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五·雜證匯參 (3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·雜證匯參 (31)

1. 溫熱

邪入尚未結實,不宜驟攻,故用清解之法,以照顧津液,冀其戰汗透表。熱蘊則氣鬱,少加辛香以開泄之。

瀉陽救陰,治溫熱病邪入腑結實,熱渴痞滿,便秘狂妄,或斑黃肢厥,脈洪疾有力,舌黑芒刺等證,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石膏、大黃、枳殼、厚朴、黑梔、木通、犀角、金汁(如無,用人中黃代),大便燥結加元明粉;狂亂兼吞苦參丸;發斑失血加生地、桃仁;內陷昏閉瘛瘲加至寶丹。○熱甚液枯,故口渴便秘;熱結於中,故神昏脈疾;陽盛而陰失位,故四肢厥冷。

斯時不攻,是猶養虎貽患矣。此方與前滌腑解毒同意,攻之餘邪未盡者,延之一日,又復攻之,則邪盪滌淨矣。或有證固當攻,奈元神將憊,欲攻不可者,須重加人參以駕馭之,亦冀挽於萬一,不可坐視待斃也。

以上三方,治邪自內出之法也。自外入者漸,自內出者暴,故治法不同。

和陰清燥,治溫熱下後,病仍未衰,壯熱神昏,煩渴脈急,舌焦等證,生地、元參、洋參、知母、麥冬、連翹、黃芩、芍藥、黑梔、甘草、寒水石,引加桂圓、大棗。○熱甚昏亂,鼻煤,加川連、犀角、黃柏。○溫熱病久,表裡皆熱,不分臟腑經絡矣。下後正氣漸虧,陰水幾涸。

是方也,生地、元參清心腎之火;黃芩、芍藥清肝膽之火;寒水、知母清脾胃之火;麥冬、連翹清肺腸之火;更加梔子瀉三焦之火,使之曲折下行;草、棗、參、圓和中扶正。此瀉熱潤燥之通劑也。不論病從外入,與自內出,下後延纏不解者,通用此方治之。

苦泄宣通,治溫熱邪並中焦,胸膈痞滿,懊憹干惡,脈沉實數,舌苔黃濁等證,厚朴、枳殼、橘皮、半夏、蔞仁、連翹、黃芩、鬱金、茯苓、甘草,引加蘆根、薑汁。○燥熱加黃連;煩渴加花粉、知母;腹脹加大黃、檳榔;噎逆加柿蒂、刀豆子。○濁穢之氣,自上而下,漫處三焦。

此則並陷中脘,氣阻不宣,故痞滿懊憹。是方也,合小陷胸、半夏瀉心二法,所以開其鬱結而瀉其熱也。○治傷寒,必燥結便秘方可任攻;治溫熱則不然。凡中有濕邪,便必不結,故但見痞滿腹脹,即當下之,勿拘燥糞。何也?蓋下其熱,非攻其結也。

清中固脫,治溫熱邪迫下利,煩躁不安,垢穢無度,甚見膿血,脈沉數,舌苔焦黃等證,黃連、阿膠、黃芩、黃柏、黑梔、人參、茯苓、白芍、甘草,引加大棗、蓮子。○久利膿血,加白頭翁、地榆、烏梅,甚者加餘糧、石脂。○病在下焦,熱迫大腸,《經》云暴注下迫者是矣。利甚不止,元神欲憊,故用寒以清熱,補以保元,澀以固脫,此救急之法也。

扶胃透汗,治溫熱病體虛不能戰汗,形倦脈濡等證,人參(多寡酌用,另燉沖藥服)。元氣素弱之人,而患溫熱之候,邪欲外出,氣從中餒,不能外達,故藉人參大力以助之,則邪氣一湧而出矣。前人參蘇飲、敗毒散,此表汗劑中用參也;小柴胡湯、人參白虎湯、竹葉石膏湯,是和解劑中用參也;黃龍湯,是下劑中用參也。人參之功,無往不利,世人不知其妙,疑而不用,或用之不早,誠可惜也。

白話文:

溫熱

如果病邪剛入侵,還沒有完全紮根,就不應該馬上用猛烈的藥物攻擊,而是要用清熱解毒的方法,來保護身體的津液,希望能夠透過發汗把病邪從體表排出。如果體內有熱積聚,會導致氣機鬱滯,可以稍微加一些辛香的藥材來幫助疏通。

使用瀉熱救陰的方法,治療溫熱病邪侵入臟腑,導致身體發熱口渴、胸腹脹滿不舒服、便秘、精神錯亂,或者出現皮膚斑疹、發黃、四肢冰冷,脈搏洪大快速有力,舌頭呈現黑色且有芒刺等症狀。可以使用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石膏、大黃、枳殼、厚朴、黑梔子、木通、犀角、金汁(如果沒有,可以用人中黃代替)等藥物。如果大便乾燥結塊,可以加入元明粉;如果精神錯亂嚴重,可以併服苦參丸;如果出現皮膚斑疹並伴隨出血,可以加入生地和桃仁;如果出現意識不清、抽搐,可以加入至寶丹。這是因為體內熱邪太盛導致津液枯竭,所以會口渴便秘;熱邪積聚在體內,所以會神智不清、脈搏快速;陽氣過盛而陰氣衰弱,所以四肢會冰冷。

