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五·雜證匯參 (27)
卷五·雜證匯參 (27)
1. 溫熱
○婦人病溫,與男子同,但多胎前產後,及經水適來適斷。凡胎前病,古人皆用四物加減,恐邪害妊也。如熱極,用井底泥,藍布浸冷,覆蓋腹上,皆是護胎之意,但要看其邪之可解處。用血膩之藥不靈,又當審察,不可固執。然須步步保護胎元,恐正損邪陷也。至於產後,方書謂慎用苦寒,恐傷其陰。
然亦要辨其邪能從上中解者,稍從證用之,亦無妨,不過勿犯下焦。且屬虛體,當如虛怯人病邪而治,況產後當血氣沸騰之際,最多空竇,邪易乘虛內陷,為難治也。○再若經水適來適斷,邪陷少陽血室,仲景立小柴胡湯,提出所陷熱邪,參、棗扶持胃氣,以衝脈隸屬陽明也。此惟虛者為合法。
若邪熱陷入,與血搏結者,又當宗陶氏小柴胡去參、棗,加生地、桃仁、山楂肉、丹皮或犀角等。若本經血結,少腹滿痛者,則用本方去甘藥加延胡、歸尾、桃仁之屬,氣滯加香附、陳皮、枳殼等。然熱陷血室之證,多有譫語如狂,與陽明胃熱相似,此種病機,最須辨別。(《指南續刻》)
溫病如何?《經》曰:不惡寒而渴者是也。不惡寒,則知其表無寒邪矣;曰渴,則知其腎水乾枯矣。蓋緣其人內素有火,冬時觸冒寒邪,惟其有火在內,寒邪不能深入,伏藏於肌膚,自冬至春,歷時既久,火為寒鬱,腎水煎枯。蓋甲木,陽木也,藉癸水而生。腎水既枯,至此時強木旺,無為發生滋潤之本,故發熱而渴。
海藏謂新邪喚出舊邪,非也。若復有所感,表當惡寒矣。予以地黃湯滋其腎水,以柴胡舒其木鬱,隨手而應。(《趙氏醫貫》)
《內經》論傷寒而反發熱者,有三義:有當時即發者,曰人傷於寒,則為病熱也;有過時發熱者,曰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也;有隨時易名者,曰凡病傷寒而成溫者,先夏至日為病溫,後夏至日為病暑也。夫病溫暑,當時即病者,不必論。凡病傷寒而成者,雖由於冬時之傷寒,而根實種於其人之鬱火。
內經曰:藏於精者,春不病溫。此明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之源。先夏至為病溫,後夏至為病暑。此明冬不藏精,夏亦病溫之故。夫人傷於寒,則為病熱,其恆耳。此至春夏而病者,以其人腎陽有餘,好行淫欲,不避寒冷,爾時雖外傷於寒,而陽氣足御,但知身著寒,而不為寒所病。
然表寒雖不得內侵,而虛陽亦不得外散,乃下陷入陰中,故身不知熱,而亦不發熱,所云陽病者,上行極而下也。冬時收藏之令,陽不遽發,寒愈久而陽愈匿,陽日盛而陰愈虛。若寒日少而蓄熱淺,則陽火應春氣而病溫;寒日多而鬱熱深,則陽火應夏氣而病暑。此陰消陽熾,從內而達於外也。
《內經》之論脈證治法甚詳,學者多不得其要領,仲景獨挈發熱而渴不惡寒為提綱,洞悉溫病之底蘊,證治散見六經。如傷寒發熱,不渴,服湯已。渴者,是傷寒、溫病之關。寒去而熱罷,即傷寒欲解證;寒去而熱不解,是溫病發見矣。如服桂枝湯大汗出後,大煩渴不解,脈洪大者,即是溫勢猖獗,用白虎加人參,預保元氣於清火之時,是凡病傷寒而成溫者之正法也。如服柴胡湯已,渴者,屬陽明也,以法治之。
白話文:
溫熱
婦女的溫病,和男子相同,但多發生在懷孕前後、產後,以及月經來時或不順的時候。懷孕期間生病,古人多用四物湯加減,是怕邪氣傷害胎兒。如果熱到極點,可以用井底泥或用冷水浸濕的藍布敷在腹部,都是保護胎兒的意思,但要看邪氣是否能夠解除。使用滋膩的藥物沒有效果,就要仔細審察,不能固執。但必須步步保護胎兒,免得正氣受損而邪氣內陷。至於產後,醫書說要慎用苦寒的藥,怕會損傷陰氣。
