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4)

1. 雜病

小兒驚癇,一從虛邪客熱相搏,而生其候,當補養安和即愈。加以生冷及消伐太過,即死。(《顱囟經》)

童幼,肌肉、筋骨、臟腑、血脈俱未充長,陽則有餘,陰則不足,不比七尺之軀,陰陽交盛也。惟陰不足、陽有餘,故易生熱;熱盛則生痰、生風、生驚,亦所恆有。設當日直以熱、痰、風、驚四字立名,則後人不眩,乃節去二字,以驚字領頭,風字煞尾。後人不解,遂以為奇特之病。

又以其頭搖手勁,而立抽掣之名;以其口噤腳攣急,而立搐搦之名;以其脊強背反,而立角弓反張之名。不知小兒之肌腠未密,易於感冒風寒。風寒中人,必先中於太陽經,太陽之脈,起目內眥,上額交巔入腦,還出別下項,夾脊抵腰中,是以病則筋脈牽強,因生出種種不通名目。而用金石藥鎮墜,外邪深入臟腑,千中千死。

間有體堅證輕得愈者,又詫為再造奇功。遂至各守顓門,雖日殺數兒,不自知其罪矣。如方書云:小兒八歲以前無傷寒。不知小兒易於外感,易於發熱,傷寒獨多。初傳太陽一經,早已身強多汗,筋脈牽動,人事昏沉,湯藥亂投,死亡接踵,何由見其傳經解散耶?又剛痙無汗,柔痙有汗。小兒剛痙少,柔痙多。

世醫見其汗出不止,神昏不醒,往往以慢驚為名,而用參、耆、朮、附等藥,閉其腠理,熱邪不得外越,亦為大害,但比金石藥為差減耳。所以凡治小兒之熱,但當徹其出表,不當固其入里。仲景原有桂枝法,若舍而不用,從事東垣內傷為治,毫釐千里,最宜詳細。要知吾闢驚風之說,非謂絕無驚病也。

小兒氣怯神弱,凡遇異形異聲,驟然跌僕,皆生驚怖。其候:面青、糞青、多煩、多哭,不比熱邪塞竅,神識昏迷,對面撞鐘放銃,全然不聞者。細詳勘驗,自識驚風鑿空之謬。(喻嘉言)

小兒痙病,俗謂驚風。身體柔脆,易感風邪,固矣。然小兒純陽之體,易生內熱,使腠理開張,風邪乘隙而入,則又所以易感風邪之由也。世醫遽投腦、麝、金石,若百服百死,竟為鴆毒,豈有尚流傳其方者乎?亦必有用之收功者,所以世醫不復顧慮也。不知用之而當者,乃小兒中實熱之證;用之不當者,系小兒中虛熱之證。

苟不察其虛實而概與之,所以同於鴆毒耳。然小兒風熱在表,亦自有驅風散熱治法,即邪熱壅盛於內,急為宣通,亦自有大承氣湯可與,何必以腦、麝散其真氣,以金石墜其真陽,致起他變乎?此世醫言驚風傳方之所以多夭折生命也。苟不為明其故,而但訾議之,何以服世醫之談驚風、稱傳方者哉!(魏荔彤)

幼科驚證,自喻氏以熱、痰、驚、風四字立名,大剖從前之訛,實為確論。葉香岩亦宗之,然更有未盡者,近多冬暖失藏,入春寒溫間雜,小兒吸受其邪,先傷肺經,起自寒熱氣粗,延綿失治,漸從包絡內傳上部,雖有微汗,而痰多鼻煽、煩躁神蒙、病家惶懼,輒云變為驚證,動用香開,妄投金石,以致陰液消亡,熱勢愈張,正不敵邪,肝風陡動,漸見肢牽目竄,痙閉發厥,勢多傾敗。若於病未猖獗之前,先以辛涼開肺,繼以甘寒化熱,佐以潤劑降痰,兩候自痊。

白話文:

雜病

小孩的驚風癲癇,通常是因為虛弱的體質受到外來邪氣和內熱的侵襲所導致。這種情況下,應該透過補養身體、使其安和來治療。如果還給予生冷食物或是過度消伐,反而會導致死亡。

小孩子的肌肉、筋骨、臟腑、血脈都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,陽氣相對旺盛,陰氣則相對不足,不像成人那樣陰陽平衡。正因為陰氣不足、陽氣有餘,所以容易產生熱。熱盛就會產生痰、生風、產生驚厥,這是很常見的現象。如果當時直接用熱、痰、風、驚四個字來命名這個疾病,後人就不會感到困惑,但古人卻省略了兩個字,只用「驚」字開頭,「風」字結尾。後人不明其理,就認為這是很特別的疾病。

