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四·幼科集要 (2)
卷十四·幼科集要 (2)
1. 初生
斷臍
凡結束所留臍帶,大約六寸,長則傷肌。又斷臍不可用刀割,蓋鐵器寒冷,恐傷生氣。只須隔單衣咬斷後,將暖氣呵七口,庶無內吊之疾。(《千金方》)
斷臍若用剪刀,須先置於懷中令暖。(《寶鑑》)
拭口
小兒初生,飲食未開,胃氣未動,是誠清虛之府,此時開口,調燮極須得宜。保嬰諸書皆云:分娩之時,口含血塊,啼聲一出,隨即嚥下,毒伏命門,他日發為驚風、痘疹等證。此說固似有理,然嬰兒通體,無非血氣所結,而此亦血氣之餘,何以毒遽如是?即使咽之,亦必從便而出,何以獨留為害?無足憑也。惟是形體初成,固當為之清理。
白話文:
嬰兒出生後,臍帶大約六寸長,太長會傷到肌肉。斷臍不能用刀割,因為鐵器冰冷,會傷到生氣。應該隔著單衣用牙齒咬斷,然後呵一口暖氣七次,這樣就不會得內吊的疾病。如果用剪刀斷臍,要先放在懷裡暖一下。
新生兒剛出生,還沒開始吃東西,胃氣還沒運作,身體非常虛弱。這時候開口的調理非常重要。很多育兒書都說,嬰兒出生時嘴裡含著血塊,一哭就吞下去,毒氣會留在命門,以後會引起驚風、麻疹等病症。這個說法看似有道理,但嬰兒全身都是血氣凝結而成,這些血氣也是血氣的一部分,怎麼會變成毒氣呢?就算吞下去,也會從便便排出,怎麼會留下來有害呢?這說法不足為信。只是嬰兒身體剛形成,應該幫他清理一下。
其法於未啼時,用軟帛裹指,拭去口中血穢,以清臟腑。此亦初誕之要法,不可無也。(張景岳)
初生小兒,口中血泡,幼科有謂當用軟帛拭出,以解他時麻痘毒,然道家以此為混元球,能補益人精血。能益他人獨不益本人乎?慎不可去也。(《醫參》)
開口
小兒初誕,以甘草少許,沸湯泡淡,不宜太甜,用軟帛蘸汁,遍拭口中,去其穢濁。用胡桃肉,去皮嚼爛,以稀絹包如小棗,納兒口中,使吮其汁,非獨和中,且能養臟,最佳。○若母氣素寒,小兒清弱者,只以淡薑湯拭口,去胃寒,通神明,並可免吐瀉之患。拭後,仍用胡桃法如前。
白話文:
嬰兒出生後,還沒哭之前,就用柔軟的布包裹手指,擦去口中的血污,以清潔內臟。這是新生兒的重要方法,不可缺少。
有些醫書說新生兒嘴裡有血泡,應該用軟布擦拭,以解毒。但道家認為這是混元球,能補益人體精血,怎能只益他人而不益自身呢?所以不可去除。
嬰兒出生後,可以用少量甘草泡淡的開水,不宜太甜,用軟布沾取汁液,遍擦口唇,去除污穢。再將去皮的胡桃肉嚼爛,用薄布包成棗子大小,放進嬰兒口中,讓他們吸食汁液,不僅能調和脾胃,還能滋養臟腑,最佳。如果母親體質偏寒,嬰兒體弱,可以用淡薑湯擦拭口唇,去除胃寒,通暢神智,也能避免嘔吐腹瀉。擦拭後,再用胡桃的方法如前。
○一法:以牛黃半分,同硃砂研勻、蜜調,如前與吮,極能辟邪去穢,除熱安神。然必母氣多熱、小兒肥盛者可用,清弱者不宜用。○古法拭口,多用黃連。不知黃連大寒大苦,小兒以胃氣為主,安得初生即可以苦劣之氣相犯,致損胃氣?他日變嘔、變瀉,由此而起,大非所宜。
○古法多用硃砂開口者,按陳文中曰:小兒初生,便服硃砂、輕粉、黃連,欲下胎毒,不知此皆傷脾敗陽之藥,輕粉下痰損心,硃砂下涎損神,實者服之軟弱,弱者服之易傷,反致變生諸病,不可不察。(張景岳)
白話文:
有一種方法是用牛黃半份,與硃砂研磨均勻,用蜜調和,像之前一樣讓嬰兒吮吸,非常有效地驅邪除穢,退熱安神。但是一定要母體熱氣旺盛、嬰兒肥胖的才能使用,體質虛弱的就不適合。古法中常用黃連來清潔口腔,卻不知道黃連性寒苦,嬰兒以胃氣為主,怎麼可能剛出生就用苦寒之氣侵犯,導致損傷胃氣?日後嘔吐、腹瀉,很有可能是因此引起,非常不適合。
