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·雜證匯參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·雜證匯參 (7)

1. 健忘

經義

帝曰:人之善忘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上氣不足,下氣有餘,腸胃實而心肺虛,虛則營衛留於下,久之,不以時上,故善忘。(《靈樞》)

哲言

人生氣稟不同,得氣之清,則心之知覺者靈;得氣之濁,則心之知覺者昏。心之靈者,無有限量,雖千百世已往之事,一過目則終身記之而不忘;心之昏者,雖無所傷,而目前之事,亦不能記矣。劉河間謂:水清明,火昏濁,故上善若水,下愚若火,此稟質使然。設稟清濁相混者,則不能耐事煩擾,煩擾則失其靈而健忘。

蓋血與氣,人之神也。《經》曰:靜則神藏,躁則消亡。靜乃水之體,躁乃火之用。故性靜則心存於中,動則心忘於外,動不已則忘不已,忘不已則存於中者幾希,故語後便忘,不俟終日。所以老人多忘,蓋由役役擾擾,紛紜交錯,氣血之陰,於斯將竭。求其清明,則曰寡欲,此善治乎火也。

白話文:

經義

皇帝問道: 人為什麼會容易忘記事情呢?是什麼氣導致的呢? 岐伯回答: 這是因為上氣不足,下氣有餘,腸胃飽滿而心肺虛弱。虛弱就會導致營氣和衛氣停留在下方,時間久了,不能及時上升,所以就會容易忘記。 (出自《靈樞》)

哲言

人生下來的氣稟不同,如果得到清氣,心臟的知覺就會靈敏;如果得到濁氣,心臟的知覺就會昏沉。心靈敏的人,記憶力沒有極限,即使是千百年前的事,只要看過一眼,就會終身記住,永不忘記;心昏沉的人,即使沒有受到任何傷害,也會記不住眼前的事情。

劉河間說過:水清澈透明,火則昏暗濁重,所以上善之人如同水般清明,下愚之人如同火般昏濁,這就是先天稟賦的差異。如果先天稟賦是清濁混雜的,就無法承受繁雜的事務,一遇到煩惱就會失去清明,變得健忘。

因為氣血是人體的神明。《經書》上說:靜則神明內藏,躁則神明消亡。靜是水的本質,躁是火的運用。所以性情安靜的人,心神會安住在內心,心神一動,就會被外物吸引而忘記內心的事情。如果持續不斷地被外物吸引,就會一直忘記,心神安住在內心的時間就很少,所以說話完就忘記,不需等到一天結束。因此,老人容易忘記,是因為他們一直忙碌操勞,思緒紛雜交錯,氣血的陰氣快要枯竭。想要保持心神清明,就要減少欲望,這就是善於控制火氣的道理。

苟不以此是務,而日以百憂感其心,萬事勞其形,惟恃刀圭之力,以求旦夕之功,是謂捨本逐末,徇外遺內也,豈根本之論哉!(《推求師意》)

人之記性,皆在腦中。小兒善忘者,腦未滿也。老人健忘者,腦漸空也。凡外見一形,必有一形留於腦中,人每記憶往事,必閉目上瞪而思索之,此即凝神於腦之意也。(《見聞錄》)

《內經》之論健忘,俱責之心腎不交。心不下交於腎,濁火亂其神明;腎不上交於心,精氣伏而不用。火居上則因而為痰,水居下則因而生躁,擾擾紜紜,昏而不定。故補腎而使之時上,養心而使之善下,則神氣清明,志意常治矣。(《醫宗必讀》)

白話文:

如果不能以正事為要務,卻整天因為各種憂愁傷心,勞累身體,只依靠醫藥的力量,企圖求得短期療效,這就是捨本逐末,只顧外在而忽略內在,怎麼能算是治本之道呢?

人的記憶都儲存在腦中。小孩容易忘事,是因為腦部尚未發育完全。老人容易忘事,是因為腦部逐漸衰退。當我們看到某個事物時,就會在腦中留下一個影像,當我們回憶往事時,就會閉上眼睛,向上看,思考著,這就是專注於腦力的意思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認為健忘都是因為心腎不交。心火無法下交腎水,就會導致濁火擾亂神志;腎氣無法上交心火,精氣就會停滯而無法運用。心火上浮,就會產生痰濕;腎水下沉,就會導致心煩躁動,思緒混亂,心神不定。所以要補腎,讓腎氣上達心臟,養心,讓心火下降,如此心神清明,意志堅定。

健忘者,為事有始無終,言談不知首尾。有因精神短少者,有因痰者,有因腎虛傷志者。《經》曰: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,喜忘其前言。丹溪曰:此證皆由憂思過度,所願不遂,損其心志,以致神舍不清,遇事多忘,病在心脾。凡思傷脾,故令轉盼遺忘,治以歸脾湯,調養心脾,神安意定,其證自除。(《馮氏錦囊》)

