氣有定局,故大柴胡無加減法也。(柯韻伯)

柴胡桂枝湯

柴胡桂枝湯,治太陽、少陽並病,表證雖不去而已輕,里證雖已見而未甚。故取桂枝之半,以解太陽未盡之邪;取柴胡之半,以解少陽之徵結。為雙解兩陽之輕劑。(柯韻伯)

白話文:

陽氣以活動為作用,所以用湯劑來驅散它,因為病症變化無常,所以柴胡湯有加減法的運用;陰氣以靜止為本質,所以用丸劑來緩解它,因為病症有固定規律,所以烏梅丸沒有加減法。

大柴胡湯和小柴胡湯,都是治療表裡兩證的藥方。大柴胡湯主要降氣,小柴胡湯主要調氣。調氣沒有固定的方法,所以小柴胡湯除了柴胡、甘草之外,其他藥物都可以加減;降氣有固定的規律,所以大柴胡湯沒有加減法。

柴胡桂枝湯,用來治療太陽、少陽同時發病,表證雖然沒有完全消失,但已經減輕,裡證雖然已經出現,但尚未嚴重。所以用一半的桂枝來解除太陽病尚未完全消除的邪氣,用一半的柴胡來解除少陽病的症結。這是一個雙解兩陽的輕劑。

柴胡加芒硝湯

大柴胡湯,加大黃、枳實,乃合用小承氣也;此加芒硝,乃合用調胃承氣也。皆少陽、陽明同治之方。(《傷寒類方》)

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

太陽汗後脹滿,是陽實於裡,將轉屬陽明也;太陰汗後腹滿,是寒實於裡,而陽虛於內也。邪氣盛則實,故用厚、樸、薑、夏散邪而除脹滿;正氣奪則虛,故用人參、甘草補中而益元氣。此亦理中之劑歟?(柯韻伯)

理中湯、四逆湯

白話文:

柴胡加芒硝湯是在大柴胡湯的基础上添加大黃、枳實,與小承氣湯合用;再加芒硝,則與調胃承氣湯合用。這兩種方劑都是針對少陽、陽明同治的。

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用於太陽汗後脹滿,這是陽氣實於內,將要轉屬陽明;太陰汗後腹滿,則是寒氣實於內,而陽氣虛於內。邪氣盛則實,所以用厚朴、生薑、半夏散邪氣而除脹滿;正氣虛弱則虛,因此用人參、甘草補中益元氣。這也是理中之劑。

按:理中、四逆二方,在白朮、附子之別。白朮為中宮培土益氣之品,附子為坎宮扶陽生氣之劑。故理中只理中州脾胃之虛寒;四逆能佐理三焦陰陽之厥逆也。後人加附子於理中,名曰附子理中湯,不知理中不須附子,而附子之功,不專在理中矣。蓋脾為後天,腎為先天。少陰之火,所以生太陰之土。

脾為五臟之母,少陰更太陰之母。此四逆重於理中也。(柯韻伯)

四逆、理中,皆溫熱之劑。而四逆一類,總不離乾薑,以通陽也,治宜下焦;理中一類,總不離白朮,以守中也,治宜中焦。余藥皆相同,而功用迥別。(徐靈胎)

白話文:

理中湯和四逆湯的差別在於白朮和附子的使用。白朮是補脾益氣的藥,作用於中焦脾胃;附子則是溫陽補腎的藥,作用於下焦腎經。因此,理中湯主要針對脾胃虛寒,而四逆湯則能溫通三焦,治療陰陽失調。後人將附子加入理中湯,稱為附子理中湯,卻忽略了理中湯原本不需要附子,附子的功效也不僅限於理中。因為脾胃為後天之本,腎為先天之本,腎陽可溫煦脾土,所以四逆湯的功效更勝理中湯。

四逆湯和理中湯都是溫熱的藥方,但四逆湯總是含有乾薑,以通陽氣,適用於下焦病症;理中湯則總是含有白朮,以守中氣,適用於中焦病症。其他藥材雖然相同,但功效卻截然不同。