古法中很多人都用硃砂來幫助嬰兒開口,根據陳文中所說,嬰兒出生後就服用硃砂、輕粉、黃連,想要去除胎毒,卻不知道這些都是傷脾敗陽的藥物。輕粉下痰損傷心臟,硃砂下涎損傷神志,體質強壯的服用了會變得虛弱,體質虛弱的服用了容易受傷,反而會引起各種疾病,不可不注意。
小兒初生未啼時,以指輕探兒口,挖去汙血。隨以甘草湯軟帛裹指,蘸拭口中涎沫,然後看兒面色:若身面俱紅,唇舌紫赤,知有胎毒,用鹽茶以帛蘸洗其口,去其黏涎,日五、六次。蓋兒之胎毒,藏於脾胃,口中多有黏涎,馬牙、鵝口、重舌、木舌,皆從此起。每日洗拭,則毒隨涎去,病從何來?倘胎毒重,須洗過周歲。
若兒面唇色淡,此為胎寒,則不可用鹽茶,惟以淡薑湯洗拭,日三次。姜能開胃和中,最切於時用者。(陳飛霞)
戒灸
北方,誕後三日,每用艾灸囟門,以免驚風。緣北方地寒,故俗灸之以禦寒。善調護者,何必令兒受此一番痛苦也!今南方亦效之。予見灸後發熱便秘,因而驚搐,遂致不救。殆無事生事也。詎思南方地熱,孕婦又不斷欲、食淡,胎已受毒,加之以灸,是以油濟火,曷克當之?(《赤水玄珠》)
白話文:
嬰兒出生後還沒哭的時候,用手指輕輕探入嬰兒嘴巴,挖去污血。接著用甘草湯浸濕軟布包裹手指,蘸拭嬰兒口中的涎沫,然後觀察嬰兒的臉色:如果全身和臉都紅,嘴唇和舌頭呈紫紅色,就知道有胎毒,要用鹽茶浸濕布清洗嬰兒的嘴巴,去除黏涎,每天五、六次。因為嬰兒的胎毒藏在脾胃,嘴巴裡會有很多黏涎,馬牙、鵝口、重舌、木舌都是從這裡引起的。每天清洗,毒素就會隨著涎液排出,病從何來呢?如果胎毒很重,需要清洗到周歲。
如果嬰兒的面色和嘴唇顏色淡,這是胎寒,就不能用鹽茶,只能用淡薑湯清洗,每天三次。薑能開胃和中,最適合現在使用。
北方地區,嬰兒出生後第三天,通常用艾灸囟門,以防驚風。因為北方地寒,所以民間用艾灸來禦寒。懂得調養的人,為什麼要讓孩子承受這種痛苦呢?現在南方也效仿這種做法。我見過很多孩子因為灸後發熱便秘,進而驚搐,最終無法救治。簡直是無事生非!難道沒有考慮到南方氣候炎熱,孕婦又經常慾望過度、飲食清淡,胎兒已經受到毒素的影響,再加上灸,就等於火上澆油,怎麼可能承受得住呢?
浴兒
凡浴兒湯,須令冷熱調和。冷熱失所令兒驚,亦致五臟疾。冬不可久浴,久浴則傷寒;夏不可久浴,久浴則傷熱。數浴背冷則發癇,不浴又令兒毛落。(《千金方》)
兒生三日,以桑、槐、榆、桃、柳各取嫩枝三寸長者二、三十節煎湯,看冷熱,入豬膽汁二、三枚,浴之。○小兒洗浴,不可先斷臍帶,候洗了方斷,不致水濕傷臍,可免臍風、臍瘡等證。(《證治準繩》)
三日浴兒,俗禮也。倘兒生脆弱,遲十日、半月,擇晴明吉日,於無風房內浴之。(《赤水玄珠》)
剃頭
兒生滿月剃頭,須向密室溫暖處剃之。為其氣血未盈,寒風易入。剃後,用杏仁三枚研細,入薄荷三葉,再同研,將麻油滴三、四點,合膩粉拌勻,擦頭上,能避風邪,免生瘡、癤、熱毒。(《證治準繩》)
白話文:
浴兒
《千金方》
給嬰兒洗澡的水,一定要冷熱適宜。水溫不適當,容易讓孩子受驚,甚至引發五臟疾病。冬天不能長時間洗澡,會傷寒;夏天也不能長時間洗澡,會傷熱。經常給嬰兒洗澡,背部受涼會導致發癇(癲癇);不洗澡又會使嬰兒頭髮脫落。
《證治準繩》
孩子出生三天後,取桑、槐、榆、桃、柳樹的嫩枝各三寸長,二三十節,煎湯。根據水溫,加入二三枚豬膽汁,用來洗澡。給嬰兒洗澡,不可先剪斷臍帶,要等洗完澡再剪斷,避免水濕傷及臍部,可預防臍風、臍瘡等疾病。
《赤水玄珠》