又因為他們頭部搖晃、手部僵硬,就稱之為「抽掣」;因為他們嘴巴緊閉、腳部攣縮抽筋,就稱之為「搐搦」;因為他們脊背僵硬反張,就稱之為「角弓反張」。卻不知道小孩子的皮膚肌肉還很疏鬆,容易感受風寒。風寒侵入人體,一定會先侵犯太陽經,太陽經脈從眼內角開始,向上經過額頭,交會於頭頂,進入腦部,然後再出來,向下經過後頸,夾著脊椎到達腰部。因此,一旦生病,就會導致筋脈牽引、僵硬,因而產生各種不同名稱的不適症狀。如果用金石類藥物來鎮壓,反而會使外來的邪氣深入到臟腑,往往會導致死亡。

偶爾有身體強壯、病情較輕而痊癒的,又被認為是再造奇蹟的功效。於是大家各守著自己的專門療法,雖然每天害死許多小孩,卻不自知其罪。例如,醫書上說:小兒八歲以前不會得傷寒。卻不知道小孩子容易感受外邪,容易發熱,傷寒反而特別多。剛開始病邪只是侵入太陽經,就已經出現身體僵硬、多汗、筋脈牽動、意識模糊等症狀。如果這時胡亂投藥,就會導致死亡接踵而至,又如何能看到病邪從經絡散開呢?而且,剛痙時沒有汗,柔痙時有汗。小孩子剛痙的情況少,柔痙的情況多。

世俗的醫生看到小孩子汗流不止、神志不清,往往將其歸類為「慢驚」,然後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附子等藥物,反而會使皮膚肌肉的腠理閉塞,熱邪無法散出,這也是很大的危害,但比起金石類藥物來說,還稍微好一點。因此,凡是治療小兒發熱,都應該想辦法讓熱從體表散發出來,而不應該使其進入體內。張仲景原先就有使用桂枝湯的方法,如果捨棄不用,反而去用李東垣治療內傷的方法,那就差之千里了,這一點需要詳細考慮。要了解我批評驚風的說法,並不是說沒有驚病的存在。

小孩子氣虛神弱,凡是遇到奇怪的形狀或聲音,或是突然跌倒,都會產生驚恐。其症狀是:臉色發青、大便發青、容易煩躁、哭鬧不止,這與熱邪堵塞孔竅、導致神志昏迷、即使在面前敲鐘放炮也聽不見的情況不同。只要仔細觀察、分辨,自然就會了解「驚風」是虛妄之談。

小兒痙攣,俗稱驚風。身體柔弱,容易感受風邪,這當然沒錯。然而,小孩子屬於純陽之體,容易產生內熱,導致皮膚肌肉的腠理開張,風邪就趁虛而入,這也是他們容易感受風邪的原因。世俗的醫生馬上就使用麝香、腦髓、金石類藥物,往往是使用一次就死一次,簡直就像毒藥一樣,怎麼還能讓這種藥方流傳下來呢?肯定有能夠用這種方法治好病的情況,所以世俗醫生才不加以考慮。卻不知道,用對方法能夠治好病的,是屬於小兒實熱證;用錯方法會害死人的,是屬於小兒虛熱證。

如果不能仔細分辨虛實,而一概都用這種藥物,就和毒藥沒什麼兩樣了。然而,小兒風熱在體表時,自然有驅風散熱的治療方法;即使是邪熱壅塞於內,也可以使用大承氣湯來疏通,又何必用麝香、腦髓來耗散他們的真氣,用金石來墜落他們的真陽,導致其他變故發生呢?這就是世俗的醫生說驚風,流傳的藥方卻導致許多生命夭折的原因。如果不能夠說明其中的道理,而只是批評他們,又怎麼能讓世俗的醫生不再談論驚風、不再使用這些藥方呢?

幼兒科的驚證,自從喻嘉言以熱、痰、驚、風四個字來命名,並詳細分析了過去的錯誤觀點,確實是正確的論述。葉天士也贊同這個觀點,但還有一些沒有說盡的地方。近來由於冬季氣候溫暖,沒有好好閉藏,到了春天,寒暖交替,小孩子吸收到這些邪氣,首先傷到肺經,從發冷發熱、呼吸粗重開始,如果延誤治療,逐漸從包絡內傳到上部,即使有微汗,卻痰多、鼻翼煽動、煩躁不安、神志不清,家長們感到恐慌,就說是變成了驚證,隨便用香開竅,胡亂投用金石類藥物,導致陰液耗盡,熱勢更加旺盛,正氣無法抵禦邪氣,肝風突然發作,逐漸出現四肢抽搐、眼睛上翻、痙攣、昏厥等症狀,病情多半會惡化。如果能在病情還沒有惡化之前,先用辛涼的藥物來宣開肺氣,接著用甘寒的藥物來清除熱邪,並佐以滋潤的藥物來降痰,這兩種情況自然就會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