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七·雜證匯參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·雜證匯參 (6)

1. 飲食

經義

人以水穀為本,故人絕水穀則死。○食氣入胃,散精於肝,淫氣於筋。食氣入胃,濁氣歸心,淫精於脈,脈氣流經,經氣歸於肺,肺朝百脈,輸精於皮毛;毛脈合精,行氣於元腑,腑精神明,留於四臟,氣歸於權衡。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;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。○食入於陰,長氣於陽。

○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○水穀之邪氣感,則害於六腑。○胃者,水穀之海,六腑之大源也。五味入口,藏於胃,以養五臟氣。○五味入胃,各歸所喜。故酸先入肝,苦先入心,甘先入脾,辛先入肺,咸先入腎。久而增氣,物化之常也。氣增而久,夭之由也。○肝色青,宜食甘,粳米、牛肉、棗、葵皆甘。

心色赤,宜食酸,小豆、犬肉、李、韭皆酸。肺色白,宜食苦,麥、羊肉、杏、薤皆苦。脾色黃,宜食鹹,大豆、豕肉、慄、藿皆咸。腎色黑,宜食辛,黃黍、雞肉、桃、蔥皆辛。辛散,酸收,甘緩,苦堅,咸軟。毒藥攻邪,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,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精益氣。

○辛走氣,氣病無多食辛;咸走血,血病無多食鹹;苦走骨,骨病無多食苦;甘走肉,肉病無多食甘;酸走筋,筋病無多食酸。○陰之所生,本在五味;陰之五宮,傷在五味。味過於酸,肝氣以津,脾氣乃絕;味過於咸,大骨氣勞,短肌,心氣抑;味過於甘,心氣喘滿,色黑,腎氣不衡;味過於苦,脾氣不濡,胃氣乃厚;味過於辛,筋脈沮弛,精神乃央。

○多食鹹,則脈凝泣而變色;多食苦,則皮槁而毛拔;多食辛,則筋急而爪枯;多食酸,則肉胝䐢而唇揭;多食甘,則骨痛而發落。(《素問》)

帝曰:怯士之得酒,怒不避勇士者,何臟使然?少俞曰:酒者,水穀之精,熟谷之液也;其氣慓悍,其入於胃中則胃脹,氣上逆滿於胸中,肝浮膽橫;當是之時,固比於勇士,氣衰則悔,名曰酒悖也。(《靈樞》)

哲言

《經》云:水穀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。又云:陰氣者,靜則神藏,躁則消亡。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此乃渾言之也。分之為二:飲也,食也。飲者水也,無形也。《經》又云:因而大飲則氣逆,形寒飲冷則傷肺。肺病則為喘咳、為腫、為瀉,輕則發汗,利小便,使上下分消其濕;重而蓄積為滿者,利下之。食者物也,有形也。

《經》云:因而飽食,筋脈橫解,腸澼為痔。又云:食傷太陰厥陰,氣口大於人迎兩三倍者,或嘔吐、痞滿,或下利腸澼。治分寒熱輕重,輕則內消,重則除下,亦有宜吐者。《經》云:在上者因而越之。然不可過劑,過則反傷脾胃。蓋先因飲食自傷,又加之以藥過,脾胃復傷,氣愈不化,食愈難消矣。

白話文:

飲食

人以食物和水為生存的根本,所以人如果沒有食物和水就會死亡。食物的精氣進入胃,會將精華散發到肝臟,並將多餘的氣運行到筋絡。食物的精氣進入胃,濁氣會歸於心臟,精華會運行到脈絡,脈絡之氣會流經全身經脈,經脈之氣會歸於肺臟,肺臟主導全身的脈絡,並將精華輸送到皮膚毛髮;毛髮與脈絡結合精氣,再將氣運行到身體的各個器官,器官機能正常,精神就會明亮,精華會儲存在四個主要臟器,氣就會歸於平衡。飲用的水進入胃,會將精氣分散,向上輸送到脾臟,脾臟將精華散發,再向上歸於肺臟,肺臟負責調節體內水分的通道,向下輸送到膀胱;水中的精華會分散到全身,沿著五條經脈運行。食物進入身體的陰分,會滋養身體的陽氣。

