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3)

1. 雜病

欲分內、外之辨,則外熱者其至必驟,內熱者其來必緩。但察其絕無表證,而熱在臟腑、七竅、三焦、二陰、筋骨、肌肉之間者,皆是內熱。但內熱之證,亦有虛實。實者宜從正治,虛者當從反治。反正之間,冰炭之異。○凡嬰兒諸熱,有因別證而作者,當從所重者而治之。

(張景岳)

選案

小兒百病,先從熱起。有感風熱者,則惡風頭痛,脈浮嗽嚏。有傷食熱者,則手心熱甚,噯氣吐食。有癖積熱者,則頰赤口瘡。有痘疹熱者,則耳鼻尖冷,兩目含淚,耳紋現,中指冷。有驚熱者,則面青心悸,啼叫恍惚。有疳熱者,則形瘦多渴,骨蒸盜汗,泄瀉肚大。種種不同,隨證治之。

然疑似之間,有古人未傳者。張季明云:一兒外感寒熱,用發表藥,汗出熱退。過日復熱便秘,里未解也;服四順飲,利行熱退。隔日又熱,小便短赤,服導赤飲,熱退。過三日又熱,庸劣無措。診脈已和,既發汗、又利便,其兒已虛,陽無所歸,所以發熱。以六神散和其胃氣,加烏梅酸收,陽氣歸內自愈。

又一兒,表裡俱熱,頰赤口乾,小便赤,大便黃,用四順飲,利動臟腑,熱去復熱,里解而表未解也。發散微汗熱去,隔日又熱,此無他,表裡俱虛,氣不歸元,而陽浮於外也,以六神散入粳米煎,和其胃氣,陽氣歸內,身體自涼。此等處最易誤人,特揭出以補千古之缺。(《慈幼筏》)

驚風證治總論

驚有四證八候。四證者,驚、風、痰、熱是也。小兒熱盛生痰,痰盛生驚,驚甚發搐,搐甚則牙關緊急而八候生焉。肝主風,脾主痰,肺作熱,心發驚。四證相臨,重者先發。○八候者,一搐、二搦、三掣、四顫、五反、六引、七竄、八視是也。搐者,兩手伸縮;搦者,十指開合;掣者,肩膊搐掣;顫者,四體顫動;反者,身仰向後;引者,臂若開弓;竄者,目直似怒;視者,睛露不活。(《仁齋直指》)

驚搐,一也,而有晨夕之分,表裡之異。身熱力大者為急驚;身冷力小者為慢驚;仆地作聲、醒時吐沫者為癇;頭目仰視者為天吊;角弓反張者為痓。治各不同。○搐頻者,風在表,易治,宜發散;搐稀者,風在臟,難治,宜補脾。(婁全善)

小兒驚搐,目札、目直者,乃肝經風熱所致。凡病之新久,皆能引動肝風。肝風內動,則上入於目,故目札;若熱入於目,牽其筋脈,兩眥俱緊,不能轉視,故目直也。亦有因飲食停滯中焦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肝木生髮之氣,遏而不升,致生風者。亦有因吐瀉,土敗木侮致生風者。皆不可服驚藥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若口中氣熱,搐而有力,屬形病俱實,宜大青膏以散風邪。若口氣不熱,搐而無力,屬形病俱虛,宜異功散以補脾土,六味丸以滋肝木,鉤藤飲以清肝火。若因風邪鬱熱而變諸證,當清散風熱;若外邪既解,而諸證不愈者,當實脾土、補肺金。若竟治其風,恐脾氣復傷,諸證蜂起矣。(薛立齋)

白話文:

想要分辨內熱和外熱,外熱來得通常很急很快,內熱則來得比較慢。只要觀察沒有任何表面的症狀,而熱是在內臟、七竅、三焦、二陰、筋骨、肌肉之間的,都屬於內熱。但內熱的情況,也有虛實之分。屬於實熱的,應該用正面的方法來治療;屬於虛熱的,則應該用相反的方法來治療。正反之間的差異,就像冰和炭一樣截然不同。所有嬰兒的各種發熱,有因為其他疾病而引起的,應該依照最主要的病症來治療。

(張景岳)

