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五·雜證匯參 (3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·雜證匯參 (30)

1. 溫熱

泄衛透營,治溫熱邪已傷營,壯熱煩渴,筋骨痠痛,寢不能寐,脈洪數,舌絳苔黃而燥等證,連翹、花粉、知母、黃芩、黑梔、白薇、丹皮、赤芍、鬱金、橘皮、銀花,引加梨汁、蔗漿。○嘔惡加蘆根;昏憒加犀角、菖蒲;口苦耳聾加柴胡,轉瘧亦加之。○表邪入里,自肺系漸干包絡,已傷營矣。

身痛者,熱逼筋骨,津液受傷也,慎勿認作表邪而投散劑。是方也,治以清涼,冀其轉氣透表,俾邪從汗泄,猶可戰汗而解。方內用郁、橘、銀花者,以其熱熏膻中,濁蒙清竅,乃涼膈中兼芳香開泄法也。

涼膈瀉心,治溫熱邪入心包,熱渴,昏譫狂亂,或舌短語澀,口鼻失血,或昏憒而不知渴,脈洪疾促,舌紫苔黃,或有斷紋芒刺等證,黃芩、黃連、生地、丹皮、石膏、知母、元參、黑梔、羚角、木通、金汁,引加竹葉心。○虛者加人參;口鼻失血,加犀角,重者加大青;內陷絡閉,痙厥瘛瘲,加至寶丹。

○熱人心包,清竅閉錮,火旺則水衰,故用苦寒之味,瀉陽救陰也。

滌腑解毒,治溫熱邪入胃腑,熱渴,腹滿便秘,或發狂斑黃,肢厥,脈洪疾有力,舌焦或有斷紋芒刺等證,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石膏、黑梔、木通、大黃、金汁(如無,用人中黃代),痞脹加檳榔;發狂加吞苦參丸;發斑失血加生地、犀角、桃仁;發黃加茵陳。○胃屬土,汗出熱甚液干,故便秘;水不制火,故狂亂;熱鬱於中,而溢於表,故發黃;熱蘊胃腑,透入營中,故發斑。不急下之,則陰水涸矣。

病勢未急,不可輕投;病勢已急,切勿姑息。

以上七方,治邪自外入淺深之法。因證用方,隨機應變,非以日數拘次第也。

表裡雙解,治溫熱邪自內出,初起寒戰發熱,頭痛昏眩,煩渴痞滿,脈實數,舌黃或白如積粉邊絳等證,蘇葉、杏仁、薄荷、香豉、連翹、花粉、甘草、橘皮、桔梗、豬苓、通草,嘔惡加薑汁;兼暑濕加滑石、綠豆、香薷;咽喉不利加牛蒡。○邪伏膜原,久化為熱,因感而發,外達肌膚,其來也暴。

是方蘇、薄、杏、豉以解表;連翹、花粉以清裡;甘、桔、橘皮以調中;豬苓、通草以分利。內外蘊伏,自此廓清。若誤用辛溫,發汗劫津,益助火邪,貽患匪輕。○或曰:初起寒戰,非感寒邪,何以若是?不知此之惡寒,由火鬱於內,熱甚生風,衝突元氣,所以凜凜惡寒如瘧之戰慄,非真寒也。人每因此心疑,先投溫散,豈知以風扇火,更助炎威,不能愈疾,反益疾矣。

清腑潤燥,治溫熱病邪從膜原入胃,壯熱頭眩,煩渴痞滿,喜冷惡熱,脈滑數,舌苔黃燥等證,黃芩、知母、連翹、花粉、黑梔、赤芍、犀角、枳殼、香豉、鬱金,引加梨汁、蔗漿。○嘔惡加蘆根、薑汁;大渴加石膏;兼暑濕加益元散、綠豆皮;神憒加白薇、銀花、菖蒲。○邪由膜原入胃,胃有上下兩口,虛而善受,邪入最易。

白話文:

溫熱

這個方劑用於治療溫熱病邪已經傷到營分的狀況,症狀包括高熱、煩躁口渴、筋骨痠痛、難以入睡、脈搏洪大且快、舌頭絳紅且有黃色乾燥的苔等。使用的藥材有連翹、花粉、知母、黃芩、黑梔子、白薇、丹皮、赤芍、鬱金、橘皮、銀花,並加入梨汁和甘蔗汁來引導藥效。

如果出現噁心嘔吐,可以加入蘆根;如果出現意識模糊,可以加入犀角和菖蒲;如果出現口苦耳鳴,可以加入柴胡,如果病情轉為瘧疾,也應加入柴胡。這種情況是表邪進入體內,從肺部逐漸侵入心包,已經傷害到營分了。

