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七·雜證匯參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·雜證匯參 (5)

1. 脾胃

脾旺則飲食運動,脾衰則運動遲難。凡人食後神倦欲睡者,脾氣餒而不能運動故也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胃中之陽,能化津液以歸肺者,全藉脾陰轉輸之力。脾陰不足,則胃中之火,莫非心火,壅而上行,生金者從此刑金。脾陰得復,胃中之心火自平也。(程郊倩)

不問陰陽與冷熱,先將脾胃與調和。(嚴用和)

百凡治病,胃氣實者,攻之則去,而疾易愈。胃氣虛者,攻之不去。蓋胃本虛,攻之而胃氣益弱,反不能行其藥力,而病所以自如也,非藥不能去病也,胃氣不行藥力故也;若峻攻之,則元氣傷而病益甚;若不知機,攻盡元氣則死矣。如虛熱者,服寒涼之藥,而熱反盛,何也?《經》曰:服寒而反熱者奈何?岐伯曰:不味旺,是以反也。胃氣實者,雖有病不攻自愈。

故中醫用藥,亦常效焉。觀夫藜藿常病不藥自愈可知矣。故云:治病不察脾胃之虛實,不足以為太醫。(《見聞錄》)

脈候

脾氣傷者,脈浮大而無力;胃氣傷者,脈沉弱而難尋,此皆不足之脈,易於尋按者也。更有脈大、飽悶,有似食滯,此乃脾虛而見假象,即洪大之脈陰必傷,堅強之脈胃必損也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附方

八仙糕,調理脾胃之仙方。茯苓、山藥、苡仁、蓮子、砂仁、芡實、扁豆、穀芽。八味制末,加炒陳米一升,磨粉和入,再加洋糖,做成糕樣,早晏隨食。

白話文:

脾氣旺盛,則飲食消化和肢體活動都順暢;脾氣衰弱,則肢體活動會變得遲緩困難。一般人如果飯後感到精神疲憊想睡覺,就是因為脾氣虛弱,無法正常運作的緣故。

胃中的陽氣,能夠將身體的津液轉化並送回肺部,這完全依賴脾陰的轉輸作用。如果脾陰不足,胃中的火氣就會變成心火,阻塞並向上運行,導致「生金」的肺部功能受到損害。如果脾陰恢復正常,胃中的心火自然就會平靜下來。

不論病症是陰虛或陽虛,還是寒症或熱症,都應該先調理脾胃的和諧。

各種疾病的治療,如果胃氣強盛,用藥攻邪就能夠順利去除病邪,疾病也容易痊癒。如果胃氣虛弱,用藥攻邪反而無法去除病邪。因為胃氣本來就虛弱,攻邪反而會使胃氣更衰弱,導致藥力無法發揮作用,病情因此停滯不前,並不是藥物不能治病,而是胃氣無法運行藥力。如果用藥過於猛烈地攻伐,就會損傷元氣,使病情更加嚴重;如果不知道把握時機,過度攻伐消耗元氣,就會導致死亡。例如虛熱的病症,服用寒涼的藥物,反而會使熱症加重,這是為什麼呢?《黃帝內經》說:服用寒涼藥物反而發熱是為什麼?岐伯回答說:是因為胃氣不旺盛的緣故。胃氣強盛的人,即使生病,不用藥物也能自行痊癒。

所以中醫用藥也常常依據這個道理。觀察一般人患上小病,即使不用藥物也能自行痊癒,就知道這個道理了。所以說:治病如果不仔細觀察脾胃的虛實情況,就不能算是一個好醫生。

脈象

脾氣受損的人,脈象會呈現浮大而無力;胃氣受損的人,脈象會呈現沉弱而難以觸摸,這些都是屬於虛弱的脈象,容易摸到。還有一種脈象表現為洪大、飽滿、悶脹,看似是食物積滯,實際上是脾虛而出現的假象。這種洪大的脈象通常伴隨陰氣受損,而堅強的脈象則代表胃氣受損。

附方

八仙糕,是調理脾胃的仙方。配方包含茯苓、山藥、薏苡仁、蓮子、砂仁、芡實、扁豆、穀芽。將這八味藥材製成粉末,加入炒過的陳米一升,一起磨成粉,再加入糖,做成糕點的樣子,早晚都可以食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