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53)
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53)
1. 諸痛
經義
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,脈寒則縮蜷,縮蜷則脈絀急,絀急則外引小絡,故卒然而痛。得炅則痛立止,因重中於寒,則痛久矣。○寒氣客於經脈之中,與炅氣相薄則脈滿,滿則痛而不可按也。寒氣稽留,炅氣從上,則脈充大而血氣亂,故痛甚不可按也。○寒氣客於腸胃之間,膜原之下,血不得散,小絡急引,故痛;按之則血氣散,故按之痛止。○寒氣客於俠脊之脈則深,按之不能及,故按之無益也。
○寒氣客於衝脈,衝脈起於關元,隨腹直上。寒氣客則脈不通,脈不通則氣因之,故喘動應手矣。○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脈泣,脈泣則血虛,血虛則痛。其俞注於心,故相引而痛。按之則熱氣至,熱氣至則痛止矣。○寒氣客於厥陰之脈。厥陰之脈者,絡陰器,繫於肝。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,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。
○厥氣客於陰股,寒氣上及少腹,血泣,上下相引,故腹痛引陰股。○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,絡血之中,血泣不得注於大經,血氣稽留不得行,故宿昔而成積矣。○寒氣客於五臟,厥逆上泄,陰氣竭,陽氣未入,故卒然痛死不知人,氣復反則生矣。○寒氣客於腸胃,厥逆上出,故痛而嘔也。
○寒氣客於小腸,小腸不得成聚,故後泄腹痛矣。○熱氣留於小腸,腸中痛,癉熱焦渴,則堅幹不得出,故痛而閉不通矣。(《素問》)
哲言
小腸氣,繞臍耕起走注痛。膀胱氣,少腹腫痛不得小便。肝氣,少腹痛引兩脅。疝氣,少腹痛引睪丸。腎氣,少腹上衝心痛,有形即奔豚。(《醫階辨證》)
痛有虛、實。凡三焦痛證,惟食滯、寒滯、氣滯者居多。其有因蟲、火、痰、血者,皆能作痛。大都暴痛多由前三證,久痛多由後四證。但蟲痛、痰痛,多在中焦;火痛則三焦俱有;血痛多在下焦,婦人常有之,男子則少也。但察其多滯、多逆者,方是實證;如無,則不得以實論也。
○痛有寒熱,誤認為害不小。蓋痛因寒者,常居八九;因熱者,十惟一二。觀《內經》舉痛等論可知。蓋寒則凝滯,凝滯則氣逆,氣逆則痛脹。熱則流通,多不然也。雖熱證亦常有痛,然必有明辨。如《經》言:腸中痛,渴熱焦脅,則堅幹不得出。閉而不通者,此因燥結熱閉,然必有煩熱等證,最易見也。
若但見心腹痛,無問有無寒熱,便云屬火,多用寒涼,妄亦甚矣!○痛證當辨有形、無形。無形者痛在氣分。凡氣為脹痛,必或脹或止,痛無常處,氣聚則痛而見形,氣散則平而無跡,此無形之痛也;但順其氣,則痛自愈。有形者痛在血分,或為食積。凡血症、食積,必痛有常所,而脹無休息,是有形之痛也。
然或食、或血,察得所因而去之,此二者之所當辨也。○痛證有虛、實,治法有補、瀉,不可不詳。凡痛而脹閉者多實,不脹不閉者多虛。拒按者為實,可按者為虛。喜寒者多實,愛熱者多虛。飽而甚者多實,飢而甚者多虛。脈實氣粗者多實,脈虛氣怯者多虛。新痛、年壯者多實,愈攻愈劇者多虛。
白話文:
諸痛
經義
寒氣侵入體表脈絡之外,會使脈絡變得寒冷,寒冷就會導致脈絡收縮蜷曲,收縮蜷曲則脈絡變得短促急迫,短促急迫就會向外牽引細小絡脈,所以會突然產生疼痛。如果遇到溫熱的環境,疼痛就會立刻停止,若是寒邪再次侵入加重,疼痛就會持續很久。
寒氣侵入經脈之中,與體內的陽氣相搏,會使脈絡脹滿,脹滿就會產生按壓會更痛的現象。寒氣停留不去,陽氣向上升發,會使脈絡更加充盈腫大,導致氣血紊亂,所以疼痛會劇烈且無法按壓。
