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五·雜證匯參 (2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·雜證匯參 (25)

1. 溫熱

寒水之令,復行於春,時強木長,故為溫病。則是誤以冬傷於溫,至春復寒為溫病矣。奉議又謂:風溫治在少陰、厥陰,不可發汗。此語洵足翼《經》而制風溫六方,陶節庵宗之。然惟栝蔞根湯允當耳。

其餘葳蕤、知母諸湯,用葳蕤、知母、石膏、白薇善矣,不知何故用麻黃、羌活發汗藥?又不知何故合用白芷、升麻陽明藥?又不知何故雜用木香、南星辛燥藥?豈其欲以風溫與溫病、溫疫、冬溫數者同治歟?若防己湯之用防己、白朮,無乃誤以風溫為濕溫歟?王海藏謂:葳蕤湯有麻黃,不可用,宜用白朮湯。

然則白朮湯果可治風溫歟?劉河間以寒藥治熱病,為得《內經》飲寒水,乃刺之,必寒衣之,居止寒處,身寒而止之義,而於溫病、風溫漫無分別。且欲以三十方盡傷寒之變證,以一下盡治熱之大法,則亦未免粗疏也。龐安常和解,因時於夏至前後,一以和解為主,頗得治在少陽、厥陰之旨。

蓋亦有見於風溫之難治,而遷延以需變也;而頃刻危亡者,則有所不救矣。然則風溫遂不可治乎?曰:貴辨之早耳!治不可逆,逆則壞,壞則不救矣。《刺熱論》曰:病雖未發,見赤者,刺之,名曰治未病。又曰:熱甚,為五十九刺。仲師之青龍、白虎,神矣!得此意而推之,可以應用於不窮。

蓋治溫病,宜於發散中重加清涼;治風溫,不可於清涼中重加發散也。(程扶生)

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者,重在冬不藏精也。蓋煩勞多欲之人,陰精久耗,入春則裡氣大泄,木火內燃,燔燎之勢直從里發。始見必壯熱煩冤,口乾舌燥,主治以存津液為第一。黃芩湯堅陰卻邪,即此義也。再者,在內之溫邪欲發,在外之新邪又加,蔥豉湯最為捷徑。

至於因循貽誤,或因氣燥津枯,或致陰傷液涸,挽救諸法,如人參白虎湯、黃連阿膠湯、玉女煎、復脈法;余則治痙厥以甘藥緩肝,昏閉用幽芳開竅,熱痰之投溫膽,蓄血而論通瘀。

○風為天之陽氣,溫乃化熱之邪,兩陽熏灼,先傷上焦,種種變幻情狀,不外手三陰為病藪,頭脹、汗出、身熱、咳嗽,必然並見,當與辛涼輕劑清解為先,大忌辛溫消散,劫爍津液。太陰無肅化之權,救逆則有蔗汁、蘆根、玉竹、門冬之類;若苦寒沉降,損傷胃口,陽明失循序之司,救逆則有復脈、建中之類。此證驟變則為痙厥,緩變則為虛勞;主治之方,總以甘藥為要,兼寒兼溫,在人通變可也。

(《臨證指南》)

溫邪上受,首先犯肺,逆傳心包。肺主氣屬衛,心主血屬營。辨營衛氣血,雖與傷寒同,若論治法,則與傷寒異。蓋傷寒之邪,留戀在表,然後化熱入里;溫邪則變熱最速。未傳心包,邪尚在肺,肺主氣,其合皮毛,初用辛涼輕劑,挾風加薄荷、牛蒡之屬,挾濕加蘆根、滑石之流。或透風於熱外,或滲濕於熱下,不與熱相搏,勢必孤矣。

白話文:

[溫熱]

在寒冷的冬季,本該收藏的寒氣,卻在春天再次出現,這時陽氣強盛,草木生長旺盛,就容易發生溫病。有人誤解,認為是因為冬天受了溫熱之邪,到了春天又受到寒冷刺激,才導致溫病。

過去有人說,風溫病主要影響少陰經和厥陰經,不能用發汗的藥物治療。這句話很有道理,可以作為治療風溫病的依據,並制定了六種治療風溫病的方子,陶節庵也認同這個觀點。但只有栝蔞根湯是比較合適的。

