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九·雜證匯參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·雜證匯參 (15)

1.

○浦君藝,病痢,初起有表邪未散,誤用參、術固表,使邪氣深入;又誤服黃連涼解,大黃推蕩,治經月餘,胃氣不運,下痢晝夜百餘行。一夕嘔出從前黃連汁三、五碗,嘔至二、三次,胃腸打為一家,幽門、闌門洞開無阻,不但粥飲直出,即人參濃膏才吞入喉,已汩汩從腸奔下。急以四君子湯煎調石脂、餘糧二末與服,痢勢少衰,但腹中痛不可忍。

君藝曰:前此下痢雖多,然尚不痛,服此藥痛增,未可再服。余曰:此正通則不痛,痛則不通之說也。仍以前藥再進,勢已大減,更倍茯苓,十餘劑全安。○周信川,年七十餘,平素體堅,秋月病痢,久成休息,晝夜十餘行,面目浮腫,肌膚晦黑,診脈沉數有力。謂曰:此陽邪陷入陰之證,以法治之可愈。

用人參敗毒散煎好,厚被圍椅坐定,置火其下,更以布條捲成鵝蛋狀,墊塞肛門,使內氣不得下走,然後服藥;良久,覺皮間津潤,再溉以滾湯,教令努力忍便,不得移身,約二時之久,病者心躁不可忍,令連被臥於床上,是晚止下痢二次;改用補中益氣湯,一晝夜只下三次,不旬日而愈。蓋內陷之邪,欲提之轉從表出,不施逆流挽舟之法,其趨下之勢,何所底止哉?(喻嘉言)

太常邊華泉,患痢,嘔吐不食,腹痛後重,服下藥腹痛益甚,自汗發熱,昏憒脈大。余以為胃氣復傷,陽氣虛寒,脫陷也。以參、術各一兩,炙草、炮姜各三錢,升麻一錢,一劑而蘇。再用補中益氣湯加炮姜,二劑而愈。(薛立齋)

一人陰虛發熱,下痢不食,郭友三用豬苓湯、黃連阿膠湯治痊。二方並非痢門中藥,用之輒效者何也?曰:世患陰虛下痢者頗多,古人從未闡發,其證未有不發熱,不煩渴,不畏食,不見紅,不夜甚者。蓋陰氣內亡,勢必虛陽外擾,故治陰虛之痢,涼血者死,攻積者死,補氣者亦死;惟清解熱毒,兼滋陰血,庶可保全。

此仿仲景少陰例中救熱存陰之法,與《金匱》治產後下痢虛極,用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,不殊也。(《兼證析義》)

馬廚,病大發寒熱似瘧,痢兼紅白,日夜八十餘行,腹痛惡心,神倦脈大,面紅汗淋。病由廚間躁熱,多食瓜果,晚又過飲御內,寢於檐下,次日即病。雖得其情,尚未融通一治法,沉思得一背水陣,用參、朮、石膏、滑石各五錢,知母、炮姜各三錢,附子、炙甘草各二錢,作一劑付之。囑曰:服藥後倘得一睡,陰陽和則汗可斂,而寒熱嘔惡可止也。

明日來言,服藥即睡,痢減,汗吐全無,脈亦斂矣。再用參、朮、石膏、白芍、滑石各三錢,薑、桂、知母各二錢,炙甘草、附子各一錢,服後瘧止,痢又減半,飲食漸進,神氣漸轉;改用白芍五錢,參、朮、滑石各二錢,甘草、陳皮、薑、桂各一錢,三劑而痢全止,食加就安矣。或問寒熱均投,此為何證?而劑何名?余曰:此滑公所謂混沌湯也。

白話文:

[痢]

案例一: 浦君藝得了痢疾,剛開始是外感症狀還沒消散,卻誤用了人參、白朮來固表,導致邪氣深入體內;接著又誤服黃連來清熱解毒、大黃來瀉下,治療一個多月,胃氣虛弱,腹瀉一天到晚多達一百多次。有一天晚上,他吐出了之前喝下的黃連藥汁好幾碗,吐了兩三次,胃腸功能完全紊亂,幽門和闌門都無法關閉,不只粥水直接排出,連濃稠的人參膏吞下喉嚨,都立刻從腸道奔瀉而出。緊急用四君子湯煎煮後調和石脂、餘糧末給他服用,痢疾稍微減弱,但肚子痛得無法忍受。