嬰兒出生三天洗澡,是民間習俗。如果孩子體質虛弱,可以延遲到十天或半個月,選擇晴朗無風的日子,在室內給孩子洗澡。
剃頭
《證治準繩》
嬰兒滿月剃頭,要選擇溫暖的密室進行。因為嬰兒氣血尚未充盈,容易受寒風侵襲。剃頭後,用杏仁三枚研磨成粉,加入薄荷三葉,再一起研磨,滴入麻油三到四滴,與膩粉混合,塗抹在頭上,可以避風邪,避免生瘡、癤、熱毒。
2. 胎證
夢生
小兒初生,不能發聲,謂之夢生,多不知救,深為可憫!勿斷臍帶,用火炙其胞衣,使暖氣入兒腹,更以熱湯蒸洗臍帶,取貓一隻,以布袋裹其頭足,拿住貓頭,向兒耳邊,以口齧貓耳,貓叫一聲,兒即醒而開聲。○又有因產難,或冒風寒生下,兒氣欲絕,不能啼者,亦以前法。更令父母以口氣呵而接之。(陳飛霞)
不啼
小兒初生氣絕,不能啼者,必是難產或冒寒所致。急以棉絮包抱懷中,未可便斷臍帶,將胞衣置爐中燒之,仍拈大紙條,蘸油點火,於臍帶下熏之,蓋臍帶連兒,熏時則火氣由臍入腹,更以熱醋湯,蕩洗臍帶,須臾氣回啼哭,方可斷臍。○兒生不啼哭,不吞乳,奄奄如死者,急看喉間,懸壅、上齶有小泡,用指摘破,以帛拭去惡血,即能出聲吞乳。(《三因方》)
白話文:
夢生
嬰兒出生後,不能發出聲音,稱為夢生,許多人不知如何救治,實在令人憐憫!切勿立即剪斷臍帶,要用火烤炙胎盤,使溫暖的氣息進入嬰兒腹中,再用熱水蒸洗臍帶。找一隻貓,用布袋裹住牠的頭和腳,抓住貓頭,靠近嬰兒的耳朵,用嘴巴咬貓耳朵,貓叫一聲,嬰兒就會醒來發出聲音。
另外,若因生產困難或受寒而生下的嬰兒,氣息微弱,不能啼哭,也可用此方法。再讓父母用口氣呵護嬰兒。(陳飛霞)
不啼
嬰兒出生後氣息微弱,不能啼哭,一定是難產或受寒所致。要趕緊用棉絮包裹抱在懷裡,暫時不要剪斷臍帶,將胎盤放在爐子上燒,再用大紙條沾油點火,在臍帶下方熏烤,因為臍帶與嬰兒相連,熏烤時火氣會由臍帶進入腹中。同時用熱醋水清洗臍帶,不久嬰兒就會恢復氣息啼哭,然後才能剪斷臍帶。
嬰兒出生後不啼哭、不吸奶,奄奄一息,要趕快檢查喉嚨,看看上顎或懸壅垂處是否有小泡,用針挑破,用布擦去惡血,就能發出聲音吸奶。(《三因方》)
不乳
不乳,謂初出胞胎,不吮乳也。其故有二,不可不辨:兒生,腹中臍糞未下,能令小兒腹滿氣短,嘔吐不乳,當用一捻金治之。若因母過食寒涼,胎受其氣,兒必腹痛多啼,面色青白,宜勻氣散主之;若四肢厥逆者,理中湯主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眼不開
兒生眼閉呻吟者,因受胎熱所致。宜用天竺黃散,並與母吃,復以竹筒煎湯洗眼。或以熊膽化水洗眼,一日七次。(《證治準繩》)
白話文:
不乳
「不乳」,指的是剛出生的小嬰兒,不願意吸吮乳汁。原因有兩個,必須仔細分辨:
- 若嬰兒出生後,腹中胎糞未排泄,就會導致腹脹、呼吸急促、嘔吐,進而拒乳。這時應該用「一捻金」治療。
- 若因母親過度食用寒涼食物,導致胎兒受寒氣影響,嬰兒就會腹痛、哭鬧不止、面色蒼白,可用「勻氣散」來治療。如果四肢冰涼,則可用「理中湯」治療。
(摘自《醫宗金鑑》)
眼不開
嬰兒出生後眼睛緊閉、發出呻吟聲,這是因為受胎熱影響。應該使用「天竺黃散」,給嬰兒和母親服用,並用竹筒煎煮藥湯洗眼。也可以用熊膽化水洗眼,一天七次。
(摘自《證治準繩》)
不小便
兒生不尿者,因在胎時,母恣食啖,熱毒之氣,流入胎中,是以生而臍腹腫脹,小便不出。如臍四旁有青黑色及口撮者,即不可救;如未有青黑色,但不飲乳者,宜服蔥乳湯,貼豆豉膏。(《證治準繩》)
不大便