諸四逆湯

四逆為太陰主方,而諸經可以並用。在太陰,固本以逐邪也;在少陰,溫土以制水也;在厥陰,和土以生木也;在太陽,益火以扶陽也。惟陽明胃實,少陽相火,非所宜耳。○手足厥逆,有寒、熱、表、里之各異。四逆散,解少陰之裡熱;當歸四逆湯,解厥陰之表寒;通脈四逆湯,挽少陰真陽之將亡;茯苓四逆湯,留太陰真陰之欲脫。四方有各經輕、重、淺、深之別也。

(柯韻伯)

四逆湯,全從回陽起見;四逆散,全從和解表裡起見;當歸四逆,全從養血通脈起見。不欲入辛熱之味,恐劫其陰也。蓋少陰臟中,重在真陽,陽不回,則邪不去;厥陰臟中,職司藏血,血不養,則脈不起。即遇久寒之人,亦不用幹薑、附子。止用吳萸之走肝者,自上而下;生薑之辛散者,自內達外足矣。(周禹載)

白話文:

諸四逆湯

柯韻伯

四逆湯為太陰病的主方,但其他各經也可配合使用。在太陰,其作用是固本以驅逐邪氣;在少陰,溫暖脾土以制約寒水;在厥陰,調和脾土以生長肝木;在太陽,補益陽氣以扶持陽氣。唯獨陽明胃實和少陽相火,不適合使用此方。

手足厥逆,有寒、熱、表、里等不同表現。四逆散用來解除少陰的裡熱;當歸四逆湯用來解除厥陰的表寒;通脈四逆湯用來挽救少陰真陽將要耗竭之勢;茯苓四逆湯用來留住太陰真陰將要脫離之勢。四種方劑各有針對不同經脈的輕、重、淺、深之別。

周禹載

四逆湯,目的在於回陽;四逆散,目的在於調和表裡;當歸四逆湯,目的在於養血通脈。不希望使用辛熱之味,恐懼會耗損陰氣。因為少陰臟腑,最重要的是真陽,陽氣不回,邪氣就無法驅散;厥陰臟腑,負責藏血,血氣不養,脈絡就無法跳動。即使遇到久寒之人,也不使用乾薑、附子。只用吳茱萸走肝經,自上而下;生薑辛散,自內達外足矣。

茯苓四逆湯、乾薑附子湯

茯苓四逆、乾薑附子二方,皆從四逆加減,而有救陽、救陰之異。茯苓補先天無形之氣,安虛陽外脫之煩,故以為君;人參配茯苓,補下焦之元氣;乾薑配生附,回下焦之元陽;調以甘草之甘,比四逆為緩,固里宜緩也。薑、附者,陽中之陽也。用生附而去甘草,則勢力更猛,比四逆為峻,回陽當急也。

一去甘草,一加茯苓,而緩急自別。加減之妙,見用方之神乎!(柯韻伯)

麻附細辛湯、麻附甘草湯

白話文:

茯苓四逆湯和乾薑附子湯都是從四逆湯加減而來,但一個著重救陽,另一個著重救陰。茯苓補益先天虛弱之氣,安撫因虛陽外脫引起的煩躁,所以作為君藥;人參搭配茯苓,補益下焦元氣;乾薑配生附子,回補下焦元陽;甘草則以其甘味調和,使藥性較四逆湯緩和,因為固護脾胃宜緩和。乾薑和附子屬於陽中之陽,用生附子並去除甘草,藥力更猛烈,比四逆湯峻猛,回陽應當迅速。

去掉甘草,加入茯苓,藥性便呈現出緩急之分。藥方加減的妙處,體現了用藥的精妙之處!

