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二·雜證匯參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二·雜證匯參 (3)

1.

如太陽外感風寒,內郁生熱之義,經謂濕上甚為熱是也。熱甚於里,不容不下。下者,下其瘀塞之熱,沾滯之濕,並與陽明胃腑無涉也。所以仲景言證,全無由臟腑而發者,皆就筋絡肢體間示人,何得云痙病同於傷寒之傳經,動關臟腑乎?故有終身為患之痙病,必無經久不匱之傷寒。

傷寒傳經之邪入臟腑,旦夕不可待,豈痙病傳經之邪,獨能久延耶?此傳經之說,不本於仲景,尤不可信者也。○或謂痙病無屬於臟腑。然風熱盛而陰必虧,寒濕盛而陽亦微,不理其臟腑,將終從經絡為治乎?答曰:陰虧者濟陰,陽微者扶陽,凡病皆然,何獨於痙有異焉?獨是濟陰扶陽,雖屬治臟腑,不過從其本治,俾治標易為力耳。若夫標治,則仍以驅風寒、除濕熱為義,不外用法於經而已。

仲景所以言痙病,必就標病定名、分證,而於臟腑之本未嘗言及,是究不可謂痙病為臟腑之病,故仲景終不從臟腑立論也。倘明理者詳審標本之間,以痙病為在經、為標病,而治其標;以臟腑為在裡、為本病,而治其本。治其本正所以治其標,又何臟腑之不可通言耶。(魏荔彤)

痙者,強直之名,即秋時燥金之邪,入於經筋而為病也。長夏之時,濕熱內淫,經筋受病,更遇秋金乾燥肅殺之氣乘之,則頸項強急矣。邪在表故身熱,熱上逼故足寒,陽虛邪乘於表故惡寒,燥熱之氣上逼故頭熱面赤,頸項強急故頭面搖動。陽明之筋脈,內結胃口,外行胸中,過人迎環口;太陽之筋脈,循項背上頭。

燥熱傷陽明,則筋脈牽引而口噤不得語;燥熱傷太陽,則背反張如弓。蓋燥熱之時,汗多而表虛,故津液少而筋脈易於強直也。此證世多誤作驚風治之,婦人、小兒坐此殞命者多矣,總緣不識痙病故也。○燥者天之氣,濕者地之氣。燥之與濕,天壤懸矣。而《內經》謂諸痙項強,皆屬於濕,從其受病之本而言也。

夏秋之交,本濕而標燥。濕則傷陽明而熱蒸於內,燥則傷太陽而熱侵於外。邪逼兩經之界,故頸項因而強急,為濕熱兼燥化之病。《經》曰:濕熱不攘,大筋緛短,小筋弛長。謂濕熱傷筋也。又曰:赫曦之紀,上羽其病痙。言熱為寒抑,無汗之痙也。又曰:肺移熱於腎,傳為柔痙。

言濕蒸於熱,有汗之痙也。《千金》謂溫病熱入於腎,則為痙;小兒病癇,熱甚亦為痙。惜乎痙之名義詳於聖經,後世俱不識為何病也。(程扶生)

六氣為病,皆能發熱。然寒與濕相因,暑與濕相從,獨燥與濕相反。濕病多得之地氣,燥病多得之內因,此病因之殊同也。病機十九條燥證獨無,若諸痙項強,皆屬於濕,愚竊疑之。今本論有痙濕之分,又曰:太陽病,發汗太多,因致痙。則痙之屬燥無疑也。夫痙以狀命名,因血虛而筋急耳。

白話文:

痙病,就像太陽外感風寒,體內鬱積產生熱的道理一樣,就像醫書說的「濕氣太重就會轉化為熱」。體內的熱氣太過旺盛,無法往下疏散。所謂的「下」,是指將瘀塞的熱、黏膩的濕氣排出,這跟陽明胃腑沒有關係。所以張仲景談論的症狀,都是直接從筋絡肢體表現出來,而不是從臟腑發生的,怎麼可以說痙病跟傷寒一樣是經由臟腑傳遞的呢?所以會有終身為患的痙病,但絕對不會有長期不癒的傷寒。

