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七·雜證匯參 (6)
卷七·雜證匯參 (6)
1. 呃
經義
胃為氣逆,為噦,為恐。○病深者,其聲噦。○若有七診之病,其脈候亦敗者死矣,必發噦噫。(《素問》)
帝曰:人之噦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谷入於胃,胃氣上注於肺。今有故寒氣,與新穀氣,俱還入胃,新故相亂,真邪相攻,氣並相逆,復出於胃,故為噦。○噦,以草刺鼻,令嚏而已;無息而疾迎引之,立已;大驚之,亦可已。(《靈樞》)
哲言
乾嘔即噦之微,噦即乾嘔之甚。嘔聲輕小而短,噦聲重大而長。嘔為輕,噦為重。(《溯洄集》)
呃在中焦,穀氣不運,其聲短小,得食即發。呃在下焦,真氣不足,其聲長大,不食亦然。(《醫方集解》)
白話文:
胃氣上逆導致呃逆,並感到恐懼。病情嚴重者,呃逆聲響。如果七診中都出現病症,脈象也衰敗,就必死無疑,一定會出現呃逆和噯氣。《素問》記載。
黃帝問道:人為什麼會打嗝?岐伯回答:食物進入胃中,胃氣上升至肺部。現在由於有舊寒氣與新谷氣同時逆流回胃中,新舊混雜,真邪互相攻伐,氣逆向上,從胃中衝出,所以會打嗝。《靈樞》記載。
乾嘔是呃逆的輕微症狀,呃逆是乾嘔的嚴重症狀。嘔吐聲音輕微而短暫,呃逆聲音沉重而長久。嘔吐屬於輕症,呃逆屬於重症。《溯洄集》記載。
呃逆位於中焦,谷氣不運,聲音短促,吃飯就會發作。呃逆位於下焦,真氣不足,聲音洪亮,即使不吃飯也會出現。《醫方集解》記載。
噦者,呃逆也,非咳逆也。咳逆者,咳嗽之甚者也,非呃逆也。乾嘔者,無物之吐,即嘔也,非噦也。噫者,飽食之息,即噯氣也,非咳逆也。○呃由氣逆,氣逆於下,則直衝於上,無氣則無呃,無陽亦無呃,此病呃之源,所以必由於氣也。欲得其象,不見雨中之雷,水中之浡乎?夫陽為陰蔽,所以為雷而轟轟不已者,此火為雷之本,火即氣也。氣為水覆,所以為浡而汩汩不已者,此氣為浡之本,氣即陽也。
然病在氣分,本非一端,而呃之大要,亦惟三者而已:一曰寒呃,二曰熱呃,三曰虛脫之呃。寒呃可溫可散,寒去則氣自舒;熱呃可降可清,火靜而氣自平;惟虛脫之呃,則誠危矣。○凡呃雖由氣逆,然有兼寒者,有兼熱者,有因食滯而逆者,有因氣滯而逆者,有因中氣虛而逆者,有因陰氣竭而逆者,但察其因而治其氣,自無不愈。若輕易之呃,或偶然之呃,氣順則已,本不必治。
白話文:
呃逆就是打嗝,不是咳嗽厲害。咳嗽厲害是咳嗽的嚴重情況,不是打嗝。乾嘔是沒有東西吐,就是嘔吐,不是打嗝。打嗝是吃飽後呼出的氣,也就是打飽嗝,不是咳嗽厲害。
打嗝是由於氣逆造成的,氣逆在下方,就會直衝向上,沒有氣就沒有打嗝,沒有陽氣也沒有打嗝,這是打嗝的根本原因,所以一定是由於氣造成的。想要了解它的現象,就像雨中看不見雷,水裡看不見氣泡一樣嗎?陽氣被陰氣遮蔽,所以像打雷一樣轟隆隆響個不停,這就是火是雷的本質,火就是氣。氣被水覆蓋,所以像氣泡一樣汩汩冒個不停,這就是氣是氣泡的本質,氣就是陽氣。
然而病症在氣分,本質上並不單一,但打嗝的主要原因只有三種:一種是寒嗝,一種是熱嗝,一種是虛脫的打嗝。寒嗝可以溫暖可以散寒,寒氣消除了,氣自然就會舒展;熱嗝可以下降可以清熱,火氣平靜了,氣自然就會平穩;只有虛脫的打嗝,才是真的危險。