俗名鎖肚。由胎中受熱,熱毒壅盛,結於肛門,閉而不通。急令婦人漱口,吮咂兒前後心,並臍下、手足心,共七處,凡四、五次。以輕粉半錢,蜜少許,溫水化開,時時服之,以通為度。如更不通,即是肛門內合,當以物通之。急以金玉簪尖,看其的處,刺穿作孔,以蘇合香丸作挺,納入孔中,糞出為快。
白話文:
【不排尿】
新生兒出生後不排尿,可能是因為母體在懷孕期間過度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,使得熱毒之氣流入胎中,導致新生兒出生時臍腹腫脹,無法正常排尿。如果新生兒臍周圍出現青黑色或嘴脣緊閉,那麼情況可能無法輓救;若沒有青黑色現象,但不喝奶,則應服用蔥乳湯,並敷用豆豉膏。
【不排大便】
俗稱「鎖肚」,是因胎中受到熱毒影響,熱毒積聚於肛門,造成阻塞不通。應立即讓母親漱口,吸吮新生兒的前後心、臍下以及手腳心等七個部位,每次四、五次。使用輕粉半錢,加上少量蜂蜜,用溫水調和,持續服用,直到大便通暢為止。如果仍然不能通便,則需檢查肛門內部是否合併有其他問題,應使用器具進行通便。緊急時可用金玉簪的尖端,對準問題所在位置,刺穿形成孔洞,然後將蘇合香丸做成棒狀,插入孔中,直到排出大便為止。
若肚腹膨脹,不乳呻吟,一七,難望生也。(《證治準繩》)
噤風
初生兒須防三病:一撮口;二著噤;三臍風。皆急病也,著噤尤甚,過一臘方免。其候:牙關緊急,吃乳不穩,啼聲漸小,口吐涎沫。急看兒上齶,有點子,先以指甲輕輕掐破,次服定命散、辰砂全蠍散;如口噤不開,服藥不效者,用生南星去皮臍研末,龍腦少許,合和,用指蘸生薑汁,於大牙根上擦之,立開。凡臍風、撮口、噤風,三者雖異,其受病之原則一也。
大抵裡氣鬱結,壅閉不通,並宜煎豆豉汁與吃,取下胎毒。(《聖惠方》)
白話文:
如果肚子脹,孩子不喝奶,而且已經出生七天了,那生還的希望就很渺茫了。
剛出生的嬰兒要特別小心三種病:一是撮口,二是著噤,三是臍風。這三種都是急病,其中著噤最嚴重,過了臘月就沒事了。著噤的症狀是:牙關緊閉,吃奶不穩,哭聲越來越小,嘴巴流口水。要趕快檢查孩子的上顎,如果看到有小點,就用指甲輕輕地把它掐破,然後服用定命散、辰砂全蠍散。如果嘴巴一直張不開,服用藥物沒有效果,就用生南星去皮去臍研成粉末,加上少許龍腦,混合在一起,用手指沾上薑汁,在孩子的牙根上擦拭,馬上就能張開。雖然臍風、撮口、噤風三種病症不同,但發病的原理是一樣的。
總之,這些病都是因為體內的氣鬱結不通造成的,所以應該用豆豉汁煮來喝,可以去除胎毒。
撮口
外證舌強冰片,面目黃赤,氣息喘急,啼聲不出,飲乳有妨。若口出白沫、四肢冷者,不可救療,其或肚脹青筋,吊卵引痛,此皆腸胃鬱結不通所致,治貴疏利,宜辰砂膏。初生七日後乃免。(李仲南)
嬰兒胎氣挾熱,亦因母有邪熱傳染,或生下洗浴當風,致令啼聲不出,乳哺艱難,名曰撮口。病在七日之內尤甚,急風散主之。(張渙)
小兒口頻撮者,氣不和也。蓋唇應乎脾,氣出於肺,脾虛不能生肺,故口頻撮。異功散補脾生肺為良。(陳飛霞)
白話文:
嬰兒嘴閉合不開,舌頭僵硬,臉色發黃發紅,呼吸急促,哭不出聲,喝奶有困難。如果嘴巴流白沫、四肢冰冷,就無法治療了。如果肚子脹,青筋暴起,肚子絞痛,都是因為腸胃氣滯不通造成的,治療要以疏導通利為主,可以使用辰砂膏。出生七天后就會好轉。
嬰兒出生時帶有熱氣,可能是因為母親有邪熱傳染給孩子,或者出生後洗澡時受風,導致哭不出聲,喝奶困難,稱為撮口。這個病在出生七天內最嚴重,可以用急風散來治療。
小孩子經常閉嘴不開口,是因為氣不順暢。嘴唇與脾臟相應,氣息由肺臟發出,脾虛弱就不能滋養肺臟,所以嘴巴經常閉合。可以用異功散來補脾養肺,效果很好。
