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七·雜證匯參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·雜證匯參 (8)

1. 飲食

補編

酒者,大熱有毒,氣味俱陽,乃無形之物也。若傷之,止當發散,汗出則愈,其次莫如利小便,使上下分消其濕。今治酒病,用酒症丸,及牽牛、大黃下之,是無形元氣受病,反下有形陰血,乖誤甚矣。(《蘭室秘藏》)

治酒病,宜發汗。若利小便,炎焰不肯下行。故曰:火鬱則發之,以辛溫散之,是從其體性也。是知利小便,則濕去熱不去。若動大便,尤為疏陋。蓋大便者有形之物,酒者無形之物,從汗發之,是為近理,濕熱俱去。故治以苦溫,發其火也;佐以苦寒,除其濕也。○按酒之為物,氣熱而質濕,飲之而昏醉易狂者熱也,宜以汗去之;既醒則熱去而濕留,止宜利小便而已。二者酌而用之,葛花解酲湯備矣。

(王好古)

酒性雖熱,體同於水。東垣乃謂飲者無形之物,此亦不能無疑;既待發汗利小便以去之,其可謂無形之物乎?(朱丹溪)

《準繩》書中,載有人傷酒發熱,治以補劑加葛根,猶不禁其散,極言雞距子之妙。趙以德治酒病,用雞距子而愈,即此物也。蘇州呼為「密六曲」,徽州呼為「金鉤子」,九月有之。(《折肱漫錄》)

傷食

食之欲也,思鹽梅之狀,則輒有所唾,而不能禁;見盤餚之盛,則若有所吞,而不能遏。飢思啖牛,渴思飲海,故欲之於人也如賊,人之於欲也如戰。(譚子)

食物有三化:烹煮糜爛日火化,細嚼緩咽曰口化,蒸變傳送曰胃化。(秦西水)

宜少毋食多,宜飢毋食飽,宜遲毋食速,宜熱毋食冷,宜零毋食頓,宜軟毋食硬。此六者,調理脾胃之要法也。(《馮氏錦囊》)

惡食者,心下痞悶,見食惡食,甚則惡聞食臭。不能食者,心下不痞滿,自不能食。飢不欲食者,心下自不嗜食,若飢狀。(《醫階辨證》)

冷食傷血,熱食傷氣,飽食傷胃,飢食傷脾;著氣而食傷肝,食而著氣傷脾;不意食而食傷脾,倍於常而食傷腸胃。○人寤食而寐則否者何?人目張則衛氣出外,目閉則衛氣入內。衛氣出外,主一身之動靜云為,而臟腑空虛,故須飲食以助之;衛氣入內,則百骸皆逸,其氣默行於臟腑,故不食。是以寤食而寐則否也。(《醫參》)

食則易飢,非火也。蓋脾胃以氣為主,氣屬陽,脾胃之陽已虛,又被苦寒之藥,以瀉其陽,則陽愈虛,而內空竭,須假穀氣以扶助之,故易飢而欲食,食亦不生飢肉也。《經》曰: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又曰:飲食不為肌膚。其斯之謂歟?(汪石山)

胃主受納,脾司運化,故不食皆為中土受病。然胃之土,體陽而用陰;脾之土,體陰而用陽。胃實則痞滿、氣脹,胃虛則飲食不甘;胃熱則飢不能食,胃寒則脹滿不食。○夫胃滿則腸虛,腸滿則胃虛,更實更虛,其氣乃居。若醉飽過度,或感風寒,或著氣惱,以致填塞胸中,胃氣不行,忽然厥逆昏迷,口不能言,肢不能舉,此名食厥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白話文:

[飲食]

關於酒:

酒這種東西,性大熱且有毒,它的氣味性質都屬陽,而且是無形的東西。如果喝多了傷身,應該用發散的方式來治療,讓身體出汗就會好轉。其次的方法是利小便,讓身體上下的濕氣分開排出。現在治療酒病,卻用酒症丸,還有牽牛、大黃這些瀉藥來瀉肚子,這就好比無形的元氣生病,反而去瀉有形的陰血,實在是錯得離譜!

