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七·雜證匯參 (5)
卷七·雜證匯參 (5)
1. 吞酸
經義
諸嘔吐酸,皆屬於熱。○少陽之勝,嘔酸善飢。(《素問》)
哲言
酸者,肝木之味也。由火盛制金,不能平木,則肝木自甚,故為酸。如飲食熱,則易於酸也。或言吐酸為寒者,誤也。又如酒之味苦性熱,飲之則令人色赤氣粗,喜怒如狂,煩渴嘔吐,皆熱證也。其吐必酸,為熱明矣。(劉河間)
吐酸之屬於熱者,與造酒相似,涼則甘,熱則酸。(朱丹溪)
吐酸者,甚則酸水浸其心,令上下牙酸澀,不能相對,以辛熱療之必減。酸者收氣也,西方金旺也。寒水乃金之子,子能令母實,故用熱劑瀉其子,以瀉肺之實。若以病機之法,作熱攻之,誤矣。雜病醋心,濁氣不降,欲為中滿,寒藥豈能治乎?(李東垣)
白話文:
嘔吐伴隨酸味,都是熱證。少陽氣盛,就會出現嘔吐酸味、容易飢餓的症狀。酸味是肝木的特性,火氣旺盛抑制金氣,無法平定木氣,導致肝木過於旺盛,就會出現酸味。例如,吃熱的食物就容易引起酸味。有些人說嘔吐酸味是寒證,這是錯誤的。例如,酒的味苦性熱,喝了酒就會面色紅潤、呼吸急促、喜怒無常、口渴、嘔吐,這些都是熱證。酒喝多了必會吐酸,證明是熱證。嘔吐酸味屬於熱證,就像釀酒一樣,涼則甘甜,熱則酸。嘔吐酸味嚴重時,酸水會浸潤心臟,導致上下牙齒酸澀,不能互相咬合,可以用辛熱藥物治療,必定會減輕。酸味是收斂之氣,代表西方金氣旺盛。寒水是金的子氣,子氣可以使母氣充實,因此可以用熱藥瀉掉子氣,以瀉肺氣的實證。如果根據病機,用熱藥攻治,就會犯錯。雜病引起的胃氣上逆,濁氣不降,想吐卻吐不出來,寒藥怎麼能治呢?
凡吞酸盡屬肝木,曲直作酸也。河間主熱,東垣主寒;東垣言其因,河間言其化。蓋寒則陽氣不舒,鬱而為熱,熱則酸矣。然亦有不因寒而酸者,木氣鬱甚,熏蒸濕土而成也。又有飲食太過,胃脘填塞,脾氣不運而酸者,是怫鬱之極,濕熱蒸變,如酒缸太熱則酸也。然總是木氣所致,若非木氣,即寒、即熱、即飽、即怫鬱,亦不酸,以酸為木氣也。
○又有一種,飲食入胃,即成酸味,此必傷寒久瘧,胃陰未復。當以淡味滋養真陰,而後可治也。(《己任編》)
吐酸,諸言為熱者,豈不各有其說。在劉河間則曰:如飲食熱則易酸。在戴元禮則曰:如穀肉在器,熱易為酸。又有相傳者曰:觀之造酒,涼作則甘,熱作則酸。豈非酸由熱乎?諸說如此,宛然可信。但凡察病者,當察其理;察理者,當察其真。即如飲食之酸由乎熱,似近理矣。
白話文:
所有吞酸的情況都屬於肝木,因為肝木主曲直,曲直會產生酸味。河間認為吞酸是因熱,東垣認為吞酸是因寒;東垣講究吞酸的原因,河間講究吞酸的變化。一般來說,寒則陽氣不舒暢,鬱結而化為熱,熱則會產生酸味。但也有一些不是因為寒而引起的酸,可能是肝木之氣鬱結嚴重,薰蒸濕土而成的。還有一些是飲食過量,胃脘填塞,脾氣不運而產生的酸味,這是由於脾氣鬱結到極點,濕熱蒸騰變化,就像酒缸過熱就會發酸一樣。總之,吞酸都是由木氣所致,如果不是木氣,即使是寒、熱、飽、鬱結,也不會產生酸味,可以說酸味就是木氣的表現。
還有一種情況,就是飲食進入胃中就馬上產生酸味,這一定是傷寒久瘧,胃陰尚未恢復。應該用淡味的食物滋養真陰,然後才能治療。