初生小兒,鵝口、撮噤,並是出胎客風著顱、臍所致。以小艾灸三壯,及烙之,愈。(《顱囪經》)
臍風
臍風者,謂斷臍之後,被水濕風冷所乘,侵於臍中,流入心脾,遂令腹脹臍腫,身體重著,肢強,多啼不能吮乳,甚則發搐。若臍邊青黑,撮口不開,是為內搐,不治;爪甲黑者,即死;其或熱在胸膛,伸縮努氣,亦令臍腫。治宜龍膽湯主之。(孫思邈)
此證受病之原,皆緣胎毒。大概裡氣壅滯,總宜取下胎毒為好,不可因循。古方天麻丸、定命丹、朱銀丸,可量與之,雖危多活。每見臍風、撮口,七日內見之,百難一生。(《赤水玄珠》)
白話文:
剛出生的小孩,如果出現嘴巴張不開、嘴唇緊閉的狀況,都是因為出生時受了風寒,侵犯了頭部或肚臍。可以用艾灸三壯,或用烙鐵烙一下,就能治癒。
臍風是指新生兒斷臍後,受到水濕風寒的侵襲,進入肚臍,再蔓延到心脾,造成肚子脹、肚臍腫、身體沉重、四肢僵硬、哭鬧不止、無法吸吮乳汁,嚴重者還會抽搐。如果肚臍周圍發黑,嘴巴緊閉,這是內部抽搐,無法治療;指甲發黑,則會死亡。也有可能胸膛發熱,呼吸急促,也導致肚臍腫。治療宜用龍膽湯。
這種病症的根源都是胎毒。主要是體內氣機阻塞,應該要盡快排出胎毒,不可拖延。古方天麻丸、定命丹、朱銀丸,可以適量服用,雖然危險性很高,但也能救活。通常臍風、嘴巴緊閉的症狀,如果在七天內出現,存活率非常低。
此證宜先用控痰散吐風痰,次用益脾散和脾,再用辰砂膏利驚。若手足攣拳、口噤不開者,不治。(《類萃》)
兒初生一七日內,患臍風撮口,百無一效。有一妙法,看兒齦上,有小泡如粟米狀,以溫水蘸綿裹指,輕輕擦破,不藥神效。(《三因方》)
古人之論臍風,皆謂由於水濕風冷所致。予則以為古論猶未盡也。蓋臍風有內、外二因,有可治、不可治之別。外因者,風濕所傷;內因者,稟賦之真陽不足也。凡男子之命陽不足者,生子必有臍風。其外因者,病發於二、三、四、五日之間,病生於六腑,故可治;內因者,必發於六、七日之間,病生於五臟,故不可治。但看小兒,不時噴嚏,更多啼哭,吮乳口松,是真候也。
白話文:
這種病症,應該先用控痰散來吐掉風痰,接著用益脾散來調理脾胃,最後再用辰砂膏來緩解驚恐。如果手腳蜷縮、嘴巴緊閉打不開,那就無藥可救了。
嬰兒出生後七天內,如果患了臍風,嘴巴張不開,各種方法都無效,有一個妙法:觀察嬰兒牙齦上是否有像小米一樣的小泡,用溫水浸濕棉花包裹手指,輕輕擦破小泡,不需用藥就能痊癒。
古人認為臍風都是由水濕風寒引起的,但我認為古人的論述並不全面。臍風其實有內外兩個原因,也有可治和不可治的區別。外因是風濕侵襲,內因是先天不足,真陽不足。凡是男子陽氣不足,生下的孩子必然會有臍風。外因引起的臍風,通常在出生後的第二、三、四、五天發病,病症源於六腑,因此可以治療;內因引起的臍風,一定在出生後的第六、第七天發病,病症源於五臟,因此無法治療。只要觀察嬰兒是否頻繁打噴嚏、哭鬧不止、吮吸乳汁時嘴巴鬆弛,這些都是真的臍風徵兆。
(陳飛霞)
垂癰
小兒出胎六七日,舌上有物,如蘆籜盛水狀者,名曰垂癰。以綿纏長針,留刃處如粟米大,刺令去血。消息一日,未消者,又刺之,三刺自消。有著舌下者,名重舌;著上齶者,名重齶;著齒齦上者,名重齦。皆刺去血。刺後,鹽湯洗拭,用如聖散,或壹字散糝刷。(《千金方》)
舌證
微露即收,名弄舌;伸長收緩,名吐舌。弄舌者,脾臟有熱,致令舌絡牽緊,時時伸出,用瀉黃散。或飲水者,脾胃虛而津液少也;兼面黃肌瘦,五心煩熱者,疳也,用胡連丸。大病未已,而弄舌者,凶。(《小兒直訣》)
白話文:
垂癰
