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七·雜證匯參 (9)
卷七·雜證匯參 (9)
1. 飲食
有胃氣則生,無胃氣則死。故諸病若能食者,勢雖重尚可挽救;不能食者,勢雖輕必致延劇。然有當禁食與不當禁食之兩途:如傷寒邪傳陽明,胃有燥熱昏譫者;又如干霍亂之上下不通;或正值吐瀉之際;或斑痧未透於表;或瘟疫邪客膜原;或瘧邪交戰之時;或六淫之邪,充塞瀰漫,嘔惡痞脹;或傷食惡食等證,凡此禁其穀食可也。其餘諸證不食者,當責之胃陽虛、胃陰虛,或濕熱阻氣,或命門火衰。
要知淡飲淡粥,人皆惡之;或辛或咸,人所喜也。或其人素好之物,亦可酌而投之,以醒胃氣,惟酸膩甜濁不可進。(《臨證指南》)
補編
下利不欲食者,有宿食也,當下之。○宿食在上脘,當吐之,宜瓜蒂散。(《金匱》)
食在上者吐之。《經》曰:上部有脈,下部無脈,其人當吐不吐者死。蓋陽火之根,本於地下;陰水之源,本於天上,故曰水出高源。食填悶亂,則兩寸必盛;源塞流窮,則兩尺自絕。吐去上焦之物,則金能生水,而肝木發生之氣,亦得暢達耳。○食在中者消之。食既下膈入胃,則不可吐,強吐之亦不能盡出;又不宜遽用下藥,下早則傷中氣,而清純沖和之氣,併為之下陷矣。故雜病酒積,下早每作痞氣,當健脾消導為主。
○食在下者下之。如有食積,腸腹絞痛,手不可按者,不得不下。寒積用熱藥下之,熱積用寒藥下之。(《證治準繩》)
凡水穀入胃,隨陽道而上升,則化液化精;隨陰道而下溜,只完水完穀。○脾氣不健,水穀挾冷而填及太陰,非真實可知。此處邪正分爭擾攘,甚而拒關,則陰陽之往來於上下者,遂驚惶錯亂,各抵關而奔還,勢使然也。亂實起於中焦,故乃撫其中焦,但求復我少火之陽,不必祛彼冷食之傷,以既傷在食,不可更傷以藥,此清淨畫一之治也。○食填太陰,抑遏少陽之氣,礙其升路,則腹之脹痛,多連及脅。
食填胃口,阻住膻中之氣,礙其降路,則腹之脹痛,多連及心。部署雖殊,總宜酌以卑監之土則溫之,敦阜之土則平之。○五味入胃,五臟皆爭欲得之,所恃為之作陳平,而各歸其所喜。攻使得長養於五臟者,胃腸之力也。
胃腸一虛,即為失宰,以致所喜非所得,所得非所喜,口中滋味,何由得美?稼穡既不作甘,又何由歸形歸化,以補精益氣歟?所以滋味一失,寒熱輒生,以中氣虛寒,陽從外徙,無有定處故也。意欲招回此陽,使得溫里宣外,仍宰厥職,則非理中不可。○脾虛不磨,由胃陽之不運也。
凡陽虛者,諸陰皆得湊之,冷食之傷,陰邪內犯,而寒中也。故散寒行滯,燥濕舒脾,可以兼施,要莫外於溫者為是也。(程郊倩)
飲食雖入中焦,其變化精微,實賴少火上蒸。中年之後,大病之餘,元陽虧損,不能熟腐水穀,因而衰餒,易於停食,作痞作痛,為嘔為瀉,宜補火生土。譬之釜底加薪,水穀易熟也。(《玉機微義》)
白話文:
飲食
有胃氣就能生存,沒有胃氣就會死亡。所以,各種疾病如果還能進食,即使病情嚴重也還有救治的機會;如果不能進食,即使病情輕微也會拖延加重。然而,對於飲食,有應該禁食和不應該禁食兩種情況:例如,傷寒病邪傳到陽明經,出現胃部燥熱、胡言亂語的情況;又如,急性腸胃炎導致上吐下瀉;或者正處於嘔吐腹瀉的時候;或者麻疹還沒有完全透發出來;或者瘟疫病邪侵入體內;或者瘧疾發作正邪交戰的時候;或者六淫邪氣充斥瀰漫,導致噁心、腹脹;或者因吃錯東西、厭惡食物等情況,凡是這些情況都可以禁止吃東西。其他各種疾病如果不能進食,應該考慮是胃陽虛、胃陰虛,或者濕熱阻礙氣機,或者命門火衰等原因造成的。
要知道,清淡的飲品和稀粥,人們通常不喜歡;稍微帶有辛辣或鹹味的食物,人們才比較喜歡。或者可以給予病人平時喜歡吃的東西,酌情給予,來喚醒胃氣,但是油膩、酸味、甜膩的東西不可以吃。(出自《臨證指南》)
