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一·醫學溯源 (42)
卷一·醫學溯源 (42)
1. 臟腑(附腔子、脂膜)
因有此經,故有此病。云無形者,非若五腑稱長若干,重若干,受盛若干云云,若獨指其經脈起止俞穴主病等語,便謂有形,不思奇經衝任督等脈,皆有起止,亦皆主病可指,如有形府例看否耶?有形之說不辨而其謬自明矣。(《醫旨緒餘》)
膽
膽者,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。《難經》曰:膽在肝之短葉間,重三兩三銖,長三寸,盛精汁三合,是經多氣少血。按華元化曰:膽者,中清之府,號曰將軍,主藏而不瀉。(李士材)
勇者氣行則止,怯者著而為病。《經》言最宜旁通。凡人之所不畏者,皆是也。遇大風不畏,則不為風傷。遇大寒大熱不畏,則不為寒熱中。飽餐非出於勉強,則必無留滯之患。氣以膽壯,邪不能幹。故曰十一臟皆取決於膽。(《醫參》)
肝
肝者,將軍之官,謀慮出焉。肝居膈下,上著脊之九椎下,是經多血少氣。其合筋也,其榮爪也;主藏魂,開竅於目;其繫上絡心肺,下亦無竅。《難經》曰:肝重二斤四兩,左三葉,右四葉,凡七葉。(李士材)
附腔子、脂膜
常考《類經》,以三焦指腔子而言。但腔子未必盡屬三焦,而實包羅乎三焦。如藏者為里之裡,所謂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是也;出者為里之表,所謂魂、魄、神、志、意是也。是腔子之內,尚有表裡之別,而腔子之陰陽,顧可不分晰乎?夫五臟所藏魂、魄、神、志、意及精、血等類,運於裡而通於表,陰中有陽也。六腑所藏水穀、溺穢、津液等類,泄於表而根於裡,陽中有陰也。
腔子內,其精者,為神、為氣、為性、為情;其粗者,為脂、為膜。所生者神,所運者氣。稟於天,有剛、柔、純、雜為性;觸於感,有喜、怒、哀、樂為情。醫者審其神氣,察其性情,不獨因病別方,仍須因人別病。故有同一病而不同一治者,非偶然也。至於脂膜,亦有分別。
人止言腔子臟腑有陰陽,不言脂膜有表裡。《內經》云:心主身之血脈,肝主身之筋膜。《類經》云:三焦其體,有脂膜在腔子之內。景岳以三焦指腔子,余更以脂膜分表裡。凡肥者為脂、為表,瘦者為膜、為里。近肉者為脂、為表,裹骨包脈者為膜、為里也。苟不明脂膜之理,則臟自為臟,腑自為腑,肉之為肉,骨之為骨。
骨肉臟腑不相連絡,則軀殼腔子豈不散乎?脂膜表裡既已辨晰,則因其深淺、厚薄,而治法之次第,可得而分矣。(《醫學階梯》)
膜者,非皮、非肉,與脂相附。五臟六腑,以此遮護。豕腹內版油貼處,即此物也。裹腸曰花油,貼腔子曰版油,皆脂之謂也。膜在脂外肉內,形如薄皮,內護腔子,如紙糊壁,在人身半表裡之間,與少陽為六經之半表半裡不同,故腔子上膜為疫邪所伏,疫邪從口鼻吸入,不能循經,又為後來真氣所逼,故遇脂膜,即以少休,因而潛伏膜原。邪入無所知覺,由乎此也。
白話文:
臟腑(附腔子、脂膜)
因為有經絡的存在,所以才會產生疾病。有人說經絡無形,不像五臟那樣可以明確地描述其長度、重量和容量等等。如果僅僅從經脈的起止點、穴位和主治病症等方面來論證其有形,那豈不是忽略了奇經八脈(衝、任、督等脈)也有起止點,也主治特定疾病?難道這些奇經八脈也有形體可見嗎?所以說,認為經絡有形的說法站不住腳,其謬誤不言而喻。(出自《醫旨緒餘》)
