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三·傷寒提鉤 (9)
卷三·傷寒提鉤 (9)
1. 傷寒
憑脈不憑證
如《經》所謂結胸證,應下之;其脈浮者,不可下。此又非發熱七、八日,雖脈浮數者,可下之證也。又如譫語,發潮熱,脈滑而疾者,小承氣湯主之;因與一升,明日不大便,脈反微澀者,不可更與承氣湯。此又非湯入腹中轉失氣者,乃可攻之之證也。又如發熱惡寒,脈微弱尺中遲者,俱不可汗。
此又非在表宜汗之證也。此憑脈不憑證之治法也。(《傷寒類證》)
身寒厥冷,其脈滑數,按之鼓擊於指下者,非真寒也,此則陽盛格陰也。身熱脈數,按之不鼓擊於指下者,非真熱也,此乃陰盛格陽也。此所謂取脈不取證也。(陶節庵)
憑證不憑脈
傷寒必須審證施治,有脈與證相合者,則易於識別;若脈證不相符,卻宜審的急緩治之。有但憑證而不憑脈者,有但憑脈而不憑證者。如《經》曰:脈浮大,心下硬,有熱屬臟者,攻之,不令發汗。此又非浮為在表之謂也。又如促脈為陽盛,若下利喘而汗出者,用葛根黃芩黃連湯;若厥冷脈促,為虛脫,非灸非溫不可。此又非陽盛見促之謂也。
又如陽明病,脈遲不惡寒,手足濈然汗出者,用大承氣湯。此又非諸遲為寒之謂也。又如少陰病,始得之,反發熱,脈沉者,宜麻黃附子細辛湯。此又非沉為在裡之謂也。此憑證不憑脈之治法也。(《傷寒類證》)
脈沉當下,脈浮當汗,固其宜也。然脈浮亦有可下者,謂邪熱入腑,為大便難也。若大便不難,豈敢下乎?脈沉亦有可汗者,謂少陰病,為身有熱也。若身不熱,豈可汗乎?此所謂取證不取脈也。(陶節庵)
脈證不同
少陰脈沉,始得之,反發熱,似乎太陽。有不同者,其熱不翕翕然,證無頭痛。○少陰腹痛下利,與太陰相似。有不同者,太陰不渴,少陰則渴,手足有溫、厥之殊。○溫病與痙病,皆與太陽相似。有不同者,痙脈沉細,溫病不惡寒而渴。○傷風與中暍相似。有不同者,傷風不渴,中暍則渴。
○傷寒與冬溫相似。有不同者,傷寒脈浮緊,冬溫脈不浮。○時行傳染與傷寒相似。有不同者,時行傳染脈不浮,傷寒脈浮。○中濕與痙病,脈沉細雖相似,而證有不同者,痙則身不疼,濕則身疼。○暑脈虛細,又曰微弱,又曰弦細芤遲,諸如此者,與痙脈、濕脈相似,而證不同者,暑則自汗而渴,濕則不渴身疼,痙則身不疼。○太陽中風見寒脈,用大青龍,其證與太陽傷寒相似。
有不同者,中風見寒脈,則有煩躁;太陽傷寒,則無煩躁。○太陽傷寒見風脈,用大青龍,其證與中寒濕相似。有不同者,傷寒見風脈則浮緩,寒濕則脈沉細。(黃仲理)
傷寒無補法辨
傷寒一證,惟元氣虛者為最重。虛而不補,何以挽回?奈何近代醫流,咸謂傷寒無補法。古無是說,惟陶節庵有云:傷寒汗、吐、下後,不可便用參、耆,使邪氣得補,而熱愈盛。此說蓋本於孫真人之言,云:服承氣湯得利差,慎不可補。其意謂因攻而愈者,本為實邪,故不宜妄用補藥復助其邪耳。
白話文:
憑脈不憑證
《傷寒論》提到,像是結胸證,應該用瀉下的藥物來治療;但如果脈象是浮的,就不能用瀉下藥。這不是說發燒七、八天,即使脈象是浮而快的,就可以用瀉下藥的情況。又像是,病人出現胡言亂語、發潮熱,脈象滑而快的,可以用小承氣湯來治療。但如果給藥一升後,隔天沒有排便,脈象反而變得微弱而澀,就不能再用承氣湯了。這也不是說藥物進入腹中就失去作用的情況,而是可以攻下的情況。又像是,發燒怕冷,脈象微弱,尺脈遲緩的,都不可以用發汗的藥物。
這也不是說在表證就應該用發汗藥的情況。這些都是根據脈象來判斷,而不是根據症狀來判斷的治療方法。
身體寒冷、四肢冰涼,但脈象滑而快,按壓時感覺脈搏在指下跳動有力,這不是真正的寒證,而是陽氣過盛,將陰氣排斥在外的假象。身體發熱,脈象快,但按壓時感覺脈搏在指下沒有跳動有力的感覺,這不是真正的熱證,而是陰氣過盛,將陽氣排斥在外的假象。這就是所謂的依據脈象來判斷,而不是依據症狀來判斷。