健忘治法:心氣不足,妄有見聞,心悸恍惚者,《千金》茯神湯。思慮過度,病在心脾者,歸脾湯。挾痰者加薑汁、竹瀝。精神短少者,人參養營湯送遠志丸。痰迷心竅者,導痰湯。上虛下熱者,天王補心丹。心火不降,腎水不升,神明不定而健忘者,六味丸加五味子、遠志。

白話文:

健忘的人做事常有頭無尾,說話也前言不搭後語。原因可能是精神不足,也可能是痰濕,或是腎虛傷了心志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腎氣旺盛而怒火不息就會傷了心志,容易忘記之前說過的話。丹溪翁說:健忘都是因為憂慮過度,心願無法達成,損傷了心志,導致神志不清,容易忘記事情,病根在心脾。因為思慮傷脾,所以才會心神恍惚、健忘,可以用歸脾湯調理心脾,讓精神安定,自然就能改善健忘。

治療健忘的方法:如果心氣不足,胡思亂想,心悸恍惚,可以用《千金方》的茯神湯。如果思慮過度,病在心脾,可以用歸脾湯。如果有痰濕,可以加薑汁和竹瀝。如果精神不足,可以用人參養營湯送遠志丸。如果痰迷心竅,可以用導痰湯。如果上虛下熱,可以用天王補心丹。如果心火不降,腎水不升,神志不定而健忘,可以用六味丸加五味子、遠志。

心氣不足,恍惚多忘者,四君子湯去白朮,加菖蒲、遠志、硃砂,蜜丸服。精神恍惚,少睡盜汗,怔忡健忘者,辰砂妙香散。瘀積善忘如狂者,代抵當丸。○因病健忘者,精血虧少,或為痰飲瘀血所致,可以藥治。若生平健忘,乃心竅大疏,豈藥石所能療乎?故凡開鑿混沌之方,悉行裁汰。

(張路玉)

白話文:

心氣不足,經常感到頭昏腦脹、健忘的人,可以服用四君子湯去掉白朮,再加上菖蒲、遠志、硃砂,製成蜜丸服用。精神恍惚、睡眠很少、盜汗、心悸健忘的人,可以服用辰砂妙香散。因瘀血積聚導致健忘、神志不清的人,可以服用代抵當丸。一般來說,因疾病引起的健忘,可能是由於精血虧損,或者痰飲瘀血所致,可以通過藥物治療。但如果天生就容易健忘,那是因為心竅開闊,藥物就無能為力了。因此,治療健忘的藥方都要慎重選擇,不能亂用。

2. 不寐(附欠)

經義

不得臥而息有音者,是陽明之逆也。足三陽者下行,今逆而上行,故息有音也。陽明者,胃脈也。胃者,六腑之海,其氣亦下行,陽明逆不得從其道,故不得臥也。下經曰:胃不和則臥不安,此之謂也。(《素問》)

帝曰:病不得臥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衛氣不得入於陰,常留於陽。留於陽則陽氣滿,陽氣滿則陽蹺盛;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,故目不瞑矣。○帝曰:老人之不夜瞑者,何氣使然?少壯之人不晝瞑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壯者之氣血盛,肌肉滑,氣道通,營衛之行不失其常,故晝精而夜瞑。

老者之氣血衰,肌肉枯,氣道澀,五臟之氣相搏,營氣衰少,衛氣內伐,故晝不精,夜不瞑。(《靈樞》)

白話文:

睡覺時發出聲音,是陽明氣逆的表現。足三陽經原本向下運行,現在逆行向上,所以呼吸有聲。陽明經是胃經,胃是六腑之海,氣也應該向下運行,陽明氣逆無法順其道,所以無法躺臥。經書中說:「胃不和則臥不安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

皇帝問:為什麼有的人生病了不能躺臥?岐伯回答:衛氣無法進入陰分,常留於陽分。留於陽分則陽氣充盈,陽氣充盈則陽蹺盛;無法進入陰分則陰氣虛弱,所以眼睛無法閉合。

皇帝又問:老年人為什麼晚上睡不著?年輕人為什麼白天睡不著?岐伯回答:年輕人氣血旺盛,肌肉光滑,氣道通暢,營衛運行正常,所以白天精神充沛,晚上能安然入睡。

老年人氣血衰弱,肌肉枯萎,氣道阻塞,五臟之氣相互沖撞,營氣衰少,衛氣反攻內體,所以白天沒有精神,晚上也睡不著。

哲言

不寐,夜常長寤也。陰虛清清不寐,痰擾神昏不寐。不瞑,夜目不閉也。衛氣不入於陰,則目不瞑;陽邪入於陰,煩躁不得瞑。不得臥,身不得僕也。水氣臥則喘,喘故不得臥。臥不安,反側不得安臥也。(《醫階辨證》)

