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七·雜證匯參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·雜證匯參 (3)

1. 脾胃

後人宗其意,竟將脾胃總論,即以治脾之藥籠統治胃。今觀葉氏書,始知脾胃當分析而論。蓋胃屬戊土,脾屬己土,戊陽己陰,陰陽之性有別也。臟宜藏,腑宜通,臟腑之體用有殊也。若脾陽不足,胃有寒濕,一臟一腑,皆宜於溫燥升運者,自當恪遵東垣之法。若脾陽不虧,胃有燥火,則當遵葉氏養胃陰之法。

觀其立論云:納食主胃,運化主脾;脾宜升則健,胃宜降則和。又云:太陰濕土,得陽始運,陽明燥土,得陰自安,以脾喜剛燥,胃喜柔潤也。仲景急下存津,其治在胃;東垣大升陽氣,其治在脾。此等議論,實超出千古。

故凡遇稟質木火之體,患燥熱之證,或病後熱傷津液,以致虛痞不食,舌絳咽乾,煩渴不寐,肌燥熇熱,便不通爽,此九竅不和,都屬胃病,豈可以耆、朮、升、柴治之乎?所謂胃宜降則和者,非辛開苦降,亦非苦寒下奪,以損胃氣,不過甘平,或甘涼濡潤,以養胃陰,則津液來復,使之通降而已矣。此義即宗《內經》所謂六腑者,傳化物而不藏,以通為用之理也。

總之,脾胃之病,虛實寒熱,宜燥宜潤,固當詳別,其於升降二字,尤為緊要。蓋脾氣下陷固病,即不下陷,但不健運,已病矣。胃氣上逆固病,即不上逆,但不通降,亦病矣。(《臨證指南》)

東垣治脾胃之法,莫精於升降。夫升降之法易知,而升降之理難明。《經》曰:脾胃者,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。蓋脾主運化,其用在於無形,其屬土,地氣上騰,然後能載物,故健行而不息,是脾之宜升也明矣。胃者,水穀之海,容受糟粕,其主納,納則貴下行,譬如水之性莫不就下,是胃之宜降也又明矣。又曰:清氣在下,則生飧泄;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。

夫清氣何?蓋指脾氣而言,不然何以在下則飧泄也?其濁氣何?蓋指胃氣而言,不然何以在上則䐜脹也?是非可為脾升胃降之一確證歟。由此而推,如仲聖所立青龍、越脾等方,即謂升脾之清氣也可;所立三承氣諸方,即謂降胃之濁氣也無不可。(《吳醫匯講》)

陰陽交而天地泰,精氣合而入身安,人身一小天地,精氣二字從米,是精氣皆生於米也。故曰:得谷者昌,失谷者亡。人之所恃以生者,精氣也,衛氣也,營氣也。精氣從腎所生,衛氣從肺所生,營氣從肝、心所生,三者之氣,雖各有所自,然合而一之,則均以脾胃為本。《經》曰:脾者孤臟,以灌四旁。

又曰:五臟者,皆稟氣於胃。故古人有補腎不如補脾之論也。(《馮氏錦囊》)

凡病顛倒難明,必從脾胃調理。○清陽下降,則水火不交而成痞;心肺為邪火所迫,漸至血枯。《經》云:地氣上為云,天氣下為雨。人身陽氣升騰,則氣降而為血,故補腎以滋陰,不若補脾以升陽。○東垣云:補腎不若補脾。論水生木而言,試觀江、河、塘、海場,未見生木;木賴土生,土先剋水,滋生元氣,則木有生生之意。(周慎齋)

白話文:

後人遵循前人的意思,竟然把脾和胃混為一談,用治療脾的藥物來籠統地治療胃。現在看了葉天士的著作,才知道脾和胃應該分開來討論。因為胃屬於陽性的戊土,脾屬於陰性的己土,一陰一陽,性質是不同的。臟器適合藏納,腑器適合疏通,臟腑的體質和作用也有區別。如果脾陽不足,胃有寒濕,脾和胃都適合溫補燥濕、升發運化,就應該遵循李東垣的治療方法。如果脾陽沒有虧虛,而胃有燥熱,就應該遵循葉天士滋養胃陰的方法。

