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四·傷寒析疑 (2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·傷寒析疑 (29)

1. 會通

大下之後,復發汗,小便不利者,亡津液故也。勿治之,得小便利,必自愈。○凡病若發汗、若吐、若下、若亡血、亡津液,陰陽自和者,必自愈。

發汗後,津液既亡,小便不利者,勿治之。是禁其勿利小便,非得其自愈之謂也。然以亡津液之人,勿生其津液,焉得小便利?欲小便利,治在益其津液也。其人亡血、亡津液,陰陽安能自和?欲其陰陽自和,必先調其陰陽之所自;陰自亡血,陽自亡津,益血生津,陰陽自和矣。要不益津液,小便必不得利;不益血生津,陰陽必不自和。

凡看仲景書,當於無方處索方,不治處求治,才知仲景無死方,仲景無死法。(柯韻伯)

太陽病,醫發汗,遂發熱惡寒;因復下之,心下痞,表裡俱虛,陰陽氣並竭,無陽則陰獨;復加燒針,因心煩,面色青黃,膚瞤者,難治。今色微黃,手足溫者,易愈。

曰難治,然主治者之婆心,終不恝然。言易愈,雖表裡俱虛,陰陽俱竭,仍當主治於回陽,急求復其正也。陰之竭不治而亦治,陽能生陰之義也。不出方者,當於治痞諸方升陽散陰者明其法,又何可一言以蔽之乎?(魏荔彤)

營氣微者加燒針,則血留不行,更發熱而躁煩也。

火為陽邪,必傷陰血,治此者當以救陰為主。(張路玉)

脈浮緊者,法當身疼痛,宜以汗解之。假令尺中脈遲者,不可發汗。何以知之?以營氣不足,血少故也。

將欲攻表,先須照顧裡虛。如裡氣不足者,或需待其自解,或人力之補助。(吳靈稚)

脈浮數者,法當汗出而愈。若下之,身重心悸者,不可發汗,當自汗出乃解。所以然者,尺中脈微,此裡虛;須表裡實,津液自和,便自汗出愈。

程注謂須用表和裡實之法治之,亦足匡補仲景之法。而未出方。愚謂建中、新加之屬,可以酌用。要在升陽透表,溫中和里而已。方、喻俱謂此證乃陰虛,則非愚所敢宗。(魏荔彤)

咽喉乾燥者,不可發汗。○淋家不可發汗,發汗則便血。○瘡家雖身疼痛,不可發汗,汗出則痙。○衄家不可發汗,汗出必額上陷,脈急緊,直視不能眴,不得眠。○亡血家不可發汗,發汗則寒慄而振。○汗家重發汗,必恍惚心亂,小便已陰疼。○咽中閉塞不可發汗,發汗則吐血,氣欲絕,手足厥冷,欲得蜷臥,不能自溫。

○咳而小便利,若失小便者,不可發汗,汗出則四肢厥冷。○諸脈得數動微弱者,不可發汗,發汗則大便難,腹中乾,胃燥而煩。

咽喉乾燥,不可發汗,常器之云:當與小柴胡湯;石頑曰:宜小建中湯。淋家不可發汗,發汗必便血,常云:當與豬苓湯;石頑曰:未汗者宜黃耆建中湯。瘡家不可發汗,王日休云:當用小建中湯加歸、耆;常云:誤汗成痙者,宜桂枝加葛根湯;石頑曰:漏風發痙者,宜桂枝加附子湯。

白話文:

大瀉之後,又用發汗的方法,如果出現小便不利的情況,那是因為身體的津液已經耗損了。這時候不要去治療它,等到小便能夠順利排出時,自然就會痊癒。一般來說,所有疾病,如果經過發汗、嘔吐、瀉下、失血、耗損津液等治療後,只要身體的陰陽能夠自行調和,自然就會痊癒。

發汗後,津液已經耗損,如果又出現小便不利的情況,這時候不要去治療它。這裡說的不要治療,並不是說禁止它小便,而是指不要用藥物去強迫它小便,等到它自己痊癒。然而,對於一個津液已經耗損的人,如果不去補充津液,怎麼可能會有小便呢?想要小便能夠順利排出,治療的重點應該放在補充津液。一個人如果失血、耗損津液,陰陽怎麼可能自行調和呢?想要陰陽調和,必須先調理陰陽失調的根本原因:如果是因為失血而導致陰虛,或是因為耗損津液而導致陽虛,就應該補血、生津,這樣陰陽自然就能夠調和。總之,如果不補充津液,小便一定無法順利排出;如果不補血生津,陰陽一定無法自行調和。

