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二·雜證匯參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二·雜證匯參 (2)

1.

詎知傳經之邪,如風雨之來,而畫地以限其不至,豈可得乎?況足少陰、厥陰之痙,不死者亦多。《靈樞》謂足少陰之經筋,循脊內俠膂上至項,與足太陽筋合,病主癇瘛及痙,在外陽病者不能俯,在內陰病者不能仰。是則足少陰之臟,與足太陽之腑,兩相連絡,而以不能俯者,知為太陽主外;不能仰者,知為少陰主內,其辨精矣。《素問》亦謂太陽者,一日而主外,則二日陽明,三日少陽之主外,從可識矣。

少陰主內,則太陰、厥陰之主內,從可識矣。仲景之所以頭強、脊強不能俯者,指為太陽之痙,原以該三陽也;以身蜷、足蜷不能仰者,指為少陰之痙,以該三陰。實則所謂引而不發,躍然心目者也。《素問》謂腎痹者善脹,尻以代踵,脊以代頭。形容少陰病俯而不能仰之狀更著。

海藏謂低頭視下,肘膝相構,正不能仰之陰病,及指為陽明之痙,立言殊有未確。況仲景謂:少陰病下利,若利自止,惡寒蜷臥,手足溫者可治。又謂:少陰病,惡寒而蜷,時自煩,欲去衣被者可治。言可用溫以治之也。然仲景於太陽證獨見背惡寒者,無俟其身蜷,早以從陰急溫,而預救其不能仰。

於少陰證而見口燥咽乾,及下利純清水者,無俟背項牽強,早已從陽急下,而預救其不能俯。此皆神而明之之事。後代諸賢,非不心維其義,究莫能口贊一辭。即如小兒之體脆神怯,不耐外感壯熱,多成痙病。後世妄以驚風立名,鑿說不治外淫之邪,反投金石、腦、麝之藥,千中千死而不悟也。

又如產婦血舍空虛,外風襲入而成痙病,輒稱產後驚風,妄投湯藥,亦千中千死而不悟也。(喻嘉言)

痙病者,風濕合病也。風兼乎濕,則為柔痙,以風陽合濕陰而風多,為陽盛之柔病也。風兼乎濕,又感乎寒,則為剛痙,以風一陽合寒濕二陰,為陰盛之剛病也。陽本剛而陰本柔,以反言之,乃就其質而言之也。氣本乎天,故陽剛而陰柔;質本乎地,故陰剛而陽柔,一定之理也。

是柔痙固有風,而剛痙亦有風,無風則非痙病矣。若無風而寒濕相合感人,是另有濕痹之證在矣。凡痙病俱見風象,無風無痙,不容疑焉。○再痙病者,三陽經病也。感於身之後,太陽所行也;感於身之前,陽明所行也。以人身之胸背為陰陽,而非以六經分陰陽也。凡言三陰有痙證者,非仲景原文所有,不敢信也。

○再痙病,經病;非臟腑病也。風濕之邪,中於太陽,雖在衛,而脈之外為濕所濡滯矣;風濕挾寒之邪,中於太陽,雖在營,而脈之內為濕所浸淫矣。脈者,人之正氣、正血所行之道路也。雜錯乎邪風、邪濕、邪寒,則脈行之道路,必阻塞壅滯,而拘急⿸尸⿱公水攣之證見矣。

是病悉在人經絡隧道中為患耳,雖與臟腑相屬,而究不同於病在臟腑,故曰經病也。凡言及臟腑內陰陽虧足者,止可推求本原而論之,若竟言為臟腑病,非仲景原文所有,不敢信也。○再痙病仍終在三陽,雖有里證應下之條,而並無傳經之痙病也。痙病有籧篨戚施終身患之者,若言傳經,何日為經盡乎?若如所云遞傳三陽三陰,亦同傷寒,則何經可以支吾病邪至於一生不匱?可知為無據之言也。其里證應下者,乃風寒挾濕,郁陽於表,而內熱生焉。

白話文:

實在沒想到外邪侵入人體就像風雨一樣來勢洶洶,想要畫地為牢限制它不侵入,怎麼可能做到呢?何況足少陰經和足厥陰經的痙攣,沒有因此喪命的人也很多。《靈樞》說,足少陰經的筋脈,沿著脊椎內側夾著脊骨向上到脖子,與足太陽經的筋脈會合。它的病症主要表現為癲癇、抽搐和痙攣。在外的陽經生病時,會無法低頭;在內的陰經生病時,會無法抬頭。這就說明足少陰經的臟器和足太陽經的腑相互連結,根據不能低頭判斷是太陽經主外的病症,不能抬頭判斷是少陰經主內的病症,這個辨別非常精確。《素問》也說,太陽經主外,掌管一天的事情;第二天是陽明經主外,第三天是少陽經主外,這樣就能夠理解了。