少陰制麻附細辛湯,猶太陽之麻黃湯,是急汗之峻劑;制麻附甘草湯,猶太陽之桂枝湯,是緩汗之和劑。蓋太陽為陽中之陽而主表,其汗易發,其邪易散,故初用麻黃、甘草,而助以桂枝;次用桂枝、生薑,而反佐以芍藥。少陰為陰中之陰而主裡,其汗最不易發,其邪最不易散,故初用麻黃、附子,而助以細辛;次用麻黃、附子,而緩以甘草。然必細審其脈沉而無里證者,可發汗,即知脈沉而證為在裡者,不可發汗矣。

此等機關,必須看破。(柯韻伯)

附子湯

附子湯與麻黃附子湯,皆治少陰表證,而大不同。彼因病從外來,表有熱而里無熱,故當溫散;此因病自內出,表裡俱寒而大虛,故當溫補。然彼發熱而用附子,此不熱而用芍藥,是又陰陽互根之理歟?此與真武湯似同而實異:此倍朮、附,去姜而用參,全是溫補以壯元陽;彼用姜而不用參,尚是溫散以逐水氣。補散之分歧,只在一味之旋轉歟?○腎主五液,入心為汗。

白話文:

少陰制麻附細辛湯 (柯韻伯)

少陰的制麻附細辛湯,就像太陽的麻黃湯一樣,是急性的發汗峻猛藥劑;而制麻附甘草湯,則如同太陽的桂枝湯,是緩和的發汗溫和藥劑。

這是因為太陽屬陽中之陽,主掌人體外表的陽氣,因此容易出汗,病邪也容易散去。所以一開始就用麻黃、甘草來幫助發汗,並佐以桂枝;之後再用桂枝、生薑,並以芍藥來緩和。

而少陰則屬陰中之陰,主掌人體內部的陰氣,因此出汗非常困難,病邪也難以散去。所以一開始就用麻黃、附子來幫助發汗,並佐以細辛;之後再用麻黃、附子,並用甘草來緩和。

但是,一定要仔细观察病人的脉象,如果脉象沉而無里證,才可以發汗;如果脈象沉而證實為病邪在裡,就不能發汗。

這些都是需要仔细研究的医理,必須用心去理解。(柯韻伯)

附子湯

附子湯和麻黃附子湯,都是用来治疗少陰表證的,但两者却有很大的区别。

麻黃附子湯是针对疾病从外而来,表有热而里无热的情况,因此需要溫散表邪。而附子湯則是針對疾病從內而出,表裡俱寒且虛弱的情況,因此需要溫補元氣。

虽然两者都用附子,但麻黃附子湯因發熱而用附子,附子湯卻因不熱而用芍藥,这正是阴阳互根的道理。

附子湯與真武湯看似相似,但實際上却有区别:附子湯倍加朮和附子,去除生姜,并加入人参,目的是溫補以壮元阳;真武湯則用生姜而不加人参,仍然是溫散以逐水气。

补散之分的区别,仅仅在一味藥的改变而已。

肾主五液,入心则化为汗。

少陰受病,液不上升,所以陰不得有汗。仲景治少陰之表,於麻黃細辛湯中加附子,是升腎液也。若少陰無主,水火不和,真陰為邪所逼,則水隨火越,故反汗出。仲景治少陰之裡,附子湯中任人參,是補腎液也。(柯韻伯)

真武湯

要知真武加減,與小柴胡不同。小柴胡為少陽半表之劑,只不去柴胡一味,便可名柴胡湯;真武以五物成方,為少陰治本之劑,去一味便不成真武。故去姜加參,即名附子湯。於此見制方有陰陽動靜之別也。(柯韻伯)

按:誤服大青龍湯,厥逆、筋惕肉瞤者,既有亡陽之逆矣。亡陽即當用四逆湯以回陽,乃置而不用,更推重真武一湯以救之者,其義何居?蓋真武乃北方司水之神,龍惟藉水可能變化。而水者,真武之所司也。設真武不與之以水,青龍之不能奮然昇天可知矣。故方中用茯苓、白朮、芍藥、附子,行水收陰,醒脾崇土之功,多於回陽。

