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一·醫學溯源 (4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·醫學溯源 (41)

1. 臟腑(附腔子、脂膜)

(李土材)

《經》云:膻中者,臣使之官,喜樂出焉。李士材云:膻中即包絡之別稱。《類經》云:包絡為君主之外衛,猶帝闕之重城。所以心之有包絡,如蓮花之有橐籥,橐籥空虛,則蓮子動搖;包絡充足,則神明安逸。如善寐神清,心血有餘;怔忡驚悸,心血不足。血不足,則心如干涸,𩞄似火熾矣。

要之,包絡血少,不能榮養其心,致有心煩𩞄雜等證。故治心病,必先以養包絡為主。包絡得養,則心神安足,何有驚悸怔忡之患耶?(《醫學階梯》)

或問曰:《難經》言臟有六,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五而已,餘一臟,乃右腎也。手厥陰心包絡,既是十二經中之一經,與少陽為表裡矣。乃不以包絡為臟,而以右腎當之何也?答曰:心包絡,乃包心之脂膜,非若右腎之有形質者比也。以其質無特形,故不得為特臟也。又問右腎既為六臟之一矣,何十二經中,不以右腎之有形者足其數,乃以手心主當之。

其故何哉?答曰:《難經》雖有右腎命門為一臟之說,然外無經絡所屬,且云其氣與腎通,則亦皆腎而已矣。此二而一,一而二者也。(《醫旨緒餘》)

三焦

三焦者,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,是經少血多氣。《中藏經》曰:三焦者,人之三元之氣也。總領臟腑、營衛、經絡、內外、左右、上下之氣,三焦通,則內外、左右、上下皆通矣。(李士材)

嘗讀《難經》、叔和、啟元諸賢三焦論,皆謂有名無形。又讀《靈樞》曰:密理厚皮者,三焦厚;粗理薄皮者,三焦薄;勇士者,三焦理橫;怯士者,三焦理縱。則似乎有形矣。及觀李士材曰:肌肉之內,臟腑之外,為三焦,亦無形也。而士材又以無形為誤,而以《靈樞》之厚薄縱橫、如霧、如瀆、如漚,以徵其形,則三焦究屬有形耶?無形耶?謹贅一言以辨之。夫三焦者,即胸、膈、腹內三空處也。

諸賢皆謂有名無形者,所以別其不同於他臟他腑之自具一形耳。非曰無形,即無其處,正欲指空處,故曰無形也。《靈樞》厚薄謂縱橫者,即指胸膈腹之腔子裡面為言,非另具一形而為厚薄縱橫也。

《經》又曰如霧、如漚、如瀆,而中焦又有作餘瀝者,蓋即指胸膈腹內空處之水氣為喻,即士材所謂肌肉之內,臟腑之外,雖有其處,原無其形,何反以無形為誤?豈其意以既有其處,即不得謂之無形耶?然處與形不同,有其處,《內經》所以云云;無其形,諸賢所以定論。先聖後賢言似異而旨實同也。

惟陳無擇言有形如脂膜,疑未妥協。蓋脂膜乃身中原有之物,三焦之形如之,則又一層假脂膜也。假脂膜與真脂膜,其何以辨哉!故敢謂其未妥。(《吳醫匯講》)

或問三焦既無形,何《氣府篇》有少陽脈氣所發者,三十二穴,《繆刺篇》有少陽之絡,《經脈篇》有三焦少陽之脈,《經別篇》有少陽心主之正,《經筋篇》有少陽心主之筋,《衛氣篇》有少陽心主之本等語,似涉有形。今曰無形,然則彼皆非耶?余曰:所謂有形者,指其經依附各屬經絡而流貫者言也。

白話文:

臟腑(附腔子、脂膜)

經書上說,膻中是臣下侍奉君主的官署,喜樂之情從這裡流露。李士材說,膻中就是包絡的另一個名稱。《類經》說:包絡是君主身體的外圍防禦,就像皇帝宮殿的重重城牆一樣。所以心臟有包絡,就像蓮蓬有蓮蓬殼一樣,蓮蓬殼空虛,蓮子就會搖晃;包絡充實,人的精神就會安寧舒適。例如,睡眠良好、精神清爽,說明心血充足;心慌、驚悸,說明心血不足。血不足,則心臟如同乾涸,煩躁如同火燒一樣。

總而言之,包絡血少,無法滋養心臟,就會導致心煩、煩躁等症狀。因此治療心臟疾病,必須先滋養包絡。包絡得到滋養,心神就能安定,哪裡還會害怕驚悸、心慌呢?

