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七·雜證匯參 (7)
卷七·雜證匯參 (7)
1. 飲食
(李東垣)
水穀入胃,其濁者為渣滓,下出幽門,達大小腸而為糞,出於穀道;其清者化而為氣,上升於肺;其至清而至精者,由肺灌溉乎四體,而為汗液津唾,助血脈,益氣力,為生生不息之運用也;其清中之濁者,下入膀胱而為尿,出於小便;其未入而在膀胱之外者,尚為濁氣,既入而在膀胱之內者,即化為水也。(《醫學正傳》)
百穀入胃,雖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、淡者,味必變酸,而酸為木味,谷初入胃,亦若春生故耳。吾見食入頃而吐者必酸,再頃之必苦矣。苦是夏令,而味已二變矣。又再之必甘,是化成之天也。於茲時,清者為氣、為津、為液、為髓、為血,濁者為便、為溺,已判然於其間。
得秋味辛散,則內外上下,各得其所。若不及秋辛者,其溲如蜜,是失四變矣。若氣血各歸其道,是得冬藏,其味合咸;而汗,而血,而眵,而涕,而溲,皆咸者,是五變其味,谷化成始成終者也。《經》謂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者,此之謂乎。(盧不遠)
傷飲
酒為水穀之液,血亦水穀之液;酒入中焦,必求同類,故直走血分。《經》曰:飲酒者,衛氣先行皮膚,先充絡脈,此之謂也。然血者神氣也,血屬陰而性和;酒者淫氣也,酒屬陽而性悍。凡酒入血分,血欲靜而酒動之,血欲藏而酒逐之,故飲酒者,身面皆赤,此入血之徵,亦散血之徵也。
○酒本狂藥,大損真陰,惟少飲之,未必無益,多飲之,難免無傷,而耽飲之,則受其害者,十之八九焉。且凡人之稟賦,臟有陰陽,而酒之性質,亦有陰陽。蓋酒成於釀,其性則熱,汁化於水,其質則寒。若陰虛者縱飲之,則質不足以滋陰,而性偏動火,故熱者愈熱,而病為吐血、衄血、便血、尿血、喘嗽、躁煩、狂悖等證,此酒性傷陰而然也。
若陽虛者縱飲之,則性不足以扶陽,而質留為水,故寒者愈寒,而病為鼓脹、泄瀉、腹痛、吞酸、少食、亡陽、暴脫等證,此酒質傷陽而然也。故縱酒者,既能傷陰,尤能傷陽,害有如此。(張景岳)
夫酒者清冽之物,不隨濁穢下行,惟喜滲入者也。滲入之區,先從胃入膽,膽為清淨之腑,同氣相求,然膽之攝受無幾;其次從胃入腸,膀胱滲之,化溺為多。逮至化溺,則所存者,酒之餘質,其烈性,惟膽獨當之。每見善飲者,必淺斟緩酌,以俟腹中之滲,若連飛數觥,則傾囊而出耳。(喻嘉言)
酒者,五穀之津液,米曲之華英,雖能益人,亦能損人,何者?酒有大熱大毒。大寒凝海,惟酒不冰,是其熱也;飲之易昏,易人本性,是其毒也。若避風寒,宣血脈,消邪氣,引藥勢,無過於酒也。若醉飲過度,盆傾斗量,毒氣攻心,穿腸腐脅,神昏志謬,目不見人,此則喪生之本也。(《醫方類聚》)
白話文:
飲食
食物進入胃裡,其中混濁的部分會變成殘渣,從胃的下口(幽門)出去,到達大腸和小腸,最後變成糞便,從肛門排出;而清澈的部分會轉化成氣,上升到肺部;其中最清澈、最精華的部分,會由肺輸送到全身各處,變成汗液、口水,幫助血液循環、增強體力,維持生命生生不息的運作;清澈中帶有混濁的部分,會下降到膀胱,變成尿液,從小便排出;還沒進入膀胱的部分,仍然是濁氣,一旦進入膀胱內部,就會轉化成水。