白話文:

少陰證患者,體液無法上升,因此陰氣不足,不會出汗。張仲景治療少陰表證時,在麻黃細辛湯中加入附子,目的是提升腎液。但如果少陰虛弱,水火失衡,真陰被邪氣逼迫,則水氣隨火氣外泄,反而會出汗。張仲景治療少陰裡證時,在附子湯中加入人參,目的是補益腎液。

真武湯的加減方與小柴胡湯不同。小柴胡湯是少陽半表證的方劑,去除柴胡一味即可稱為柴胡湯;而真武湯是由五味藥組成,是少陰證的根本治療方劑,去除任何一味藥都無法稱為真武湯。例如去姜加參,就叫做附子湯。由此可見,制方有陰陽動靜之別。

誤服大青龍湯導致厥逆、筋惕肉瞤的患者,已經出現亡陽之症。亡陽應當使用四逆湯回陽,但卻不用,反而使用真武湯來救治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真武是北方主管水的神,青龍只有靠水才能變化。而水是真武所主管的。如果真武不給水,青龍就無法飛昇天際,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。因此真武湯中使用茯苓、白朮、芍藥、附子,以行水收陰、醒脾培土,其功效更多是補益陰氣,而非回陽。

名之曰真武湯,乃收拾分馳離絕之陰陽,互鎮於少陰北方之位。其所收拾者,全要收拾其水,使龍潛而不能見也。設有一毫水氣上逆,龍即得遂其升騰變化,縱獨用附子、乾薑以回陽,其如魄汗不止何哉!厥後,晉旌陽祖師,以仙術斬蛟,捕至蛟龍遁跡之所,戒其家勿蓄勺水,乃至從硯水中逸去。可見水怪原有尺水丈波之能。

向非真武坐鎮北方,天壤間久為龍蛇之窟矣。即此推之,人身陽根於陰,其亡陽之證,乃少陰腎中之真陽飛越耳。真陽飛越,亟須鎮攝歸根,陽既歸根,陰必翕然從之。陰從則水不逆矣,陰從則陽不孤矣,豈更能飛越乎?(《尚論篇》)

白話文:

真武湯的功效與原理:

名之曰真武湯,乃收拾分馳離絕之陰陽,互鎮於少陰北方之位。

真武湯這個名字,是因為它能夠將散亂分離、相互背離的陰陽之氣,相互鎮壓,並安置於少陰經所在的北方位置。

其所收拾者,全要收拾其水,使龍潛而不能見也。

真武湯的主要作用,是收攝水氣,讓它像龍潛伏一般隱藏起來,不再顯露。

設有一毫水氣上逆,龍即得遂其升騰變化,縱獨用附子、乾薑以回陽,其如魄汗不止何哉!

如果有一點水氣逆流上行,龍就會乘機升騰變化,就算單獨使用附子、乾薑來回陽,也無法阻止汗出不止的現象。

厥後,晉旌陽祖師,以仙術斬蛟,捕至蛟龍遁跡之所,戒其家勿蓄勺水,乃至從硯水中逸去。可見水怪原有尺水丈波之能。

相傳晉朝的旌陽祖師,用仙術斬殺蛟龍,並追蹤到蛟龍躲藏的地方。他叮囑當地人家不要蓄水,沒想到蛟龍竟然從硯台中逃走了。由此可見,水怪的力量非常强大,哪怕只有尺水,也能掀起丈波巨浪。

向非真武坐鎮北方,天壤間久為龍蛇之窟矣。

如果沒有真武湯鎮守北方,天地之間就會變成龍蛇盤踞的巢穴了。

即此推之,人身陽根於陰,其亡陽之證,乃少陰腎中之真陽飛越耳。真陽飛越,亟須鎮攝歸根,陽既歸根,陰必翕然從之。陰從則水不逆矣,陰從則陽不孤矣,豈更能飛越乎?

