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5)

1. 雜病

此蓋溫邪陷入,陰液內耗,而動肝風,實非驚恐致病也。若誤以驚藥治之,恐幼稚之含冤不少,故為之一辨。(《吳醫匯講》)

驚風二字,千古疑域,嘉言欲打破人鬼關,其實未易能也。蓋因嬰兒傷寒病痙,每有反張搐搦之態,錢仲陽偶立驚風之名,門人繼述不善,遂以驚字為驚嚇之驚,風字即驚字之變文,以致幼科書中,凡青為風者,皆曰青為驚。謬謂小兒之病,悉由驚而生風。誤以傷寒無汗之證為急驚,以傷風自汗之證為慢驚,以脾敗胃傷之證為慢脾。

妄立諸驚名色,眩惑後人。是仲陽偶以一字之乖訛,而後世受禍如此其烈也!至於見證立名,更為舛謬。如小兒傷寒病痙,外證有頭項強、背反張、目上竄,此《金匱》所謂能仰不能俯者,屬太陽,則稱天吊驚;眼目下視,即《金匱》之項背𠘧𠘧、海藏之低頭下視者,屬二陽合病,則稱看地驚。更有諸多不通名目,莫能枚舉。

設人病陽明內實,逾垣上屋,則將名飛天驚矣!陰極發躁,欲臥泥水中,則將名擗地驚矣!荒唐鄙野,雖奚童、爨婢,有所不言;而醫者公然筆之於書,後人見其證皆驚證,紋悉驚紋,相與依樣葫蘆,一倡百和。不知論證可任其牽強,而治療不容於假借。如傷寒病痙,由風、寒、濕三氣合邪,病在太陽、陽明、少陽,與心驚、肝風、脾痰、肺熱,風中牛馬。

若以為驚風治之,則無辜之心、肝、脾、肺,枉受剝膚,而風、寒、濕外至之邪,翛然磐石,可乎?因思幼科以搐掣名驚,今即以搐字易驚字,屏去禍害之驚,祛除籠統之風,總名之曰搐,庶不駭人聽聞,而又不失病痙之本來面目。復以急驚、慢驚、慢脾之三異端,易為誤搐、類搐、非搐之三寶筏。

何為誤搐?蓋小兒傷寒最多,由醫者治不如法,抑遏其邪,莫能外解,因而壯熱不退,遂變為痙,則有搐搦反張之候。與《內經》諸痙項強、諸風掉眩、諸寒收引之例相符。歸於誤搐條下,俾臨證者,知為傷寒病痙,不致有開關鎮驚之害也。何為類搐?蓋傷暑瘧痢,丹毒霍亂,容忤中惡,其證顯然,辨認既明,一藥可愈,何至作搐?由醫者遷延時日,抑遏邪氣,無所發泄,亦有變為搐者。搐非固有,所以謂之類搐。

遵《內經》諸熱瞀瘈,皆屬於火之例,歸於類搐條下。各從本門為治,以免截風定搐之患也。何為非搐?蓋小兒吐瀉病後,脾敗胃絕,昏睡露睛,虛痰來往之證,幼科以為慢脾風;更以大驚卒恐,神魂離散之證,為急驚風。

不知此二證,死生呼吸,猶敢以驚風稱之耶?因體景岳非風之意,竟以非搐名之,使後人知此等證候,全非風搐,而治風、治搐之法,遠屏三舍,庶可保全性命,而不致於夭札無辜也。(陳飛霞)

白話文:

這大概是因為溫熱病邪侵入體內,耗損了陰液,導致肝風內動,實際上並不是因為受到驚嚇而生病。如果錯誤地用治療驚嚇的藥物來治療,恐怕會有許多年幼的孩子因此含冤而死,所以特別在這裡加以辨明。《吳醫匯講》

「驚風」這兩個字,歷來都是個讓人困惑的領域,醫學大家想打破人鬼之間的界限,其實並不容易。這是因為嬰兒罹患傷寒而導致痙攣時,常有身體反弓抽搐的現象,錢仲陽偶然使用了「驚風」這個名稱,他的學生後繼研究又不夠完善,於是就把「驚」字當成驚嚇的「驚」,「風」字則是「驚」字的變體,以至於兒童醫學書籍中,凡是將青色病症歸類為「風」的,都說成是驚嚇導致的。錯誤地認為小兒的疾病,都是因為驚嚇而產生風邪。又誤將傷寒無汗的病症當成「急驚」,將傷風自汗的病症當成「慢驚」,將脾胃虛弱的病症當成「慢脾」。