小嬰兒出生六七天後,舌頭上出現像蘆葦葉包裹著水一樣的腫物,稱為垂癰。用棉線纏繞一根長針,留針尖部分如米粒大小,刺破腫物放血。一天後若腫物未消,可以再次刺之,三次刺後腫物就會消退。
若腫物長在舌頭下方,稱為重舌;長在上顎,稱為重齶;長在牙齦上,稱為重齦。這些情況都需要用針刺放血治療。刺完後,用鹽水清洗,並塗抹如聖散,或用壹字散刷拭。
(以上摘自《千金方》)
舌證
舌頭輕微伸出就縮回去,稱為弄舌;伸出舌頭時缓慢收回,稱為吐舌。
弄舌的原因是脾臟有熱,導致舌絡收縮,舌頭總是伸出來,可以服用瀉黃散治療。
若孩子經常喝水,可能是脾胃虚弱,津液不足。如果同時伴隨面色發黃、肌膚瘦弱、五心煩熱,則是疳病,需要服用胡連丸治療。
若孩子大病未癒,卻出現弄舌的情況,則預兆不佳。
(以上摘自《小兒直訣》)
舌腫硬粗大滿口,名木舌,由風熱盛也。不急治,則塞殺人,宜服瀉黃散、玉露飲,以消黃散擦之。有小舌附於舌下,名重舌,以蒲黃敷之,內服當歸連翹湯。蓋舌者心之苗,心熱則生瘡破裂,肝壅則血出如湧,脾閉則白胎如雪。總宜涼散上焦及心、肝、脾三經邪熱為主。(初虞世)
鵝口
兒初生,口裡白屑滿舌,如鵝之口,故名。由在胎受穀氣盛,心脾熱氣熏發於口。治用井花水拭之,黃丹煅出火氣,糝之。不效,煮慄荴汁,以綿纏指拭之。○《簡要》:用牙硝細研,於舌上糝之,日三、五度。○《秘錄》:用桑皮汁和膩粉敷之。(《證治準繩》)
白話文:
舌頭腫脹、硬化、粗大,滿口都是,稱為木舌,這是由於風熱盛行所致。如果不及时治疗,会导致气血阻塞致死,应该服用泻黄散、玉露饮,并用消黄散擦拭舌头。如果舌头下面长了小舌头,称为重舌,可以用蒲黄敷在上面,并服用当归连翘汤。因为舌头是心脏的苗芽,心脏热就会生疮破裂,肝脏瘀滞就会出血如涌,脾脏阻塞就会出现白苔如雪。总的来说,治疗的关键在于清热散寒上焦,以及心、肝、脾三经的邪热。(初虞世)
婴儿刚出生,口腔里满是白色屑状物,如同鹅的嘴巴,所以称为鹅口。这是因为胎儿在母体内吸收了过多的谷气,心脾热气熏蒸到口腔所致。治疗方法是用井花水擦拭,将黄丹煅去火气,撒在上面。如果无效,就煮栗荴汁,用棉花缠着手指擦拭。○《简要》:用牙硝细研,撒在舌头上,一天三到五次。○《秘录》:用桑皮汁和腻粉敷在上面。(《证治準绳》)
臍濕,臍瘡,臍突
嬰兒臍中腫濕,經久不瘥,若至百日,即危。宜急治之,用枯礬、龍骨,等分為末,入麝少許,揩拭臍乾。糝藥時,切須避風。(滑伯仁)
絳帛灰敷臍中。○干蝦蟆、牡蠣各一枚,燒灰研敷。○破屋上爛草為末,頻糝,效。(《證治準繩》)
浴兒水入臍中,或尿濕繃袍,致臍腫爛成瘡。或解脫,風襲經絡,則成風癇。若臍腫不幹,久則發搐。(《巢氏病原》)
臍突,因兒初生洗浴,系臍不緊,穢水浸入,旬日外,臍忽光浮如吹,治宜白芍藥湯加苡仁,另用外消散塗貼,自平。(曾氏)
白話文:
肚臍濕潤、長瘡、突出,都是嬰兒常見的問題。
如果嬰兒肚臍腫濕,時間久了還沒好,到了百日還有這種情況,就很危險,要趕快治療。可以用枯礬和龍骨等量研磨成粉末,加入少許麝香,擦拭乾燥肚臍。撒藥時,一定要避風。
也可以用紅色絲綢的灰燼敷在肚臍上。或者將蝦蟆和牡蠣各一個燒成灰,研磨後敷在肚臍上。也可以用破屋頂上的腐爛草藥研磨成粉末,經常撒在肚臍上,都有效果。
洗澡時水進入肚臍,或者尿濕了包裹肚臍的布料,都可能導致肚臍腫爛形成瘡口。如果不小心解開包裹,風寒侵入經絡,就會引起風癇症。如果肚臍腫脹不消退,時間久了還會導致抽搐。
肚臍突出,通常是孩子出生後洗澡時,綁肚臍的繩子不夠緊,髒水滲入,十天左右,肚臍就會突然浮起來,像被吹起來一樣。治療可以用白芍藥湯加入薏仁,另外用外消散塗抹,就能慢慢恢復正常。