吐酸,很多醫家都說是因為熱,每個說法都有道理。劉河間認為,飲食熱容易產生酸味。戴元禮認為,穀物肉類放在器皿中,加熱容易變酸。還有一些傳說說,觀察釀酒,涼著做就甘甜,熱著做就酸。難道酸不是由熱引起的嗎?這些說法都有道理,聽起來很可信。但是,凡是觀察疾病的人,應該觀察其道理;觀察道理的人,應該觀察其真實情況。就好像飲食的酸味是因熱引起的,看起來很有道理。
然食在釜中,使能化而不能酸者,此以火力強,而速化無留也。若起置器中,必久而後酸,此停積而酸,非因熱而酸也。嘗見水漿冷積既久未有不酸者,此豈熱耶?因不行也。又云:造酒者熱作則酸,亦似近理。然必於二三日後,鬱熱不開,然後成酸,未有熱作及時,而遂致酸也。
且人之胃氣,原自大熱,所以三餐入胃,俱能傾刻消化。若如造酒者,必待竟日而後成,則日不再餐,胃氣能無憊乎?若必如冷作之不酸,方云無火,則飲食之化,亦須旬日,此其胃中陽氣不已竭乎?是可見胃氣本宜暖,稍涼不可也。酒甕本宜疏,鬱悶不可也。故酒甕之化,亦安能如胃氣之速;而胃氣之健,又安可同酒甕之遲乎?人之飲食入胃,惟速化為貴。
白話文:
然而食物在鍋中,能夠轉化而不至於變酸,這是因為火力強,快速轉化沒有殘留。如果將食物移到容器中,必定要很久才會變酸,這是因為食物停積而變酸,而不是因為熱而變酸。我曾經見過水漿冷卻積存很久,沒有不變酸的,這怎麼可能是因為熱呢?是因為沒有流通。又說:釀酒的人,用熱的方法釀造就會變酸,這也似乎接近道理。但是一定要在二三日後,鬱熱不散,才會變成酸,並沒有熱的釀造方法一做完就馬上變酸。
而且人體的胃氣,本來就非常熱,所以三餐食物進入胃中,都能在瞬間消化。如果像釀酒那樣,一定要等到整天之後才會完成,那麼一天不再吃飯,胃氣能不疲憊嗎?如果一定要像冷藏食物不變酸一樣,才說沒有火,那麼飲食的消化,也需要十天,這樣胃中的陽氣不會耗盡嗎?由此可見胃氣本來就應該溫暖,稍微涼一點都不行。酒甕本來就應該通風,悶住不行。所以酒甕的轉化,怎麼可能像胃氣那樣快速;而胃氣的強健,又怎麼可能像酒甕那樣緩慢呢?人體的飲食進入胃中,只有快速消化才是最重要的。
若胃中陽氣不衰,健運如常,何酸之有?使火力不到,則其化必遲;食化既遲,則停積不行,而為酸為腐,此酸即敗之漸也。故凡病吞酸者,多見飲食不快,漸至中滿、痞隔、泄瀉等證,豈非脾胃陽虛之病,而猶認為火,能無誤乎?(張景岳)
或問:吞酸,《素問》以為熱,東垣又以為寒,何也?曰:吐酸與吞酸不同。吐酸者,吐出酸水如醋,乃平時津液,隨上升之氣,鬱而成積,積久生熱,故從木化,遂作酸味,非熱而何?其有鬱積之久,不能自湧而出,伏於肺胃之間,咯不得上,咽不得下,肌表得風寒,則內熱愈郁,酸味刺心,肌表溫暖,腠理開發,或得香熱湯丸,津液得行,亦可暫解,非寒而何?《素問》言熱,言其本也;東垣言寒,言其末也。但東垣不言外得風寒,而作收氣立說,欲瀉肺金之實,未合《經》旨。
白話文:
如果胃裡的陽氣充足,運作正常,怎麼會覺得酸呢?只有陽氣不足,消化功能減弱,食物消化慢,就會停滯在胃中,變成酸腐。這種酸就是食物腐敗的徵兆。所以,凡是患有吞酸的人,大多會出現食慾不振、胃脹、胸悶、腹瀉等症狀,這顯然是脾胃陽虛的病症,卻誤認為是火氣,豈不錯誤?
