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6)

1. 雜病

發搐者,幼科之一大證,諸書皆以急驚、慢驚名之。後世因其名,而重視驚字,每用金石鎮墜之品以治驚,此非其治之誤,乃名之不正也。蓋小兒百病,皆可生驚。其名則同,其實則別。徒習其名,而不責其實,何以為治?按急驚、慢驚之稱,非指病者而言,實指視者而言也。

試詳論之:急驚之來,先因於風,而生痰、生熱,或熱數日而發,或熱一、二日而發,或發於倉卒之間,其來也急而驚人,故曰急驚。慢驚多因於吐瀉之後,為土敗木賊之證,其來也緩而難治,醫家見之,無有不驚者,故曰慢驚。古云:急驚驚爺孃,慢驚驚藥王。又《慢脾論》云:若逐風,則無風可逐,若療驚,則無驚可療。

即此二義,釋盡驚字之誤。若以急、慢驚證,指小兒之抽掣,則何不曰急筋、慢筋乎?若以其證,因七情之受驚而致,然驚雖跳動,而不致於抽掣。蓋跳動者,全身一躍,心驚所主也;抽掣者,手足時搦,肝木生風也。以之相較,迥然不同。何世俗之治此二證,於急驚,每不重在驅邪,而重在治驚;於慢驚,又不重在溫補,而重在治驚。是皆名之不正,有以誤之也。

予今為之正其名,而遵錢氏之稱,曰發搐。○發搐一證,論之已詳,猶有未盡其變者。以小兒經絡空虛,百病皆能致搐。搐雖同而所以致搐者,異也。略舉所見數條參之:其一,百日乳兒,初受驚風,痰涎入於心包,暫時雖愈,一遇驚風,即涎潮口噤,手足抽掣,少時痰滑,熱生病解而愈。

當於未發之前,治用橘紅、半夏、防風、殭蠶、天麻、膽星、菖蒲等分,或少加牛黃、辰砂、竹瀝、薑汁,杵丹,淡薑湯化服。透其包絡之痰,名透涎丹。痰儘自不更作。若久而失治,必成癇證。其一,風挾寒邪中於經絡,項背強直,腰身反張者,名曰剛痙。古用小續命湯,予用羌活愈風湯加當歸、附子多效。

亦有唇口牽動,手足微搦,漸至瘓癱不收者,熱在絡也,用愈風湯加梔子、羚羊角。此《百問》所謂風挾寒邪即攣急,風挾熱邪即緩弛之類。亦有長夏先伏暑邪於內,而後受風者,俗謂之暑風驚。治法,若獨清暑,則風不解;若專疏風,則暑不除。亦用愈風湯去僵、蠍加石膏,名暑風飲子。

輕者一服可定,重者亦可少殺其勢。蓋石膏質重能降熱,氣輕能解肌,色白屬金,得西方之令,金能制木,木火交煽,此能平之。若伏暑吐瀉而作搐者,當與虛風同治,不在此例。更有發熱目竄,忽然抽掣啼叫者,俗名響驚,易治。壯熱痰湧,抽掣無聲者,俗名啞驚,難治。

發熱抽掣,少時掣定,神氣清爽,能吮乳者,名假搐,無妨。抽掣雖定而神氣昏悶者,名真搐,難治。○散驚與定驚,原是二義。散者疏其邪,定者安其神。天麻、鉤藤,所以散驚,勢從外解,與柴胡、荊、防,同為疏散之用,肝主驚風是也;辰砂、琥珀,所以定驚,質從內鎮,與丹參、茯神,同為鎮靜之用,心藏神是也。須要分辨。

白話文:

小兒抽搐,是兒科裡一個很重要的病症,很多醫書都稱之為急驚風、慢驚風。後代的人因為這些名稱,就特別重視「驚」這個字,常常用金屬礦物等有鎮靜作用的藥物來治療驚嚇,這不是治療上的錯誤,而是名稱用得不對。因為小孩子很多疾病都可能引起驚嚇的表現,雖然都叫做「驚」,但實際上原因並不相同。如果只是學名稱,而不去探究真實的病因,怎麼能治好病呢?所謂的急驚風、慢驚風,其實不是在說病人的狀況,而是在說醫生的感受。