不寐之故,大約有五:一曰氣虛,一曰陰虛,一曰痰滯,一曰水停,一曰胃不和。大端雖五,然虛實寒熱,互有不齊,神而明之,存乎其人耳。(《醫宗必讀》)

不寐雖病有不一,然惟知邪、正二字則盡之矣。蓋寐本乎陰,神其主也,神安則寐,不安則不寐。其所以不安者,一由邪氣之擾,一由營氣之不足耳。有邪者多實證,無邪者多虛證。凡如傷寒、傷風、瘧疾之不寐者,此言外邪深入之擾也。如痰、如火、如寒氣水氣、如飲食忿怒之不寐者,此皆內邪滯逆之擾也。

白話文:

失眠,指的是夜晚經常醒着。陰虛體質的人,身體虛弱,容易失眠;痰濕阻礙,神志昏沉,也會導致失眠。睜眼不眠,指的是夜晚眼睛閉不上。衛氣不能進入陰分,眼睛就會睜着;陽邪入侵陰分,就會煩躁不安,無法入睡。無法躺下,指的是身體無法平躺。水氣上泛,躺下就會喘不過氣,因此無法平躺。睡不安穩,指的是翻來覆去,無法安然入睡。

失眠的原因,大致上可以歸納為五種:一為氣虛,二為陰虛,三為痰滯,四為水停,五為胃不和。雖然原因看似只有五種,但虛實寒熱,卻互不相同,要細心觀察,才能對症下藥。

失眠雖然病因各不相同,但只要明白邪正兩個字,就能概括所有病因。睡眠源於陰分,神志為其主宰,神志安寧就能入睡,不安寧就會失眠。導致不安寧的原因,一是邪氣的擾亂,一是營氣不足。有邪氣者多為實證,無邪氣者多為虛證。例如傷寒、傷風、瘧疾導致的失眠,就是外邪深入身體的擾亂。像痰濕、火熱、寒氣水氣、飲食忿怒引起的失眠,就是內邪停滯逆行的擾亂。

此外則凡思慮勞倦,驚恐憂疑,及別無所累而常多不寐者,總屬真陰精血之不足,陰陽不交,而神有不安其室耳。知此二者,則知所以治矣。○飲濃茶則不寐,心有事亦不寐,以心氣之被伐也。蓋心藏神,為陽氣之宅也,衛主氣,司陽氣之化也。凡衛氣入陰則靜,靜則寐,正以陽有所歸,故神安而寐也。

而濃茶以陰寒之性,大制元陽,陽為陰抑,則神索不安,是以不寐也。又心為事擾則神動,神動則不靜,是以不寐也。故欲求寐者,當養陰中之陽,及去靜中之動,則得之矣。(張景岳)

衛氣行陽則寤,行陰則寐,故寐屬陰而寤屬陽也。不寐由陰氣之虛,不寤由陽氣之困,故不寐當養陰,而不寤當養陽也。若年高之人,晝反多臥,而夜反不寐者,此其陰陽反背,營衛之行,失其常度,不可治也。(沈朗仲)

白話文:

除了上述原因,凡是思慮過度、勞累疲倦、驚恐憂慮、或者沒有其他困擾卻經常失眠的人,都屬於真陰精血不足,陰陽失衡,導致精神不安定。明白這兩個原因,就能知道如何治療。喝濃茶會導致失眠,心中有事情也會導致失眠,都是因為心氣被損害。因為心藏神,是陽氣的住所,負責守護氣,管理陽氣的變化。當衛氣進入陰分時就會靜止,靜止則能入睡,這是因為陽氣有歸處,所以精神安定而能入睡。

濃茶性屬陰寒,會大幅抑制元陽,陽氣被陰氣壓制,就會導致精神不安,所以就會失眠。此外,心中被事情煩擾,就會導致精神活動,精神活動就會不安定,所以也會失眠。想要入睡,就應該滋養陰中之陽,去除靜中之動,就能入睡。(張景岳)

衛氣行於陽分則清醒,行於陰分則入睡,所以睡眠屬陰,清醒屬陽。失眠是由於陰氣虛弱,不能清醒是由於陽氣衰敗,所以失眠要滋養陰氣,不能清醒要滋養陽氣。如果年老的人,白天反而嗜睡,晚上反而失眠,這是因為陰陽逆轉,營衛運行失常,無法治療。(沈朗仲)

《內經》概言衛氣不得入於陰而不得臥,尚未能盡其心腎神交入陰之至理也。蓋心主血而藏神,若元陰不足,則不能生血,血少則神無所倚矣。夫人之神,寤則棲心,寐則歸腎,故寐者,心神歸於腎舍也。心虛則神不能歸舍於腎,故不能成寐;腎虛則不能藏納心神於舍,故寐而不能沉,並不能久。是以壯年腎陰強盛,則睡熟而長;老年陰氣衰弱,則睡微而短。