寒氣侵入腸胃之間、膜原之下,會使血液無法正常散佈,導致細小絡脈牽引而產生疼痛;按壓時則氣血可以散開,所以按壓後疼痛會減輕。
寒氣侵入脊椎兩側的脈絡,會深藏在體內,按壓也無法觸及,所以按壓沒有幫助。
寒氣侵入衝脈,衝脈起於關元穴,沿腹部向上延伸。寒氣侵入會使脈絡不通暢,脈絡不通暢就會導致氣滯,所以會有呼吸急促的現象。
寒氣侵入背部腧穴的脈絡,會使脈絡澀滯不通,脈絡澀滯不通就會導致血虛,血虛就會產生疼痛。這些腧穴和心臟相連,所以會互相牽引而產生疼痛。按壓時則會產生熱氣,熱氣來了,疼痛就會停止。
寒氣侵入足厥陰肝經的脈絡。足厥陰肝經的脈絡連結陰部器官,與肝臟相連。寒氣侵入脈絡,會導致血滯脈急,所以脅肋和少腹會互相牽引而產生疼痛。
厥氣侵入大腿內側,寒氣向上侵入少腹,導致血滯,上下互相牽引,所以會腹痛並牽引大腿內側。
寒氣侵入小腸和膜原之間,在絡脈的血液中,導致血滯無法注入大經脈,氣血停留無法運行,所以會長期積聚形成積塊。
寒氣侵入五臟,導致氣機逆亂向上,陰氣耗竭,陽氣無法進入,所以會突然疼痛昏死,人事不省,當氣機恢復時就會甦醒。
寒氣侵入腸胃,導致氣機逆亂向上,所以會產生疼痛和嘔吐。
寒氣侵入小腸,小腸無法正常聚集,所以會腹瀉腹痛。
熱氣停留於小腸,腸道內會疼痛,出現發熱口渴,大便乾硬無法排出,所以會產生疼痛且便秘不通。
哲言
小腸氣發作時,會在肚臍周圍產生像耕地一樣的走竄疼痛。膀胱氣發作時,會出現少腹腫痛且小便困難。肝氣發作時,會出現少腹疼痛並牽引兩脅。疝氣發作時,會出現少腹疼痛並牽引睪丸。腎氣發作時,會出現少腹氣向上衝心痛,有形狀的會導致奔豚的感覺。
疼痛有虛證和實證之分。各種三焦疼痛的病症中,多數是由於飲食停滯、寒邪滯留、氣機鬱滯所導致。也有些是由於蟲積、火熱、痰飲、血瘀等原因所導致的疼痛。通常來說,突然發生的疼痛多是由前三種原因所導致,而長期疼痛則多是由後四種原因所導致。但是,蟲積引起的疼痛和痰飲引起的疼痛多在中焦,火熱引起的疼痛則三焦都有可能,血瘀引起的疼痛多在下焦,婦女常見,男子則較少見。但凡出現氣滯或氣逆的現象,才屬於實證;如果沒有,則不能歸類為實證。
疼痛有寒熱之分,如果誤判,造成的危害不小。疼痛多由寒邪引起,大約佔八九成;而由熱邪引起的疼痛,則只佔十分之一二。這從《內經》中關於疼痛的論述可以得知。寒邪會導致凝滯,凝滯則會導致氣逆,氣逆則會導致疼痛和脹滿。熱邪則能使氣血流通,通常不會導致疼痛。雖然熱證有時也會出現疼痛,但必須要仔細分辨。比如《內經》所說:「腸中痛,口渴發熱,大便乾燥」,這是因燥熱積結而導致的便秘,但一定會伴隨煩躁發熱等症狀,很容易辨別。
如果只看到腹部疼痛,不論有無寒熱症狀,就說是火邪所致,而過度使用寒涼藥物,那就大錯特錯了!疼痛應辨別是否有形與無形。無形的疼痛屬於氣分。凡是因氣引起的脹痛,一定是時脹時止,疼痛位置不固定,當氣聚集時才會感覺疼痛,氣散時則沒有任何痕跡,這種就是無形的疼痛。只要順其氣,疼痛就會自然緩解。有形的疼痛則屬於血分或飲食積滯。凡是血證或飲食積滯引起的疼痛,一定是疼痛位置固定,而且脹痛不會停止,這就是有形的疼痛。
因此,對於飲食積滯或血瘀引起的疼痛,只要找到病因並去除,疼痛就會緩解。這是這兩種疼痛之間需要辨別的地方。
疼痛有虛證和實證,治療方法有補法和瀉法,不可不仔細辨別。凡是疼痛且脹滿閉塞的,多屬於實證;不脹不閉的,多屬於虛證。按壓會更痛的,多屬於實證;可以按壓的,多屬於虛證。喜歡寒涼的,多屬於實證;喜歡溫熱的,多屬於虛證。飽食後疼痛加重的,多屬於實證;飢餓時疼痛加重的,多屬於虛證。脈象洪實、呼吸粗重的,多屬於實證;脈象虛弱、呼吸微弱的,多屬於虛證。新發生的疼痛、體質強壯的,多屬於實證;治療後疼痛反而加重的,多屬於虛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