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七·雜證匯參 (4)
卷七·雜證匯參 (4)
1. 脾胃
脾虛少食,弗可克伐,補之自然能食。東方之仇木宜安,恐木實則侮土而厥張。西方之子金宜顧,恐子虛則竊母氣以自救。至若下焦少火,實為生氣之元。中央土虛,必須補母。(羅謙甫)
余於脾胃,分別陰陽水火而調之。如不思食,此屬陽明胃土受病,須補少陰心火,歸脾湯補心火以生胃土也。能食不化,此屬太陰脾土受病,須補少陽相火,八味丸補相火以生脾土也。若理中湯用乾薑,所以制土中之水也。建中湯用白芍,所以制土中之木也。黃耆湯所以益土之子,使其不食母氣也。六味丸所以壯水之主也,八味丸所以益火之原也。(趙養葵)
今人只知脾胃虛則當補,補之不應,則補其母,如是足矣。而不知更有妙處,補腎是也。脾土克腎水,不相為用,如何反補其所勝,以滋肝木乎?曰:不然,此其妙正在相剋處也。五行以相剋為用,今且以水與土言之,水不得土,何處發生?何處安著?土不得水,卻是一個燥坌物事,如何生出萬物來?水土相滋,動植化生,此造化相剋之妙。而醫家所以謂脾為太陰濕土,「濕」之一字,分明土全賴水為用也。
故曰:補脾必先補腎。至於腎精不足,則又須補之以味,故古人又謂補腎不若補脾。二言各有妙理,不可偏廢也。(王宇泰)
水者,先天之本,水旺則陰精充而上奉,故可永年,則補腎宜急也。土為後天之本,土衰則陽精敗而下陷,故當夭折,則補脾宜急也。薛立齋深明此義,多以六味地黃湯壯水,為奉上之計,兼以補中益氣湯扶土,為降下之防。○今之明者,知保脾矣。然四君之甘溫,能守而不能走,或以二陳燥濕,或以木香破滯,或以砂仁醒脾,或以神麯去舊生新,補而兼之以行,則補者方可成功。
若不明此,而一於補,則脾胃濕熱,固結不散,嘔吐瀉利,胸膈飽悶,其能免乎?(查了吾)
中州為元氣之母。俗雲氣無補法,此為氣實者言之。如脾虛正氣不行,邪著為病,當調理中州,復其健運之職,則濁氣降而痞滿除。如不補氣,氣何由行?○補脾胃藥內,必用心經藥者,以火能生土也,故古方用益智仁,正合此意。(朱丹溪)
常見脾虛之人,大病之後,補以參、術則腹脹,消以枳、樸則便瀉,惟用焦術以健脾,加丹參以生新血,佐雞內金、五穀蟲、砂仁、陳皮、茯苓、麥芽、鍋粑粉以化食,每每獲效。(吳篁池)
陰虛火動,脾胃衰弱;陰者水也,脾胃者土也。土雖喜燥,然太燥則草木枯槁;水雖喜潤,然太潤則草木濕爛。是以補脾滋腎之劑,務在燥濕得宜耳。○脾虛氣短,不能以續,變作喘促,尚用降氣定喘之藥;脾虛衛氣不行,變為浮腫,尚用耗氣利水之藥;脾虛鬱滯,變作寒熱,尚用外感表散之藥,虛而益虛,真氣盡矣。(喻嘉言)
白話文:
脾胃
脾胃虛弱導致食慾不佳,不能用強硬的藥物來攻伐它,應該用補益的方法,自然就能恢復食慾。如同東方的樹木,如果太過強盛,反而會欺凌中央的脾土,導致脾土失常。西方的金屬,如果虛弱,反而會竊取母體脾土的能量來自我保護。下焦的火,是產生生命能量的根本,中央的脾土虛弱,必須要補益其母,也就是心火。
我認為脾胃的調養要分別陰陽水火來進行。像是食慾不振,這是屬於陽明胃土的問題,需要補益少陰心火,像是歸脾湯就是補心火來生胃土的;若是能吃卻消化不良,這是屬於太陰脾土的問題,需要補益少陽相火,像是八味丸就是補相火來生脾土的。理中湯用乾薑,是為了制約脾土中的水氣;建中湯用白芍,是為了制約脾土中的木氣;黃耆湯是用來補益脾土的子,也就是肺金,讓它不要過度吸收母體脾土的能量;六味丸是用來強壯腎水,八味丸是用來補益腎火。
現在的人只知道脾胃虛弱應該要補,但補了沒效,就去補它的母體,這樣就夠了嗎?其實還有更深奧的道理,那就是補腎。脾土會剋制腎水,兩者不能互相作用,為什麼反而要補它所剋制的對象,來滋養肝木呢?這其中的奧妙就在於相剋的道理。五行是以相剋為用的,以水和土來說,水沒有土,要怎麼產生?要怎麼安穩?土沒有水,就變成乾燥的東西,要如何產生萬物?水土互相滋養,動植物才能生長,這就是大自然相剋的奧妙。醫家說脾是太陰濕土,「濕」這個字,就說明了土完全要依賴水才能發揮作用。
所以說,補脾一定要先補腎。但是如果腎精不足,又需要用藥物來補充。因此古人又說,補腎不如補脾。這兩句話各有道理,不能偏廢。
水是先天的根本,腎水旺盛,陰精就會充足並向上供給,人就能長壽,所以補腎應該要及早進行。土是後天的根本,脾土衰弱,陽氣就會敗壞並向下陷落,人就會早夭,所以補脾也要及早進行。薛立齋很明白這個道理,所以常用六味地黃湯來壯水,作為向上供給的方法,同時用補中益氣湯來扶土,作為防止陽氣下陷的方法。現在的聰明人,知道要保養脾胃了,但是四君子湯的甘溫,只能守住卻不能運行,所以有的會用二陳湯來燥濕,或用木香來疏通氣機,或用砂仁來醒脾,或用神曲來去除舊有的積滯、產生新的生機,補益的同時也要讓它能運行,這樣補養才能成功。如果不懂這些,只是單純地補,脾胃就會產生濕熱,凝結不散,出現嘔吐、腹瀉、胸悶等症狀,怎麼可能避免呢?
中焦脾胃是元氣的母親。俗話說氣沒有補的方法,這指的是氣實的人。如果脾虛導致正氣無法運行,邪氣就會侵入而生病,這時就要調理中焦,恢復它正常的運作功能,這樣濁氣才能下降,痞滿才能消除。如果不補氣,氣怎麼能夠運行呢?補益脾胃的藥物中,一定要用心經的藥物,因為火能生土,所以古方會用益智仁,正是這個道理。
常見脾虛的人,大病之後,如果用人參、白朮來補,反而會腹脹,用枳實、厚朴來消導,反而會腹瀉,只有用焦白朮來健脾,加丹參來產生新的血液,再佐以雞內金、五穀蟲、砂仁、陳皮、茯苓、麥芽、鍋巴粉等來幫助消化,常常能獲得療效。
陰虛導致火氣妄動,就會使脾胃衰弱。陰是指水,脾胃是指土。土雖然喜歡乾燥,但太乾燥就會導致草木枯槁;水雖然喜歡滋潤,但太濕潤也會導致草木腐爛。所以,補脾滋腎的藥物,務必要做到燥濕適宜。脾虛氣短,無法持續,就會變成喘促,反而要用降氣定喘的藥物;脾虛導致衛氣運行不暢,就會變成水腫,反而要用耗氣利水的藥物;脾虛導致氣機鬱滯,就會變成忽冷忽熱的症狀,反而要用治療外感的發散藥物,這樣虛上加虛,真氣就耗盡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