且有形之陰水既虧,則無形之相火流灼,以致神魂散越,睡臥不安。故不寐、健忘兩證,雖似心病,實由於腎虛也。(《馮氏錦囊》)

熱氣伏於裡,則喜睡;熱氣浮於上,煩擾陽氣,故不得眠。亦有心火不降而不眠者,此即陽不交於陰耳。(成無己)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大體上說,衛氣無法進入陰分,就無法安穩睡覺,還沒有完全明白心腎神交進入陰分的至理。因為心主血而藏神,如果元陰不足,就無法生血,血少神就無所依附。人體的神,醒著時依附在心,睡著時就回到腎,所以睡覺時,心神就歸於腎的居所。心虛則神無法歸宿於腎,所以無法入睡;腎虛則無法收納心神於其居所,所以睡著也不能沉穩,也無法持續很久。因此壯年腎陰旺盛,就能睡得很熟而且睡很久;老年陰氣衰弱,就只能淺睡而且睡不久。

而且有形的陰水虧損,就導致無形的相火流動灼燒,進而導致神魂散失,睡覺不安穩。所以失眠、健忘這兩種病症,雖然看似是心病,其實是源於腎虛。

熱氣積聚在內,就會想睡;熱氣浮在上面,擾亂陽氣,就會睡不著。也有一些人因為心火不降而失眠,這就是陽氣無法交合於陰氣。

人臥則血歸於肝,氣歸於腎。腎開竅於耳,故寐而能聞。肝在味為酸,故寤多口酸。然其所以歸腎、歸肝者,皆胃為之傳送,故胃不和則臥不安。膽熱則肝不受血,心腎不交則腎不納氣,不寐之病所由起也。○腎虛則氣趨於腎,故但欲寐為腎病。肝虛則血戀於肝,故嗜臥為肝病。(《醫參》)

補編

不寐一證,責在營衛之偏勝,陰陽之離合。醫家於衛氣不得入陰之旨而細心體會之,則治內虛不寐,何難之有?夫衛氣晝行於陽二十五度而主寤,夜行於陰二十五度而主寐。平人夜臥之時,呵欠先之者,以陽引而升,陰引而降,陰陽升降,然後漸入睡鄉。

白話文:

人睡覺時,血液會流回肝臟,氣息會歸於腎臟。腎臟與耳朵相通,所以睡著了還能聽到聲音。肝臟與酸味相關,因此醒著時常感到口酸。然而,血液和氣息之所以能回到腎臟和肝臟,都是因為胃的運送作用,所以胃不好就睡不好。膽熱會導致肝臟無法接收血液,心腎不交則腎臟無法吸收氣息,這些都是失眠的原因。如果腎虛,氣息就會往腎臟聚集,因此只想睡覺是腎臟疾病的表現。如果肝虛,血液就會停留在肝臟,因此嗜睡是肝臟疾病的表現。

失眠這個症狀,是由於營衛失調、陰陽分離導致的。醫生們應該仔細體會「衛氣無法進入陰分」的道理,這樣治療內虛引起的失眠就不再困難了。衛氣白天在陽分運行,負責人清醒,晚上在陰分運行,負責人睡眠。普通人睡覺前打哈欠,是因為陽氣上升,陰氣下降,陰陽升降交替,才會逐漸進入夢鄉。

若肝腎陰虧,陽浮於上,營衛不交,神明之地擾亂不安,萬慮紛紜,卻之不去,由是上者顴赤,中則脘脹,下則便數,坐以待旦,欲求其目瞑也得乎?又常見初睡之時,忽然跳躍,似驚而醒,醫以為心虛膽怯,孰知不然。何也?緣陽升陰降,陰陽交合,有造化自然之妙。奈營弱衛強,初入之時,契合淺而脫離快,升者復升,降者復降,形體之間,自不覺如有所墜而復寤矣。明乎此,則治陰虛不寐者,必須壯水之主,以鎮陽光。

蓋水壯則火熄,心靜則神藏,乙癸同源,而藏魂之臟,亦無相火妄動之患。倘其人本體陽虛,虛陽浮越而不寐者,又宜歸脾、八味,陰陽相濟,益火之原。蓋陽生則陰長,逆治則火藏而心神自安其位耳。至於外感時疫而不寐者,乃邪氣之耗擾;內傷停滯而不寐者,乃胃中之乖戾。

白話文:

如果肝腎陰虛,陽氣浮在上面,營氣和衛氣不能交合,神明居住的地方混亂不安,思緒紛亂,揮之不去,因此臉頰泛紅,腹部脹滿,大便次數頻繁,坐著等待天亮,想要閉上眼睛休息都做不到。又經常在剛睡著的時候,突然跳起來,像被驚嚇而醒來,醫生認為是心虛膽怯,其實並非如此。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陽氣上升,陰氣下降,陰陽交合,有著造化的奇妙力量。可是營氣虛弱,衛氣強盛,剛睡著的時候,陰陽交合得淺,很快便分離,上升的繼續上升,下降的繼續下降,身體之間,自己沒有意識到好像有所墜落而醒來。明白這點,治療陰虛失眠,就必須增強腎水的主宰作用,以鎮壓陽氣。

因為水氣壯盛,火氣就會熄滅,心神安寧,神明就會安藏,腎水和心血同源,藏魂的臟腑,也就沒有心火妄動的毛病。假如這個人本身陽氣虛弱,虛陽浮動而失眠,就應該服用歸脾湯、八味丸,陰陽互相補充,滋養火氣的根本。因為陽氣生長,陰氣就會滋長,反過來治療,火氣就會安藏,心神自然安居於它應該在的地方。至於外感時疫而失眠,是邪氣的騷擾;內傷停滯而失眠,是胃中不和造成的。

更有喘咳不休,諸痛不止,瘧痢不愈而不寐者,無非本證之累及,但治其受困之由,而無有不酣睡者矣。雖然,治外因者易,治內因者難。先君子於陰不維陽不寐一證,專用純甘之味,加入犀角、羚羊、龜版、虎睛、琥珀、龍齒、珍珠,以物之靈而引人之靈,兩相感召,神有憑依,誠法中之善者也。

彼逍遙散之舒肝,補心丹之安神,溫膽湯之化痰,未為不善,是在用之者為何如耳!(汪蘊谷)

白話文:

更有許多人因氣喘咳嗽不停、各種疼痛難忍、瘧疾痢疾久治不愈,導致無法入睡。這些都是疾病本身的症狀累積造成的,只要針對其受困的根本原因治療,就沒有人不能安然入睡。

雖然治療外在病因比較容易,但治療內在病因就比較困難。先賢對陰氣不足、陽氣不能安穩而導致失眠這一症狀,專用純粹甘甜的藥物,加入犀角、羚羊角、龜板、虎睛石、琥珀、龍齒、珍珠,利用這些藥物的靈性引導人體的靈性,互相感應,讓神魂有所依靠,這才是醫術中真正的精華所在。

那些逍遙散的舒肝、補心丹的安神、溫膽湯的化痰,功效也不錯,關鍵在於用藥者如何應用,才是關鍵啊! (汪蘊谷)

不寐故非一種,總是陽不交陰所致。若因外邪而不寐者,如傷寒、瘧疾等證暴發,營衛窒塞,升降失常,愁楚呻吟,日夜難安,當速去其邪,攘外即所以安內也。若因里病而不寐者,或焦煩過度而離宮內燃,從補心丹及棗仁湯法。或憂勞憤鬱而耗損心脾,宗養心湯及歸脾湯法。

或精不凝神而龍雷震盪,當壯水之主,合靜以制動法。或肝血無藏而魂搖神漾,有咸補甘緩法。胃病則陽蹺穴滿,有半夏秫米湯。膽熱則口苦心煩,有溫膽湯及桑葉、丹皮、山梔輕清少陽法。營氣傷極,人參、人乳並行。陽浮不攝,七味、八味可選。余如因驚宜鎮,因怒宜疏。

白話文:

失眠的原因有很多,但歸根究底都是陰陽失調造成的。如果失眠是外邪入侵引起的,例如傷寒、瘧疾等疾病發作,導致氣血運行受阻,精神不安,應該要趕快驅除外邪,攘外才能安內。若是內在疾病導致失眠,例如心火旺盛,可以服用補心丹或棗仁湯。如果因憂愁勞累而損傷心脾,可以服用養心湯或歸脾湯。

如果因精神不寧而導致失眠,可以滋陰補腎,使心神安寧。肝血不足導致失眠,可以服用滋補肝血的藥物。胃病導致失眠,可以用半夏秫米湯。膽熱導致失眠,可以用溫膽湯以及桑葉、丹皮、山梔等清熱藥物。如果氣血虧虛,可以服用人參或人乳。陽氣浮越導致失眠,可以服用七味、八味丸等藥物。其他原因導致的失眠,也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,例如驚嚇導致的失眠要鎮定心神,憤怒導致的失眠要疏解鬱結。

飲食、痰火為實,新產、病後為虛。(《臨證指南》)

不寐有由真陰虧損,孤陽漂浮者,此水虧火旺,火主乎動,氣不得安。蓋肺為上竅,居陽分至高,腎為下竅,居陰分最下。肺主氣,腎藏氣,旦則上浮於肺而動,夜則下入於腎而靜。仙家所謂子藏母胎,母隱子宮,水中金也。若水虧火旺,肺金畏火,不納腎水,陰陽俱動,故不寐。