膽
膽是人體中正的器官,人的決斷力由此產生。《難經》記載:膽位於肝臟的短葉之間,重三兩三銖,長三寸,容納精汁三合,膽經氣多血少。華元化說:膽是人體中清淨之府,稱為「將軍」,主藏而不瀉。(出自李士材)
勇敢的人,氣血運行順暢,疾病就能止息;膽怯的人,氣血停滯,就會生病。《經書》說膽最宜與其他臟腑相通。凡是人所不畏懼的事物,都是如此。遇到大風不害怕,就不會被風寒所傷;遇到嚴寒酷暑不害怕,就不會被寒熱所侵襲;飽餐不是勉強自己,就不會有食物積滯的毛病。膽氣充足,邪氣就無法侵犯。所以說,十一臟的運作都取決於膽。(出自《醫參》)
肝
肝是人體的將軍之官,人的謀慮由此產生。肝位於膈膜之下,上連脊椎的第九節椎骨以下,肝經多血少氣。肝與筋相合,榮華於爪;主藏魂魄,開竅於目;其上部連通心肺,下部則無竅穴。《難經》記載:肝重二斤四兩,左三葉,右四葉,共七葉。(出自李士材)
附腔子、脂膜
經常參考《類經》,認為三焦指的是腔子。但腔子並不完全等同於三焦,而實際上包含了三焦。例如,藏於內部的器官是裡之裡,即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;外顯的功能是裡之表,即魂、魄、神、志、意。所以腔子內部還有表裡之分,腔子的陰陽之氣又怎能不加以區分呢?五臟所藏的魂、魄、神、志、意以及精、血等,運行於內而通於外,陰中有陽。六腑所藏的水穀、大小便、津液等,排出體外而根植於內,陽中有陰。
腔子內部,精微之物,化為神、氣、性情;粗糙之物,則為脂、為膜。神是精微之物所化生,氣是精微之物所運行。禀受於天,具有剛、柔、純、雜的特性;受外界影響,產生喜、怒、哀、樂的情緒。醫生診病時,要審察病人的神氣,觀察其性情,不僅要根據疾病開處方,還要根據個人的情況辨別疾病。所以,同樣的疾病,治療方法也會不一樣,這並非偶然。至於脂膜,也有其區別。
人們只說腔子臟腑有陰陽,而不說脂膜有表裡。《內經》說:心主一身之血脈,肝主一身之筋膜。《類經》說:三焦的形體,有脂膜存在於腔子內部。景岳將三焦指為腔子,我更進一步將脂膜分為表裡。凡是肥胖者,屬於脂,屬表;瘦弱者,屬於膜,屬裡。靠近肌肉的是脂,屬表;包裹骨骼和經絡的是膜,屬裡。如果不明白脂膜的道理,那麼臟就是臟,腑就是腑,肉就是肉,骨就是骨。
骨骼、肌肉、臟腑彼此不相連,那麼軀體和腔子豈不散亂了嗎?脂膜的表裡既已辨析清楚,那麼根據其深淺、厚薄,治療的順序就能區分開來了。(出自《醫學階梯》)
膜,它既不是皮膚,也不是肌肉,它附著在脂肪上。五臟六腑,都靠它來保護。豬肚子裡的板油貼著的地方,就是這種東西。包裹腸子的叫做花油,貼在腔子上的叫做板油,都是脂肪。膜位於脂肪外、肌肉內,形狀像薄膜,內部保護著腔子,就像紙糊的牆壁一樣,在人體半表半裡之間,與少陽經在六經中的半表半裡位置不同。所以,腔子上的膜容易成為疫邪潛伏的地方。疫邪從口鼻吸入,不能循經絡運行,又受到人體真氣的逼迫,所以遇到脂膜就暫時停滯,潛伏在膜的根部。邪氣侵入人體時,人沒有感覺,就是因為這個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