胎驚
胎驚者,其候:月內壯熱,翻眼握拳,噤口咬牙,身腰強直。涎潮嘔吐,搐掣驚啼,腮縮囟開,或頰赤,或面青眼合。凡胎風眼合,不可誤作慢驚而用溫藥。先宜解散風邪,利驚化痰。(王肯堂)
百日內發搐:真者,不過兩、三次必死;假者,頻發不死。真者,內生驚癇;假者,外傷風冷。(錢仲陽)
月里生驚,取豬乳研辰砂、牛黃各少許,調拭口中,神效。(田氏)
如無豬乳,以活蚌剖開,取水數匙,服之即效。
胎癇
胎癇者,因未產前腹中被驚,或母食酸鹹過多,或為七情所汨,致傷胎氣,兒生百日內有者是也。發時,氣逆痰作,目上視,身反張,啼聲不出。先用參蘇飲和解,次以不驚丹或琥珀抱龍丸間投。輕者可愈,重者難全。(曾氏)
白話文:
新生兒若出現月內發燒、眼球翻白、握拳、緊閉嘴巴、咬緊牙齒、身體僵直、流口水、嘔吐、抽搐、哭鬧、臉頰凹陷、囟門開張、臉紅或臉色蒼白、眼睛閉合等症狀,稱為胎驚。要注意,若是因為胎風導致的眼睛閉合,不可誤認為是慢驚而使用溫補藥物,應先以散風、利驚化痰的藥物治療。如果百日內發生抽搐,真正的胎驚往往發作兩三次就會死亡,而假性的胎驚則會頻繁發作但不會致命。真正的胎驚是內生驚癇,假性的胎驚則是外感風寒。治療月內發生的胎驚,可以用豬乳研磨辰砂和牛黃少許,調勻後塗抹在患兒口中,效果很好。如果沒有豬乳,可以用活蚌剖開取水數匙服用,效果也很好。
胎癇是因母親懷孕期間受到驚嚇,或飲食過酸過鹹,或情緒波動過大,導致胎氣受損,孩子出生後百日內發生的疾病。發病時會出現氣逆、痰多、眼向上看、身體反弓、無法哭喊等症狀。治療應先使用參蘇飲和解,然後再服用不驚丹或琥珀抱龍丸。輕症可以治癒,重症則難以痊癒。
胎熱
胎熱者,因母孕時食熱物過多,令兒生下身熱面赤,口中氣熱,焦啼燥渴,或二便不通,以木通散煎與母服,使入於乳,兒飲漸解。勿求速效,以涼藥攻之,致嘔吐而成大患,慎之。(《壽世保元》)
胎寒
胎寒者,乳母孕時受寒,生下再感外邪,令兒面白肢冷,大便青黑,口冷腹痛,身起寒慄等證,宜當歸散治之。(《壽世保元》)
胎肥
胎肥者,生下肌肉肥厚,遍身血色紅,滿月後,漸漸羸瘦,目白睛紅,五心煩熱,大便難,時時生涎,宜浴體法。(《證治準繩》)
白話文:
胎熱、胎寒、胎肥 解讀
胎熱
當母親懷孕期間,若食用過多燥熱的食物,便可能導致孩子出生後出現體熱、臉色發紅、口氣熱、哭鬧不安、口渴、排便困難等症狀。此時,可以服用「木通散」煎劑,透過母乳餵食給孩子,幫助孩子逐漸緩解症狀。切忌急於求成,使用寒涼的藥物,以免造成孩子嘔吐等更嚴重的問題,需謹慎用藥。
胎寒
若母親懷孕期間受寒,或孩子出生後受到外邪侵襲,便可能導致孩子面色蒼白、肢體冰冷、排便青黑色、口冷腹痛、發冷等症狀。這時,可以服用「當歸散」治療。
胎肥
若孩子出生後肌肉肥厚,全身泛紅,滿月後逐漸消瘦,眼白發紅,心煩口渴,排便困難,常有口水流出,可以採用「浴體法」來治療。
註解
- 「木通散」與「當歸散」為中藥方劑,具體組成需參考相關醫學典籍。
- 「浴體法」指的是用藥物浸泡身體,具體方法也需參考相關醫學典籍。
-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,實際情況需根據個人體質和症狀,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。
胎怯
胎怯者,生下面無精光,肌薄便白,身無血色,哽氣多噦,目無神采,亦宜浴體法。(《證治準繩》)
胎黃