治宜六味丸加知、柏之類。有由胃不和者,蓋胃氣本下行,而寐亦從陰而主下,今胃氣上逆,則壅於肺而息有音,不得從其陰降之道,故亦不寐。藥宜橘紅、甘草、石斛、茯苓、半夏、神麯之類。(沈金鰲)

白話文:

飲食過度、體內火氣旺盛屬於實證,生產後、疾病恢復期則屬於虛證。失眠的原因之一是腎陰虧損,陽氣無所依附而漂浮不定,導致水不足而火氣旺盛,火氣主導運動,使人無法安穩入睡。因為肺在上,屬於陽氣最旺盛的地方,腎在下,屬於陰氣最深沉的地方,肺主氣,腎藏氣,白天氣上浮於肺而活動,夜晚則下沉於腎而安靜。就像道家所說,兒子藏在母親腹中,母親隱藏在子宮裡,水中的金子一樣。如果水虧火旺,肺金害怕火,不吸納腎水,陰陽都處於活動狀態,就會導致失眠。治療方法是用六味丸加知母、柏子仁等藥材。失眠也可能由胃氣不和引起,因為胃氣本應該向下運行,而睡眠也是陰氣主導的向下狀態,如果胃氣上逆,就會阻塞肺部,呼吸有聲,無法遵循陰氣下降的規律,也會導致失眠。治療方法是用橘紅、甘草、石斛、茯苓、半夏、神麴等藥材。

婦人肥盛,多郁不得眠者,從鬱結痰火治。大抵膽氣宜靜,濁氣痰火擾之則不眠,宜用溫膽湯、豬膽汁、炒半夏曲,加柴胡、棗仁,立效。○平人不得臥,多起於勞心思慮,喜怒驚恐。舉世用補心安神藥鮮效。曷知五志不伸,往往生痰聚飲,飲聚於膽,則膽寒肝熱,故魂不歸肝而不得臥。《內經》用半夏湯滌其痰飲,陰陽通,其臥立至。(張路玉)

凡病後、產後不得眠者,此皆血氣虧虛,心脾二臟不足。雖有痰火,不可過攻,當以補養為君,而略佐清痰火之藥。其有不因病後而不寐者,雖屬痰火有餘,而處治亦必佐以養血補虛之藥,方為妥當。(徐東皋)

白話文:

婦女肥胖,經常鬱悶失眠,要從鬱結痰火治療。一般來說,膽氣應該平靜,濁氣痰火擾亂它就會失眠,因此要使用溫膽湯、豬膽汁、炒半夏曲,再加入柴胡、棗仁,效果很快。平常人睡不着觉,大多是因為勞心費神,喜怒驚恐導致。市面上很多補心安神的藥物效果都不好。其實,五志不舒暢,容易生痰積飲,飲積聚在膽囊,就會導致膽寒肝熱,因此神魂不能歸於肝臟而睡不着觉。《內經》使用半夏湯來去除痰飲,陰陽調和,就能正常入睡。

凡是病後、產後失眠的人,都是因為氣血虧虛,心脾二臟不足。雖然有痰火,但不可過度攻伐,應該以補養為主要方法,稍微輔助清熱化痰的藥物。有些人不是因為病後失眠,而是本身痰火過盛,但治療時也要輔以養血補虛的藥物,才是妥當的做法。

凡治病者,服藥即得寐,此得效之徵也。正以邪居神室,臥必不安,若藥已對證,則一匕入咽,群邪頓退,盜賊甫去,民即得安。此其治亂之機,判於頃刻,藥之效否,即此可知。其有誤治妄投者,反以從亂,反以助虐,必致煩惱懊憹,更增不快。知者見幾,當以此預知矣。(張景岳)

選案

一人患陰虛火旺,徹夜不眠者兩月,食廢形削。方用人參、棗仁、茯神、遠志、生地、當歸、五味子、麥冬,佐以琥珀、辰砂、金銀器,百劑而瘳。此證心經雖有火,幸未灼肺,多服補陰收斂之劑,水火自然升降矣。(繆仲淳)

白話文:

治療疾病時,服藥後就能入睡,這是藥物有效的徵兆。因為邪氣入侵神室,患者必然無法安眠,如果藥物對症,只要一匙藥入喉,邪氣便會立刻退散,就像賊人被趕走,百姓便能安居一樣。這就是治療的關鍵,在片刻之間就能見分曉,藥效如何,由此便可知曉。如果誤治亂投藥物,反而會助長邪氣,導致患者更加煩惱痛苦,病情更為惡化。明智的人應該以此預知未來。

