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54)
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54)
1. 諸痛
痛在經者,脈多弦大;痛在臟者,脈多沉微。必兼脈證而察之,則虛實自明。實者可利,虛者亦可利乎?不當利而利之,則為害不淺。凡治表虛而痛者,陽不足也,非溫經不可。裡虛而痛者,陰不足也,非養營不可。上虛而痛者,心脾受傷也,非補中不可。下虛而痛者,脫泄亡陰也,非救脾胃、溫補命門不可。
奈何明似丹溪,而亦曰:諸痛不可補。局人意見,豈良法哉?(張景岳)
凡沖氣攻痛,從背而上者,系督脈主病,治在少陰。從腹而上者,系沖、任主病,治在厥陰。○諸痛之證,因於寒者十之七、八,因於熱者十之二、三。欲辨寒熱,但審其痛處,或喜寒惡熱,或喜熱惡寒,斯可得其情矣。至於氣血虛實之治,古人總以一通字立法。但此通字,勿誤認為攻下通利講解。
所謂通其氣血則不痛是也。然必辨其在氣分與血分之殊:在氣分者,但行其氣,不必病輕藥重,攻動其血;在血分者,則必兼乎氣治,所謂氣行則血隨之是也。若證之實者,氣滯血凝,通其氣而散其血則愈。證之虛者,氣餒不能充運,血衰不能滋榮,治當養氣補血,而兼寓通於補。
此乃概言其大綱耳。若夫諸痛之證,頭緒甚繁。內因七情之傷,必先臟腑而後達於肌軀;外因六氣之感,必先肌軀而後入於臟腑。其十二經遊行之部位,凡調治立方,必加引經之藥,佐以外治之法,如針灸、砭刺,或敷貼、熨洗,或按摩、導引,則易奏功。此外更有跌打、閃挫,陰疽、內癰,積聚、癥瘕、蛔、蟯、疝、痹、痧脹、中惡諸痛,須辨明證端,不可混治。大旨則補、瀉、寒、溫,惟用辛潤宣通,不用酸塞斂澀。
然其獨得之奇,尤在乎治絡一法。蓋久痛必入於絡,絡中氣血虛實寒熱,稍有留邪,皆能致痛,此乃古人所未言及。(《臨證指南》)
諸痛為實,痛隨利減,世俗以利為下也。假令痛在表者,實也;在裡者,實也;在氣血者,亦實也。故在表者,汗之則愈;在裡者,下之則愈;在氣血者,散之行之則愈。豈可以利為下乎?宜作通字訓則可。(《此事難知》)
周身氣血無不貫通。故古人用針通其外,由外及內,以和氣血。用藥通其里,由內及外,以和氣血。其理一而已矣。至於通則不痛、痛則不通,蓋指本來原通而今塞者言。或在內,或在外,一通則不痛,宜十二經絡臟腑各隨其處而通之。若通別處,則痛處未知,而他處反為掣動矣。(《吳醫匯講》)
白話文:
各種疼痛
疼痛發生在經絡的,脈象多為弦而大;疼痛發生在臟腑的,脈象多為沉而微。必須結合脈象和症狀仔細觀察,才能清楚分辨虛證和實證。實證可以疏通,虛證也可以疏通嗎?如果是不應該疏通而疏通,那造成的傷害就很大。凡是治療表虛而疼痛的,是因為陽氣不足,必須用溫經的方法。裡虛而疼痛的,是因為陰液不足,必須用滋養陰液的方法。上部虛弱而疼痛的,是心脾受損,必須用補中益氣的方法。下部虛弱而疼痛的,是精氣脫失,陰液耗竭,必須用補益脾胃、溫補命門的方法。
為什麼像朱丹溪這樣有名望的醫家,也說:「各種疼痛都不能用補法?」這種固執的看法,難道是好的方法嗎?(張景岳)
凡是氣逆上衝而導致的疼痛,從背部向上發展的,屬於督脈的問題,治療要從少陰經著手;從腹部向上發展的,屬於衝脈、任脈的問題,治療要從厥陰經著手。各種疼痛的病症,因為寒邪引起的占七八成,因為熱邪引起的占二三成。想要分辨寒熱,只要仔細觀察疼痛的部位,是喜歡寒冷還是喜歡熱,就可以了解病情的性質了。至於氣血虛實的治療,古人總結為一個「通」字。但是這個「通」字,不要誤解為攻下瀉利。
所謂疏通氣血就不會疼痛,這才是「通」的含義。但必須分辨疼痛是在氣分還是血分:在氣分的,只要疏通氣機就可以了,不必用藥太猛,以至於擾動血分;在血分的,則必須同時調理氣分,所謂「氣行則血隨之」就是這個道理。如果屬於實證,是氣滯血瘀,疏通氣機、化散血瘀就會好轉。如果屬於虛證,是氣虛無力推動血行,血虛不能滋養經脈,治療應當補養氣血,同時寓意在補益中兼顧疏通。
以上只是概括地說明了要點。至於各種疼痛的病症,原因十分複雜。內因是七情內傷,會先影響臟腑,然後波及到肌膚;外因是六淫邪氣的侵襲,會先侵犯肌膚,然後進入臟腑。其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,凡是調治用藥,必須加入引經藥,輔助以外治方法,如針灸、砭石刺絡,或者敷貼、熨洗,或者按摩、導引,就容易見效。此外還有跌打損傷、扭傷挫傷、陰性瘡瘍、內癰,積聚、癥瘕、蛔蟲、蟯蟲、疝氣、痹證、痧症、腹脹、中邪等引起的各種疼痛,必須辨明病因,不能混淆治療。總的原則是補、瀉、寒、溫,以辛潤宣通為主,不用酸澀收斂的藥物。
然而,治療絡脈的方法尤為獨到。因為久痛必定會影響到絡脈,絡脈中氣血的虛實寒熱,稍有邪氣停留,都會導致疼痛,這是古人沒有提及的。(《臨證指南》)
各種疼痛屬於實證,疼痛會隨著大小便的通利而減輕,世俗之人把通利理解為攻下。假設疼痛在表,屬於實證;疼痛在裡,也屬於實證;疼痛在氣血,也屬於實證。因此,疼痛在表的,用發汗的方法就會好;疼痛在裡的,用通下的方法就會好;疼痛在氣血的,用疏散、行氣的方法就會好。怎麼可以把通利理解為攻下呢?應該把「通」理解為疏通的意思才對。(《此事難知》)
全身的氣血是貫通的。所以古人使用針刺來疏通體表,由外及內,以此調和氣血;用藥物來疏通體內,由內及外,以此調和氣血。道理都是一樣的。至於「通則不痛,痛則不通」,說的是本來是通暢的,現在卻被阻塞了。阻塞的原因,可能在內,也可能在外,一旦疏通了就不會疼痛,應該根據十二經脈和臟腑的具體情況來疏通。如果疏通了其他地方,疼痛的地方可能仍然沒有好轉,反而會影響到其他地方。(《吳醫匯講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