總之,雖然打嗝是由於氣逆引起的,但有兼有寒氣的,有兼有熱氣的,有因食物積滯而逆的,有因氣滯而逆的,有因中氣虛而逆的,有因陰氣虛竭而逆的,只要觀察其原因並治療其氣,就一定能治癒。如果只是輕微的打嗝,或者偶爾打嗝,氣順了就好了,不用刻意治療。
惟屢呃為患及呃之甚者,必其氣有大逆,或脾腎元氣大有虧竭而然。然實呃不難治,而惟元氣敗竭者,乃最危之候也。(張景岳)
《經》云:木敷者,其葉發;病深者,其聲噦。有此二者,毒藥不及,短針無取。觀之呃證,誠非細故,如氣逆,及陽明腑實而呃者,疏之通之則止,為患尚輕。倘病重,腎氣衰敗而呃者,大非所宜。胃呃短而促;腎呃緩而遲,以此分別甚明。景岳云:逆氣象陽如雷,為陰蔽而轟轟然。足見治呃,又非可純用熱藥耳。(《見聞錄》)
《經》云,噦,以草刺鼻,令嚏而已;無息而疾迎引之,立已;大驚之,亦可已。詳此三者,正治呃逆之妙法。今人用紙捻刺鼻取嚏,則呃逆立止。或閉口鼻氣,使之無息,亦立已。或作冤盜賊大驚之,亦可已。此以噦為呃逆,正得《經》旨。謂之噦者,呃聲之重也。謂之呃者,噦聲之輕也。
白話文:
經常打嗝,尤其是打嗝嚴重的人,一定是因為氣逆,或者脾腎元氣嚴重虧損。雖然實證的打嗝不難治,但如果元氣衰竭,就是最危險的徵兆。經書上說,樹木要發芽,葉子才會長出來;病症嚴重,就會發出呃逆的聲音。這兩種情況,毒藥無效,針灸也無用。可見打嗝症狀並非小事,如果因氣逆或陽明腑實而打嗝,疏通開來就能止住,危害尚輕。如果病情嚴重,腎氣衰敗而打嗝,就非常不妙。胃氣引起的打嗝短促,腎氣引起的打嗝緩慢,以此區分非常明顯。張景岳說,逆氣向上如同雷聲,是陰氣被阻礙而發出轟轟的聲音。由此可見,治療打嗝不能單純使用溫熱藥物。經書上說,打嗝可用草刺鼻,使人打噴嚏就能止住;也可以閉氣不呼吸,或嚇唬人,都能止住。這三種方法,正是治療呃逆的妙法。現在有人用紙捻刺鼻,使人打噴嚏,就能止住打嗝;或者閉口鼻,使人憋氣,也能止住;或者假裝有盜賊,嚇唬病人,也能止住。這些都是以打嗝為呃逆,符合經書的旨意。所謂的「噦」,是打嗝的重聲;所謂的「呃」,是打嗝的輕聲。
皆因病聲之輕重而名之也。呃聲頻密相連者為實,可治。若半時呃一聲者為虛,難治。呃至八九聲,氣不回者;呃逆小便秘澀或腹滿者;脈見沉微散者;瀉痢後呃逆;及傷寒結胸發黃而呃逆者,俱難治。(婁全善)
呃證總屬乎火,即胃寒諸證,亦必火為寒遏而然。若純由乎寒,必不相激而逆上矣。(余午亭)
呃逆,須辨寒熱,寒熱不辨,用藥立斃。凡呃聲有力而連續者,雖有手足厥逆,而大便必堅,定屬火熱,下之則愈。若胃中無實火,何以激搏其聲而沖逆乎?其呃聲低怯,而不能達於咽喉者,雖無厥逆,定屬虛寒,苟非丁、附,必無生理。若胃中稍有陽氣,何致音聲餒怯而不振乎?設誤以柿蒂、蘆根輩治之,倉扁不能復圖矣。(張石頑)
白話文:
呃逆的症狀輕重不一,根據聲音特徵可判斷虛實。頻繁連續的呃逆屬於實證,較易治療。間歇性呃逆,半天才呃一聲,屬於虛證,難以治療。如果連續呃逆八九聲,氣息難以恢復;或者呃逆伴隨小便不通、腹部脹滿;或者脈象沉細微弱;或者腹瀉後出現呃逆;或者傷寒引起胸部脹滿、發黃並伴有呃逆,這些情況都難以治療。
呃逆一般是由於胃火引起,即使是胃寒症狀,也往往是因為火被寒氣遏制而導致。如果完全是由於寒氣,就不會互相激盪而逆流上涌。
治療呃逆,必須辨明寒熱,不分寒熱就用藥,會導致病人死亡。呃聲洪亮而連續,即使手腳冰冷、脈象微弱,但大便堅硬,一定是火熱證,瀉火藥可以治癒。如果胃中沒有實火,怎麼會激發出聲音並逆流上涌呢?呃聲低微怯弱,無法到達咽喉,即使手腳不冰冷,也一定是虛寒證,只有用丁香、附子才能治癒。如果胃中還有陽氣,怎麼會聲音微弱无力呢?如果誤用柿蒂、蘆根等寒涼藥物,即使是扁鵲也無法救治。
