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39)
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39)
1. 藥略
附子有斬關奪門之勇。引補氣藥行十二經,以追散失之元陽;引補血藥入血分,蒸動不足之真陰;引發散藥開腠理,以驅在表之風寒;引溫暖藥達下焦,以逐在裡之寒濕。(趙羽皇)
熟附配麻黃,發中有補。仲景麻黃附子細辛湯、麻黃附子甘草湯是也。生附配乾薑,補中有發。仲景乾薑附子湯、通脈四逆湯是也。(趙以德)
附子用陰藥為君,則惟有回陰制火之力。尚何存辛熱強陽之性哉!故藥云餌者,是餌其火之下歸也。古云:附子無干姜不熱之語,可進思矣。(《馮氏錦囊》)
用附子補火,必防涸水。如陰虛之人久服補陽之藥,則虛陽益熾,真陰愈耗,精血日枯,氣無所附,遂成不救者多矣。(王好古)
桂、附除蒸熱,硝、黃解寒戰。(高鼓峰)
人身有氣中之陽,有血中之陽。氣中之陽,走而不守;血中之陽,守而不走。凡藥之氣勝者,往往補氣中之陽;質勝者,往往補血中之陽。如附子暖血,肉桂暖氣,一定之理也。然氣之陽勝,則能動血;血之陽勝,則能益氣。又相因之理也。桂,氣分藥也,而其驗則見於血,其義不曉然乎?(徐靈胎)
白朮既燥濕,而又生津,何也?蓋脾惡濕,濕勝則氣不得施化,津何由生?用白朮以除濕,氣得周流,津自生矣。○胸膈逆滿,由中氣不足而作脹者,宜補之,而脹自除。《經》云:塞因塞用是也。俗醫泥於作飽,而不敢用參、術,不知少用反滋壅,多服則宣通,補之正所以導之也。(汪訒庵)
今人動云白朮性燥,冤殺白朮矣。蓋脾喜燥而惡濕,脾旺則燥,脾虛則濕。白朮補脾,濕去則脾旺而燥矣。非白朮之性燥也。且今人動云補陰,絕不知真補陰之法,用白朮正所以補陰也。脾乃太陰,補脾之太陰,獨非補陰乎?(吳天士)
地黃產於中州,色黃味甘,得土氣最厚。惟是生者性涼,脾陽不足,所當慎用;熟則性平,能補五臟之真陰,尤有益於多血之臟,得非脾胃藥耶?猶有妙者,以之兼散,則能發汗,以汗化於血也;以之兼溫,則能回陽,以陽生於下也。然陽性速,故人參少用,亦可成功;陰性緩,熟地非多,難以奏效。
有畏其滯膩者,何腎氣丸用治痰浮?有畏其滑濕者,何八味丸用醫腎瀉?又若製法用薑汁者,必中寒兼嘔;用砂仁者,必脹滿不行;用酒者,必經絡壅滯。使無此而強制之,是欲用其靜,而反亂其性,何異蛇足乎?(張景岳)
當歸之用有三:一,心經本藥;二,和血;三,治諸藥夜甚。凡血病必用之。(張潔古)
黃麻發汗,駛不能御。根、節止汗,效如影響。物理不測如此。(汪訒庵)
桂枝本營分藥,得麻黃、生薑,則令營氣外發而為汗,從辛也;得芍藥,則收斂營氣而止汗,從酸也;得甘草則補營氣而養血,從甘也。(柯韻伯)
白話文:
[藥略]
附子這味藥,有如衝破關卡、奪取城門的勇猛力量。它能引導補氣藥物到達全身十二經脈,幫助追回散失的元陽之氣;引導補血藥物進入血液,激發不足的真陰之氣;引導發散藥物打開皮膚毛孔,驅逐體表的風寒;引導溫暖藥物到達下焦,驅逐體內的寒濕。
如果把熟附子和麻黃搭配使用,在發散的同時也能補益身體,像張仲景的麻黃附子細辛湯、麻黃附子甘草湯就是這樣。如果用生附子搭配乾薑,則在補益的同時又能發散,像張仲景的乾薑附子湯、通脈四逆湯就是這樣。
如果把附子當作輔助藥,以滋陰藥為主藥,那麼附子就只有收斂陰氣、抑制火氣的作用,還哪裡能發揮它辛熱強陽的特性呢?所以說用附子的人,是要利用它來引導虛火下歸。古人說:「附子沒有乾薑就不夠熱」,這句話值得深思。
用附子來補火,一定要小心它會耗竭體內的水液。如果陰虛的人長期服用溫補陽氣的藥物,虛陽就會更加亢盛,真陰就會更加損耗,精血日漸枯竭,氣無所依附,最終往往會造成無法挽救的局面。
桂枝、附子可以解除身體內的潮熱,而芒硝、大黃可以解除寒冷引起的顫抖。
人體內有存在於氣中的陽氣,也有存在於血中的陽氣。氣中的陽氣是流動的,不固定;而血中的陽氣是固守的,不流動。凡是藥性偏於氣的,往往能夠補益氣中的陽氣;藥性偏於質的,往往能夠補益血中的陽氣。比如附子溫暖血液,肉桂溫暖氣,這是固定的道理。但是氣中的陽氣旺盛了,就能推動血液運行;血中的陽氣旺盛了,也能增益氣的運行,這也是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道理。桂枝是作用於氣分的藥物,但它的療效卻能體現在血分,這其中的道理不是很明顯嗎?