但也要辨別邪氣是否能從上焦、中焦解除,稍微依照症狀用藥,也沒有妨礙,只是不要傷害下焦。況且產後身體多虛弱,應該像虛弱的人生病一樣治療。何況產後正值血氣旺盛的時候,身體空虛,邪氣容易趁虛而入,就難以治療。再說,如果月經時來時斷,是邪氣陷於少陽血室,張仲景設立小柴胡湯,把陷進去的熱邪提出來,用人參、大棗扶持胃氣,因為衝脈屬於陽明經。這種情況只適合虛弱的人。
如果邪熱深入,與血液搏結,就應該依照陶氏的觀點,用小柴胡湯去掉人參、大棗,加入生地、桃仁、山楂肉、牡丹皮或犀角等。如果屬於經絡血瘀,導致少腹脹滿疼痛,就要用原方去掉甘藥,加入延胡索、當歸尾、桃仁之類,氣滯則加入香附、陳皮、枳殼等。熱陷血室的症狀,多有胡言亂語像發狂的現象,與陽明胃熱相似,這種病機最需要辨別。
溫病是怎樣的呢?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不惡寒而口渴就是溫病。」不惡寒,就知道體表沒有寒邪;口渴,就知道腎水枯竭了。這是因為患者體內原本就有火氣,冬天時又感受寒邪,但因為體內有火,寒邪不能深入,就潛伏在肌膚,從冬天到春天,時間久了,火被寒邪鬱積,腎水也被煎熬枯竭。甲木是陽木,依靠癸水生長。腎水既然枯竭,此時強盛的木氣就沒有滋潤的根本,所以發熱口渴。
海藏認為新邪氣會引出舊邪氣,這種說法是不對的。如果再次感受外邪,體表應該會有怕冷的現象。我用生地黃湯滋養腎水,用柴胡疏解肝木的鬱滯,效果很好。
《內經》討論傷寒卻反而發熱的情況,有三種意義:有當時就發熱的,叫做「人受到寒邪,就會發熱」;有過一段時間才發熱的,叫做「冬天受寒,春天一定會發生溫病」;有隨時改變名稱的,叫做「凡是傷寒變成溫病的,夏至日之前叫做溫病,夏至日之後叫做暑病。」至於溫病、暑病,當時就發病的,不必討論。凡是傷寒轉變成的,雖然是因為冬天受寒,但根本原因在於患者體內的鬱火。
《內經》說:「如果精氣藏得好,春天就不會得溫病。」這說明冬天受寒,春天一定會得溫病的根源。夏至日之前叫做溫病,夏至日之後叫做暑病。這說明冬天沒有收藏精氣,夏天也會得溫病的原因。人受到寒邪,就會發熱,這是常理。至於在春夏發病的,是因為患者腎陽有餘,喜歡性慾,不避寒冷,雖然當時外感寒邪,但陽氣足夠抵禦,只覺得身體有寒意,卻不會因為寒邪而生病。
然而,體表的寒邪雖然不能入侵,虛浮的陽氣也不能向外發散,反而向下陷入陰分,所以身體沒有發熱的感覺,也不會發熱,這就是所謂的「陽病」,是陽氣上行到極點後向下陷入。冬天是收藏的季節,陽氣不會馬上發散,寒邪積得越久,陽氣就越潛伏,陽氣日漸旺盛,而陰氣就越虛弱。如果寒邪較少,鬱積的熱也較淺,那麼陽火就會應和春天的氣息而發病為溫病;如果寒邪較多,鬱積的熱較深,那麼陽火就會應和夏天的氣息而發病為暑病。這是陰氣消退,陽氣熾盛,從內而外發散的結果。
《內經》討論溫病的脈象、症狀、治療方法非常詳細,但學者多不能掌握要領。張仲景獨獨抓住「發熱、口渴、不惡寒」作為綱領,透徹了解溫病的本質,治療方法分散在六經中。如果傷寒發熱,但不口渴,吃藥後就會好。口渴,是分辨傷寒和溫病的關鍵。寒邪去除而熱也消退,就是傷寒即將痊癒的徵象;寒邪去除但熱不消退,就是溫病正在發展。如果服用桂枝湯後大汗淋漓,卻依然煩躁口渴,脈象洪大,就是溫邪正盛,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,在清熱的同時保護元氣,這是治療傷寒轉變成溫病的正法。如果服用柴胡湯後仍然口渴,就是屬於陽明經的病,應該用相應的方法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