葉天士的觀點是:納入食物主要靠胃,運化食物主要靠脾;脾氣應該上升才能健康,胃氣應該下降才能平和。他又說:太陰脾土,得到陽氣才能運轉;陽明胃土,得到陰氣才能安穩,這是因為脾喜歡剛健燥熱,胃喜歡柔和潤澤。張仲景用瀉下藥來保存津液,他治療的重點在胃;李東垣大力升發陽氣,他治療的重點在脾。這些觀點,實在是超越了古人。

所以,凡是體質偏向木火的人,患有燥熱的病症,或者病後熱邪損傷了津液,導致虛弱不思飲食、舌頭發紅、咽喉乾燥、煩躁口渴、失眠、肌肉乾燥發熱、大便不通暢等,這些九竅不調和的症狀,都屬於胃病,怎麼可以用黃耆、白朮、升麻、柴胡這些藥物來治療呢?所謂胃氣應該下降才能平和,不是用辛味的藥物來開散,用苦味的藥物來瀉下,也不是用苦寒的藥物來過度奪取,損害胃氣,而是用甘平或甘涼滋潤的藥物來滋養胃陰,使津液恢復,從而使胃氣通暢下降。這個道理就是遵循《內經》所說的六腑的特性,傳輸消化食物而不儲藏,以通暢為作用的道理。

總之,脾胃的疾病,有虛實寒熱之分,有適合燥的,有適合潤的,本來就應該詳細區別,而對於升降這兩個字,尤其重要。因為脾氣下陷固然是病,即使沒有下陷,只是不能正常運化,也已經是病了。胃氣上逆固然是病,即使沒有上逆,只是不能通暢下降,也一樣是病了。《臨證指南》

李東垣治療脾胃的方法,最精妙的就是升降。升降的方法容易知道,但是升降的道理卻難以明白。《經》說:脾胃是倉廩的官員,五味食物由此而出。脾主運化,它的作用在於無形之中,它屬於土,地氣上升,然後才能承載萬物,所以它不停地運轉,這是脾氣應該上升的道理很明顯。胃是水穀之海,容納食物糟粕,它的主要作用是納入,納入就貴在向下運行,就像水的特性都是向下流動,這是胃氣應該下降的道理也很明顯。又說:清氣在下,就會發生完穀不化的腹瀉;濁氣在上,就會發生腹脹。

那麼,清氣是什麼呢?應該是指脾氣而言,不然怎麼會在下就會腹瀉呢?濁氣是什麼呢?應該是指胃氣而言,不然怎麼會在上就會腹脹呢?這不就是脾升胃降的一個確切證明嗎?由此推論,像是張仲景所設立的青龍、越脾等方劑,就可以說是升發脾的清氣;所設立的三承氣等方劑,就可以說是降泄胃的濁氣,這都是沒有問題的。《吳醫匯講》

陰陽交合,天地才能安定;精氣結合,身體才能安康。人體是一個小的天地,精氣這兩個字都從「米」,說明精氣都是從米穀中產生的。所以說:得到穀物就昌盛,失去穀物就衰亡。人賴以生存的,是精氣、衛氣、營氣。精氣從腎產生,衛氣從肺產生,營氣從肝、心產生,這三種氣雖然各自有來源,但是合在一起,都是以脾胃為根本。《經》說:脾是孤臟,它灌溉滋養周圍。

又說:五臟都從胃接受氣。所以古人有補腎不如補脾的說法。《馮氏錦囊》

凡是病情複雜難以辨明的,一定要從調理脾胃入手。清陽之氣不能下降,就會導致水火不交,形成痞塊;心肺被邪火所迫,漸漸導致血液枯竭。《經》說:地氣上升為雲,天氣下降為雨。人體陽氣上升,氣就會下降化為血,所以補腎來滋陰,不如補脾來升發陽氣。李東垣說:補腎不如補脾。這是從水生木的角度來說的,試看江、河、塘、海,從沒見到能生出樹木的;樹木依賴於土生長,土首先剋制水,滋生元氣,這樣樹木才有生生不息的意義。(周慎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