憑證不憑脈
治療傷寒必須仔細診察症狀,來決定治療方法。如果脈象和症狀相符,就很容易判斷;如果脈象和症狀不符,就應該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來治療。有時候要根據症狀來判斷,而不是根據脈象;有時候要根據脈象來判斷,而不是根據症狀。《傷寒論》說:脈象浮大,心下有硬塊,有熱在臟腑的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,而不能用發汗的方法。這不是說脈浮就是表證的意思。又像是,脈象急促是陽氣盛的表現,但如果出現腹瀉、喘氣、出汗的情況,要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來治療;如果出現四肢冰冷,脈象急促,這是虛脫的現象,必須用艾灸或溫補的方法來治療。這不是說陽氣盛就一定是脈象急促的情況。
又像是,陽明病,脈象遲緩,不怕冷,手腳卻出汗,要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這不是說脈遲緩就是寒證的意思。又像是,少陰病剛發病的時候,反而出現發燒,脈象沉的,要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來治療。這不是說脈沉就是裡證的意思。這些都是根據症狀來判斷,而不是根據脈象的治療方法。
脈象沉就應該用瀉下的方法,脈象浮就應該用發汗的方法,這本來是合適的。但是脈象浮也有可以用瀉下方法的情況,指的是邪熱進入腑臟,導致大便困難。如果沒有大便困難,怎麼敢用瀉下的方法呢?脈象沉也有可以用發汗方法的情況,指的是少陰病,身體有發熱的現象。如果身體沒有發熱,怎麼可以用發汗的方法呢?這就是所謂的根據症狀來判斷,而不是根據脈象來判斷。
脈證不同
少陰病脈象沉,剛發病時反而發燒,看起來好像是太陽病。不同的是,少陰病的發熱不是持續性的,而且沒有頭痛的症狀。少陰病腹痛腹瀉,和太陰病很相似。不同的是,太陰病不會口渴,少陰病則會口渴,而且手腳有溫熱和冰冷的區別。溫病和痙病,都和太陽病很相似。不同的是,痙病的脈象沉細,溫病不發冷而且口渴。傷風和中暑也很相似。不同的是,傷風不會口渴,中暑則會口渴。
傷寒和冬季的溫病很相似。不同的是,傷寒的脈象是浮而緊的,冬季的溫病脈象不浮。時行的傳染病和傷寒也很相似。不同的是,時行傳染病的脈象不浮,傷寒的脈象浮。中濕和痙病,脈象沉細雖然相似,但症狀不同,痙病身體不會疼痛,中濕則會身體疼痛。暑病的脈象虛弱細小,又說是微弱、弦細、芤遲,這些都和痙病、濕病的脈象相似,但症狀不同,暑病會自汗而且口渴,濕病則不口渴而且身體疼痛,痙病則身體不會疼痛。太陽中風出現寒脈,使用大青龍湯,它的症狀和太陽傷寒很相似。
不同的是,中風出現寒脈,會有煩躁的現象;太陽傷寒則沒有煩躁的現象。太陽傷寒出現風脈,使用大青龍湯,它的症狀和中寒濕很相似。不同的是,傷寒出現風脈,脈象是浮而緩的,寒濕的脈象是沉而細的。
傷寒無補法辨
傷寒病中,只有元氣虛弱的情況最為嚴重。虛弱而不補,要如何挽回呢?然而近代許多醫生都說傷寒沒有補法。古代沒有這種說法,只有陶節庵說過:傷寒發汗、嘔吐、瀉下後,不能馬上使用人參、黃耆等補藥,否則會使邪氣得到滋養,而使病情加重。這種說法是根據孫思邈的理論,他說:服用承氣湯後大便通暢,病就好了,絕對不能使用補藥。他的意思是說,因為攻下而痊癒的病,本來就是實邪,所以不應該隨便用補藥來幫助邪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