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五·雜證匯參 (2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·雜證匯參 (26)

1. 溫熱

不爾,風挾溫熱而燥生,清竅必干,水主之氣不能上榮,兩陽相劫也。濕與溫合,蒸鬱而蒙痹於上,清竅為之壅塞,濁邪害清也。其病有類傷寒,但傷寒多變證,溫熱雖久,總在一經不移。○前言辛涼散風,甘淡驅濕,若病不解,是漸欲人營也。營分受熱,則血液被劫,心神不安,夜寤無寐,或斑點隱隱,即撤去氣藥。

如從風熱陷入者,用犀角、竹葉之屬;從濕熱陷入者,用犀角、花露之品參入涼血清熱方中。若加煩躁、大便不通,金汁亦可加入;老年或素體寒者,以人中黃代之,急急透斑為要。若斑出熱不解者,胃津亡也,主以甘寒,重則如玉女煎,輕則如梨皮、蔗漿。或其人腎水素虧,雖未及下焦,先自彷徨矣,必驗之於舌,於甘寒之中加入鹹寒,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,恐其陷入耳。

若其邪始終在氣分留連者,可冀其戰汗透邪,法宜益胃,令邪與汗並,熱達腠開,邪從汗出。解後胃氣空虛,當膚冷一晝夜,待胃氣還,自溫暖如常矣。蓋戰汗而解,邪退正虛,陽從汗泄,故漸膚冷。此時宜令病者安臥,以待陽氣來復,旁人勿驚惶呼喚,擾其元神。但診其脈,若虛軟和緩,雖倦臥不語,汗出膚冷,卻非脫證;若脈急疾,躁擾不臥,便為脫證矣。更有邪盛正虛,不能一戰而解,停一二日,再戰汗出而愈者,不可不知。

○再論氣病有不傳血分,而邪留三焦,亦如傷寒中少陽病者。彼則和解表裡之半,此則分消上下之勢,隨證變法,如杏、樸、苓等,或溫膽湯之走泄。因其仍在氣分,猶可望其戰汗之門戶、轉瘧之機括。○大凡看法,衛之後方言氣,營之後方言血。

在衛,汗之可也;到氣,才可清氣;乍入營分,猶可透熱仍轉氣分而解,如犀角、元參、羚羊等是也;已入於血,就恐耗血動血,亟須涼血養血,如生地、丹皮、阿膠、赤芍等是也。若不循緩急之法,慮其動手便錯耳。且吾吳濕邪害人最廣,如面色白者,須要顧其陽氣,濕勝則陽微也;法應清涼,用到十分之六七,即不可過,恐濕熱一去,陽亦微也。

面色蒼者,須要顧其津液,清涼到十分之六七,往往熱減身寒者,不可便云虛寒而驟投補劑,恐爐煙雖熄,灰中有火也。須細察精詳,少少與之,慎勿直率而往。○又有酒客,里濕素盛,外邪入里,與之相搏,在陽旺之軀,胃濕恆多;在陰盛之體,脾濕不少。然其化熱則一。

熱病救陰猶易,通陽最難。救陰不在補血,而在養津與汗;通陽不在溫,而在利小便。○再論三焦之邪,不從外解,必成里結。里結者何在?陽明胃與大腸也,固須用下法。但傷寒熱邪在裡,劫灼津液,下之宜猛;此多濕邪內搏,下之宜輕。傷寒大便溏,為邪已盡,不可再下;濕溫大便溏,為邪未盡,必大便硬,不可再攻,以矢燥為無濕矣。再人之體,脘在腹上,位處於中,按之痛,或自痛,或痞脹,當用苦泄,以其入腹近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不是這樣,風邪夾帶著溫熱之氣,就會產生乾燥,導致清竅(指眼睛、耳朵、鼻子、口)乾澀,水液的精氣無法向上滋養,這是因為陽氣互相損耗的緣故。如果濕氣和溫熱之氣結合,就會蒸騰鬱積,導致頭面昏蒙麻木,清竅被阻塞,這是因為濁邪侵擾清氣的緣故。這種病症有些類似傷寒,但傷寒的病症變化多端,而溫熱病即使病程較長,通常也只在一經(指經絡)上停留,不會轉移。前面說過要用辛涼的藥物來疏散風邪,用甘淡的藥物來去除濕氣,如果病情沒有好轉,就說明病邪已經開始侵入人體的營分(指血液)。營分受熱,就會導致血液被損耗,心神不安,晚上難以入睡或者睡不安穩,甚至會出現隱隱的斑點,這時就應該停止使用作用在氣分的藥物。

