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四·傷寒析疑 (3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·傷寒析疑 (30)

1. 會通

衄家不可發汗,許叔微云:當用黃耆建中湯,奪汗動血者,加犀角;呂滄洲云:宜小建中湯加蔥豉。亡血家不可發汗,常云:當用小柴胡湯加芍藥;石頑曰:宜黃耆建中湯,誤汗振慄者,宜苓桂朮甘湯加當歸。咽中閉塞,不可發汗,龐安常云:當用甘草乾姜。孫兆云:宜黃耆建中湯加蔥、豉;誤汗吐血者,宜炙甘草湯;厥冷者,宜當歸四逆湯。

咳而失小便者,不可發汗,郭白雲云:當與甘草乾薑湯,或當歸四逆湯;石頑曰:未汗者,宜甘草乾薑湯加蔥、豉;誤汗厥冷者,宜當歸四逆湯;汗後小便反數者,宜茯苓甘草湯。諸脈得數動微弱者,不可發汗,郭云:當用小建中湯,王云:誤汗煩燥便難者,宜炙甘草湯。汗家重發汗,小便已陰疼者,常云:宜禹餘糧丸。

(《傷寒纘論》)

未持脈時,病人叉手自冒心,師因教試令咳,而不咳者,此必兩耳聾無聞也。所以然者,以重發汗,虛故如此。

陽虛耳聾,與少陽傳經耳聾迥別。亟宜固陽為要。叉手冒心,加之耳聾,陽虛極矣!嘗見汗後陽虛耳聾,諸醫施治,不出小柴胡加減,屢服愈甚,必須大劑參、附,庶可挽回。(《傷寒纘論》)

病脅下素有痞,連在臍旁,痛引少腹入陰筋者,此名臟結,死。臟結無陽證,不往來寒熱,其人反靜,舌上苔滑者,不可攻也。

臟結之所以不可攻者,從來置之不講,以為仲景未嘗明言,後人無從知之。不知仲景言之甚明,人第不參討耳。夫所謂不可攻者,乃垂戒之辭,正欲人詳審其攻之之次第也。試思臟已結矣,匪攻而結胡由開耶?前篇謂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,又謂下利嘔逆不可攻,又謂表解乃可攻痞,言之已悉。

於此特出一訣,謂臟結無陽證,不往來寒熱,其人反靜,則證不在六經之表裡,而在上下焦之兩途,欲知其候,但觀舌上有苔滑與否,有之則外感之陽熱,挾痞氣而反在下,素痞之陰寒,挾熱勢而反在上,此與里證已具,表證未除者,相去不遠,但其陰陽悖逆,格拒不入,證轉凶危耳。此而攻之,是速其痛引陰筋而死也!不攻則病不除,攻之則死。

所以以攻為戒。是則調其陰陽,使之相入,而苔滑既退,然後攻之,則熱邪外散,寒氣內消,其臟結將自愈矣。(喻嘉言)

此條仲師不出方,惟有急以純陽辛熱之劑,開其閉結而回絕陽於一線,亦起死回生之法也。閱原文全無一毫熱氣,不知方喻二注,謂熱在丹田,出於何書。思脅下、臍旁、少腹、陰筋俱為陰邪固冱之所,丹田四面受敵,何處容此熱氣著跡?姑存闕疑可耳。(魏荔彤)

下之後,復發汗,必振寒,脈微細。所以然者,內外俱虛故也。

誤汗亡陽,誤下亡陰,故內外俱虛。雖不出方,其用附子回陽,人參益陰,已有成法,不必贅也。(《傷寒纘論》)

白話文:

會通

流鼻血的人不可以發汗,許叔微說:應該用黃耆建中湯。如果發汗後導致血流更多,就要加犀角;呂滄洲說:應該用小建中湯加蔥豉。失血的人不可以發汗,常說:應該用小柴胡湯加芍藥;石頑說:應該用黃耆建中湯,如果發汗後出現發抖,就應該用苓桂朮甘湯加當歸。咽喉阻塞的人不可以發汗,龐安常說:應該用甘草乾薑湯。孫兆說:應該用黃耆建中湯加蔥、豉;如果發汗後吐血,就應該用炙甘草湯;如果出現手腳冰冷,就應該用當歸四逆湯。

