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三·傷寒提鉤 (18)
卷三·傷寒提鉤 (18)
1. 傷寒
明六經之地形,始得握百病之樞機;詳六經之來路,乃能操治病之規則。如以證論,傷寒大寇也,病從外來;中風流寇也,病因旁及;雜病亂民也,病由中起。既認為何等之賊,又知為何地所起,發於其境,便御之本境,移禍鄰郡,即兩路夾攻。如邪入太陽地面,即汗而散之,猶陳利兵於要害,乘其未定而擊之也。
邪之輕者在衛,重者在營,尤重者在胸膈,猶寇之淺者在關外,深者在關上,尤深者在關內也。麻黃為關外之師,桂枝、葛根為關上之師,大青龍為關內之師。凡外寇不靖,內賊必起而應之,因立而解法,故有大、小青龍及桂枝、麻黃加減諸方。如前軍無紀,致內亂蜂起,當重內輕外,因有五苓、十棗、陷胸、瀉心、抵當等湯。
邪入少陽地位,宜雜用表裡寒熱攻補之品,為防禦解利之法。如偏僻小路,利於短兵,不利於矛戟;利於守備,不利於戰爭也。邪之輕者入腠理,重者入膜原,尤重者入脾胃。小柴胡,腠理之劑也;大柴胡,膜原之劑也;小建中、半夏瀉心、黃芩、黃連四方,少陽之脾劑也;柴胡加芒硝、加牡蠣二方,少陽之胃劑也。如太陽少陽有合併病,是一軍犯太陽,一軍犯少陽矣;用柴胡桂枝湯,是兩路分擊之師也。
甚至三陽合病,是三面受敵矣,法在獨取陽明。陽明之地面清肅,則太、少兩路之陽邪不攻自解,但得內寇平而外患自息,此白虎所由奏捷耳。若陽邪不戢於內,用大承氣以急下之,是攻邪以護主;若陰邪直入於中,用四逆湯以急救其里,是強主以逐寇也。陽明為內地,陽明界上,即太陽、少陽地面,邪入陽明之界,雖不犯太陽,太陽之師不得坐視而不救,故陽明之營衛病,即假麻、桂等方以汗之。邪近少陽地面,少陽之師不得高壘而不戰,故陽明之腠理病,即假柴胡以解之。
是知陽明之失守,非太陽不固,即少陽無備,所以每每兩陽相合而為病也。若邪已在陽明地面,必出師奮擊,以大逐其邪,不使稍留,故用瓜蒂、梔豉之吐法以迅掃之。若深入內地,不可復驅,則當清野千里,使無所剽掠,是又白虎得力處也。若邪在門庭,又當清宮除道,此三承氣所由取勝。
如茵陳、豬苓輩,又為失紀之師立法矣。太陰亦內地,少陰、厥陰為夾界,太陰居中州,雖外通三陽,而陰陽既以殊途,心腹更有膈膜之藩蔽。故寒水之邪,從太陽外屬者輕,由少陰內授者重;風木之邪,自少陽來侵者輕,因厥陰上襲者重。如本經正邪,轉屬陽明而為實,猶師老勢窮,可下之而愈。
如陽明實邪,轉屬本經而成虛,則邪盛正虛,溫補挽回者甚難。蓋太陰、陽明,地面雖分,並無阻隔,元氣有餘,則邪入陽明,元氣不足,則邪入太陰。但在陽明,則陳師鞠旅,可背城一戰,取勝須臾;在太陰,則焚劫積蓄,倉廩空虛,無能禦敵耳。厥陰之地,相火遊行之區也,其本氣則為少火。
白話文:
要了解疾病的根本,必須先清楚六經所代表的身體區域;要掌握治療疾病的方法,必須先了解疾病的發展路徑。如果從病症來區分,傷寒就像是外來的強盜,從體外侵入;中風就像是流竄的盜匪,疾病會蔓延到其他地方;雜病就像是內部的叛亂,疾病從體內產生。既然知道疾病是哪種「盜賊」,也要知道它們從哪裡來,如果病邪在它原本的區域發病,就在那裡治療;如果病邪擴散到其他地方,就採取兩面夾擊的方式。例如病邪侵入太陽經這個區域,就用發汗的方式將病邪散發出去,就像在重要關口部署兵力,趁病邪還沒站穩腳跟時攻擊它。