如果病邪是從風熱轉化而來的,就應該使用犀角、竹葉等藥物;如果病邪是從濕熱轉化而來的,就應該使用犀角、花露等藥物,加入到涼血清熱的方劑中。如果出現煩躁、大便不通的情況,可以加入金汁(一種中藥)來治療;如果患者是老年人或者體質虛寒的,可以用人中黃(一種中藥)來代替金汁,重點是要盡快使斑疹透發出來。如果斑疹已經透發出來,但熱度沒有消退,就說明胃的津液已經耗竭,應該用甘寒的藥物來滋養,病情嚴重時可以使用玉女煎,病情較輕時可以使用梨皮、甘蔗汁等。如果患者本來就腎水不足,即使病邪還沒有到下焦(指人體下半部),也會先出現心神不寧、焦躁不安的情況,必須仔細觀察舌苔來判斷,在甘寒藥物中加入鹹寒藥物,目的是先安定還沒有被病邪侵擾的部位,防止病邪進一步深入。

如果病邪始終停留在氣分(指人體臟腑的陽氣)而不進入血分,可以期待患者通過發汗來驅散病邪,治療方法應該是補益胃氣,使病邪隨著汗液排出,讓熱力到達皮膚表面,毛孔張開,病邪從汗液中排出。發汗後,胃氣會空虛,皮膚會寒冷一整天,等到胃氣恢復後,身體自然就會恢復溫暖。因為發汗退熱後,病邪雖然退去,但正氣也虛弱了,陽氣隨著汗液排出,所以皮膚會逐漸變冷。這個時候應該讓病人安靜地休息,等待陽氣恢復,不要讓旁人驚慌呼叫,擾亂病人的精神。只要觀察脈象,如果脈象虛弱、柔和、舒緩,即使病人疲倦地躺著不說話,出汗皮膚冰冷,也不是脫證(指病情危急),如果脈象急促、快速,煩躁不安無法入睡,那就是脫證了。還有一些情況是邪氣盛而正氣虛弱,無法一次發汗就治癒,需要停一兩天,再次發汗才能痊癒,這點必須要知道。

另外,關於氣分病症,有些病邪不傳入血分,而是停留在三焦(指上中下三個部位),就像傷寒中的少陽病症一樣。傷寒少陽病是用和解表裡的方法來治療,而這種情況則需要分別消除上中下三焦的病邪,要根據病情來靈活變通,可以使用杏仁、厚朴、茯苓等藥物,或者使用溫膽湯來疏泄病邪。因為病邪還停留在氣分,仍然可以期待通過發汗的方式,或者轉為瘧疾的方式來治癒。一般來說,觀察病情,要先看衛分(指皮膚表面),然後再看氣分,看完營分再看血分。

病邪在衛分,可以發汗;到了氣分,才能清泄氣分之熱;剛進入營分,還可以透過透熱的方法,讓病邪再次轉回氣分而治癒,可以使用犀角、玄參、羚羊角等藥物;一旦進入血分,就容易耗損血液,導致血妄動,必須盡快涼血養血,可以使用生地、丹皮、阿膠、赤芍等藥物。如果不用循序漸進的方法,就很容易弄錯治療方向。而且我們吳地濕邪最容易侵害人體,如果患者面色蒼白,就必須顧護陽氣,因為濕邪過盛會導致陽氣衰微;治療方法應該以清涼為主,用到十分之六七的效果就可以停止,不要過度使用,以免濕熱退去,陽氣也更加衰微。

如果患者面色蒼黃,就必須顧護津液,清涼藥物用到十分之六七的效果,常常會出現熱度退減,身體卻感到寒冷的情況,這個時候不要馬上認為是虛寒而使用補藥,以免像爐火熄滅後,灰燼中還殘留著火星一樣,要仔細觀察,少量地使用藥物,不要貿然行事。還有一種情況是喜歡喝酒的人,體內本來就濕氣較重,外邪侵入體內,與濕邪相互搏鬥,如果體質陽氣旺盛,胃部的濕氣會比較多;如果體質陰氣盛,脾臟的濕氣就會比較多。但它們最終都會化為熱邪。

熱病救護陰液比較容易,疏通陽氣最難。救護陰液不是靠補血,而是靠滋養津液和發汗;疏通陽氣不是靠溫補,而是靠利小便。再次強調三焦的病邪,如果不從外解,一定會形成里結(指病邪進入體內)。里結發生在哪裡?主要在陽明經的胃和大腸,所以必須使用攻下的方法來治療。但是傷寒的熱邪在體內,會耗損津液,所以攻下時要用猛烈的藥物;而濕溫病多因濕邪在體內相互搏鬥,攻下時要用較輕的藥物。傷寒如果出現大便溏瀉,說明病邪已經退去,不能再用攻下的方法;而濕溫病如果大便溏瀉,說明病邪還沒有退去,必須等到大便變硬才能停止攻下,以大便乾燥為無濕邪的判斷標準。另外,人的胃脘在腹部的上方,位置居中,如果按壓時感到疼痛,或者自己感到疼痛,或者有痞脹感,就應該使用苦寒泄降的藥物,因為它距離腹部比較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