呃逆,皆是寒熱二氣相搏使然,故治亦多用寒熱相兼之劑,如丁香、柿蒂並投之類。試觀平人冷呃,令其思想則止,思則脾火氣乘,而胃氣和矣。(劉宗厚)
凡傷寒熱病,陽明胃實,過期失下,清氣不升,濁氣不降,以致氣不宣通而發呃者,仲景云:噦而腹滿,視其前後,知何部不利,利之即愈。又有因飲食太多,填塞胸中,而氣不得升降者;又有因痰閉於上,火起於下,而氣不能伸越者,此皆實證也,宜詳辨而治之。(方星岩)
呃逆,氣病也,氣自臍下直衝,上出於口而作聲之謂也。《經》曰: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。古人悉以胃弱言之,而不及火,惟以丁香、柿蒂等藥治之,未審孰為降火,孰為補虛。人之陰氣依胃為養,胃土損傷,則木來侮之。陰為火乘,不得內守,木挾所乘之火,直衝清道而上,言胃弱者,陰弱也。(《丹溪心法》)
白話文:
呃逆,都是寒熱兩種氣相互搏鬥造成的,所以治療也大多使用寒熱兼具的藥方,例如丁香、柿蒂同時服用之類。觀察一下平常人冷呃,叫他專心思考就會停止,因為思考會讓脾火之氣上升,胃氣就調和了。
凡是傷寒熱病,陽明胃實,超過病程卻沒有排出體內寒邪,清氣不能上升,濁氣不能下降,導致氣機不通暢而發出呃逆的,張仲景說:「呃逆且腹脹,觀察他前後的症狀,就能知道哪個部位不暢通,疏通了就自然痊癒。」還有一些是因為飲食過度,填塞胸中,導致氣機不能升降的;還有一些是因為痰阻在上,火氣在下,導致氣機不能伸展的,這些都是實證,需要仔細辨證施治。
呃逆,是氣病,氣從臍下直衝向上,從口中發出聲音的現象。《內經》說:「凡是逆氣上衝的,都屬於火。」古人只說胃弱,沒有提到火,只用丁香、柿蒂等藥物治療,卻不清楚哪個是降火,哪個是補虛。人體的陰氣依賴胃來滋養,胃土受損,就會導致木氣來侵犯。陰氣被火氣乘虛而入,無法守住內部,木氣挾帶著火氣,直衝清道向上,說胃弱,就是指陰氣虛弱。
呃逆,古無是名,《內經》本謂之噦,因其呃呃連聲,故今以呃逆名之。然所因不一:有胃中虛冷,陰凝陽滯而為呃者,當用仲景橘皮湯、生薑半夏湯。有胃中虛陽上逆而為呃者,當用仲景橘皮竹茹湯。有中焦脾胃虛寒,氣逆而為呃者,宜理中湯加丁香,或溫胃飲加丁香。
有下焦虛寒,陽氣竭而為呃者,正以元陽無力,易為抑遏,不能暢達而然,宜景岳歸氣飲,或理陰煎加丁香。有食滯而呃者,宜加減二陳加山楂、烏藥,或大和中飲加乾薑、木香之屬。先生又謂:肺氣鬱痹,及陽虛濁陰上逆,亦能為呃。每以開上焦之痹,及理陽驅陰,從中調治,可補前人之不逮。
白話文:
呃逆,古時候沒有這個名稱,《內經》原本稱之為噦,因為它發出的聲音是連續的「呃呃」聲,所以現在才以「呃逆」來命名。然而,導致呃逆的原因很多,並不相同:
-
胃中虛冷,陰凝陽滯而為呃者,應該使用仲景的橘皮湯、生薑半夏湯。
-
胃中虛陽上逆而為呃者,應該使用仲景的橘皮竹茹湯。
-
中焦脾胃虛寒,氣逆而為呃者,宜用理中湯加丁香,或溫胃飲加丁香。
-
下焦虛寒,陽氣竭而為呃者,正是因為元陽無力,容易被抑制,不能暢通無阻而導致呃逆,宜用景岳的歸氣飲,或理陰煎加丁香。
-
食滯而呃者,宜加減二陳湯,再加山楂、烏藥,或大和中飲加乾薑、木香之類。
先生又說:肺氣鬱閉,以及陽虛濁陰上逆,也能導致呃逆。通常以開通上焦的閉塞,以及調理陽氣,驅散陰邪,從中調治,就能彌補前人醫術的不足。