仔細分析:急驚風的發生,通常是因為受風邪侵襲,然後產生痰和熱,可能發熱幾天後才發作,也可能發熱一兩天就發作,或者突然就發作,來勢迅猛讓人驚慌,所以叫做急驚風。慢驚風多半是因為嘔吐、腹瀉之後,造成脾胃虛弱、肝氣亢盛的現象,發病比較緩慢,而且很難治療,醫生看到也會感到驚慌,所以叫做慢驚風。古人說:「急驚風嚇壞爹娘,慢驚風嚇壞藥王」,《慢脾論》也說:「如果只是去追逐風邪,其實沒有風邪可以追;如果只是治療驚嚇,其實沒有驚嚇可以治療。」

這兩段話,就說明了「驚」這個字用得不對。如果用急驚風、慢驚風來指小兒抽搐,為什麼不叫做急筋、慢筋呢?如果認為抽搐是因為受到驚嚇導致,但驚嚇雖然會引起跳動,卻不會導致抽搐。跳動是全身一躍,主要是因為心受驚;抽搐是手腳時而抽動,主要是因為肝木生風。兩者比較,明顯不同。為什麼現在的人治療這兩種病,治療急驚風時,不重視驅除邪氣,反而重視鎮驚;治療慢驚風時,又不重視溫補,反而重視鎮驚?這都是因為名稱用得不對,所以造成治療上的錯誤。

我現在要改正這些名稱,而採用錢乙的說法,叫做發搐。發搐這種病,已經詳細討論過了,但還是有一些變化沒有說到。因為小兒的經絡空虛,各種疾病都可能引起抽搐。抽搐的表現雖然相同,但導致抽搐的原因卻不同。我簡單列舉幾種常見的情況給大家參考:第一種,百日內的嬰兒,剛開始受到驚嚇,痰液進入心包,雖然暫時好了,但只要一遇到驚嚇,就會口吐白沫、牙關緊閉、手腳抽搐,過一會兒痰液滑脫,熱退病癒。

應該在還沒有發病之前,用橘紅、半夏、防風、殭蠶、天麻、膽星、菖蒲等量混合,或者加入少量的牛黃、辰砂、竹瀝、薑汁,搗成藥丸,用淡薑湯送服,讓痰液從心包排出,叫做透涎丹。痰液排乾淨了,自然不會再發病。如果久病不治,一定會變成癲癇。第二種,風邪夾雜寒邪侵入經絡,引起頸背僵硬、腰身反張,叫做剛痙。古人用小續命湯,我用羌活愈風湯加當歸、附子,效果很好。

也有嘴唇抽動、手腳輕微抽搐,漸漸變成癱瘓不能動的,這是熱邪在經絡,用愈風湯加梔子、羚羊角。這就是《百問》所說的,風邪夾雜寒邪會引起拘攣,風邪夾雜熱邪會引起弛緩。也有在夏天潛伏了暑邪在體內,後來又受風邪侵襲的,俗稱暑風驚。治療方法,如果只清暑邪,風邪不會解除;如果只疏散風邪,暑邪不會消除。也用愈風湯去掉僵蠶、全蠍,加入石膏,叫做暑風飲子。

病情輕的,服用一次就可以痊癒;病情重的,也能減輕病情。因為石膏質重能降熱,氣輕能解除肌表邪氣,顏色是白色屬金,能制約木氣。木火交相煎熬,用石膏就能平息。如果因為潛伏暑邪,又吐又瀉而引起抽搐的,應該與虛風一起治療,不在這個例子裡。還有發熱時眼睛亂轉,忽然抽搐啼哭的,俗稱響驚,比較容易治療。壯熱痰湧、抽搐沒有聲音的,俗稱啞驚,比較難治療。

發熱抽搐,過一會兒就停止抽搐,神情清爽,可以吃奶的,叫做假搐,沒有什麼妨礙。抽搐雖然停止,但神情昏沉的,叫做真搐,很難治療。驅散驚嚇和鎮定驚嚇,原本是兩個概念。驅散是疏散邪氣,鎮定是安定神志。天麻、鉤藤可以用來散驚,使邪氣從體外解除,和柴胡、荊芥、防風一樣,都是疏散邪氣的藥,因為肝臟主管驚風;辰砂、琥珀可以用來定驚,使藥力從內鎮定,和丹參、茯神一樣,都是鎮靜神志的藥,因為心臟藏神。這兩種要區別清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