如果這時候不積極治療,就像是養虎為患一樣。這個方子的治療原則跟前面用瀉藥排毒的方子一樣,都是治療體內熱邪的方法。如果第一次用藥後,病邪還沒有完全清除,可以過一天再用藥,這樣就可以徹底清除病邪了。有些情況雖然應該用瀉藥治療,但是患者的元氣已經很虛弱,不能用猛烈的藥物,這時就必須大量加入人參來幫助身體承受藥力,希望能夠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挽救生命,不能眼睜睜看著病人死去。

以上三個方子,都是治療病邪從體內發出的方法。病邪從體外侵入是慢慢發生的,而從體內發出則比較快速猛烈,所以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。

使用調和陰氣、清除燥熱的方法,治療溫熱病在排泄後,病情仍然沒有減輕,仍然有高燒、神智不清、口渴、脈搏急促、舌頭乾燥等症狀。可以使用生地、元參、洋參、知母、麥冬、連翹、黃芩、芍藥、黑梔子、甘草、寒水石等藥物,並加入桂圓和大棗來引導藥力。如果熱邪過盛導致意識錯亂,鼻腔乾燥,可以加入川連、犀角和黃柏。溫熱病如果拖延太久,身體內外都會發熱,已經無法區分是哪個臟腑或經絡的問題了。排泄後正氣會逐漸虧損,陰液也快要耗竭。

這個方子中,生地和元參可以清除心腎的火氣;黃芩和芍藥可以清除肝膽的火氣;寒水石和知母可以清除脾胃的火氣;麥冬和連翹可以清除肺和腸的火氣;再加上梔子可以引導三焦的火氣向下走;甘草、大棗、人參和桂圓可以調和中焦、扶助正氣。這個方子是一個瀉熱、滋潤乾燥的通用方劑。不論病邪是從體外侵入還是從體內發出,只要是排泄後病情仍然持續不退的,都可以用這個方子來治療。

使用苦味藥物來泄熱、疏通氣機,治療溫熱病邪阻滯在中焦,導致胸膈脹滿不舒服、心煩不安、噁心乾嘔、脈搏沉實快速、舌苔黃膩等症狀。可以使用厚朴、枳殼、橘皮、半夏、瓜蔞仁、連翹、黃芩、鬱金、茯苓、甘草等藥物,並加入蘆根和薑汁來引導藥力。如果燥熱比較嚴重,可以加入黃連;如果口渴,可以加入花粉和知母;如果腹脹,可以加入大黃和檳榔;如果打嗝,可以加入柿蒂和刀豆子。濁穢的氣體,會從上向下,瀰漫在三焦。

這是因為病邪阻礙在中焦,導致氣機不暢,所以會感到胸悶脹滿。這個方子綜合了小陷胸湯和半夏瀉心湯的治療方法,可以疏通鬱滯、清除熱邪。治療傷寒,必須等到大便乾燥結塊才能使用瀉藥;但治療溫熱病則不同,如果體內有濕邪,大便通常不會乾燥結塊,所以只要看到胸悶腹脹,就應該使用瀉藥,不必拘泥於大便是否乾燥。這是因為要透過排泄來清除熱邪,而不是單純治療便秘。

使用清除熱邪、固護正氣的方法,治療溫熱病邪導致腹瀉不止、煩躁不安、排泄物污穢不堪,甚至出現膿血,脈搏沉實快速、舌苔焦黃等症狀。可以使用黃連、阿膠、黃芩、黃柏、黑梔子、人參、茯苓、白芍、甘草等藥物,並加入大棗和蓮子來引導藥力。如果腹瀉膿血持續不斷,可以加入白頭翁、地榆和烏梅,更嚴重時可以加入禹餘糧和赤石脂。病邪在下焦,熱邪迫使大腸,正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「暴注下迫」。腹瀉如果非常嚴重,元氣會衰弱,所以要用寒涼藥來清除熱邪,用補益藥來保護元氣,用收澀藥來固護腸道,這是急救的方法。

使用扶助脾胃、幫助發汗的方法,治療溫熱病因為身體虛弱無法發汗,出現身體疲倦、脈搏虛軟等症狀。可以使用人參(用量多少視情況而定,另外燉煮後加入藥汁服用)。對於元氣原本就虛弱的人,如果感染溫熱病,病邪想要向外發散,但體內正氣不足,無法把病邪排出,這時就可以藉助人參的力量來幫助身體,讓病邪順利排出。以前的人蔘蘇飲、敗毒散,是在發汗劑中加入人參;小柴胡湯、人參白虎湯、竹葉石膏湯,是在和解劑中加入人參;黃龍湯,是在瀉下劑中加入人參。人參的功效非常廣泛,但是世人不知道其中的奧妙,不敢用或者沒有及時使用,實在是很可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