補編
腹瀉不想吃東西,是因為有積食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如果積食在上腹部,應該用催吐的方法,適合用瓜蒂散。(出自《金匱》)
食物停留在上焦的,應該用催吐的方法排除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上部有脈象,下部沒有脈象,這種人應該吐卻沒有吐就會死亡。」這是因為陽火的根源在於下,陰水的源頭在於上,所以說水出自高處。如果食物堵塞在胸膈,導致胸悶心煩,那麼兩寸的脈象一定會盛大;如果源頭被堵塞,水流就會枯竭,那麼兩尺的脈象自然會消失。用催吐的方法去除上焦的食物,這樣金就能生水,肝木的生發之氣也能暢通無阻。如果食物停留在中焦,應該用消食的方法去除。食物既然已經通過膈膜進入胃部,就不可以用催吐的方法,即使強行催吐也不能完全吐出來;也不可以馬上用瀉下的藥物,過早使用瀉藥會損傷中氣,使清純之氣下陷。所以,雜病中由於飲酒導致的積食,過早使用瀉藥常常會引起痞氣,應該以健脾消食為主。
如果食物停留在下焦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去除。如果有食積,導致腸腹絞痛,用手按壓就會更痛的情況,不得不使用瀉下的方法。寒積使用溫熱的藥物來瀉下,熱積使用寒涼的藥物來瀉下。(出自《證治準繩》)
凡是水穀進入胃部,隨著陽氣上升,就能夠化生為精微物質;隨著陰氣下降,就只能排泄完整的水分和食物殘渣。如果脾氣不健壯,水穀夾雜著寒冷,停留在太陰經,就不是真實的病症。此時,正氣與邪氣互相爭鬥,甚至導致氣機閉塞,陰陽之氣在上下之間運行就會驚慌錯亂,各自回到自己的位置,這也是氣機的自然趨勢。氣機紊亂實際上是從中焦開始的,所以應該調理中焦,只要恢復少陽的陽氣,不需要去除寒冷的食物損傷。這是因為既然已經被食物所傷,就不可以再用藥物損傷,這才是清靜純一的治療方法。如果食物停留在太陰經,抑制了少陽的氣機,阻礙了上升的道路,就會導致腹部脹痛,常常會連帶到脅部。
如果食物停留在胃部,阻礙了胸部的氣機,阻礙了下降的道路,就會導致腹部脹痛,常常會連帶到心部。雖然部位不同,總應該根據具體情況,用溫潤的藥物來培土,或者用平和的藥物來加強土氣。五味進入胃部,五臟都想得到它們,依靠胃氣來調和,使五味各歸其所屬。使五臟能夠得到滋養的,是胃腸的功能。
如果胃腸功能虛弱,就會失去主導作用,導致所喜愛的食物不能得到,得到的食物又不是自己喜歡的,口中的味道又怎麼會美味呢?如果穀物不能化生為甘味,又怎麼能化為精微物質,來補充精氣呢?所以,一旦味道失去了調和,寒熱就會產生,這是因為中氣虛寒,陽氣外散,沒有固定的位置。想要招回陽氣,使它能夠溫養內裡,宣達於外,仍然能夠發揮其主導作用,那麼非理中湯不可。脾虛不能磨運食物,是由於胃陽不能運化的緣故。
凡是陽氣虛弱的,各種陰邪都會侵入,寒冷的食物損傷,陰邪侵入體內,就會導致中寒。所以,可以同時使用散寒、行氣滯、燥濕、舒脾的方法,但最重要的是使用溫補的藥物。(出自程郊倩的醫論)
飲食雖然進入中焦,但是其變化為精微物質,實際上依靠少火的蒸騰作用。中年以後,或者大病之後,元陽虧損,不能夠熟化水穀,因此會導致衰弱,容易停滯食物,產生痞悶、疼痛、嘔吐、腹瀉等症狀,應該補益火氣,來生養土氣。就像在鍋底加柴火一樣,水穀就容易煮熟。(出自《玉機微義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