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二·醫學溯源 (16)
卷二·醫學溯源 (16)
1. 辨脈
雖有煩熱諸證,慎用寒涼。若以虛數作熱數,無不敗矣。○一瘧疾有數脈。凡瘧作脈必緊數,瘧止脈必和緩,豈作即有火,而止則無火乎?且火在人身,無則無矣,有則無止時也;能作能止者,惟寒邪之進退耳。真火真熱則不然,此瘧之數,固不可盡以為熱。○一痢疾有數脈。
凡痢疾之作,多由寒濕內傷,久則脾腎俱虧,所以脈數。但兼弦、澀、細、弱者,總皆虛數,非熱數也。其有形證多火,年力強壯,脈見洪、滑、數、實者,方可以熱數論治。○一癰瘍有數脈。然癰瘍之發,有陰有陽,亦不得盡以脈數者為熱證。○一痘疹有數脈,以邪毒未達也。
此當以虛實分陰陽,亦不得以數為熱脈。○一症癖有數脈。以積滯不行,脈必見數。若積久成疳,陽明壅滯,而致口臭、牙疳、發熱等證者,乃宜清胃清火;如無火證,而脈見細數者,亦不得認以為熱。○一胎孕有數脈。以衝任氣阻,所以脈數,本非火也。此當以弱強分寒熱,不可因其脈數,而執以黃芩為聖藥。
○伏脈雖與沉、微、細、脫者相類,而實有不同也。蓋脈之伏者,以其本有如無,而一時隱蔽不見耳。此有胸腹痛劇而伏者,有氣逆於經,脈道不通而伏者,有偶因氣脫不相接續而伏者。然此必暴病、暴逆者乃有之,調其氣而脈自復矣。此外有積困延綿,脈本細微而漸至隱伏者,此殘燼將絕之兆,安得尚有所伏?常見庸工診此,無論久暫虛實,動稱伏脈,破氣導痰,猶然任意,此恐其就道稽遲,復行催牒耳。○脈大者為病進,大則邪氣勝,而病日甚也;脈緩者為病退,緩則胃氣至,而病將愈也。
此固其然也,然亦有宜大、不宜大者:如脈體本大,再加洪數,此病進也;如脈體本小,因服藥後漸見滑大有力者,此自陰轉陽,欲得汗解,乃為吉兆。(《景岳全書》)
久病無脈氣絕者死,暴病無脈氣鬱可治。傷寒痛風,痰積經閉,憂驚折傷,關格吐利,氣運不應,斯皆勿慮。(張路玉)
人但知洪數為實熱,而不知六脈俱洪數有力,則為實熱是也。若洪數只見與寸,則上熱、中虛、下寒矣。大而數者,陽越於外也;細而數者,陰竭於內也。皆屬虛證。(《馮氏錦囊》)
足脈
手脈難明,須察足脈。《經》曰:治病必求於本。本之為言,根也,源也。先天之本在腎,太谿一穴,在足內踝後五分,跟骨上動脈陷中,此足少陰所注,為俞之地也。後天之本在脾,衝陽一穴,在足趺上五寸,高骨間動脈,去陷谷二寸,此足陽明所過,為原之地也。診太谿以察腎氣之盛衰,診衝陽以審胃氣之有無。
兩脈既在,他脈可勿問也。婦人則又獨重太衝者,太衝應肝,在足指本節後二寸陷中。蓋肝者,東方木也,生物之始,婦人主血,肝為血海,此脈不衰,則生生之機,猶可望也。(《脈訣匯辨》)
白話文:
辨脈
即使出現煩熱等症狀,也要謹慎使用寒涼藥物。如果把虛弱的脈象誤認為熱盛的脈象,治療一定會失敗。瘧疾會出現數脈(脈搏快速)。瘧疾發作時脈象必定緊數(緊促而快速),瘧疾停止時脈象必定和緩,難道發作時就有火邪,停止時就沒有火邪嗎?而且火邪在人體內,沒有就沒有,有了也不會一直存在;能發作能停止的,只有寒邪的進退而已。真正的火邪、真熱則不然,所以瘧疾的快速脈象,不能都認為是熱證。痢疾也會出現數脈。