飲食過量,腸胃就會受損。水穀食物的寒熱邪氣侵入人體,就會傷害六腑。胃是儲存水穀的大海,也是六腑的主要源頭。各種味道的食物進入口中,會儲存在胃裡,用以滋養五臟的氣。五種味道進入胃後,會各自歸於它們所喜歡的臟器。所以酸味會先進入肝臟,苦味會先進入心臟,甜味會先進入脾臟,辣味會先進入肺臟,鹹味會先進入腎臟。長期食用偏好的味道會使氣增長,這是物質變化的規律。氣過度增長,久而久之,就會導致早夭。肝臟的顏色是青色,適合吃甜味的食物,如粳米、牛肉、棗子、葵菜等都是甜味的。心臟的顏色是紅色,適合吃酸味的食物,如小豆、狗肉、李子、韭菜等都是酸味的。肺臟的顏色是白色,適合吃苦味的食物,如麥、羊肉、杏子、薤等都是苦味的。脾臟的顏色是黃色,適合吃鹹味的食物,如大豆、豬肉、栗子、豆類等都是鹹味的。腎臟的顏色是黑色,適合吃辛辣味的食物,如黃米、雞肉、桃子、蔥等都是辛辣味的。辛味可以發散,酸味可以收斂,甜味可以緩和,苦味可以堅固,鹹味可以軟化。毒藥可以用來攻擊邪氣,五穀用來滋養身體,五果用來輔助,五畜用來補益,五菜用來充實,氣味配合食用,可以補充精氣。

辛味走氣,氣病的人不要多吃辛辣的食物;鹹味走血,血病的人不要多吃鹹的食物;苦味走骨,骨病的人不要多吃苦的食物;甜味走肉,肉病的人不要多吃甜的食物;酸味走筋,筋病的人不要多吃酸的食物。陰氣的產生,根本在於五味;陰氣的五個儲藏之所,損傷也在於五味。味道過於酸,會使肝氣受到傷害,脾氣衰竭;味道過於鹹,會使骨氣勞損,肌肉短縮,心氣受到抑制;味道過於甜,會使心氣喘滿,臉色發黑,腎氣失衡;味道過於苦,會使脾氣乾燥,胃氣濃厚;味道過於辛辣,會使筋脈鬆弛,精神衰弱。

吃太多鹹味,會使脈搏凝滯而變色;吃太多苦味,會使皮膚乾燥而毛髮脫落;吃太多辛味,會使筋脈緊張而指甲枯槁;吃太多酸味,會使肌肉僵硬而嘴唇開裂;吃太多甜味,會使骨骼疼痛而頭髮脫落。

黃帝問:膽小的人喝了酒,竟然敢對勇士發怒,這是哪個臟器引起的?少俞回答說:酒是水穀的精華,是熟透的穀物汁液;它的氣味非常強烈,進入胃中會使胃脹,氣向上逆行充滿胸腔,導致肝氣上浮,膽氣橫行。這個時候,人就好像變得非常勇敢,但等到酒氣消退就會後悔,這就叫做酒後失常。

哲言

《經》中說:水穀食物的寒熱之氣侵入人體,會傷害六腑。又說:陰氣在安靜的時候會儲藏精神,在躁動的時候會消亡。飲食過量,腸胃就會受損。這些是整體而言的。可以把它分為兩部分:飲和食。飲是指水,是無形的。《經》中又說:過量飲水會導致氣逆,身體受寒飲用冷水會傷害肺。肺病會導致喘咳、腫脹、腹瀉,症狀輕微的可以發汗、利小便,使體內濕氣上下分消;症狀嚴重並且積聚導致腹滿的,可以用通利小便的方法治療。食是指食物,是有形的。

《經》中說:如果暴飲暴食,會使筋脈鬆弛,導致腸道疼痛,嚴重會形成痔瘡。又說:飲食損傷太陰和厥陰經脈,如果寸口脈比人迎脈大兩三倍,可能會嘔吐、胸悶腹脹,或者腹瀉、腸道疼痛。治療要根據寒熱輕重來區分,症狀輕微的可以用內消的方法,症狀嚴重的可以用排除的方法,也有適合用催吐的方法。 《經》中說:在上面的病邪可以用催吐的方法排除。但是不能過量,過量反而會傷害脾胃。本來就是因為飲食不當損傷,又加上藥物過量,脾胃再次受損,氣更難以化生,食物更難以消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