各種食物進入胃裡,雖然有酸、苦、甘、辛、鹹、淡等不同的味道,但最後一定會變成酸味,因為酸味屬於木的味道,食物剛進入胃,就像春天萬物初生一樣。我看過食物剛吃下去就吐出來的人,吐出來的東西一定是酸的,過一會兒吐出來就會變成苦的。苦味是夏天炎熱的象徵,味道已經變化兩次了。再過一會兒就會變成甘甜的味道,這是食物轉化完成的表現。在這個時候,清澈的部分會變成氣、津液、體液、骨髓、血液,混濁的部分會變成大便、小便,它們之間已經非常明顯地區分開來了。
如果能得到秋天的辛味來發散,那麼體內外、上下的氣血都能各得其所。如果沒能得到秋天的辛味,那麼小便就會像蜂蜜一樣黏稠,這就是失去了四種變化的表現。如果氣血都能回到正常的運行軌道,那就是得到了冬天的收藏,味道會合乎鹹味;而且汗水、血液、眼屎、鼻涕、小便等都帶有鹹味,這就是食物變化了五次,從開始到完成的過程。《黃帝內經》說「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」,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。
傷飲
酒是食物中的精華,血液也是食物中的精華;酒進入人體中焦(脾胃),一定會尋找同類的物質,所以會直接進入血液。經典上說:飲酒之後,衛氣會先到達皮膚,先充滿經絡,說的就是這種情況。然而,血液是精神的基礎,屬於陰性,性質平和;而酒是放縱的氣,屬於陽性,性質剛烈。凡是酒進入血液,血液想要平靜卻被酒擾動,血液想要收藏卻被酒驅趕,所以喝酒的人,臉色都會發紅,這是酒進入血液的徵兆,也是酒使血液分散的徵兆。
酒本來就是一種會使人神志不清的藥物,會大大損傷人體的陰液,如果少量飲用,不一定沒有好處,但如果過量飲用,就難免會造成傷害,如果沉迷於飲酒,那麼受害的人十之八九。而且,每個人的體質不同,臟腑有陰陽之分,而酒的性質也有陰陽之別。酒是釀造而成,其性質偏熱;酒液化成水,其性質偏寒。如果陰虛的人縱情飲酒,酒的物質不足以滋養陰液,而酒的性質又偏於動火,所以會讓虛熱更加嚴重,引起吐血、流鼻血、便血、尿血、咳嗽、煩躁、狂躁等症狀,這是酒的性質損傷陰液所造成的。
如果陽虛的人縱情飲酒,酒的性質不足以扶助陽氣,而酒的物質會停留體內變成水,所以會讓虛寒更加嚴重,引起腹脹、泄瀉、腹痛、胃酸過多、食慾不振、陽氣耗盡、突然昏厥等症狀,這是酒的物質損傷陽氣所造成的。所以說,縱情飲酒既會損傷陰液,也會損傷陽氣,危害如此之大。
酒是清澈透明的物質,不會跟著混濁的穢物向下流動,只喜歡滲入人體。滲入的途徑,首先從胃進入膽,膽是清淨的臟腑,與酒同氣相求,但是膽的容量有限;其次從胃進入腸道,膀胱會滲出水分,轉化成大量的尿液。等到轉化成尿液,所剩下的就是酒的殘留物質,其中強烈的刺激性,只有膽才能承受。經常看到善於喝酒的人,一定會慢慢地喝,小口小口地品嚐,等待腹中慢慢滲透,如果連續大口喝酒,那就會全部排泄出來了。
酒是五穀的精華,米麴的精英,雖然能夠對人有益處,但也能夠對人造成損害。為什麼呢?因為酒有大熱、大毒的性質。大寒的天氣可以使海水結冰,但是只有酒不會結冰,這說明酒的熱性很強;飲酒容易使人昏迷,改變人的本性,這說明酒的毒性很強。如果用酒來避風寒、疏通血脈、消除邪氣、引導藥力,沒有什麼比酒更好的了。但如果喝醉了、過量飲酒,像水盆傾倒、斗量灌溉一樣,毒氣會侵犯心臟,腐蝕腸胃,導致神志昏亂、眼睛看不見人,這就是喪失生命的根本原因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