病邪的程度有輕重之分,輕的在衛分,重的在營分,更重的則在胸膈,就像強盜,淺的在關外,深的在關上,更深的則在關內。麻黃湯就像是關外的軍隊,桂枝湯、葛根湯就像是關上的軍隊,大青龍湯就像是關內的軍隊。凡是外來的強盜不安分,內部的叛亂也會跟著發生,因此要根據情況制定治療方法,所以有大青龍湯、小青龍湯以及桂枝湯、麻黃湯的加減方。如果前線部隊沒有紀律,導致內部動亂,就要重視內部而輕視外部,所以有五苓散、十棗湯、陷胸湯、瀉心湯、抵當湯等方劑。
病邪侵入少陽經這個區域,適合使用表裡、寒熱、攻補等各種不同的藥物,作為防禦和疏導的方法。這就像偏僻的小路,適合短兵相接,不適合用長矛大戟;適合守備,不適合大規模戰爭。病邪輕的侵入腠理,重的侵入膜原,更重的則侵入脾胃。小柴胡湯是治療腠理的藥劑;大柴胡湯是治療膜原的藥劑;小建中湯、半夏瀉心湯、黃芩、黃連這四個方劑是治療少陽經脾的藥劑;柴胡加芒硝湯、柴胡加牡蠣湯這兩個方劑是治療少陽經胃的藥劑。如果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有病,就像一方軍隊侵犯太陽經,另一方軍隊侵犯少陽經,這時用柴胡桂枝湯,就像兩路分兵夾擊敵人。
如果三陽經同時生病,就像三面受敵,治療的重點是單獨處理陽明經。只要陽明經的區域清靜,太陽經和少陽經的病邪就會不攻自破,就像內部的叛亂平定了,外來的禍患自然會消失,這就是白虎湯能夠奏效的原因。如果陽邪無法在體內平息,就用大承氣湯快速將其排出,這是攻打病邪以保護身體;如果陰邪直接進入體內,就用四逆湯快速溫暖身體內部,這是強壯身體以驅逐病邪。陽明經是身體的內部,陽明經的邊界,就是太陽經、少陽經的區域。病邪進入陽明經的範圍,即使沒有侵犯太陽經,太陽經的軍隊也不能坐視不管,所以陽明經的營衛之病,就用類似麻黃湯、桂枝湯的方劑來發汗。病邪靠近少陽經的區域,少陽經的軍隊也不能高築壁壘而不戰,所以陽明經的腠理之病,就用類似柴胡湯的方劑來解除。
由此可知,陽明經的失守,不是因為太陽經不夠堅固,就是因為少陽經沒有做好防禦,所以經常會出現兩個陽經合併生病的情況。如果病邪已經進入陽明經的區域,就必須出兵奮力攻擊,將病邪徹底清除,不讓它有任何殘留,所以用瓜蒂、梔豉的吐法快速清除病邪。如果病邪深入內部,無法再驅趕,就應該清除一切可以讓病邪利用的資源,使病邪無處掠奪,這又是白虎湯發揮作用的地方。如果病邪在門戶,就應該清除宮廷道路,這就是三承氣湯能夠取勝的原因。
像茵陳、豬苓等藥物,又是針對軍紀散漫的部隊所制定的治療方法。太陰經也是身體的內部,少陰經、厥陰經是邊界區域,太陰經位於中央,雖然和三陽經相通,但陰陽有不同的路徑,而且內心腹部有橫膈膜的阻隔。所以寒水的病邪,從太陽經外來的就比較輕微,從少陰經內傳的就比較嚴重;風木的病邪,從少陽經侵入的就比較輕微,從厥陰經上襲的就比較嚴重。如果本經的病邪轉移到陽明經而變為實證,就像部隊年老力衰,可以通過攻下邪氣來治癒。
如果陽明經的實邪,轉移到本經而變成虛證,那麼病邪強盛而正氣虛弱,用溫補的方式來挽回就很困難。因為太陰經和陽明經雖然在區域上有所區分,但並沒有阻隔,元氣充足時,病邪就進入陽明經,元氣不足時,病邪就進入太陰經。在陽明經,就像陳兵列陣,可以背水一戰,很快就能取勝;在太陰經,就像焚燒糧倉,積蓄空虛,沒有能力抵抗敵人。厥陰經這個區域,是相火遊行的地方,它的本氣是少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