由此可以推斷,人體的陽氣源於陰氣,如果陽氣虛脫,就說明少陰腎中的真陽之氣飛散了。真陽飛散,需要立即用藥將它鎮住,使其回歸本位。陽氣歸根之後,陰氣自然會随之回歸。陰氣回歸,水氣就不会逆流,陽氣也不會孤立无援,更不可能再次飛散了。

黃連阿膠湯

此少陰之瀉心湯也。凡瀉心必藉芩、連,而道引有陰陽之別。病在三陽,胃中不和而心下痞硬者,虛則加參、甘補之;實則加大黃下之。病在少陰,而心中煩不得臥者,既不得用參、甘以助陽,亦不得用大黃以傷胃矣。用連、芩以直折心火;佐芍藥以收斂神明,所以扶陰而抑陽也。

然以但欲寐之病情,而至於不得臥,以微細之病脈,而反見心煩,非得氣血之屬,以交合心腎,甘平之味,以滋陰和陽,不能使水升而火降。陰火不歸其部,則少陰之熱不除。雞黃稟離宮之火色,入通於心,可以補心中之血,用生者攪和,取潤下之義也;驢皮稟北方之水色,入通於腎,可以補坎宮之精,濟水內合於心,而性急趨下,與之相溶而成膠,是降火歸原之妙劑也。《經》曰:火位之下,陰精承之。

白話文:

黃連阿膠湯

這藥方是針對少陰經的瀉心湯。凡是瀉心,都需要黃芩、黃連,而引導藥物作用的陰陽之氣卻有所不同。

若病症在三陽經,胃中不和導致心下痞硬,虛者可加人參、甘草來補虛;實者可加大黃來瀉下。

若病症在少陰經,心中煩躁不得臥,既不能用人參、甘草來助陽,也不能用大黃來傷胃。因此,用黃連、黃芩直折心火,佐以芍藥收斂神明,以此扶持陰氣,抑制陽氣。

然而,患者本欲睡眠,卻因病症而不得臥,病脈微細,卻反見心煩,這說明心腎之間氣血不通,需要甘平之味來滋陰和陽,才能使水氣上行,心火下降。若陰火不歸其位,少陰之熱便無法消除。雞黃得火之氣,色澤黃潤,入心可補血;生用雞黃攪和,取其潤下之意。驢皮得水之氣,色澤黑潤,入腎可補腎精,滋陰水以合心火,而驢皮性急趨下,與雞黃相溶形成阿膠,這就是降火歸原的妙方。《內經》說:「火位之下,陰精承之。」正是這個道理。

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。斯方之謂歟?(柯韻伯)

豬苓湯

仲景制豬苓一湯,以行陽明、少陰二經水熱,然其旨全在益陰,不專利水。蓋傷寒在表,最患亡陽,而裡虛又患亡陰。亡陰者,亡腎中之陰與胃家之津液也。故陰虛之人,不但大便不可輕動,即小水亦忌下通。

倘陰虛過於滲利,津液不致耗竭乎?方中阿膠,養陰生新去淤,於腎中利水,即於腎中養陰;滑石甘滑而寒,於胃中去熱,亦於胃家養陰;佐以二苓之淡滲者行之,既疏濁熱,而不留其於壅,亦潤真陰,而不苦其枯燥。源清而流有不清者乎?顧太陽利水用五苓者,以太陽職司寒水,故急加桂以溫之,是暖腎以行水也。

白話文:

陰氣平和,陽氣收藏,精神才能調和,這就是至理名言。

張仲景所創的豬苓湯,可以治療陽明經和少陰經的水熱症,但其主要的用意在於滋養陰氣,而非單純利水。因為傷寒在表證時,最怕損傷陽氣,而內虛又怕損傷陰氣。損傷陰氣,就是損傷腎臟的陰氣和胃部的津液。因此,陰虛的人,不僅大便不能輕易排泄,甚至小便也要避免通暢。