痢疾的發作,大多是由於寒濕內傷,時間久了脾腎都會虧損,所以脈象快速。但是如果脈象兼見弦、澀、細、弱,總歸是虛弱的脈象,不是熱盛的脈象。如果症狀明顯表現出火邪,而且病人年輕力壯,脈象洪大、滑利、快速、有力,才可以認為是熱盛的脈象而進行治療。癰瘍也會出現數脈。但是癰瘍的發生,有陰有陽,也不能都把脈象快速的情況當作熱證。痘疹也會出現數脈,這是因為邪毒尚未到達肌膚。
這應該根據虛實、陰陽來判斷,也不能單憑脈象快速就判斷為熱脈。症癖也會出現數脈。這是因為積滯不通,所以脈象必定快速。如果積滯很久形成疳疾,陽明經氣壅滯,而導致口臭、牙疳、發熱等症狀,就應該清胃清火;如果沒有火邪的症狀,而脈象只是細數,也不能認為是熱證。懷孕也會出現數脈。這是因為衝任二脈氣機阻滯,所以脈象快速,本質上不是火邪。這應該根據脈象的強弱來判斷寒熱,不能因為脈象快速,就執著地用黃芩作為主要的藥物。
伏脈雖然與沉、微、細、脫的脈象相似,但實際上有所不同。伏脈是指脈象本來就如同沒有似的,只是暫時隱蔽看不見而已。這其中有胸腹劇痛而脈象伏沒的,有氣逆於經絡,脈道不通而脈象伏沒的,還有偶爾因為氣血脫落不相連續而脈象伏沒的。但是這種情況必定是暴病、暴逆的病症才會出現,調和氣血,脈象自然會恢復。此外,還有積久成疾的病症,脈象本來就細微,逐漸變得隱伏,這是病情將要結束的徵兆,怎麼還能說是有伏脈呢?常見庸醫診斷這種情況,不論病程長短、虛實情況,都說是伏脈,然後就破氣導痰,任意施治,恐怕會使病情延誤,加重病情。脈象大者表示病情加重,脈象大則邪氣盛,病情日益嚴重;脈象緩者表示病情減輕,脈象緩則胃氣充足,病情將要痊癒。
這固然是事實,但是也有應該脈象大、不應該脈象大的情況:如果脈象本來就大,再加上洪數,這是病情加重;如果脈象本來就小,服用藥物後逐漸變得滑利、有力,這是由陰轉陽,將要出汗解表,是吉兆。(《景岳全書》)
久病無脈,氣絕者死亡;暴病無脈,氣鬱者可以治療。傷寒、痛風、痰積、經閉、憂慮驚恐、跌打損傷、關格不通、嘔吐泄瀉、氣機不順,這些情況都不要擔心。(張路玉)
人們只知道洪數的脈象是實熱,卻不知道六脈都洪數有力,才是實熱。如果洪數的脈象只見於寸關,那就是上熱、中虛、下寒。脈象大而數,是陽氣亢盛於外;脈象細而數,是陰氣衰竭於內。這些都屬於虛證。(《馮氏錦囊》)
足脈
手脈難以明確診斷,必須觀察足脈。《經》書上說:治療疾病一定要尋找根本。根本的意思,就是根源。先天之本在腎,太溪穴位於足內踝後五分,跟骨上動脈陷中,這是足少陰經循行的部位,是俞穴。後天之本在脾,衝陽穴位於足背最高處向上五寸,高骨間動脈,距陷谷穴二寸,這是足陽明經經過的部位,是原穴。診察太溪穴以觀察腎氣的盛衰,診察衝陽穴以觀察胃氣的有無。
這兩脈都診察了,其他脈象就可以不用問了。婦女則更要重視太衝穴,太衝穴屬肝,位於足大趾本節後二寸的凹陷處。因為肝屬木,是萬物生長的開始,婦女以血為本,肝藏血,這個脈象不衰弱,則生生之機,仍然可以期待。(《脈訣匯辨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