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四·幼科集要 (16)
卷十四·幼科集要 (16)
1. 胎證
換肌消毒散,生地黃、當歸、川芎、皂角刺、赤芍藥、連翹、甘草、白芷、苦參、白蘚皮、防風、金銀花、土茯苓。引用燈心,水煎服。
清涼膏,石灰四兩(未經水濕成塊者)。用水泡之,沒指半許,露一宿,面上有浮起如雲片者,輕輕取之,微帶清水,視其多寡,對小磨香油亦如之,以順攪成膏為度。用雞翎擦之,自愈。
鵝黃散,黃柏、石膏各等分。共研為細末撲之。濕則干撲,干則用豬膽調擦。
當歸飲,當歸、生地黃、白芍、川芎、白蘚皮、甘草、人參、黃耆、何首烏、白蒺藜,水煎服。
犀角解毒飲,犀角、黃連、防風、荊芥、生甘草、生地黃、赤芍、連翹、牛蒡子、金銀花。引用燈心,水煎服。
藍葉散,藍葉五錢,黃芩、大黃、柴胡、犀角屑、梔子各二錢,升麻、石膏、生甘草各一錢。上為粗末,每一錢,水一小盞,煎五分,去滓,兌竹瀝一酒杯,煎三、兩沸,放溫,量兒大小用之。氣怯弱者,可去大黃。
砭血法,治丹毒。口吮毒血,各聚一處。用細瓷器擊碎,取鋒芒者,將箸頭劈開夾住,用線縛定。兩指輕撮箸梢,令瓷芒對聚血處。再用箸一根,頻擊,刺出毒血。砭後,毒甚者,以神功散敷之;毒輕者,不可用,恐皮膚既破,草烏能作痛也。如患在頭者,不用砭法,只宜臥針,倒挑患處,出毒血則愈。
白話文:
胎證
換肌消毒散:用生地黃、當歸、川芎、皂角刺、赤芍藥、連翹、甘草、白芷、苦參、白蘚皮、防風、金銀花、土茯苓這些藥材。加入燈心草一起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清涼膏:取四兩未受潮結塊的石灰,用水浸泡,水量約蓋過石灰半個指節。靜置一夜後,石灰表面會浮起像雲片一樣的物質,輕輕將其取出,略帶一些清水。觀察這些浮起物的多寡,再取相同份量的小磨香油,將兩者順時針攪拌均勻成膏狀即可。用雞毛輕輕塗抹患處,即可痊癒。
鵝黃散:將黃柏和石膏等份磨成細末,直接撲在患處。如果患處潮濕就用乾粉撲,如果乾燥則用豬膽汁調勻後塗抹。
當歸飲:用當歸、生地黃、白芍、川芎、白蘚皮、甘草、人參、黃耆、何首烏、白蒺藜這些藥材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犀角解毒飲:用犀角、黃連、防風、荊芥、生甘草、生地黃、赤芍、連翹、牛蒡子、金銀花這些藥材。加入燈心草一起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藍葉散:用藍葉五錢,黃芩、大黃、柴胡、犀角屑、梔子各二錢,升麻、石膏、生甘草各一錢。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,每次取一錢,加入一小杯水煎煮五分鐘後,濾掉藥渣,加入竹瀝一小杯,再煎煮數次後放溫,根據孩童大小調整用量。如果體質虛弱者,可以去掉大黃。
砭血法:治療丹毒的方法。先用口吸吮患處的毒血,使毒血聚集在一處。然後用細瓷器擊碎,取出尖銳的碎片,將筷子頭劈開夾住瓷片,再用線固定。用兩指輕輕捏住筷子尖,讓瓷片對準聚血處。再用另一根筷子頻繁敲擊,刺破皮膚放出毒血。放血後,如果毒性很強,就用神功散敷在患處;如果毒性較輕,則不要使用神功散,因為怕皮膚破了之後,草烏會引起疼痛。如果患處在頭部,則不適用砭血法,只能用臥針的方式,將針倒插在患處,放出毒血即可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