少陰經主內,那麼太陰經和厥陰經主內的道理,也能夠從這裡理解。張仲景把頭頸僵硬、脊背僵硬而不能低頭的情況,歸為太陽經的痙攣,是因為它包含三陽經的病症;把身體蜷縮、腳也蜷縮而不能抬頭的情況,歸為少陰經的痙攣,是因為它包含三陰經的病症。實際上,這些病症是明確而清晰的。《素問》說,腎痹的症狀是容易腫脹,屁股像腳後跟一樣高,脊椎像頭一樣高。這更清楚地描述了少陰病俯身卻不能仰頭的狀態。

喻嘉言認為,低頭看地上,手肘和膝蓋相互靠近,正是不能抬頭的陰經病症,而把它歸為陽明經的痙攣,這個說法並不準確。何況張仲景說,少陰病出現腹瀉,如果腹瀉自己停止,且身體怕冷蜷縮臥床,但手腳溫熱,這樣的病是可以治癒的。他又說,少陰病,身體怕冷而蜷縮,時而感到煩躁,想脫去衣服被子,這樣的病也是可以治癒的。這些都說明可以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。然而,張仲景在太陽病中特別提到背部怕冷,不需要等到身體蜷縮,就應該立即用溫補的方法,預防病人無法抬頭的嚴重情況。

在少陰病中,如果出現口乾舌燥、咽喉乾燥,以及腹瀉拉出清水的症狀,也不必等到背部和脖子僵硬,就應該立即用瀉下的方法,預防病人無法低頭的嚴重情況。這些都是需要理解並靈活運用的。後代的醫家,並非不了解這些道理,但卻不能完整地表達出來。例如,小孩子的身體虛弱,神經敏感,無法承受外感發熱,很容易變成痙攣。後世的人胡亂地把它命名為「驚風」,錯誤地認為不需要治療外來的邪氣,反而使用金石、冰片、麝香等藥物,導致千千萬萬的孩童喪命,卻仍然沒有醒悟。

又如產婦生產後身體空虛,外來的風邪侵入而造成痙攣,卻常常被稱為「產後驚風」,隨意使用湯藥,也是導致千千萬萬的產婦喪命,卻仍然沒有醒悟。(喻嘉言的觀點)

痙攣病,是風邪和濕邪共同作用的疾病。風邪偏盛於濕邪,就成為柔痙,因為風屬於陽,濕屬於陰,風多則為陽氣盛的柔病。風邪偏盛於濕邪,又感受寒邪,就成為剛痙,因為風屬於一陽,寒濕屬於二陰,這樣就是陰氣盛的剛病。陽本來是剛強的,陰本來是柔和的,這樣反著說,是從它們的本質來說的。氣來自於天,所以陽是剛強的,陰是柔和的;質來自於地,所以陰是剛強的,陽是柔和的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

柔痙一定有風邪,而剛痙也有風邪,沒有風邪就不是痙攣病了。如果沒有風邪,只有寒濕相合侵入人體,那是另一個濕痹的病症了。凡是痙攣病都呈現出風邪的徵象,沒有風邪就沒有痙攣,這是毫無疑問的。再者,痙攣病是三陽經的病症。邪氣從身體後面侵入,是太陽經運行的部位;邪氣從身體前面侵入,是陽明經運行的部位。是以人體的胸背來區分陰陽,而不是用六經來區分陰陽。凡是說三陰經有痙攣症狀的,不是張仲景原文所有,不敢相信。

再者,痙攣病是經絡的病,而不是臟腑的病。風濕邪氣侵入太陽經,雖然在衛分,但脈外被濕邪浸潤停滯了;風濕夾雜寒邪侵入太陽經,雖然在營分,但脈內被濕邪侵淫了。脈是人體正氣和正血運行的通道,混雜著邪風、邪濕、邪寒,那麼脈的通道一定會阻塞壅滯,出現拘急、抽搐的症狀。

這些疾病都是在人體的經絡通道中發生的,雖然與臟腑有聯繫,但終究不同於病在臟腑,所以說是經絡的病。凡是提到臟腑陰陽虧虛的,只能用來推求發病的根源,不能直接說是臟腑的病,這不是張仲景原文所有的,不敢相信。再者,痙攣病最終還是屬於三陽經的病症,雖然有關於里證應該攻下的條文,但並沒有傳經的痙攣病。痙攣病有像魚鱗病一樣終身不癒的,如果說會傳經,要傳到哪一天才結束呢?如果像所說的那樣依次傳遍三陽經和三陰經,那和傷寒病就沒有區別了,哪條經絡可以承受病邪一輩子而不衰竭呢?可見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。所謂里證應該攻下的,是因為風寒夾雜濕邪,使陽氣鬱滯在體表,產生了內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