有人問:吞酸,《素問》認為是熱,東垣又認為是寒,這是為什麼呢?我說:吐酸和吞酸不同。吐酸是指吐出像醋一樣的酸水,這是平時津液,隨著上升的氣體,鬱積在體內,時間久了就會生熱,所以從木氣化為酸味,怎麼會不是熱呢?如果鬱積時間長,不能自行吐出,就伏在肺胃之間,咳不出來,咽不下去,如果再受風寒侵襲,內熱更加鬱結,酸味刺心。如果體表溫暖,腠理開泄,或者喝了溫熱的湯藥,津液流通,也能暫時緩解,怎麼會不是寒呢?《素問》說熱,指的是本源;東垣說寒,指的是末端。只是東垣沒有提到外受風寒,而是用收氣的理論,想要瀉肺金之實,這不合經文的意思。
余嘗治吞酸,用連、萸各制,隨時令為佐使,以蒼朮、茯苓為輔,湯浸蒸餅為丸吞之,教以淡食自養,則病易安。(《局方發揮》)
吐酸者,吐出酸水如醋,夾痰居多,痰鬱水亦郁,自成酸矣。一遇上升之氣,則痰與水並出。蓋未有酸水而無痰者也。治用二陳湯,加梔子、姜炒黃連、蒼白朮,少加吳萸為引經。凡治酸必少用吳萸者,蓋因其性而折之也。(虞天民)
白話文:
我曾经治疗吞酸,用连翘、吴茱萸各制成药方,根据季节变化加入其他辅助药材,以苍术、茯苓为辅,将蒸饼浸泡在汤药中制成丸药吞服,并教导病人以清淡食物自行调养,这样病症便容易好转。
吐酸的人,会吐出像醋一样的酸水,多半夹杂着痰,痰气郁结,水分也郁积,自然会形成酸性。一旦遇到上升的气机,痰与水便会一起吐出。其实,没有酸水就没有痰。治疗方法是用二陈汤,加入栀子、姜炒黄连、苍白术,少加吴茱萸引经。治疗酸性病症一定要少用吴茱萸,因为它的药性会削弱病人的阳气。
肝為盡陰,膽無別竅,故胃中水穀,一有所積,輒遏肝膽之火,曲直而不得伸,癖以是成,熱由此郁。木中有此鬱熱之火,金畏而不敢平,勝我者不能平,我勝者不得去,濕熱無從宣泄,此吐酸之所由來也。法宜寒因熱用,於木中瀉去火邪,使金無所畏而木可平;用熱性引入肝膽,使辛有所宣而鬱可達。金行從左,何木令之不條耶?(程郊倩)
凡積滯中焦,久郁成熱,因而作酸者,此酸之屬於熱也。若客寒犯胃,頃刻成酸,本無鬱熱,因寒所化者,此酸之屬於寒也。○吞酸雖小疾,然可暫不可久,久而不愈,為噎隔反胃之漸。若脈兩關俱弦者,尤宜慎防,以木來凌土故耳。(《證治匯補》)
白話文:
肝臟屬陰,膽囊則沒有獨立的通道,因此胃中食物一旦積聚,就會阻礙肝膽之火,使其無法正常運行,導致氣血瘀滯,產生病變,並引起熱氣鬱結。這種鬱熱之火會使脾胃金氣受損,而金氣無法克制木氣,導致肝氣鬱滯,濕熱無法宣泄,從而產生胃酸。治療方法應該根據寒熱虛實,針對肝火,用寒性藥物泻火,使脾胃金氣不受肝火侵犯,肝氣得以平復;同時用溫熱藥物疏通肝膽經絡,使肝氣得以宣泄,鬱結消散。脾胃金氣從左側運行,為何肝木會阻礙其正常運行呢?