這樣胡亂設立各種「驚」的名稱,迷惑了後人。這都是因為錢仲陽偶然用了一個錯字,而後世卻因此遭受如此嚴重的禍害!至於根據病症來命名,更是錯得離譜。例如小兒罹患傷寒導致痙攣,外在症狀有頭頸僵硬、背部反弓、眼睛向上翻,這在《金匱要略》中說的是「能仰不能俯」,屬於太陽病,就被稱為「天吊驚」;眼睛向下看,則是《金匱要略》所說的「項背𠘧𠘧」,張海藏說的「低頭下視」,屬於二陽合病,就被稱為「看地驚」。還有許多不通的病名,無法一一列舉。

如果有人得了陽明內實的病,可以翻牆上屋,難道就要稱他為「飛天驚」嗎?陰氣極度衰弱而發狂躁,想臥在泥水中,難道就要稱他為「擗地驚」嗎?這種荒唐鄙陋的說法,即使是小廝、廚娘都不會說,而醫生卻公然寫在書上,後人見到這些症狀都說是驚,連紋路都說是驚紋,互相模仿,一唱百和。他們不知道理論可以隨意牽強附會,而治療卻不能隨便假借。比如傷寒導致的痙攣,是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夾雜在一起引起的,病在太陽、陽明、少陽等經絡,與心驚、肝風、脾痰、肺熱,風馬牛不相干。

如果當成「驚風」來治療,那麼無辜的心、肝、脾、肺,就會白白遭受傷害,而風、寒、濕這些外來的邪氣,卻依然像磐石一樣堅固,這怎麼可以呢?因此我認為兒童醫學將抽搐稱為「驚」,現在就用「搐」字來代替「驚」字,摒棄造成禍害的「驚」字,去除含糊籠統的「風」字,統一稱之為「搐」,這樣既不會讓人聽了害怕,又不會失去痙攣的本來面目。再將「急驚」、「慢驚」、「慢脾」這三種錯誤的說法,改為「誤搐」、「類搐」、「非搐」這三種可以引導正確治療方向的說法。

什麼是「誤搐」呢?小兒最容易罹患傷寒,因為醫生治療不當,壓制了邪氣,無法向外疏散,因而高燒不退,就轉變成痙攣,就會有抽搐反弓的症狀。這與《內經》所說的「諸痙項強」、「諸風掉眩」、「諸寒收引」等症狀相符。將其歸於「誤搐」類別下,讓臨床醫生知道這是傷寒引起的痙攣,就不會使用開關鎮驚的錯誤療法了。什麼是「類搐」呢?因為中暑、瘧疾、痢疾、丹毒、霍亂等疾病,以及誤食中毒等情況,這些疾病的症狀都很明顯,只要辨認清楚,一服藥就可以治好,何必把它當成「搐」來治療呢?由於醫生拖延時間,壓制邪氣,使邪氣無處發泄,也可能轉變成抽搐。這抽搐並非疾病本身固有的,所以稱之為「類搐」。

遵循《內經》所說的「諸熱瞀瘈,皆屬於火」的原則,將其歸於「類搐」類別下。要按照疾病本身的病因來治療,以免使用截風定搐的錯誤方法。什麼是「非搐」呢?小兒在嘔吐腹瀉後,脾胃功能衰竭,昏睡露睛,出現虛痰的症狀,兒童醫學認為這是「慢脾風」;又將受到巨大驚嚇,神魂離散的症狀,認為是「急驚風」。

不知道這兩種病症都危及生命了,還敢把它們稱作「驚風」嗎?因此我參考張景岳認為不是風的觀點,就用「非搐」來命名,使後人知道這些症狀,完全不是風或者抽搐,那麼治療風、治療抽搐的方法,就應該遠遠拋棄,這樣才能保全性命,不至於無辜夭折。《陳飛霞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