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七·雜證匯參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·雜證匯參 (10)

1. 飲食

虛人飲食所傷,及外感暴病新愈之後,當用六君子湯,理胃為主。內傷勞倦,及久病之後,當用補中益氣湯,理脾為主。理脾則百病不生,不理脾則諸病續起。○老人、虛人,易於傷食,或膨脹痞悶,或腹滿作瀉,當消補兼施,宜常服資生丸。○傷食後,健脾須用枳朮丸,合天行健之意。健者動也,內有枳實之動,能助脾之消磨運動耳。(李東垣)

夫飢餓不飲食與飲食太過,雖皆失節,然必明其二者之分:飢餓胃虛,此為不足;飲食停滯,此為有餘。惟其不足,故宜補益;惟其有餘,故宜消導,人之盛衰不同也。又有物滯氣傷,必須補益消導兼行者;亦有物暫滯而氣不甚傷,宜消導獨行,不須補益者;亦有既停滯而復自化,不須消導,但當補益者。易老枳朮丸,雖曰消導,固有補益之意存乎其間。

若有形之物,非枳朮丸所能去,則備急丸之屬推逐而去之。觀此則知消導補益之理矣。(朱丹溪)

當今方家,以平胃散出入增減,為調脾胃之準繩。蓋平胃者,胃中高阜,則使平之,一平即止,不可過劑,過劑則反成坎矣。而枳朮丸尤甚,今人以此丸為補脾之藥,朝服暮餌,更益橘、半、香、砂,則又甚矣。至若山楂、神麯、麥芽,世常用之,山楂能化肉積,產婦兒枕痛者,煎服立化。

不可輕用曲糵者,以米與水在瓷缸中,藉曲以釀成酒,藉糵以釀成糖;人身脾胃非瓷缸比,原有化食之能,今食不化,其所能者病也,只補助其能而自化。(《趙氏醫貫》)

食填太陰,須健脾胃,候胃氣轉動,自能消化;如用克伐,非惟無益,而元氣反耗矣。仲景制理中治中,實為祖方也。(王協中)

凡飲食不消,胸膈脹悶,須加行氣藥於消導劑中。予常治胸膈痞滯,飲食脹悶,用白朮、陳皮、枳實、楂肉,加香、砂為丸,服之少頃,嘔氣數聲,胸膈即寬,飲食即進,此皆行氣之功。固雖傷於熱食,須用芩、連,亦必加香、砂方效。不然,食方凝結,又益以寒涼,食安得行,氣安得化,因成脾泄中滿者多矣。(余傅山)

傷食,醫多妄下,使清氣下陷,則濁氣不得下降,反生䐜脹。故東垣治以補中益氣湯,升其下陷之清氣,則濁氣自降。○俗有以食消食之法,以飯肉等所傷之物,燒灰為末,用酒或陳皮湯下頗效。此物不甚傷脾,可用。有以酒藥燒灰服者,又有服生酒藥者,最為峻厲,不宜用。(《折肱漫錄》)

凡消食之藥,丸、散優於湯液。蓋無形之氣,以無形散之;有形之積,以有形消之。(許宣治)

脈候

脈緊如轉索無常者,有宿食也。○脈數而滑,實也,此有宿食,下之愈。(《金匱》)

傷食,脈有滑、澀之異。脾虛不能鼓運,胃虛不能熟腐,故其脈不滑而澀。若人迎緊盛,氣口滑者,停食感冒也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白話文:

飲食

身體虛弱的人因為飲食而受傷,或是剛從外感急性疾病痊癒之後,應該使用六君子湯,以調理胃為主。若是因為內傷勞累或久病之後,則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,以調理脾為主。調理好脾胃,各種疾病就不會產生,若不調理脾胃,各種疾病就會接連出現。年長者、身體虛弱的人,容易因為吃東西受傷,可能出現腹脹、胸悶,或腹瀉,此時應該採用消食和補虛兼顧的方法,適合長期服用資生丸。吃壞東西後,健脾應該使用枳朮丸,符合「天行健」的含義。所謂「健」是指「動」,枳實的「動」可以幫助脾胃的消化運動。(李東垣)