丹溪謂呃逆屬於肝腎之陰虛者,其氣從臍下直衝,上出於口,斷續作聲,必由相火炎上,挾其沖氣,乃能逆上為呃,用大補陰丸,峻補真陰,承製相火。東垣又謂陰火上衝,而吸氣不得入,胃脈反逆,陰中伏陽即為呃,用滋腎丸以瀉陰中伏熱。二法均為至當,審證參用可也。
(《臨證指南》)
凡修煉家,無非欲其氣血流通。惟華佗五禽圖,差為不妄,有得呃逆證,作虎形立止,非其驗耶?(《聊齋志異》)
脈候
火呃脈數有力,寒呃脈遲無力,痰呃脈滑,虛呃脈虛,瘀呃脈芤沉澀。(《證治匯補》)
白話文:
丹溪認為呃逆是肝腎陰虛所致,氣從臍下直衝向上,從口中發出斷續的聲音,這是由於相火炎上,帶著沖氣向上逆行而導致的,可以用大補陰丸來滋補真陰,制約相火。東垣則認為是陰火上衝,導致吸氣不順,胃脈逆行,陰中伏陽所致,可以用滋腎丸來瀉去陰中伏熱。兩種方法都非常正確,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使用。
修煉家無非是想讓氣血流通。華佗的五禽圖算是比較合理的,如果出現呃逆,做虎形動作就能止住,這是不是也證明了它的有效性呢?
火呃脈象數而有力,寒呃脈象遲而無力,痰呃脈象滑,虛呃脈象虛,瘀呃脈象芤沉澀。
選案
一人傷寒將愈,忽患呃逆,百藥無效。偶用皂角末吹鼻,得嚏即止;少時又呃,又吹又止;凡百餘次,漸疏而愈。此與《靈樞》草刺鼻嚏之法恰合。(《醫學綱目》)
一女因怒致呃,發則神昏。視其質實,意為膈上有痰,怒氣抑鬱,痰熱相搏,氣不得降,非吐不可。用參蘆煎飲,大吐頑痰而安。蓋女子多郁,肝主怒,肺主氣,怒則氣上,肝木侮肺,是以呃逆神昏。痰去、氣降、火平,金安其位,胃得其和,因而疾愈。(丹溪)
一人呃逆連聲,脈來有力,因相爭肝木受邪。思金能剋木,用鐵二斤,燒紅水淬,飲之即愈。(周慎齋)
一人患呃逆,諸藥不效,或教食青果,其呃遂止。按:青果味酸甘澀,本草言其開胃止呃者,亦下氣之故也。(方星岩)
白話文:
一個人患了傷寒病快好了,突然出現呃逆,各種藥物都無效。偶然用皂角粉末吹鼻子,打噴嚏後就停止了;過了一會兒又呃,再吹鼻子又止住了;這樣吹了上百次,呃逆逐漸減少,最後痊癒了。這正好與《靈樞》中用草刺吹鼻子打噴嚏的方法相符。
一位女子因為生氣導致呃逆,發作時神志昏迷。觀察她的體質,認為是膈膜上有痰,怒氣鬱結,痰熱相互搏擊,氣機無法下降,必須吐出來才能好。於是用人參、蘆根煎湯給她喝,吐出很多頑固的痰後就安靜下來了。因為女人容易鬱悶,肝臟主怒,肺臟主氣,生氣就會使氣機上逆,肝木剋制肺金,所以出現呃逆神志昏迷。痰吐出來,氣機下降,火氣平息,金氣恢復正常位置,胃氣也得以調和,因此病就痊癒了。
一個人連續不斷地呃逆,脈象有力,是因為與人爭鬥導致肝木受邪。想到金克木,就用兩斤鐵塊燒紅後淬水,喝下去就痊癒了。
一個人患了呃逆,各種藥物都無效,有人教他吃青果,呃逆就停止了。按道理說,青果味酸甘澀,本草記載它開胃止呃,也是因為它能降氣的緣故。
附方
呃證服藥法,用箸一雙,十字架於碗上,麻線紮緊,將藥傾入,令病人自持碗,於箸架之四空處,每空吸藥一口,圓轉挨次吸去,不要換手,良驗。
白話文:
【附方】
呃逆症狀的服藥方法,使用兩根筷子,在碗上交叉放置,用麻線捆緊,將藥物倒入。讓病人自己端著碗,在筷子架的四個空隙中,每次吸取一口藥物,順序轉動依次吸盡,不需要換手,這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