如果積滯在中焦,長期鬱結轉化為熱氣,而導致胃酸,這屬於熱性胃酸。如果寒邪入侵胃部,迅速引起胃酸,而並非因熱氣鬱結,而是寒邪轉化而成,這屬於寒性胃酸。吞酸雖然是小病,但不可長期存在,久治不愈會發展成噎隔反胃。如果脈象兩關皆弦,更應該謹慎防治,因為木氣過盛會克制脾土。
病轉入胃,煎熬津液,變成酸汁,胃口有如醋甕。胃中之熱,有如曲糵,谷飲一入,頃刻釀成酢味矣。有時新谷方咽,舊谷即為迸出,若互換者;緣新谷芳甘未變,胃愛而受之,其酸腐之餘,自不能留也。夫人身天真之氣,全在胃口,今暗從火化,津液升騰屑越,已非細故。
況土曰稼穡,作甘者也;木曰曲直,作酸者也。甘反作酸,木來侮土,故驅其酸,而反其甘,惟有用剛藥一法。剛藥者,氣味俱雄之藥,能變胃而不受胃變者也。但可用剛中之柔,不可用柔中之剛,如六味加桂、附,柔中之剛也。於六味作酸藥中,入二味止酸藥,當乎不當乎?剛中之柔,如連理湯丸是也。
白話文:
疾病轉移到胃部,胃火煎熬津液,變成酸性汁液,胃口就像醋缸一樣。胃中的熱氣,就像發酵的曲,食物一入口,瞬間就釀成酸味。有時新吃進的食物還沒咽下,舊的食物就吐出來,好像互相交換一樣;因為新食物香甜還沒變質,胃喜歡就接受了,而原本的酸腐之物自然無法留住。人的身體先天之氣,都在胃口,現在卻受到火氣的影響,津液上升蒸發散失,已經不是小事。
而且,土代表稼穡,生長甘味;木代表曲直,生長酸味。甘味反變成酸味,木來侵犯土,所以必須驅除酸味,恢復甘味,只有使用剛性的藥物才行。剛性藥物,指氣味都強烈的藥物,能改變胃而不受胃改變的藥物。但是可以使用剛性中帶柔性的藥物,不能使用柔性中帶剛性的藥物,比如六味地黃丸加桂枝、附子,就是柔性中帶剛性。在六味地黃丸這種酸性藥物中,加入二味止酸藥物,合適不合適呢?剛性中帶柔性,就像連理湯丸一樣。
剛非過剛,更有柔以濟其剛,可收去酸之績矣。(喻嘉言)
吞酸,多屬脾虛木旺。證見面色萎黃,胸膈不利。世醫每投清氣化痰之藥,多致便瀉食少而危。此證當用六君子湯,加炮薑、木香、吳茱萸。若脾腎俱虛者,宜用六君子湯,加肉蔻、補骨脂。中氣虛弱者,宜用理中湯,加吳茱萸。其有鬱火,服連理湯不應者,宜用補中益氣湯,加木香、炮姜,送左金丸。中氣虛寒者,宜用附子理中湯。(薛立齋)
白話文:
剛強不一定要過於剛硬,更需要柔順來輔助剛強,才能真正去除酸痛。吞酸大多是脾虛木旺,表現為面色萎黃、胸悶不適。一般醫生常用清氣化痰的藥物,但容易導致腹瀉、食慾不振甚至危及生命。這種情況應該用六君子湯,再加炮薑、木香、吳茱萸。如果脾腎都虛弱,則用六君子湯,再加肉蔻、補骨脂。中氣虛弱者,則用理中湯,再加吳茱萸。若有鬱火,服用連理湯無效,則用補中益氣湯,再加木香、炮姜,並搭配左金丸。中氣虛寒者,則用附子理中湯。
脈候
吐酸之脈:弦滑為痰滯於內,浮緊為寒束於外;沉遲為中寒,洪數為火盛。(《醫鑑》)
選案
方含光,患吐酸。醫以平肝降氣治之,久而飲食亦吐,二便漸稀。又以噎隔將成,恣用香燥,關竅愈塞。予謂:始患吐酸者,肝木鬱也;吐及飲食者,肝鬱下克脾土也;二便漸稀者,土虛不能傳化也。初緣腎水枯竭,肝木無以滋生,釀成鬱悶。是時但與滋腎舒肝之劑,亦易為力,奈何用氣分重藥,益其煎熬耶?以迴天飲煎進代茶,一日便通,兩日吐止,三日全安。(程華仲)