身體疼痛是因為熱邪逼迫筋骨,導致體液受損,千萬不要誤認為是表邪而使用發散的藥物。這個方劑的治療原則是清熱涼血,希望通過藥物作用,使體內氣機轉動,讓邪氣從汗液排出,仍有機會通過發汗來解除病情。方劑中使用鬱金、橘皮、銀花,是因為熱邪熏灼胸部,使痰濁蒙蔽清竅,因此用清涼的藥物同時搭配芳香開泄的藥物。

涼膈瀉心

這個方劑用於治療溫熱病邪侵入心包的狀況,症狀包括發熱口渴、意識模糊胡言亂語、或者舌頭短縮說話困難、口鼻出血、或昏迷卻不知道口渴、脈搏洪大且急促、舌頭呈紫色有黃苔,或有裂紋和芒刺等。使用的藥材有黃芩、黃連、生地、丹皮、石膏、知母、元參、黑梔子、羚羊角、木通、金汁,並加入竹葉心來引導藥效。

如果身體虛弱,可以加入人參;如果出現口鼻出血,可以加入犀角,情況嚴重則加入大青葉;如果出現邪氣內陷、經絡閉塞、抽搐痙攣,可以加入至寶丹。這種情況是熱邪侵入心包,導致清竅閉塞,火熱旺盛則陰液衰竭,所以要使用苦寒的藥物來瀉陽氣、救陰液。

滌腑解毒

這個方劑用於治療溫熱病邪侵入胃腑的狀況,症狀包括發熱口渴、腹部脹滿便秘、或者出現精神錯亂、黃疸、四肢厥冷、脈搏洪大且有力、舌頭焦黃或有裂紋和芒刺等。使用的藥材有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石膏、黑梔子、木通、大黃、金汁(如果沒有,可以用人中黃代替)。

如果腹部痞脹,可以加入檳榔;如果出現精神錯亂,可以服用苦參丸;如果出現發斑、出血,可以加入生地、犀角、桃仁;如果出現黃疸,可以加入茵陳。胃屬於土,出汗過多、熱邪熾盛會導致體液乾枯,所以會便秘;水不能制約火,所以會出現精神錯亂;熱邪鬱積在體內,溢於體表,所以會出現黃疸;熱邪蘊積在胃腑,透入營分,所以會出現發斑。如果不趕快用藥排泄,陰液就會枯竭。

病情不危急時,不可輕易用藥;病情危急時,切勿拖延耽擱。

以上七個方劑,是治療邪氣從體外侵入體內,由淺入深的方法。要根據具體病情來選擇方劑,並隨機應變,不要拘泥於時間順序。

表裡雙解

這個方劑用於治療溫熱病邪從體內向外發散的狀況,初期症狀為寒戰發熱、頭痛頭暈、煩躁口渴、胸腹痞滿、脈搏有力且快、舌頭呈黃色或白色像積粉一樣,邊緣呈絳紅色等。使用的藥材有蘇葉、杏仁、薄荷、香豉、連翹、花粉、甘草、橘皮、桔梗、豬苓、通草。

如果出現噁心嘔吐,可以加入薑汁;如果兼有暑濕,可以加入滑石、綠豆、香薷;如果咽喉不適,可以加入牛蒡。這種情況是邪氣潛伏在膜原,時間長了化為熱邪,因為受到感觸而發病,並且迅速擴散到肌膚。

這個方劑中,蘇葉、薄荷、杏仁、香豉用於解表;連翹、花粉用於清裡;甘草、桔梗、橘皮用於調和脾胃;豬苓、通草用於分利濕邪。體內外蘊積的邪氣,可以通過此方得到清除。如果誤用辛溫發汗的藥物,會耗損津液,反而助長火邪,造成嚴重的後果。

有人會問:初期出現寒戰,不是因為感受寒邪嗎?為什麼會這樣呢?其實這種惡寒,是因為火熱鬱積在體內,熱盛生風,衝擊元氣,所以會出現像瘧疾一樣的寒戰,並不是真正的寒冷。人們常常因為這個而產生懷疑,先用溫熱發散的藥物,卻不知道這樣是引風助火,反而會加重病情,使疾病無法痊癒。

清腑潤燥

這個方劑用於治療溫熱病邪從膜原進入胃部的狀況,症狀包括高熱頭暈、煩躁口渴、胸腹痞滿、喜愛寒冷、厭惡熱氣、脈搏滑數、舌苔黃燥等。使用的藥材有黃芩、知母、連翹、花粉、黑梔子、赤芍、犀角、枳殼、香豉、鬱金,並加入梨汁和甘蔗汁來引導藥效。

如果出現噁心嘔吐,可以加入蘆根和薑汁;如果口渴嚴重,可以加入石膏;如果兼有暑濕,可以加入益元散和綠豆皮;如果意識模糊,可以加入白薇、銀花、菖蒲。這種情況是邪氣從膜原進入胃部,胃部有上下兩個開口,虛弱且容易接受邪氣,所以邪氣很容易侵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