飢餓時不進食和吃得太過,雖然都是飲食失調,但必須明白兩者的區別:飢餓是因為胃虛弱,屬於不足;飲食停滯是因為食物積滯,屬於有餘。不足就應該補益,有餘就應該消導,人的體質強弱不同。有些人是食物積滯而導致氣機受損,必須同時補益和消導;有些人只是暫時積滯而氣機沒有嚴重受損,則只需消導,不需要補益;還有些人是積滯之後身體能自行化解,不需要消導,只要補益就好。易老的枳朮丸,雖然說是消導,但本身也含有補益的成分。

如果有具體的食物積滯,不是枳朮丸能夠去除的,就要用備急丸之類的藥物來推動排出。從這些可知消導和補益的道理。(朱丹溪)

現在的醫生,常用平胃散來調整脾胃,增減藥材。所謂平胃,是胃中高起的部分,把它平復就好,不可過量,過量反而會造成凹陷。而枳朮丸更要小心,現在的人把它當成補脾的藥,早晚服用,還加入橘皮、半夏、香附、砂仁等藥材,那就更不對了。至於山楂、神麯、麥芽,世人常用的,山楂能消化肉食積滯,產婦因為胎盤滯留導致疼痛,煎服山楂湯可以立刻緩解。

不要輕易使用曲糵,就像用米和水在瓷缸中,藉助麴來釀酒,藉助糵來釀糖;人體的脾胃不是瓷缸,本來就有消化食物的能力,現在消化不了,是脾胃的功能出了問題,應該幫助它恢復功能,讓它自己消化。(《趙氏醫貫》)

食物積滯在太陰脾經,應該健脾胃,等胃的氣機運轉起來,自然就能消化;如果使用攻伐的藥物,不僅沒用,反而會消耗元氣。仲景的理中湯是治療中焦的祖方。(王協中)

凡是飲食不消化,胸悶腹脹,必須在消導的藥物中加入行氣的藥物。我常常治療胸膈痞塞、飲食脹滿,使用白朮、陳皮、枳實、山楂肉,加上香附、砂仁做成藥丸,服下不久,會打出幾聲嗝,胸膈立刻舒暢,也能開始進食,這都是行氣的功效。即使是因為吃熱食受傷,必須使用黃芩、黃連等藥,也一定要加入香附、砂仁才能有效。不然,食物凝結不化,又用寒涼藥物,食物怎麼能消化,氣怎麼能運行?因此造成脾虛腹瀉、腹滿的人就很多了。(余傅山)

因為吃壞東西,醫生常常胡亂用瀉藥,使清氣下陷,濁氣不能下降,反而會產生腹脹。所以李東垣用補中益氣湯,提升下陷的清氣,濁氣自然會下降。民間有「以食消食」的方法,把吃壞的東西,例如飯或肉,燒成灰,用酒或陳皮湯服下,效果不錯。這種方法對脾胃傷害不大,可以使用。但是用酒藥燒灰服用的,或是服用生的酒藥的,藥性太過強烈,不宜使用。(《折肱漫錄》)

凡是消食的藥,藥丸和藥散比湯劑好。因為無形的氣要用無形的藥來疏散,有形的食物積滯要用有形的藥來消除。(許宣治)

脈象

脈象緊繃像轉動繩索,沒有規律,表示有宿食。脈象數而滑,表示是實證,這是因為有宿食,用瀉法治療會好。(《金匱》)

因為吃壞東西,脈象會有滑和澀的區別。脾虛不能推動運化,胃虛不能腐熟食物,所以脈象不滑而澀。如果人迎脈緊盛,氣口脈滑,表示是停食又兼感冒。(《張氏醫通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