有一位患者陰虛火旺,兩個月來徹夜不眠,食慾不振,形體消瘦。醫生開了人參、棗仁、茯神、遠志、生地、當歸、五味子、麥冬,並輔以琥珀、辰砂、金銀器,服用了一百劑後痊癒。患者的心經雖然有火,幸好沒有燒灼到肺部,服用大量的滋陰收斂藥物,水火自然就會升降平衡了。

宛平王中堂,患一奇證,每寐即夢持重搬運,甚覺困乏而醒,睡去,其夢如故,一夜數十次。醫用參、歸、棗仁、茯神、遠志養血安神之藥,愈服愈甚。診脈兩寸洪大有力,兩關洪大兼弦,兩尺洪弦無力,知為藥誤。蓋寐者,心神藏納於腎,乃水火既濟之時。心猶人也,腎猶舍也,今心陰不足,腎火獨亢,乃遂上炎之性,而失下交之象矣。

蓋心中之水,真水也;腎中之火,真火也。水火互藏其根,故心能下交,腎能上攝。今心腎已成不交之象,復補其心陽,愈增其上炎之勢,焉能使陽會於陰,元神凝聚於內乎?乃以重劑八味湯,加牛膝、五味子,用燈心、蓮子作引,數服而愈。(馮楚瞻)

白話文:

宛平王中堂,罹患一種奇特的病症,每次入睡便夢到搬運重物,感到非常疲憊而醒來,再次入睡,夢境依舊,整晚反覆數十次。醫生使用人參、當歸、酸棗仁、茯苓、遠志等補血安神藥物,然而病情卻愈加嚴重。

診脈時,寸關尺三部脈象皆洪大,其中寸關洪大且弦,尺部洪弦无力,由此可知是藥物誤用。睡眠時,心神藏納於腎,是水火交融之時。比喻來說,心如同人,腎如同房屋,如今心陰不足,腎火獨亢,於是陽氣上炎,失去了陰陽交合的狀態。

因為心臟中的水是真水,腎臟中的火是真火,水火互相依存,所以心臟能下降與腎臟交合,腎臟能上升攝納心臟之氣。現在心腎已經形成不交的狀態,再補益心陽,反而會增加陽氣上炎的趨勢,怎麼能使陽氣歸於陰氣,元神凝聚於內呢?因此,我用重劑的八味湯,加入牛膝、五味子,並以燈心、蓮子引導藥力,服用數次後痊癒。(馮楚瞻)

一婦不眠兩月,眩暈脅痛,咳嗽嘔吐。醫謂氣血兩虛,服補藥不效。診左關脈弦數有力,右關弦滑而濡。斷為肝火上逆,脾有濕痰。蓋脾為心之子,脾有邪則心不能捨於脾,謂之母不捨子,故不眠。脾中有痰,故作暈亦作嘔;肝火上逆,故作咳作嘔亦作暈。方用半夏、陳皮、蒼朮、煨姜,燥脾中之濕痰;黃連、香附、竹茹、白芍,平上逆之肝氣。

吐痰碗許而愈。(吳天士)

白話文:

一位婦女失眠已經兩個月,伴隨頭暈、脅肋疼痛、咳嗽和嘔吐。醫生診斷她氣血兩虛,但服用補藥無效。診脈時,發現左側關脈弦數有力,右側關脈弦滑而濡弱。醫生判斷是肝火上逆,脾胃積有濕痰。

因為脾臟是心的“孩子”,脾胃有邪氣,心臟就無法將精氣下輸給脾臟,如同母親不捨棄孩子,所以導致失眠。脾胃中有痰,所以會頭暈也會嘔吐;肝火上逆,所以會咳嗽、嘔吐也會頭暈。

醫生開了半夏、陳皮、蒼朮、煨姜,用以燥濕化痰,去除脾胃中的濕痰;黃連、香附、竹茹、白芍,用以平息肝火上逆之氣。

婦人吐出碗許痰液後,病症痊癒。(出自吳天士醫案)

四明董生,病患神志不安,每臥覺身在床而神魂離體,驚悸無寐。醫作心病治,不效。予診之曰:此肝病也。肝虛,邪氣襲之。肝藏魂者也,遊魂為變。平人肝不受邪,臥則魂歸於肝,神安而得寐。今肝有邪,魂不得歸,是以飛揚若離體也。董生欣然曰:前此未之聞,雖未服藥,已覺沉疴去體矣,願求良治。

處方用珠母為君,龍齒佐之,珠母入肝,龍齒與肝相類。龍齒、虎睛,人以為鎮心之用,殊不知龍齒安魂,虎晴定魄,各從其類也。蓋東方蒼龍,木也,屬肝而藏魂;西方白虎,金也,屬肺而藏魄。龍能變化,故魂遊而不定;虎能專靜,故魄止而有守。治魄不守者宜虎睛,治魂飛揚者宜龍齒。