如果陰虛過度滲泄,津液是否會耗竭呢?方劑中使用阿膠,可以滋陰生津,去除瘀血,在腎臟利水的同时,也滋養腎陰;滑石甘寒滑利,在胃中清熱,也滋養胃陰;再輔以二苓的淡滲作用,既能疏導濁熱,又不留滯於體內,又能滋潤真陰,使其不致枯燥。

既然源頭清澈,為何流出的水不乾淨呢?這是因為太陽主司寒水,所以治療太陽經的利水方劑五苓散,需要添加桂枝溫暖腎陽,才能利水。

陽明、少陰之用豬苓者,以二經兩關津液,特用阿膠、滑石以潤之,是滋養無形,以行有形也。利水雖同,寒溫迥別,惟明者知之。(趙羽皇)

復脈湯

按:此湯,仲景用治傷寒邪少虛多,脈結代,心動悸之之聖方。又名炙甘草湯。《千金翼》用治虛勞,《外臺》用治肺痿,在於益肺氣之虛,潤肺金之燥。至於桂枝辛熱,似有不宜。不知桂枝能通營衛致津液,營衛通,津液致,則肺氣轉輸,濁沫以漸而下,尤為要藥。(喻嘉言)

建中湯

白話文:

陽明、少陰經脈使用豬苓,是因為這兩條經脈的關節津液,特別需要用阿膠、滑石來潤澤,這是滋養無形的津液,使有形的經脈得以暢通。雖然都是利水,但寒熱的性質卻截然不同,只有真正明白的人才能理解。

這副湯藥,是仲景用來治療傷寒導致正氣虛弱,脈象結代,心臟跳動不安的妙方。又叫做炙甘草湯。《千金翼》中用它來治療虛勞,《外臺》中用它來治療肺痿,都是因為它能夠滋補肺氣的虛弱,潤澤肺金的乾燥。至於桂枝辛熱,似乎不太適合。卻不知桂枝能通暢營衛,引導津液運行。營衛通暢,津液到達,則肺氣的轉輸功能得以恢復,濁痰就會逐漸下降,這正是桂枝的關鍵作用。

建中湯,所謂中者有二:一、心中悸而煩。煩則為熱,悸則為虛,是方辛甘以散太陽之熱,酸苦以滋少陰之虛,是建膻中之宮城也。一,腹中急痛。急則為熱,痛則為虛,是方辛以散厥陰之邪,甘以緩肝家之急,苦以瀉少陽之火,酸以致太陰之液,是建中州之都會也。若夫中氣不足,勞倦所傷,非風寒外襲者,《全匱》加黃耆以固腠理而護皮毛,則亡血失精之證自安,此陽密乃固之理也。(柯韻伯)

建中為補,能補中焦之虛,而不能補上下焦之虛;調胃為瀉,能瀉中焦之實,而不能瀉上下焦之實。云岐子

白話文:

建中湯解說:

柯韻伯說:

建中湯,所謂「中」有兩種含義:

  1. 心中悸而煩: 煩躁是熱症,心悸是虛症。此方使用辛甘味藥物來散發太陽經的熱邪,酸苦味藥物滋養少陰經的虛損,這就像重建膻中這個心臟的宮殿一樣。

  2. 腹中急痛: 急痛也是熱症,但同時也是虛症。此方使用辛味藥物散發厥陰經的邪氣,甘味藥物緩解肝經的急迫狀態,苦味藥物瀉掉少陽經的火熱,酸味藥物滋養太陰經的津液,就像重建中州這個人體的首都一樣。

若患者是中氣不足,勞累過度造成的損傷,而非風寒外襲,則可參考《全國醫典》加入黃芪,以固護腠理,保護皮毛,防止失血、精氣虧損。這就像用陽氣來密閉身體,固護元氣一樣。

岐子說:

建中湯以補中焦為主,能補益中焦的虛弱,卻無法補益上下焦的虛損。調胃承氣湯以瀉中焦為主,能瀉掉中焦的實熱,但無法瀉掉上下焦的實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