白朮既能燥濕,又能生津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脾臟厭惡濕氣,如果濕氣過重,氣就不能順暢運行,津液從哪裡產生呢?使用白朮來去除濕氣,氣就能正常運行,津液自然就能產生。如果胸膈脹滿,是因為中氣不足引起的,就應該用補益的方法,脹滿自然就會消除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閉塞的時候,就用疏通的方法」,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世俗的醫生拘泥於「吃飽了」這個觀念,不敢用人參、白朮等補益藥,殊不知少量使用反而會加重壅塞,多服反而能夠疏通,這補益的方法正是在引導氣機運行啊。
現在的人動不動就說白朮性燥,真是冤枉了白朮。要知道,脾臟喜歡乾燥而厭惡潮濕,脾臟功能強健的時候才會乾燥,脾臟功能虛弱的時候才會潮濕。白朮能夠補益脾臟,濕氣去除了,脾臟就會強健而乾燥,這並不是白朮的藥性本身乾燥。而且現在的人動不動就說要補陰,卻完全不知道真正補陰的方法,使用白朮恰恰能夠補陰。脾臟屬於太陰,補益脾臟的太陰之氣,難道不是補陰嗎?
地黃產於中原地區,顏色黃色,味道甘甜,吸收了最厚的土氣。只是生地黃藥性寒涼,脾陽不足的人應該謹慎使用;熟地黃藥性平和,能夠補益五臟的真陰之氣,尤其對多血的臟器有益,難道不是很好的脾胃藥嗎?更妙的是,如果把它和發散藥物一起使用,就能夠發汗,讓汗液從血液中轉化而來;如果把它和溫熱藥物一起使用,就能夠回陽,讓陽氣從下焦生發而來。然而陽氣的特性是快速,所以人參少量使用也能見效;陰氣的特性是緩慢,所以熟地黃如果不多用,就很難奏效。
有人擔心熟地黃性質黏膩,但為什麼治療痰浮的腎氣丸中要使用它?有人擔心熟地黃性質滑利,但為什麼治療腎泄的八味丸中要使用它?又比如,如果炮製熟地黃時用了薑汁,那一定是體內有寒而且兼有嘔吐;如果用了砂仁,那一定是腹脹滿悶;如果用了酒,那一定是經絡壅塞。如果沒有上述情況而勉強使用,就好像想讓它安靜,反而擾亂了它的藥性,這和畫蛇添足有什麼區別呢?
當歸的用法有三種:一是,它本身是心經的藥物;二是,它能調和氣血;三是,它能治療各種在夜晚加重的疾病。凡是血方面的疾病都必須使用當歸。
黃麻這種藥物發汗的作用非常迅猛,難以控制。而黃麻的根部、節部卻能止汗,效果非常明顯,這就是藥物的神奇之處啊。
桂枝本來是作用於營分的藥物,如果和麻黃、生薑一起使用,就能夠使營氣向外發散而成為汗液,這是因為它們都是辛味的藥物;如果和芍藥一起使用,就能夠收斂營氣而止汗,這是因為芍藥是酸味的藥物;如果和甘草一起使用,就能夠補益營氣而養血,這是因為甘草是甘味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