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五·雜證匯參 (29)
卷五·雜證匯參 (29)
1. 溫熱
再與六味湯加減,匝月而愈。夫醫者意也,《經》云食肉則復,又云穀肉果菜,食養盡之,醫貴變通,不膠於古,亦不離於古,乃可與言仁術。(汪赤崖)
附方
辛涼透表,治溫熱病邪從皮毛而入,初起發熱,頭昏,口燥,肢軟,脈浮滑,舌淡微苔等證。蘇梗、薄荷、杏仁、桑葉、甘草、桔梗、橘紅、黃卷、通草,夾暑濕加滑石、香薷;咽喉不利加牛蒡。○肺主皮毛,邪從皮毛而入,故用蘇、薄、杏、桑之辛以解表。病初起即口燥,此內有積熱,故用甘、桔、橘、卷以和里。
加通草者,淡瀉通利,使鬱熱從小便而出,亦輕清分消之法耳。○肺為嬌臟,部位最高,受戕最先,宜味淡輕揚,少佐微辛,正合《經》言肺欲辛之旨。此在上者治其上之法也。若羌、防等藥,乃發散太陽風寒表邪,與此何關?《溫熱篇》云:誤用辛溫表散,是為重虛其表,灼劫津液;若加火熏,為再逆促命期矣。
芳香解穢,治溫熱病邪從口鼻而入,初起發熱頭昏,口燥肢軟,嘔惡胸滿,脈浮滑,舌微白苔而兼淡黃等證,淡豉、蘇梗、藿香、薄荷、鬱金、橘紅、甘草、桔梗、通草,引加鮮薑汁。○兼暑濕加滑石、香薷;咽喉不利加牛蒡。○大腸與肺為表裡,同開竅於鼻;胃與脾為表裡,同開竅於口。
穢濁傳染,口鼻吸受,故用芳香輕淡以開泄之。○前方用辛涼,此方用芳香,皆汗法也。但此汗由於內清涼而氣和暢,則陰汁未傷,元府開而汗自溢出矣。若辛溫強汗,非徒無益,而又害之。○傷寒用姜則煎之,取其能散表寒也;溫熱則用薑汁,惟取其去穢惡,不欲其走表也。
雖同一用姜,而其法則異。
清裡保津,治溫熱病邪傷衛而將傷營,壯熱頭眩,口渴心煩,脈滑數,舌苔黃白等證,葛根、薄荷、連翹、花粉、黃卷、牛蒡、桔梗、橘紅、通草,引加淡竹葉、竹茹。○無汗加紫蘇、淡豉;兼暑濕加滑石、綠豆皮;嘔惡加蘆根、薑汁。○口渴心煩,舌黃脈數,熱勢入里,肺津胃汁受灼矣。然猶未至於傷營,故仍從氣分清散之,而加滋潤之品,以充其化源。
分瀉三焦,治溫熱病邪漫延三焦氣分,時熱時退,頭眩耳鳴,目眥痛連耳後,煩渴胸滿,脈弦數,舌苔黃白而乾等證,桑葉、薄荷、橘紅、花粉、枳殼、鬱金、蔞皮、連翹、茯苓、豬苓,引加淡竹葉。○無汗加蘇梗、香豉;嘔惡加半夏、薑汁;兼暑濕加滑石、綠豆皮。○傷寒足少陽膽證也,治宜和解表裡;溫熱手少陽三焦證也,治宜分消上下。
治足少陽,禁吐、汗、下,亦禁利小便者,以膽無出路,惟有和之一法耳。此則三焦氣分阻閉,宜以瀉為主,桑、薄、橘、竹、花粉,瀉上焦也;枳、郁、蔞、連,瀉中焦也;二苓,瀉下焦也。三焦分消,則邪無地容矣。
白話文:
將藥方根據六味湯的基礎調整,服用一個月左右就能痊癒。醫生最重要的就是懂得變通,《黃帝內經》說吃肉就會復發,又說要均衡攝取穀物、肉類、水果和蔬菜,這些都是飲食調養的方法。醫生要懂得變通,不能拘泥於古代的藥方,但也不能完全脫離古人的智慧,這樣才能稱得上是仁術。(汪赤崖)
附方