白話文:

四明縣的董先生,身體抱恙,精神恍惚不安,每當躺下睡覺時,感覺身體躺在床上,但魂魄卻離開了身體,驚恐不安,無法入睡。醫生診斷為心病,並加以治療,卻無效。我診斷後說道:「這是肝病。肝臟虛弱,邪氣入侵。肝臟藏魂,魂魄遊走不定便會產生變化。正常人肝臟不受邪氣侵襲,睡覺時魂魄會歸於肝臟,精神安穩,自然能入睡。現在肝臟有邪氣,魂魄無法歸位,所以才會飄浮不定,好像離開了身體。」董先生聽後欣喜地說:「以前從未聽過這種說法,雖然還沒吃藥,但已經感覺到沉重的病症離體了,請您為我開個良藥。」

我開了藥方,以珍珠母為主要藥材,龍齒輔佐。珍珠母入肝,龍齒與肝臟特性相似。龍齒、虎睛,人們都認為是鎮心的藥物,殊不知龍齒安魂,虎睛定魄,各自對應不同的臟腑。這是因為東方蒼龍屬木,與肝臟相應,藏魂;西方白虎屬金,與肺臟相應,藏魄。龍能變化,所以魂魄遊走不定;虎能專注安靜,所以魄氣安定守住身體。治療魄氣不守者,應以虎睛;治療魂魄飛揚者,應以龍齒。

服藥一月而痊。(《赤水玄珠》)

有人臥則覺身外有身。蓋人臥則魂歸於肝,此由肝虛邪襲,魂不歸舍,名曰離魂。用人參、龍齒、茯神各一錢,煎湯,調硃砂末一錢,睡時服。三夜後,真者氣爽,假者化矣。(《同壽錄》)

附欠

腎為欠。○胃足陽明之脈,是動則病振寒,善數伸欠。○二陽一陰發病,主驚駭,善噫善欠。○瘧之始作也,善伸數欠。(《素問》)

帝曰:人之欠者,何氣使焉?岐伯曰:衛氣晝日行於陽,夜半則行於陰。陰者主夜,夜主臥。陽者主上,陰者主下,故陰氣積於下,陽氣未盡,陽引而上,陰引而下,陰陽相引,故數欠。(《靈樞》)

白話文:

服用藥物一個月後便痊癒了。

有些人睡覺時感覺身體之外還有另一個身體。這是因為人睡覺時,魂魄會回到肝臟,而肝臟虛弱,邪氣入侵,導致魂魄無法歸位,稱為「離魂」。可以用人參、龍齒、茯神各一錢,煎湯後加入硃砂末一錢,睡前服用。三夜之後,真正的魂魄就會感到精神爽快,假的魂魄就會消失。

打哈欠是腎氣不足的表現。胃經是陽明經脈,陽明經脈活動就會導致身體發抖寒冷,容易打哈欠。兩陽一陰經脈發病時,會容易驚嚇、打嗝和打哈欠。瘧疾發病初期,也會經常打哈欠。

皇帝問道:人為什麼會打哈欠呢?岐伯回答道:衛氣在白天運行於陽經,半夜則運行於陰經。陰氣主導夜晚,夜晚主導睡眠。陽氣主導上半身,陰氣主導下半身,因此陰氣積聚在下半身,陽氣尚未完全消散,陽氣向上拉引,陰氣向下拉引,陰陽相互牽引,就會經常打哈欠。

腎病,面黑,善恐數欠。(《難經》)

夫中寒家善欠。(《金匱》)

氣乏,故欠伸引之。(《醫學入門》)

《內經》雖以欠隸諸陽明,然必由少陰經氣下郁,不能上走陽明,胃氣因之不舒,而頻呼數欠,以泄其氣,舒其經。若少陰氣不下郁,胃氣雖泄,則但呵而不欠也。(張路玉)

陽引而上,陰引而下,寤後之欠然也。若將臥之欠,則必陰引而上,陽引而下矣。何也?肝上而腎居下也。(《醫參》)

白話文:

腎臟有病的人,臉色會發黑,容易恐懼和打哈欠。體內寒氣重的人容易打哈欠。氣力不足時,會打哈欠伸懶腰。雖然《內經》將打哈欠歸屬於陽明經,但其實是由於少陰經氣鬱結向下,無法上升到陽明經,導致胃氣不舒,因此頻頻打哈欠,以舒解氣鬱和經絡。若少陰經氣沒有鬱結,就算胃氣不舒,也只會嘆氣,不會打哈欠。陽氣向上引導,陰氣向下引導,這就是睡醒後打哈欠的原因。如果睡前打哈欠,就代表陰氣向上引導,陽氣向下引導。這是因為肝臟在上,腎臟在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