治療酒病,應該用發汗的方式。如果只是利小便,熱氣就不會往下走。所以說:「火氣鬱結就要發散它」,用辛溫的藥來散發,這是順應它的性質。要知道利小便,只是去除了濕氣,熱氣還在。如果用瀉大便的方式,就更不合理了。因為大便是有形的東西,而酒是無形的,用發汗的方式,才接近道理,這樣才能把濕氣和熱氣都去除。所以治療方法應該是用苦溫的藥來發散火氣,再用苦寒的藥來去除濕氣。

另外,酒的性質雖然熱,但本質跟水相似。東垣說酒是無形之物,這點令人懷疑;既然要用發汗和利小便的方式來去除它,那怎麼能說是無形之物呢?

《準繩》這本書中記載,有人喝醉酒後發熱,用補藥加上葛根來治療,仍然不能散去熱氣,書中極力稱讚雞距子的功效。趙以德用雞距子治好了酒病,說的就是這種東西。蘇州稱它為「密六曲」,徽州稱它為「金鉤子」,九月份才有。

關於食物:

吃東西是人的慾望。想到酸梅的樣子,就會不由自主地流口水;看到豐盛的菜餚,就會想把它吞下去。餓的時候想吃下一頭牛,渴的時候想喝乾大海,所以說慾望對人來說就像強盜,而人面對慾望就像在戰鬥。

食物有三種變化:經過烹煮、煮爛叫火化;細嚼慢嚥叫口化;經過蒸煮、傳輸叫胃化。

應該吃少一點,不要吃太多;寧可肚子有點餓,也不要吃到飽;吃飯要慢,不要太快;吃熱的,不要吃冷的;少量多餐,不要一次吃太多;吃軟的,不要吃硬的。這六點是調理脾胃的重要方法。

討厭吃東西的人,通常會感到心下痞悶,看到食物就厭惡,嚴重的話甚至聞到食物的氣味都會想吐。不能吃東西的人,心下不痞悶,只是單純吃不下。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的人,通常是心下對食物沒有興趣,但還是會有肚子餓的感覺。

吃冷的食物會傷血,吃熱的食物會傷氣,吃太飽會傷胃,肚子餓的時候吃東西會傷脾;吃飯時生氣會傷肝,邊吃飯邊生氣會傷脾;不小心吃到不該吃的東西會傷脾,吃得比平常多會傷腸胃。

人醒著的時候吃東西,睡覺的時候就不吃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眼睛張開時,衛氣會跑到體外,眼睛閉上時,衛氣會回到體內。衛氣在體外時,主要掌管身體的活動,這時臟腑比較空虛,需要藉助食物來補充;衛氣在體內時,身體各處都休息,氣在臟腑內默默運行,所以不需要吃東西。這就是為什麼醒著的時候吃東西,睡覺的時候不吃。

吃了東西反而容易餓,並不是身體有火氣。因為脾胃以氣為主,氣屬陽,當脾胃的陽氣虛弱時,如果又吃苦寒的藥來瀉它,陽氣就會更虛,體內就會感到空虛,需要藉助食物來扶助它,所以容易餓,而且即使吃了東西也不會長肉。《經》上說:「飲食增加一倍,腸胃就會受傷。」又說:「飲食不能使肌肉生長。」說的就是這種情況。

胃負責接受食物,脾負責運化食物,所以不吃飯都是因為脾胃生病。胃屬土,本質屬陽但功能屬陰;脾也屬土,本質屬陰但功能屬陽。胃功能強就會感到痞悶、氣脹,胃功能弱就會食慾不振;胃熱就會感到飢餓卻吃不下,胃寒就會感到脹滿而吃不下。

胃脹就會使腸道虛弱,腸道脹滿就會使胃虛弱,這樣虛實交替,體內的氣才能維持平衡。如果吃得太飽、喝醉酒、感受到風寒,或是生氣煩惱,導致胸中堵塞,胃氣不能運行,突然昏倒、不省人事、不能說話、肢體不能動彈,這就叫做「食厥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