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2)

1. 雜病

若不急治,則氣血受其煎熬,害人最速,故用藥如救焚。○壯熱無虛,皆實證也。六淫之邪,惟濕無壯熱證。○壯熱無補法。辨證的確,瀉邪以存元氣,便是補。在表者汗之。體若燔炭,汗出而散是矣。在裡者下之,急下存陰是矣。如譫言、汗、渴之有賴於白虎,斑、狂、失血之有賴於犀角地黃,皆刻不容緩者也。

○書云:壯熱者,一向熱而不已。非也。熱之甚者為壯,不甚者為溫。溫熱亦有虛實。虛者,正氣虛也,不能為壯。實者,邪氣實也。邪氣溫溫不去,體澤者屬濕,體枯者屬燥。燥火不甚,亦溫溫也。在夏令秋初多屬濕;秋暮冬初多屬燥。燥濕之辨,不可混也。○一向熱而不已,有疳積之熱,有陰虛之熱。

有當補脾,有當養陰,須分辨施治。○陽邪陷入陰分,其熱自陰分而達於陽分,與瘧熱相似而實不同。瘧為陰陽交爭,此為陽陷於陰,故但熱不寒。若獨用表散藥,則藥力從陽分而泄,與陷入陰分之邪,不相會面,何由相引而出?考孫真人治風勞,有柴前梅連散一方最妙。柴、前,升散藥也,只能走表,不能入里。

梅、連攝之使入陰分,陰分之邪,得與柴、前會面。柴、前本升散之性,自應復出之陽,陰分之邪,得以相引而出。是梅、連為柴、前之嚮導,梅、連亦發散藥也。○骨蒸者,骨里蒸蒸然熱出,陰虛也。治宜秦艽鱉甲散。鱉甲骨屬,用以治骨。○胎熱者,得之在母腹中,生下便有熱證。

輕輕一散,托出胎疹,是從外而解也,吉。若不發疹,喉舌上齶,或生瘡腫,不能舐乳,是熱蘊於內,當從內泄,少與生大黃。金石藥殺兒甚速。○初生有小熱,不可服藥。天之生人、生物,皆賴此火。無此火,何能生?更何能長?故初生曰赤子。此火一瀉,生機敗矣。惟火甚者當瀉,不瀉則能作病。

(《小兒諸熱辨》)

小兒發熱,其要有四:一則外感;二則瘡毒;三則痘疹;四則疳積。四者之外,如飲食、驚風、陰虛、變蒸之類,雖亦有之,然各有其說,均當詳辨。○小兒發熱,若熱隨汗退者,外感證也;若汗出熱不退,別無癰腫,耳後紅筋爍然,及眼淚指冷,脈緊數者,是痘疹也。○小兒飲食內傷,本無發熱之證。

蓋飲食傷臟,則脹痛吐瀉,本非肌表之病,焉得發熱?今人但見小兒發熱,多言傷食,妄行消導,謬亦甚矣!其或飲食內傷,風寒外感,表裡兼病而發熱者,亦常有之。然當察其食之有無,非可混行消耗也。○小兒疳積發熱,此誠飲食內傷所致,然必成痞、成疳。陽明鬱積既久,所以內外俱熱,非暴傷飲食者之比,亦非肌表發熱者之比。

○小兒有陰虛發熱之證,名為童子勞,當於虛損門求法治之。○內熱與外熱不同。內熱以五內之火,熱由內生,病在陰分,故內熱者宜清涼,不宜升散;升散則內火愈熾,火空則發也。外熱以膚腠之邪,風寒外襲,病在陽分;故外熱者宜解散,不宜清降;清降則表熱愈留,外內合邪也。此外熱、內熱之治,其不同者有如此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情不立即治療,氣血就會受到煎熬,對人體的損害非常快速,所以用藥必須像救火一樣緊急。高燒而沒有虛弱的現象,都屬於實證。六種外感邪氣中,只有濕邪不會引起高燒。高燒時不宜使用補法。正確辨別證型,用瀉法去除邪氣以保存元氣,這就是補。病邪在體表就用發汗的方法,身體像被火烤一樣發熱,出汗後熱就消散了。病邪在體內就用瀉下的方法,趕快瀉下以保住陰液。像是神昏譫語、發汗、口渴需要用白虎湯,斑疹、發狂、失血需要用犀角地黃湯,這些都是刻不容緩的狀況。

