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二·雜證匯參 (1)
卷十二·雜證匯參 (1)
1. 卷十二·雜證匯參
2. 痙
經義
諸痙項強,皆屬於濕。○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。○督脈為病,脊強反折。○肺移熱於腎,傳為柔痙。(《素問》)
足太陽之筋病,脊反折,項筋急,肩不舉,腋支缺盆中紐痛,不可左右搖。○足少陰之筋病,主癇瘛及痙,在外者不能俯,在內者不能仰。故陽病者,腰反折不能俯;陰病者,不能仰。○經筋之病,寒則反折筋急;熱則筋弛縱不能收,陰痿不用。陽急則反折,陰急則俯不伸。
○膀胱足太陽也,是動則病沖頭痛,目似脫,項似拔,脊痛,腰似折,髀不可以曲,膕如結,踹如裂,是為踝厥,是主筋所生病者。(《靈樞》)
哲言
太陽病,發熱無汗,反惡寒者,名曰剛痙。○太陽病,發熱汗出,而不惡寒者,名曰柔痙。○太陽病,發汗太多,因致痙。○夫風病,下之則痙,復發汗,必拘急。○瘡家雖身疼痛,不可發汗,汗出則痙。○病者身熱足寒,頸項強急,惡寒,時頭熱面赤目赤,獨頭動搖,卒口噤,背反張者,痙病也。○太陽病,其證備,身體強𠘧𠘧然,脈反沉遲,此為痙,栝蔞桂枝湯主之。
○太陽病,無汗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噤不得語,欲作剛痙,葛根湯主之。○痙為病,胸滿口噤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齘齒,可與大承氣湯。(《金匱》)
按反惡寒之反字,衍文也。玩痙病之條,自知當惡寒。(《醫宗金鑑》)
夫痙者,強也。《素問》謂諸痙項強,皆屬於濕,是病機顓主於濕矣。《千金》推廣其義,謂太陽中風,重感寒濕則變痙。見太陽中風,身必多汗。或衣被不更,寒濕內襲;或重感天時之寒,地氣之濕,因而變痙,是合風、寒、濕三者以論痙也。《金匱》以痙濕暍名篇,又合熱、暑、濕三者言之。
然所謂剛痙、柔痙,未嘗不兼及風寒。且亦云發汗過多因致痙,見夏月人本多汗,尤不可過發其汗也。古今言痙之書止此。後世王海藏論痙,知宗仲景,雖識有未充,要亦識大之賢矣。《傷寒論》載痙病五條,《尚論篇》中已明之。茲復詳《金匱》所增十條,其旨已悉。誠以仲景論痙病所舉者,太陽一經耳。
後之治此病者,謂太陽行身之背,故頸項強,背反張,屬在太陽,而用《金匱》桂枝、葛根二方,茫不應手,每歸咎仲景之未備。不思外感六淫之邪,由太陽而傳六經,乃自然之行度。邪不盡,傳即不已,故三陽、三陰皆足致痙。仲景之書,通身手眼雖未明言,其引而不發之旨,未嘗不躍然心目。
如太陽之傳陽明,項背𠘧𠘧,少陽之頸項強,是知三陽皆有痙矣。而三陰豈曰無之?海藏謂三陽、太陰皆病痙,獨不及少陰、厥陰?然其製附子散、桂心白朮湯、附子防風散,意原有在。觀其白朮湯下云:上解三陽,下安太陰,一種苦心,無非謂傳入少陰、厥陰,必成死證耳。
白話文:
痙
經義
各種因痙攣導致的脖子僵硬,都屬於濕邪引起的。各種突然發作的強直,都屬於風邪引起的。督脈發生病變,會導致脊椎僵硬並向後彎曲。肺部的熱邪傳到腎臟,會變成柔痙。
