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1)
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1)
1. 雜病
變蒸
小兒變蒸,古無是說,至晉王叔和始言之。繼自隋唐巢氏以來,日相傳演,其說益繁。然以余觀之,則似有未必然者。何也?蓋兒胎月足離懷,氣質雖未成實,而臟腑已皆完備。既生之後,凡長養之機,則如月如苗,一息不容有間,百骸齊到,自當時異而日不同,豈復有此先彼後,一變生腎,二變生膀胱,及每變必三十二日之理乎?又小兒生病與不病,所見所治,蓋亦不少。凡屬違和,不因外感,必以內傷,初未聞有無因而病者。
又見保護得宜,自生至長,毫無疾病,雖有暗變之說,亦不能信。余恐臨證者,有執迷之誤,故道其愚昧若此。(張景岳)
熱
小兒之病,惟熱居多。夫熱有潮熱、驚熱、夜熱、餘熱、食熱、疳熱、壯熱、煩熱、積熱、風熱、虛熱、客熱、痰熱、寒熱、血熱、瘡疹熱十六者,大同小異。熱之始發,必有所因,潮熱發歇有時,驚熱顛叫恍惚,夜熱夕發旦止,餘熱寒邪未盡,食熱肚腹先發,疳熱骨蒸盜汗,壯熱一向不止,煩熱心躁不安,積熱頰赤口瘡,風熱汗出身熱,虛熱因倦少力,客熱來去不定,痰熱涎嗽飲水,寒熱發如瘧狀,血熱辰已發熱,瘡疹熱耳鼻尖冷,諸證各有所歸,其間或有三、兩證交互者,隨其輕重而治之。(楊仁齋)
小兒純陽之體,不獨火之一字生熱為患,即風、暑、燥、濕,皆從火化,故清涼之劑,活幼者多用之而不疑。一見壯熱、面赤、不惡風、無涕淚,即是火證。火鬱當發,今火既發,何可更散?速以涼藥濟之。但當視其在何臟腑經絡,氣分血分,參辨兼證。又當視其兒質之虛實,而用甘寒、苦寒以降之,則熱無不退矣。
辨其熱在氣分,即瀉火以保元氣;熱在血分,即瀉火以保陰血。每見病家,視苦寒若砒鴆,以致火甚之兒,氣血枯焦,頃成不救。更有久熱陰爍之證,醫家不知以水濟火,習用消散之藥,致令元氣益傷,變成慢驚者,不可勝紀。予用養陰益氣,十中猶救五、六。至於風化為火,火靜則風熄;暑化為火,火退則暑平。
若專事疏解,則火勢愈盛,而驚作矣。○身熱飲水者,熱在內;身熱不飲者,熱在外。飲多飲冷者,為實熱;飲熱而微者,為虛熱。○煩熱者,熱在膈間。表邪初入於裡故煩,裡實上干心胸亦煩,煩之甚則躁。或發表、或通里、或瀉心、或養陰,四者酌而行之。○潮熱自內而發,如水之潮,應時而至,多屬陰虛。
與內傷發熱時熱時止者同類。雖有外邪,亦必由虛而入。《經》所謂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者是也。故治潮熱,不得妄行表散,雖當和解,亦以陰血為主。用藥之法,須於補中益氣、秦艽扶羸、柴胡鱉甲數方,酌而用之。○潮熱,與陰虛生內熱之熱相似而又不同。陰虛生內熱,是人身之陰陽不相濟,只宜養陰;此則為六淫之邪內陷,必提出六淫之邪而後已。○壯熱之壯字,即《內經》壯火食氣之壯字。
白話文:
[雜病]
變蒸
關於小兒的「變蒸」,古時候並沒有這樣的說法,是到了晉朝的王叔和才開始提到。後來從隋唐的巢元方以來,經過人們不斷的傳播演繹,這種說法越來越繁雜。但是依我看來,這似乎不盡然是正確的。為什麼呢?因為胎兒足月離開母體時,雖然氣血陰陽尚未完全成熟,但五臟六腑都已經完備。出生之後,凡是成長發育的機制,就像月亮和禾苗一樣,一刻都不能停歇,全身各個部位一起成長,每天都在變化,怎麼會有所謂先後順序,像是先「一變」產生腎臟,「二變」產生膀胱,而且每次「變」都要間隔三十二天的道理呢?再者,小兒生病與否,我們觀察和治療的案例也不算少。凡是身體不適,不是因為外感風寒,就是因為內傷飲食,從沒聽說有毫無原因就生病的。