在讀張仲景的醫書時,應該在沒有寫出方劑的地方去尋找方劑,在說不用治療的地方去尋求治療的方法,才能明白張仲景的方劑和治療方法並不是死板的。

太陽病,如果醫生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反而導致發熱、怕冷,又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導致胸口痞悶,表裡都虛弱,陰陽之氣都耗盡,沒有陽氣就會變成陰盛,如果再用燒針的方法治療,就會因為心煩、臉色青黃、皮膚抽搐而難以治癒。如果現在臉色稍微發黃,手腳溫熱,就比較容易治癒。

說難治,是提醒醫生要盡心盡力,不要輕易放棄。說容易治癒,雖然表裡都虛弱,陰陽之氣都耗盡,仍然要以恢復陽氣為主要治療方向,要盡快恢復身體的正常狀態。陰氣耗盡即使不治療也會慢慢恢復,這就是陽氣能夠生陰的道理。沒有寫出具體方劑,應該在治療痞悶的方劑中,尋找能夠升陽散陰的方法,又怎麼能用一句話就概括了呢?

如果營氣虛弱,又用燒針的方法,就會導致血液停滯不行,更加發熱、煩躁。

火是陽邪,一定會損傷陰血,治療這種情況應該以滋養陰血為主。

脈象浮而緊,按照常理,身體應該疼痛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解除。如果尺脈脈象遲緩,就不能用發汗的方法。為什麼呢?因為營氣不足,血少的緣故。

在想要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表證之前,必須先考慮到裡虛的情況。如果裡氣不足,可能需要等待身體自己恢復,或者用人工的方法來幫助它。

脈象浮而數,按照常理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,等到汗出就能痊癒。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導致身體沉重、心悸,就不能再用發汗的方法了,應該等到自己出汗,才能痊癒。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尺脈脈象微弱,這表示裡面虛弱。必須要表裡都強壯,津液自然調和,才能自己出汗而痊癒。

程氏的註解說要用調和表裡,使裡氣充實的方法來治療,這也足以彌補張仲景的不足。但是他沒有寫出具體方劑。我認為可以用建中湯、新加湯之類的方劑來斟酌使用。重點在於升發陽氣,透達表邪,溫和中焦,調和裡氣。方氏和喻氏都認為這個病症是陰虛,這點我不敢苟同。

咽喉乾燥的人,不能用發汗的方法。患淋病的人不能用發汗的方法,發汗會導致便血。長瘡的人即使身體疼痛,也不能用發汗的方法,發汗會導致抽搐。流鼻血的人不能用發汗的方法,發汗必定會導致額頭凹陷,脈象急促而緊繃,眼睛直視而不能轉動,不能入睡。失血的人不能用發汗的方法,發汗會導致寒顫而顫抖。經常出汗的人再次用發汗的方法,一定會恍惚、心亂,小便時會陰部疼痛。咽喉閉塞的人不能用發汗的方法,發汗會導致吐血、呼吸困難,手腳冰冷,想要蜷縮著身體,無法自己感到溫暖。

咳嗽而小便順暢的人,如果失去小便功能,就不能用發汗的方法,發汗會導致四肢冰冷。各種脈象出現次數多、跳動微弱的人,不能用發汗的方法,發汗會導致大便困難,腹中乾燥,胃燥熱而煩躁。

咽喉乾燥的人,不能用發汗的方法,常氏認為應該用小柴胡湯;石氏認為應該用小建中湯。患淋病的人不能用發汗的方法,發汗必定會便血,常氏認為應該用豬苓湯;石氏認為,如果還沒發汗,可以用黃耆建中湯。長瘡的人不能用發汗的方法,王日休認為應該用小建中湯加當歸、黃耆;常氏認為,如果因為誤用發汗而導致抽搐,應該用桂枝加葛根湯;石氏認為,如果因為風邪而導致抽搐,應該用桂枝加附子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