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五·雜證匯參 (2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·雜證匯參 (28)

1. 溫熱

夫柴胡湯有參、甘、薑、棗,皆生津之品,服已反渴,是微寒之劑不足以解溫邪,少陽相火直走陽明也,是當用白虎加人參法。若柴胡加人參法,非其治矣。且溫邪有淺深,治法有輕重。如陽明病脈浮發熱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豬苓湯主之;瘀熱在裡,不得越,身體發黃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茵陳蒿湯主之。少陰病,得之二三日,口燥咽乾者,大承氣湯急下之。

厥陰病,下利慾飲水者,白頭翁湯主之。此仲景治溫之大略也。夫溫與暑,偶感天氣而病者輕,因不藏精者其病重,此為自傷。若再感風土之異氣,此三氣相合而成溫疫也。(柯韻伯)

《內經》冬不藏精,春必病溫一語,是指天時,非指人事也。試觀天明則日月不明,邪害空竅之句,意可見矣。夫一日之中,晝明而夜晦者,即藏精也;一歲之中,春生而冬藏者,亦藏精也。使人夜不晦,入冬不藏,人物能無夭札疵癧乎?且冬傷於寒,至春而病溫者少;冬不藏精,至春而病溫者多。

蓋寒乃冬令之正氣,人知畏避,故病少;若冬陽開泄,天暖而雷,乃為淫氣,人鮮忌憚,故病多。管窺如此,未識然否?(方星岩)

《經》曰:冬傷於寒,春必溫病。《雲笈七籤》中改作冬傷於汗。甚妙!蓋言冬時過暖以致汗出,則來年必病溫。余細體驗之,良然。冬日嚴寒,來春並無溫疫,以其應春而寒,得時令之正故耳。且人傷於寒,豈能稽留在身,俟周年而後病耶?(劉松峰)

脈候

熱病已,得汗而脈尚躁盛,此陰脈之極也,死;其得汗而脈靜者,生。熱病脈尚躁盛,而不得汗者,此陽脈之極也,死;脈躁盛,得汗靜者,生。(《靈樞》)

溫病之脈,行在諸經,不知何經之動也?各隨其經所在而取之。(《難經》)

溫熱怫鬱,自內達外,非如傷寒從表而始。不悟此理,乃於溫熱病而求浮緊之脈,不亦疏乎?○寒病傳經,故脈日變;溫熱不傳經,故脈不變。寒病脈浮洪有力者易治,芤細無力者難治,無脈者不治。溫熱則不然,溫有一二部無脈者,暑熱有三四部無脈者,被火所逼而藏伏耳,於病無妨。(周禹載)

選案

張子春夏月途行受熱,延醫服藥二十餘日,水漿不入,大便不通,唇焦舌黑,骨立皮乾,目合肢冷,診脈模糊。此因邪熱熏灼,津血已枯,形肉已脫,亡可立待。貧士既無力服參,若僅以草木根皮滋養氣血,何能速生?索我枯魚矣。《經》云: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。古人豬膚湯、羊肉湯,可法也。

屬市豬肉四兩,粳米三合,煮候融化,濾汁一碗,又取梨汁一杯,蜜半杯,與米肉汁相間。一晝夜呷盡,目微開,手足微動,喉間微作呻吟。次日,其伴求立方。予曰:此便是方,既效矣,可再行之。即此養其胃氣,以生津液;濡其燥火,以回陰血,勿他求也。如是者三日,唇舌轉潤,退去黑殼一層,始開目能言,是夜便下燥屎,脈稍應指。

白話文:

溫熱

柴胡湯裡有包含人參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這些可以生津液的藥材,吃了反而口渴,代表這藥方偏寒,力量不足以解除溫熱的邪氣,是少陽的相火直接跑去陽明經了。這時候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。如果用柴胡加人參湯,就用錯方法了。

而且溫熱病邪有淺有深,治療方法也有輕有重。例如陽明病,脈象浮盛,發燒,口渴想喝水,小便不順暢的,要用豬苓湯來治療;瘀熱在體內,無法排出,身體發黃,口渴想喝水,小便不順暢的,要用茵陳蒿湯來治療。少陰病,發病兩三天,口乾舌燥的,要用大承氣湯來緊急通便。厥陰病,拉肚子,想喝水的,要用白頭翁湯來治療。這些是張仲景治療溫熱病的大致原則。