書上說:「高燒就是持續發熱不停」,這是不對的。發熱很嚴重的稱為壯熱,不嚴重的稱為溫熱。溫熱也有虛證和實證。虛證是指正氣虛弱,無法產生壯熱。實證是指邪氣很強盛。邪氣溫溫地不去,身體潤澤的屬於濕邪,身體乾燥的屬於燥邪。燥火不嚴重,也是溫溫的。在夏天和初秋時多屬於濕邪;秋末和初冬時多屬於燥邪。燥邪和濕邪的辨別,不能混淆。持續發熱不停,有可能是疳積引起的發熱,也有可能是陰虛引起的發熱。

有的需要補脾,有的需要滋養陰液,必須分辨清楚後再給予治療。陽邪陷入陰分,熱會從陰分傳達到陽分,和瘧疾的發熱相似,但其實不同。瘧疾是陰陽兩氣交戰,而陽邪陷入陰分是陽邪困在陰分,所以只有發熱而沒有寒冷。如果只用發散表邪的藥物,藥力會從陽分發散出去,和陷入陰分的邪氣無法相遇,如何引導邪氣外出?考查孫真人治療風勞的方法,有一個柴前梅連散的方子最有效。柴胡和前胡是升散的藥物,只能走表,不能深入體內。

烏梅和黃連則能引導藥力進入陰分,使陰分的邪氣與柴胡和前胡相遇。柴胡和前胡本來是升散的藥性,自然會重新返回陽分,陰分的邪氣就能夠被引導出來。所以烏梅和黃連是柴胡和前胡的嚮導,烏梅和黃連也具有發散的作用。骨蒸,指的是骨頭內部感覺像蒸一樣發熱,這是陰虛的現象。治療宜用秦艽鱉甲散。鱉甲是屬於骨類的藥材,可以用來治療骨病。胎熱,是胎兒在母親腹中時就感受到的熱邪,出生後就出現發熱的症狀。

輕輕地用藥發散,把胎毒疹子透發出來,這是從外而解,是吉利的。如果沒有發疹子,喉嚨、舌頭、上顎,或長出瘡腫,無法吸吮乳汁,這是熱邪蘊積在體內,應該從內而瀉,少量服用生大黃。用金石類藥物會很快導致嬰兒死亡。剛出生有輕微發熱,不要馬上用藥。天地孕育人類和生物,都是依靠這股火氣。沒有這股火氣,如何能夠出生?又如何能夠成長?所以剛出生的嬰兒被稱為赤子。如果把這股火氣瀉掉,生機就衰敗了。只有火氣太過旺盛才應該瀉火,不瀉火就會引起疾病。

(《小兒諸熱辨》)

小兒發熱的原因主要有四種:一是外感;二是瘡毒;三是痘疹;四是疳積。除了這四種之外,像是飲食不當、驚風、陰虛、變蒸等等,雖然也有可能,但各有其說,都應該詳細辨別。小兒發熱,如果發熱隨著出汗而退的,是外感證;如果出汗後發熱不退,沒有其他癰腫,耳朵後面有紅筋浮現,而且眼淚汪汪、手指發冷、脈象緊數的,是痘疹。小兒飲食內傷,本來不會有發熱的症狀。

因為飲食損傷臟腑,會出現腹脹、疼痛、嘔吐、腹瀉,這不是肌膚表面的疾病,怎麼會發熱呢?現在的人只要看到小兒發熱,大多說是飲食損傷,胡亂使用消食導滯的藥物,真是大錯特錯!如果飲食內傷又兼有風寒外感,表裡同時有病而發熱,也是常見的。但應該觀察是否有飲食不當的情況,不能一概而論地使用消食導滯的藥物。小兒疳積發熱,的確是飲食內傷引起的,但一定是已經形成痞塊或疳積。陽明經的積滯時間久了,才會出現內外都發熱,和暴飲暴食引起的發熱不同,也和肌膚表面的發熱不同。

小兒有陰虛發熱的現象,稱為童子勞,應該從虛損門中尋求治療方法。內熱和外熱不同。內熱是五臟六腑的火熱,熱從內部產生,病在陰分,所以內熱的人應該用清涼的藥物,不應該用升散的藥物;如果用升散藥物,內火會更加旺盛,火氣耗盡就會虛脫。外熱是皮膚肌肉的邪氣,風寒侵襲,病在陽分,所以外熱的人應該用解表的藥物,不應該用清降的藥物;如果用清降的藥物,表熱會更加停留,外邪和內邪會合在一起。外熱和內熱的治療方法,它們的不同就是這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