傷寒的邪氣傳入臟腑,病情很快就會惡化,無法等待,難道痙病的邪氣,可以拖延這麼久嗎?這種說法不是張仲景的本意,是不可信的。

有人認為痙病跟臟腑無關。但是風熱太盛,陰液一定會虧虛;寒濕太盛,陽氣也會衰微,如果都不處理臟腑,難道要一直從經絡治療嗎?我的回答是,陰液虧虛就滋養陰液,陽氣虛弱就扶助陽氣,這是所有疾病的治療原則,痙病也一樣。只是滋養陰液、扶助陽氣,雖然是從臟腑根本治療,但只是為了讓治療表證更容易而已。至於治療表證,仍然是以驅散風寒、消除濕熱為主,不超出經絡的治療範圍。

張仲景談論痙病,一定從表證來命名、分類,從來沒有提及臟腑的病因,這表示痙病並非臟腑的疾病,所以張仲景的論述從來沒有從臟腑的角度出發。如果能明白標本之間的關係,就會知道痙病是經絡的疾病,是表證,要治療表證;臟腑是內在的,是本病,要治療本病。治療本病正是為了治療表證,那臟腑又怎麼不能一起談論呢?(魏荔彤)

痙,意思是強直僵硬,就像秋天燥金之邪侵入經絡肌肉所引起的疾病。長夏時節,濕熱侵入體內,經絡肌肉受損,如果又遇到秋天乾燥肅殺的氣候侵襲,就會導致頸項僵硬。邪氣在表所以會發熱,熱氣往上逼迫所以腳會冰冷,陽氣虛弱邪氣侵入體表所以會怕冷,乾燥的熱氣往上逼迫所以頭熱臉紅,頸項僵硬所以頭部和臉部會搖動。陽明經的肌肉,在內部連結胃部,在外部循行於胸部,經過人迎穴環繞口部;太陽經的肌肉,則循行於頸部背部直到頭部。

燥熱傷害陽明經,會導致肌肉牽引而口噤無法說話;燥熱傷害太陽經,則會背部向後彎曲像弓一樣。因為乾燥炎熱的時候,容易流汗而導致體表虛弱,所以津液會減少,肌肉容易強直。這種症狀常常被誤認為是驚風來治療,許多婦女和小孩因此喪命,都是因為不認識痙病造成的。乾燥是天的氣,濕是地的氣,乾燥和濕氣是截然不同的。但是《內經》說各種痙病頸項僵硬,都屬於濕,這是從其發病的根本原因來說的。

夏秋交替之際,本質是濕氣而表現是乾燥。濕氣會傷害陽明經,導致熱氣在體內蒸騰;乾燥會傷害太陽經,導致熱氣侵入體表。邪氣侵犯這兩條經絡的交界,所以導致頸項僵硬,是濕熱兼具燥化的疾病。《經》說:「濕熱不排除,大筋會攣縮變短,小筋會鬆弛變長」,是指濕熱傷害了筋。又說「盛夏之時,陽氣受阻,就會得痙病」,是說熱被寒邪壓制,無汗的痙病。又說「肺部的熱傳到腎,會變成柔痙」,是說濕熱蒸騰,有汗的痙病。《千金方》說,溫病熱邪侵入腎,就會成為痙病;小兒癲癇,熱太嚴重也會變成痙病。可惜的是,痙病的定義在古籍中已經很清楚,後世卻都不了解這是什麼病。(程扶生)

六種氣候因素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都會導致發熱。但是寒氣和濕氣會相互影響,暑氣和濕氣會相互結合,只有燥氣和濕氣是相反的。濕病多半是地氣所致,燥病多半是內因所致,這是病因的不同之處。《病機十九條》中獨獨沒有燥證的論述,如果說所有的痙病頸項僵硬都屬於濕氣,我認為很可疑。現在這個理論有痙病屬於濕的說法,又說「太陽病,發汗太多,會導致痙病」,那麼痙病屬於燥就沒有疑問了。痙病是根據症狀來命名的,是因為血虛導致肌肉痙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