選案

小兒的各種疾病,通常都是從發熱開始的。有因為感受風熱而發熱的,就會出現怕風、頭痛、脈搏浮動、咳嗽、打噴嚏等症狀。有因為吃東西消化不良而發熱的,就會出現手心發熱很嚴重、打嗝、吐出食物等症狀。有因為體內積聚而發熱的,就會出現臉頰發紅、口瘡等症狀。有因為出痘疹而發熱的,就會出現耳朵和鼻子尖端冰冷、兩眼含淚、耳朵上的紋路明顯、中指冰冷等症狀。有因為受到驚嚇而發熱的,就會出現臉色發青、心悸、哭鬧不安、精神恍惚等症狀。有因為疳積而發熱的,就會出現身體消瘦、口渴、骨蒸盜汗、腹瀉、肚子脹大等症狀。各種不同的情況,要根據不同的症狀來治療。

然而,有些情況在難以判斷的時候,是古人沒有記載的。張季明說:有個小孩因為外感風寒而發熱,用了發汗的藥物,汗出後熱就退了。過了一天又發熱且便秘,這是因為裡面的病還沒好;服用了四順飲,排便後熱就退了。隔一天又發熱,小便短少且顏色赤紅,服用導赤飲後熱就退了。過了三天又發熱,醫生就束手無策了。診斷脈象已經平和,既然已經發汗又通便了,這孩子已經虛弱,陽氣沒有歸宿,所以才會發熱。用六神散來調理他的胃氣,加上烏梅的酸味來收斂,讓陽氣回到體內自然就會好。

又有一個小孩,表裡都有熱,臉頰發紅口乾,小便赤紅,大便黃色,用四順飲來疏通腸胃,熱退了又復發,這是因為裡面的病好了,但表面的病還沒好。用發散的方式微微發汗後熱就退了,隔一天又發熱,這沒別的原因,是因為表裡都虛弱,氣不歸元,陽氣浮在體外,用六神散加入粳米一起煎煮,調理他的胃氣,讓陽氣回到體內,身體自然就涼了。這些情況很容易誤導人,特別提出來以彌補古人的不足。(《慈幼筏》)

驚風證治總論

驚風有四種證型和八種徵候。四種證型是:驚、風、痰、熱。小兒熱盛會產生痰,痰盛會引起驚,驚的嚴重會抽搐,抽搐嚴重就會牙關緊閉,然後產生八種徵候。肝臟主風,脾臟主痰,肺臟主熱,心臟發驚。四種證型同時出現時,嚴重的那種會先發作。八種徵候是:一抽搐、二顫動、三掣動、四戰慄、五反張、六引弓、七竄視、八直視。抽搐是指兩手伸張或收縮;顫動是指十指張開或合攏;掣動是指肩膊抽動;戰慄是指四肢顫抖;反張是指身體向後仰;引弓是指手臂像拉弓一樣;竄視是指眼睛直視好像在發怒;直視是指眼睛暴露出來且不靈活。(《仁齋直指》)

驚和抽搐,本質上是一樣的,但有早晚的區別和表裡的不同。身體發熱且力氣大的屬於急驚;身體發冷且力氣小的屬於慢驚;倒地作聲、醒來時吐白沫的是癲癇;頭目上視的是天吊;身體反弓的是痓。各種情況治療方法都不同。抽搐頻繁的,表示風在表,容易治療,應該用發散的方法;抽搐稀少的,表示風在內臟,難以治療,應該補益脾臟。(婁全善)

小兒驚風抽搐,眼睛眨動或眼睛直視,都是肝經風熱引起的。凡是新的病或舊的病,都可能引動肝風。肝風內動,就會向上侵入眼睛,所以眼睛會眨動;如果熱侵入眼睛,牽動筋脈,兩邊眼角都會緊繃,不能轉動視線,所以眼睛會直視。也有因為飲食停滯在中焦,清陽之氣不能上升,濁陰之氣不能下降,肝木的生發之氣被抑制而不能上升,導致生風的。也有因為嘔吐腹瀉,導致脾土虛敗,肝木乘虛而侮土,導致生風的。這些情況都不能服用治療驚風的藥物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如果口中呼出的氣是熱的,抽搐而且有力,屬於身體和病都屬實熱的情況,應該用大青膏來驅散風邪。如果口中呼出的氣不熱,抽搐而且無力,屬於身體和病都屬虛弱的情況,應該用異功散來補益脾土,用六味丸來滋養肝木,用鉤藤飲來清除肝火。如果因為風邪鬱熱而產生各種病症,應該用清熱散風的方法;如果外邪已經解除,但各種病症還沒好的,應該補益脾土,補益肺金。如果只治療風,恐怕脾氣會再次受損,各種病症就會接踵而至。(薛立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