再說,如果照顧得當,從出生到長大都沒有疾病,即使有暗中變化的說法,我也不相信。我擔心臨床醫生會被這些說法迷惑,所以才說出我這些淺見。(張景岳)
熱
小兒的疾病,以發熱的情況最多。熱的種類有潮熱、驚熱、夜熱、餘熱、食熱、疳熱、壯熱、煩熱、積熱、風熱、虛熱、客熱、痰熱、寒熱、血熱、瘡疹熱等十六種,它們之間大同小異。熱的開始發生,一定有其原因。潮熱發作有時間規律;驚熱會使人驚叫、神志不清;夜熱在晚上發作,早上停止;餘熱是寒邪沒有完全清除;食熱是從肚腹開始發熱;疳熱會出現骨蒸盜汗;壯熱會持續不斷地發燒;煩熱會讓人心煩躁動不安;積熱會使臉頰發紅、口腔潰瘍;風熱會發汗、身體發熱;虛熱是因為身體疲倦、乏力;客熱發作沒有規律;痰熱會有痰多咳嗽、喜歡喝水;寒熱發作像瘧疾一樣;血熱會在辰時(上午七點到九點)或巳時(上午九點到十一點)發熱;瘡疹熱會使耳尖、鼻尖發冷。各種熱症都有其歸屬,其中也可能會有兩三種熱症交替出現,治療時要根據其輕重程度來進行。(楊仁齋)
小兒是純陽之體,不僅「火」會造成發熱,風、暑、燥、濕等也都會化為火。所以,清涼的藥物,多用於治療小兒疾病,這是沒有疑問的。一旦出現高燒、面色發紅、不畏寒、沒有鼻涕眼淚等症狀,就屬於火熱之證。火鬱結時應當疏散,現在火已經發出來了,怎麼可以再用疏散的方法呢?應當立即用寒涼的藥物來緩解。但是要辨別熱在那個臟腑經絡,是在氣分還是血分,並參考其他兼有的症狀。還要考慮小兒體質的虛實,來決定使用甘寒或苦寒的藥物來降火,這樣熱就能退下來。
如果熱在氣分,就要瀉火以保護元氣;熱在血分,就要瀉火以保護陰血。我常常看到一些病家,把苦寒的藥物當作毒藥一樣害怕,以至於火熱很盛的小兒,氣血枯竭,很快就無法救治。更有一些久熱耗傷陰液的病症,醫生不懂得用水來滋潤滅火,卻習慣用消散的藥物,導致元氣更加虛弱,變成慢驚風,這樣的情況實在是太多了。我使用滋陰益氣的方法,十個病人還能救回五六個。至於風邪化為火,火平息了風自然就停止;暑邪化為火,火退了暑邪也就平息了。
如果只是一味地疏解,火勢就會更加旺盛,反而會引起驚厥。身體發熱,喜歡喝水,是熱在體內;身體發熱,不喜歡喝水,是熱在體外。喝水多且喜歡喝冷水,是實熱;喜歡喝熱水且喝的量不多,是虛熱。心煩發熱,是熱在膈間。表邪剛進入身體內部會感到煩躁,裡實之邪向上干擾心胸也會感到煩躁,煩躁嚴重就會出現躁動。可以根據情況,選擇發汗解表、通導裡邪、瀉心火、滋養陰液等方法來治療。潮熱是從體內發出來的,像潮水一樣,有規律地定時發作,大多屬於陰虛。
與內傷發熱時有時無的情況相似。即使有外邪,也一定是從虛弱的身體侵入的。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」就是這個道理。所以治療潮熱,不能隨便使用發散的方法,即使要和解,也要以滋養陰血為主。用藥的方法,需要在補中益氣、秦艽扶羸、柴胡鱉甲等方劑中,根據病情選用。潮熱,與陰虛產生內熱的情況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。陰虛生內熱,是人體陰陽不調和,只需要滋陰;而潮熱則是因為六淫之邪侵入身體內部,必須把六淫之邪驅除出去才能治好。壯熱的「壯」字,就是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「壯火食氣」的「壯」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