足太陽經的筋脈發生病變,會導致脊椎向後彎曲,脖子筋脈緊繃,肩膀抬不起來,腋下、鎖骨窩處疼痛,無法左右轉動。足少陰經的筋脈發生病變,主要會導致癲癇、抽搐和痙攣,在體外的會無法彎腰,在體內的會無法仰頭。所以,陽經病變的,會腰部向後彎曲無法彎腰;陰經病變的,會無法仰頭。經筋發病,受寒會導致筋脈僵硬向後彎曲;受熱會導致筋脈鬆弛無力,無法收縮,陰部萎縮無力。陽經痙攣會導致身體向後彎曲,陰經痙攣會導致身體向前彎曲無法伸直。
膀胱經就是足太陽經,它發病會導致頭痛如沖擊,眼睛像要脫出,脖子像被拔掉,背痛,腰像要斷裂,大腿無法彎曲,膝窩像打了結,小腿像要裂開,這是足踝厥逆,這些都是筋脈疾病引起的。
哲言
太陽病,發燒卻沒有汗,反而怕冷,這稱為剛痙。太陽病,發燒有汗出,卻不怕冷,這稱為柔痙。太陽病,如果發汗太多,也會導致痙攣。風邪引起的病,如果用瀉下的方法,會導致痙攣,如果再發汗,會更加拘急。長瘡的人即使身體疼痛,也不可以發汗,發汗就會導致痙攣。病人身體發熱腳卻冰冷,脖子僵硬,怕冷,有時頭熱面紅眼紅,只有頭在晃動,突然口噤,背部向後彎曲,這就是痙病。太陽病,如果各種症狀都出現,身體僵硬,脈象反而沉緩,這是痙病,可以用栝樓桂枝湯治療。
太陽病,沒有汗而小便反而減少,氣向上衝到胸部,口噤不能說話,快要發作剛痙了,可以用葛根湯治療。痙病會胸悶口噤,躺在床上會難受,腳會抽筋,一定會磨牙,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。
(醫者認為)「反惡寒」的「反」字是多餘的,研究痙病的條文就知道應該是怕冷。
所謂痙,就是僵硬的意思。《素問》說各種痙攣導致的脖子僵硬,都屬於濕邪引起的,意思是病機主要在於濕邪。《千金方》擴展了這個意思,認為太陽經受到風邪,又加上寒濕,就會變成痙。看到太陽中風,身體一定會多汗。或是衣服被褥不換,寒濕侵入體內;或是又感受了天氣的寒冷和地氣的濕氣,因而變成痙,這是把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合起來討論痙病。《金匱要略》用痙、濕、暍來作為篇名,也是把熱、暑、濕三種邪氣合起來說的。
但是,所謂剛痙、柔痙,也並非沒有風寒的因素。而且也說了發汗過多也會導致痙攣,說明夏天人本來就多汗,更不能過度發汗。古今關於痙病的書就只記載了這些。後世的王海藏談論痙病,他知道遵循張仲景的觀點,雖然認識不夠全面,但也是有見識的賢者了。《傷寒論》記載了五條關於痙病的內容,《尚論篇》已經說得很明白了。這裡又詳細地補充了《金匱要略》所增加的十條,其要旨已經很清楚了。確實,仲景討論痙病所舉的,只是太陽經而已。
後世治療這種病的人,認為太陽經行於身體的背部,所以脖子僵硬、背部向後彎曲是屬於太陽經的病,就用《金匱要略》的桂枝湯、葛根湯這兩個方子,卻往往沒有效果,於是就歸咎於仲景沒有說清楚。他們沒有想到外感六淫之邪,會由太陽經傳到六經,這是自然的路徑。邪氣沒有完全消除,傳經就不會停止,所以三陽經、三陰經都會導致痙攣。仲景的書雖然沒有明白說出這些,但他引而不發的含義,已經清楚地表達了。
像太陽經傳到陽明經,會導致脖子和背部僵硬,少陽經也會導致脖子僵硬,就知道三陽經都有可能導致痙攣了。那麼三陰經難道就沒有嗎?王海藏認為三陽經和太陰經都會導致痙攣,卻沒有提到少陰經和厥陰經?然而他所製作的附子散、桂心白朮湯、附子防風散,其用意還是有的。看他白朮湯下寫著「上解三陽,下安太陰」,這種苦心,無非是說如果傳到少陰經和厥陰經,一定會變成死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