辛涼透表: 用於治療溫熱病邪從皮膚毛孔入侵,初期出現發燒、頭暈、口乾、四肢無力、脈搏浮滑、舌頭淡白且有少量苔等症狀。藥方包括:紫蘇梗、薄荷、杏仁、桑葉、甘草、桔梗、橘紅、黃卷、通草。如果兼有暑濕,則加入滑石、香薷;咽喉不適則加入牛蒡。因為肺主皮毛,病邪從皮毛入侵,所以用紫蘇、薄荷、杏仁、桑葉的辛味來解表。病症初期就出現口乾,說明體內有積熱,所以用甘草、桔梗、橘紅、黃卷來調理體內。
加入通草,是為了通過淡滲利尿的方式,使鬱積的熱邪從小便排出,也是一種清淡疏散的方法。肺是嬌嫩的臟器,位置最高,最容易受到侵害,所以適合使用味道清淡、輕揚的藥物,略加一點辛味,這正符合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“肺喜辛”的原則。這是在上部治療上部的方法。如果使用羌活、防風等藥物,那是用來發散太陽經的風寒,和這個病症無關。《溫熱論》說:誤用辛溫的藥物來發散,會嚴重損傷表氣,灼傷津液;如果再用火烤,更是加速死亡。
芳香解穢: 用於治療溫熱病邪從口鼻入侵,初期出現發燒、頭暈、口乾、四肢無力、噁心嘔吐、胸悶、脈搏浮滑、舌頭微白且帶淡黃苔等症狀。藥方包括:淡豆豉、紫蘇梗、藿香、薄荷、鬱金、橘紅、甘草、桔梗、通草,並加入少量鮮薑汁引藥。如果兼有暑濕,則加入滑石、香薷;咽喉不適則加入牛蒡。大腸和肺互為表裡,都開竅於鼻;胃和脾互為表裡,都開竅於口。
污穢之氣通過口鼻吸入,所以要用芳香輕淡的藥物來開泄。前一個方子用辛涼的藥物,這個方子用芳香的藥物,都是用發汗的方法。但這個發汗是因為體內清涼、氣機和暢,所以陰液沒有受損,毛孔打開後汗水自然排出。如果用辛溫的藥物強行發汗,不但沒有好處,反而有害。治療傷寒用生薑要煎煮,取其能發散表寒;治療溫熱則用薑汁,只是為了去除穢濁之氣,不希望它發散表邪。雖然都用生薑,但用法卻不同。
清裡保津: 用於治療溫熱病邪損傷衛分,將要進一步損傷營分,出現高熱、頭暈、口渴、心煩、脈搏滑數、舌苔黃白等症狀。藥方包括:葛根、薄荷、連翹、花粉、黃卷、牛蒡、桔梗、橘紅、通草,並加入少量淡竹葉和竹茹引藥。沒有汗則加入紫蘇、淡豆豉;兼有暑濕則加入滑石、綠豆皮;噁心嘔吐則加入蘆根、薑汁。口渴心煩、舌頭黃、脈搏快,說明熱邪已經入里,肺津和胃液被灼傷。但還沒有損傷到營分,所以仍然從氣分清散,並加入滋潤的藥物來補充津液的來源。
分瀉三焦: 用於治療溫熱病邪蔓延到三焦氣分,出現時而發熱時而退熱、頭暈耳鳴、眼睛紅腫連及耳後疼痛、煩渴胸悶、脈搏弦數、舌苔黃白且乾燥等症狀。藥方包括:桑葉、薄荷、橘紅、花粉、枳殼、鬱金、蔞皮、連翹、茯苓、豬苓,並加入少量淡竹葉引藥。沒有汗則加入紫蘇梗、香豆豉;噁心嘔吐則加入半夏、薑汁;兼有暑濕則加入滑石、綠豆皮。傷寒屬於足少陽膽經的病證,治療要和解表裡;溫熱屬於手少陽三焦經的病證,治療要分消上下。
治療足少陽膽經的病證,禁止使用吐、汗、下等方法,也禁止利小便,因為膽沒有出路,只能用和解的方法。而這裡的三焦氣分阻滯,應該以瀉為主,桑葉、薄荷、橘紅、竹葉、花粉用來瀉上焦;枳殼、鬱金、蔞皮、連翹用來瀉中焦;茯苓、豬苓用來瀉下焦。三焦分開疏泄,病邪就沒有容身之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