其他一些方子,比如葳蕤湯、知母湯等,使用葳蕤、知母、石膏、白薇這些藥物是對的,但是不知道為什麼要加入麻黃、羌活這些發汗的藥物?也不知道為什麼要搭配白芷、升麻這些治療陽明經的藥物?更不知道為什麼要混合木香、南星這些辛辣燥熱的藥物?難道是想把風溫病和溫病、溫疫、冬溫等疾病混在一起治療嗎?至於防己湯使用防己、白朮,難道是誤認為風溫病是濕溫病嗎?王海藏說,葳蕤湯裡有麻黃,不應該用,應該用白朮湯。

那麼,白朮湯真的能治療風溫病嗎?劉河間用寒涼藥物治療熱病,是遵循了《內經》中“飲寒水、刺之,必寒衣,居止寒處,身寒而止之”的道理,但是他卻沒有區分溫病和風溫病。而且他想用三十個方子來應對傷寒的所有變化,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所有熱病,這也太過於粗略了。龐安常提倡用和解的方法,根據夏至前後的氣候變化,以和解為主,這種方法比較符合治療少陽經和厥陰經的原則。

這也說明風溫病確實難以治療,所以需要拖延時間,等待疾病出現變化,但是病情危急,隨時可能死亡的病人,就沒有辦法救治了。那麼風溫病就真的無法治療了嗎?答案是:關鍵在於早發現!治療疾病不可以逆著來,逆著來就會導致病情惡化,病情惡化就無法救治了。《刺熱論》說:即使疾病還沒發作,如果看到有發紅的跡象,就要進行治療,這叫做“治未病”。還說:熱邪很盛的時候,要用五十九種針刺方法。張仲景的青龍湯、白虎湯,真是太神奇了!如果能理解這些道理,並加以運用,就可以解決各種複雜的情況。

治療溫病,應該在發散的基礎上多用一些清涼的藥物;治療風溫病,則不應該在清涼藥物中加入過多的發散藥物。(程扶生)

冬天如果身體受寒,春天就容易患溫病,主要的原因是冬天沒有好好地收藏精氣。那些勞累過度、慾望過多的人,陰精長期損耗,到了春天,體內的陽氣就會大量外泄,導致體內木火過旺,火勢就會從內部燃燒起來。剛開始會出現高熱、煩躁不安、口乾舌燥的症狀,治療的重點是保護體內的津液。黃芩湯有滋養陰液、驅除邪氣的作用,就是這個道理。另外,如果體內的溫邪想要發出來,而體外又受到新的邪氣侵襲,蔥豉湯就是最快捷有效的治療方法。

至於那些因為拖延耽誤,或是因為氣燥導致津液枯竭,甚至陰液耗盡的情況,可以用人參白虎湯、黃連阿膠湯、玉女煎、復脈湯等方法來挽救。其它的情況,比如治療痙攣抽搐可以用甘味藥物來緩解肝氣,治療昏迷閉塞可以用芳香開竅的藥物,治療熱痰可以用溫膽湯,治療蓄血可以活血化瘀。

風是自然界的陽氣,溫是會化熱的邪氣,兩者一起熏灼人體,首先會傷害上焦。各種變化多端的情況,都離不開手三陰經的病變。頭脹、出汗、發熱、咳嗽等症狀常常同時出現,應該先用辛涼的輕劑來清解,最忌諱用辛溫的藥物來發散,這樣會耗損津液。太陰經沒有收斂肅降的功能,治療逆症時可以用甘蔗汁、蘆根、玉竹、麥冬等藥物來滋養陰液;如果用苦寒沉降的藥物,會損傷脾胃,導致陽明經失去正常的運行,治療逆症時可以用復脈湯、建中湯等藥物來恢復正氣。這種病如果發展迅速就會導致痙攣抽搐,如果發展緩慢就會導致虛勞。治療的原則總是以甘味藥物為主,可以適當搭配寒涼或溫熱的藥物,這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變通。

(《臨證指南》)

溫邪從外部侵入人體,首先會侵犯肺,然後會逆傳到心包。肺主氣,屬於衛,心主血,屬於營。辨別營衛氣血的病變,雖然和傷寒病相似,但是治療方法卻和傷寒病不同。傷寒的邪氣,會停留在體表,然後逐漸化熱進入體內;而溫邪則會很快地化熱。在溫邪還沒傳入心包的時候,邪氣還在肺,肺主氣,與皮毛相連,剛開始可以使用辛涼的輕劑,如果夾雜風邪可以加入薄荷、牛蒡之類,如果夾雜濕邪可以加入蘆根、滑石之類。可以將風邪從熱邪的外部驅散,或者將濕邪從熱邪的下方滲透排出,不讓它們和熱邪互相搏鬥,這樣熱邪就會孤立無援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