有人問:《難經》說臟腑有六個,而只有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五臟,還有一個臟腑是什麼?是右腎。手厥陰心包絡是十二經脈之一,與少陽經互為表裡。為什麼不把包絡算作臟腑,而用右腎代替呢?回答是:心包絡,是包圍心臟的脂膜,不像右腎那樣有明確的形體。因為它沒有特定的形狀,所以不能算作一個獨立的臟腑。又問,既然右腎是六臟之一,為什麼十二經脈中不用有形體的右腎來補足數目,而用手厥陰心包絡來代替呢?

原因是:《難經》雖然說右腎和命門是一個臟腑,但是它沒有與之相應的經絡,而且說它的氣與腎相通,所以它實際上也是腎。這是二而為一,一而為二的道理。

三焦

三焦是決斷水道、排除廢物的官署,水道由此而出,經絡中氣多血少。《中藏經》說:三焦是人體三元之氣,總領臟腑、營衛、經絡、內外、左右、上下之氣,三焦通暢,則內外、左右、上下都通暢。

我曾經閱讀《難經》、皇甫謐、王叔和等前輩關於三焦的論述,他們都認為三焦有名無形。我又讀到《靈樞經》說:肌理緻密皮膚厚實的人,三焦厚;肌理粗疏皮膚薄弱的人,三焦薄;勇敢的人,三焦的肌理橫向;膽小的人,三焦的肌理縱向。這似乎是有形的。又看到李士材說:三焦位於肌肉之內、臟腑之外,也是無形的。而李士材又認為無形說法是錯誤的,並用《靈樞經》中關於三焦厚薄、縱橫、如霧、如溝渠、如泡沫的描述來證明它的形體存在,那麼三焦究竟是有形還是無形呢?我謹在此贅述一點加以辨析。三焦實際上就是胸腔、膈肌、腹腔這三個空腔。

前輩們都說三焦有名無形,是指它與其他臟腑自具一形不同而已。不是說沒有形體,就沒有它存在的部位,而是想指明它存在的空腔部位,所以說它無形。《靈樞經》中說的厚薄、縱橫,指的是胸膈腹腔內部的空間,並不是指另有一個形體而有厚薄、縱橫。《經書》又說三焦如同霧、泡沫、溝渠,中焦又像多餘的液體,這是用胸膈腹腔內的水氣來比喻,也就是李士材所說肌肉之內、臟腑之外,雖然有其部位,但沒有其固定的形狀,為什麼反而認為無形說法是錯誤的呢?難道認為既然有其部位,就不能說是無形嗎?但是部位和形狀不同,有其部位,《內經》所以這樣說;無其形狀,是前輩們的定論。古代聖賢和後代醫家說法看似不同,但意思卻是一致的。

只有陳無擇認為三焦有形,像脂膜一樣,我認為這個說法不太妥當。因為脂膜是人體本來就有的東西,如果說三焦的形狀像脂膜,那又是一種虛擬的脂膜。虛擬的脂膜與真實的脂膜,怎麼區分呢!所以我認為他的說法不妥。

有人問,既然三焦無形,為什麼《氣府篇》中說少陽脈氣由此發出,有三十兩個穴位,《繆刺篇》中說有少陽經的絡脈,《經脈篇》中說有三焦少陽的經脈,《經別篇》中說有少陽心主的經脈,《經筋篇》中說有少陽心主的筋,《衛氣篇》中說有少陽心主的經脈等等,似乎都涉及到有形之物。現在說三焦無形,那麼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嗎?我說:所謂的有形,是指它的經絡依附於各個經絡而流貫而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