浦君藝說:「之前拉肚子雖然很多,但並不痛,吃了這個藥反而更痛,不能再吃了。」我說:「這正是『通則不痛,痛則不通』的道理。」還是用之前的藥方給他服用,情況大大改善,再加倍茯苓,十幾劑藥就完全康復了。

案例二: 周信川,七十多歲,平時身體很硬朗,秋天得了痢疾,久治不癒,反覆發作,一天腹瀉十幾次,臉色浮腫,皮膚晦暗,診脈發現脈象沉細而有力。我說:「這是陽邪陷入陰證的表現,用正確的方法治療可以治好。」

我用人參敗毒散煎好,讓他蓋著厚被坐在圍椅上,在椅子下面放火取暖,再用布條捲成鵝蛋狀,塞住肛門,使體內之氣無法向下宣洩,然後服用藥物;過了一會,感覺皮膚濕潤,再用熱水擦拭,教他努力忍住便意,不要移動身體,大約過了兩個時辰,病人煩躁得受不了,讓他連被子一起躺在床上,當晚只腹瀉兩次;改用補中益氣湯,一天只腹瀉三次,不到十天就痊癒了。這是因為內陷的邪氣要引導它從體表發散出去,如果不用阻止向下逆行的治療方法,病邪向下走的趨勢是無法停止的。

案例三: 太常邊華泉得了痢疾,嘔吐、吃不下東西、腹痛、裡急後重,服用瀉藥後腹痛更嚴重,還自汗、發熱、神志昏亂,脈象浮大。我認為是胃氣再次受損,陽氣虛寒,出現脫陷。用人參、白朮各一兩,炙甘草、炮薑各三錢,升麻一錢,一劑藥就讓他清醒過來。再用補中益氣湯加炮薑,兩劑藥就痊癒了。

案例四: 一個人陰虛發熱、腹瀉、吃不下東西,郭友三用豬苓湯、黃連阿膠湯治癒。這兩個藥方都不是治療痢疾的專用藥,為什麼用起來卻有效呢?因為世上患陰虛下痢的人很多,古人沒有詳細闡述,這些病症一定會發熱、煩渴、不畏懼吃東西、沒有血便、晚上病情加重。這是因為陰氣內耗,導致虛陽外擾,所以治療陰虛的痢疾,如果用涼血藥會死、攻積藥會死、補氣藥也會死;只有清解熱毒,兼滋陰血,才能保全性命。

這如同仲景少陰病中救熱存陰的治療方法,與《金匱要略》治療產後下痢虛極,用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,道理是一樣的。

案例五: 馬廚得了病,發冷發熱像瘧疾,痢疾帶紅白,一天腹瀉八十多次,腹痛噁心、精神疲倦、脈象浮大、臉色潮紅、汗流不止。病因是廚房太熱,又多吃了瓜果,晚上還過量飲酒,睡在屋簷下,第二天就發病了。雖然知道了病因,但還沒有找到一個通用的治療方法。經過深思熟慮,我想到了一個背水一戰的辦法,用人參、白朮、石膏、滑石各五錢,知母、炮薑各三錢,附子、炙甘草各二錢,配成一劑藥給他。囑咐他說:「服藥後如果能睡一覺,陰陽和合,汗就會止住,寒熱、嘔吐等症狀也會消失。」

第二天他來說,服藥後就睡著了,腹瀉減少,汗和嘔吐都停止了,脈象也緩和了。再用人參、白朮、石膏、白芍、滑石各三錢,生薑、桂枝、知母各二錢,炙甘草、附子各一錢,服用後瘧疾停止,痢疾又減少了一半,飲食逐漸恢復,精神也逐漸好轉;改用白芍五錢,人參、白朮、滑石各二錢,甘草、陳皮、生薑、桂枝各一錢,三劑藥後痢疾就完全停止了,食慾也恢復正常,身體也就好了。有人問:「寒熱藥都用了,這是什麼病症呢?這個藥方又叫什麼名字?」我說:「這就是滑公所說的混沌湯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