溫病和暑病,有時候是因為天氣變化而得的輕病,有時候是因為自己不注重保養精氣而得的重病,這種情況是自己造成的。如果又加上受到不同地方的風土病氣影響,這三種因素加在一起,就會變成嚴重的溫疫。(柯韻伯的觀點)

《黃帝內經》說的「冬天不好好儲藏精氣,春天一定會得溫病」這句話,指的是天時,不是說人的行為。看看「天亮了,日月就看不見了,邪氣會侵害身體的空竅」這句話,意思就明白了。一天之中,白天明亮而夜晚昏暗,就是儲藏精氣;一年之中,春天生長而冬天儲藏,也是儲藏精氣。如果人晚上不休息,冬天不儲藏,人和萬物難道不會生病早死嗎?而且冬天受寒,到了春天得溫病的人很少;冬天不好好儲藏精氣,到了春天得溫病的人很多。

因為寒氣是冬天的正氣,人們知道要避開,所以生病的人就少;如果冬天陽氣外洩,天氣變暖還打雷,那是反常的邪氣,人們不加以戒備,所以生病的人就多。我個人觀察是這樣,不知道對不對?(方星岩的觀點)

《經文》說:「冬天受寒,春天一定會得溫病。」《雲笈七籤》中把這句話改成「冬天受汗」,太妙了!意思是說冬天太過溫暖以至於出汗,那麼來年一定會得溫病。我仔細體驗過,確實如此。冬天嚴寒,來年春天並不會有溫疫,因為順應了春天的寒冷,符合了時令的正常現象。而且人受寒,怎麼會一直停留在體內,等到一年後才發病呢?(劉松峰的觀點)

脈象

熱病痊癒後,如果出汗了但脈象仍然急躁有力,這是陰氣衰竭到了極點,會死;如果出汗後脈象變得平靜,則會活下來。熱病時脈象急躁有力,但是沒有出汗,這是陽氣衰竭到了極點,會死;脈象急躁有力,出汗後脈象變得平靜的,會活下來。(《靈樞》的觀點)

溫熱病的脈象,會在身體的各個經絡中出現,無法判斷是哪一條經絡的問題。要根據病邪在哪條經絡,就從那條經絡來診斷脈象。(《難經》的觀點)

溫熱病邪氣鬱積,從身體內部往外發散,不像傷寒是從體表開始的。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,在溫熱病中還去尋找浮緊的脈象,那就太疏忽了。寒病會傳到不同的經絡,所以脈象每天都會變化;溫熱病不傳經,所以脈象不會改變。寒病脈象浮洪有力容易治療,脈象虛弱無力難以治療,沒有脈象的就無法醫治。溫熱病則不一樣,溫病可能有一兩個部位摸不到脈象,暑熱病可能有三四個部位摸不到脈象,這是因為邪火逼迫脈氣隱藏起來,對病情沒有影響。(周禹載的觀點)

案例

有一個叫張子的人,在春夏時節走路受熱,請醫生看了二十多天,水都喝不下,大便不通,嘴唇焦黑,舌頭也黑,瘦得只剩骨頭和皮,眼睛閉著,四肢冰冷,把脈也模糊不清。這是因為邪熱太盛,體內的津液和血液都枯竭了,身體嚴重衰敗,生命岌岌可危。這個窮人沒錢吃人參,如果只用草藥的根和皮來滋養氣血,怎麼能快速好轉呢?簡直就像要一條乾枯的魚活過來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精氣不足的人,要用味道濃厚的食物來補充。」古人用豬皮湯、羊肉湯的方法,可以借鑒。

於是用豬肉四兩,粳米三合,煮到肉爛,濾出湯汁一碗,再取梨汁一杯,蜂蜜半杯,和米肉湯汁混合。讓病人一天一夜慢慢喝完,病人的眼睛微微睜開,手腳微微能動,喉嚨裡微微發出呻吟。第二天,他的同伴來請醫生開藥方。醫生說:「這個藥方就是最好的,已經有效了,可以繼續用。」這樣做的目的是滋養他的胃氣,以產生津液;滋潤他體內的燥火,以恢復陰血,不要再尋求其他的治療方法了。這樣持續了三天,病人的嘴唇和舌頭變得濕潤,退掉了一層黑色的外殼,眼睛終於能睜開說話,當晚就排出了乾燥的大便,脈象也稍稍能摸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