咳嗽而且小便失禁的人不可以發汗,郭白雲說:應該用甘草乾薑湯,或者當歸四逆湯;石頑說:還沒發汗的,應該用甘草乾薑湯加蔥、豉;如果發汗後出現手腳冰冷,就應該用當歸四逆湯;如果發汗後小便次數反而增多,應該用茯苓甘草湯。各種脈象出現頻數、跳動微弱的人不可以發汗,郭說:應該用小建中湯,王說:如果發汗後出現煩躁、大便困難,應該用炙甘草湯。本來就容易出汗的人,如果再次發汗,並且小便時陰部疼痛,常說:應該用禹餘糧丸。

(《傷寒纘論》)

還沒把脈時,病人就用手按著胸口,醫師就讓他咳嗽看看,如果咳不出聲音,這一定是兩耳聽不見了。會這樣的原因是因為多次發汗,導致身體虛弱。

陽氣虛弱引起的耳聾,跟少陽經傳來的耳聾完全不同。必須要趕快固護陽氣才行。用手按著胸口,再加上耳聾,代表陽氣虛弱到極點!我曾經看過發汗後出現陽虛耳聾,很多醫生都用小柴胡湯加減來治療,吃了很多藥反而更嚴重,必須要用大量的人參、附子,才能把病情挽救回來。(《傷寒纘論》)

如果脅下本來就有痞塊,而且連到肚臍旁邊,疼痛牽引到小腹和陰部,這叫做臟結,會死亡。臟結沒有陽熱的症狀,不會忽冷忽熱,病人反而很安靜,舌苔濕滑,這種情況不可以攻下。

臟結為什麼不可以攻下,一直以來都沒有人講清楚,以為張仲景沒有明確說明,所以後人不知道。其實張仲景說得很明白,只是大家沒有仔細研究而已。所謂的“不可攻”,其實是一種警告,就是要大家詳細考慮攻下的順序。想想看,臟已經結住,如果不攻下,結塊怎麼會打開呢?前面說過,如果體表沒有解開就還不可以攻下,又說下痢嘔吐不可以攻下,又說體表解開才能攻下痞塊,已經講得很清楚了。

這裡特別說明一點,就是臟結沒有陽證,不會忽冷忽熱,病人反而很安靜,這種情況並不是在六經的表裡,而是在上焦和下焦這兩條路徑。要了解它的情況,只要看舌頭有沒有濕滑的苔。如果有,代表外感熱邪,挾帶痞氣反而跑到下焦;本來就有的痞塊的陰寒,挾帶熱勢反而跑到上焦。這跟裡證已經出現,表證還沒解除的情況很相似,只是陰陽不協調,互相排斥,導致病情更加危險。如果這時候攻下,會加速疼痛牽引到陰部,導致死亡!不攻下,病又不會好,攻下又會死。

所以才要以“攻”為戒。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調整陰陽,讓它們互相協調,等舌苔濕滑退去,然後再攻下,這樣熱邪會散到體外,寒氣會消散在體內,臟結自然就會好。(喻嘉言)

這一段張仲景沒有開藥方,只能用純陽辛熱的藥物,打開閉結的狀況,讓快要消失的陽氣恢復,這也是起死回生的方法。看原文沒有任何熱象,不知道方喻二人的註解,說熱在丹田,是從哪本書來的。想想看,脅下、肚臍旁邊、小腹、陰部,都是陰邪聚集的地方,丹田四面受敵,哪裡會有熱氣的跡象?暫且存疑。(魏荔彤)

下法之後,如果又發汗,一定會發冷,脈象變得微弱細小。會這樣的原因是因為內外都虛弱了。

錯誤發汗會導致陽氣散失,錯誤攻下會導致陰液耗損,所以內外都虛弱。雖然沒有開藥方,但是用附子來恢復陽氣,用人參來補充陰液,已經有固定的方法,不必多說了。(《傷寒纘論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