吳維師內,患胃脘痛,體中忽熱忽止,覺有氣逆左脅上,嘔吐酸水,飲食俱出。或疑停滯,或疑感邪,或疑寒凝,或疑痰積。診脈弦數,重按則濡,乃火鬱肝血燥耳。與以歸、芍、地黃、柴胡、棗仁、山藥、萸肉、丹皮、山梔、茯苓、澤瀉頓安。胃口猶覺劣劣,用加味歸脾湯,及滋肝補腎丸而愈。
白話文:
吐酸的脈象:弦滑表示痰滯留在體內,浮緊表示寒氣束縛在外;沉遲表示內寒,洪數表示火氣旺盛。
方含光患有吐酸的病症。醫生用平肝降氣的藥物治療,但病症久治不愈,反而連食物也吐出來,大便也越來越稀。醫生又認為方含光噎隔將成,便大量使用香燥的藥物,結果堵塞了關竅。我認為:方含光剛開始患吐酸是肝木鬱結的緣故;後來連食物也吐出來,是因為肝鬱下克脾土;大便越來越稀是因為脾土虛弱,不能正常運化。一開始是因為腎水枯竭,肝木沒有養分滋生,導致鬱悶。當時只要用滋腎舒肝的藥物就能奏效,為什麼要用氣分重的藥物,反而加重病情呢?我用迴天飲煎服代替茶水,一天就通便,兩天吐止,三天就完全康復了。
吳維師內患有胃脘痛,身體忽冷忽熱,感覺有氣逆上左脅,嘔吐酸水,吃下去的食物也都吐出來。有人懷疑是食物停滯,有人懷疑是感受邪氣,有人懷疑是寒氣凝結,有人懷疑是痰積。我診脈發現脈象弦數,重按則濡,這是肝火鬱結,肝血乾燥所致。我給他用了歸脾湯加味,以及滋肝補腎丸,很快就痊癒了。
○沈孟嘉妻,患吞酸膈痛,肌肉枯削,幾於絕粒,診脈細數,此肝木乘脾也。先投六君子湯加炮姜,覺酸減半。繼用補中益氣湯,加半夏、炮姜,酸去膈痛亦除。次用歸脾湯,吞八味丸而愈。(《己任編》)
一人心前作辣,醫用滋陰之劑反甚。又云是火,服黃連更增腹脹,食不過膈,吐出則辣稍解,小便不利,面青唇黃,語輕氣乏,脈息沉細,舌苔色黑,此陰寒之極也。其病雖在上焦,其源由於腎陽下衰,不能上蒸脾土,而熟腐五穀,以致食入不化,停塞胃脘,故爾作酸,終不傳化下行,故復吐出。
白話文:
沈孟嘉的妻子,患有吞酸膈痛,身體瘦削,幾乎不食,把脈細數,這是肝木克脾土的病症。醫生先開了六君子湯加炮姜,酸味減了一半。接著用補中益氣湯,加上半夏、炮姜,酸痛都消失了。最後用歸脾湯,吞八味丸,病就好了。
一個人胸口灼痛,醫生用滋陰的藥反而加重病情。又說這是火,服用了黃連,腹脹更加嚴重,吃下去的食物無法通過膈膜,吐出來後灼痛稍微減輕,小便不利,面色青黃,說話聲音輕微,呼吸微弱,脈搏沉細,舌苔呈黑色,這是陰寒極度的表現。雖然病症在胸部,但根源在於腎陽衰退,不能上蒸脾土,使五穀熟化,導致食物無法消化,停滯在胃脘,所以感到灼痛,無法傳化往下,最終吐出來。
反用黃連寒其脾土,安望其能健運乎?必須溫養脾土,使春陽發舒,庶可生物,而無寒凝之患。方用桂、附、炮薑、白朮、茯苓、炙甘草、木香、陳皮、人參,服藥四劑,食能過膈,辣亦減半。去木香加黃耆、熟地,服之而愈。(吳天士)
白話文:
如果用黃連來寒涼脾土,怎麼能期待它能夠健運呢?必須溫養脾土,讓春陽發散舒展,才能生機勃勃,避免寒凝的病症。
這個方子用桂枝、附子、炮薑、白朮、茯苓、炙甘草、木香、陳皮、人參,服用四劑,食慾就能够恢復,辣味也減少一半。
之後去掉木香,加入黃耆、熟地,服用之後就痊癒了。(吳天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