胎黃者,因乳母受熱而傳於胎,兒生遍體面目皆黃,狀如金色,身上壯熱,大便不通,小便如梔子汁,乳食不思,啼哭不止,宜地黃湯主之。(《壽世保元》)
胎赤
胎赤者,因孕婦過食辛熱之物,以致毒熱凝結,蘊於胞中,遂令小兒生下頭面肢體赤若丹塗,故名胎赤。當以清熱解毒湯主之;熱盛便秘者,蔣氏化毒丹主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白話文:
新生兒如果面容缺乏光彩,皮膚薄而泛白,面色蒼白,容易打嗝,眼睛無神采,就屬於胎怯,可以用溫水洗澡來改善。
胎黃是指新生兒全身皮膚和面容發黃,像金色一樣,伴隨發燒,便秘,尿液如梔子汁,不願意吃奶,哭鬧不止,可以服用地黃湯治療。
胎赤是指孕婦食用過多辛辣熱性食物,導致毒熱積聚在胎兒體內,出生後頭面和四肢呈現紅色,就像塗了丹砂一樣,可以用清熱解毒湯治療。如果熱盛便秘,可以用蔣氏化毒丹治療。
無皮
嬰兒生下無皮,其證有二:或因父母素有楊梅結毒,傳染胞胎,故生下或上半身赤爛,或下半身赤爛,甚至色帶紫黑;又有因月分未足,生育太早,遍體浸漬,紅嫩而光。二證俱屬惡候。遺毒者,內服換肌消毒散;外用清涼膏或鵝黃散敷之。胎元不足者,內服當歸飲;外用稻米粉撲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小兒初生,其身有如湯泡火傷者,此皆產母過食膏粱所致也。母服清胃散,兒亦飲數匙。有身無皮膚而不焮赤者,由產母脾氣不足也,宜用粳米粉敷之;若焮赤發熱者,由產母胃中火盛也,宜用石膏粉敷之。《經》云:脾主肌肉,肺主皮毛。故知病在脾肺也。(《證治準繩》)
白話文:
無皮
《醫宗金鑑》
嬰兒出生時沒有皮膚,其原因有兩種:
- 可能是父母體內有楊梅結毒,傳染給胎兒,導致出生後上半身或下半身皮膚潰爛,甚至呈現紫黑色。
- 也可能是懷孕時間不足,生育過早,導致嬰兒全身浸漬在羊水裡,皮膚紅嫩且光滑。
這兩種情況都屬於惡兆。如果是遺毒,需要內服換肌消毒散,外用清涼膏或鵝黃散敷於患處。如果是胎元不足,需要內服當歸飲,外用稻米粉塗抹。
《證治準繩》
嬰兒初生,全身如同被湯水燙傷或火燒傷,這是產婦過度食用肥甘厚味所致。母親應該服用清胃散,嬰兒也應該服用幾匙。
如果嬰兒沒有皮膚但沒有紅腫發熱,這是因為產婦脾氣不足,應該用粳米粉敷於患處。如果嬰兒紅腫發熱,這是因為產婦胃中火氣旺盛,應該用石膏粉敷於患處。
《經》書上說:脾臟主宰肌肉,肺臟主宰皮毛。因此,可知這種病症是脾肺出了問題。
赤遊風
小兒赤遊風證,多由胎中毒熱而成,或生後過於溫暖,毒熱蒸發於外,以至皮膚赤熱而腫,色若丹塗,遊走不定,行於遍身,故名曰赤遊風。多發於頭面四肢之間,若內歸心腹,則死。治法當服犀角解毒飲;如不愈,繼以藍葉散。外用砭法,刺出毒血。毒甚者,敷以神功散;毒輕者,不用敷藥。
在百日內者,小兒忌砭血,以其肌肉難任也。須用豬肉貼法,或以赤小豆末、雞子清調塗之,甚效。(《醫宗金鑑》)
白話文:
赤遊風
嬰兒患赤遊風症,多半是因母體懷孕期間毒熱侵襲,或出生後過度保暖,導致毒熱外溢,使皮膚發紅腫脹,顏色如同丹砂塗抹,而且蔓延不定,遍布全身,因此稱為赤遊風。這種病症常發生在頭面部和四肢,若毒熱內侵心腹,則會危及性命。
治療方法需服用犀角解毒飲;若效果不佳,再服用藍葉散。同時,可使用砭石療法,刺出血毒。毒性嚴重者,需敷以神功散;毒性輕者,則不需敷藥。
若病程在一百天之內,嬰兒不宜使用砭血療法,因為肌膚尚未堅韌,難以承受。應改用豬肉貼法,或將赤小豆粉末與雞蛋清混合塗抹患處,效果顯著。
(摘自《醫宗金鑑》)
附方
一捻金,大黃、人參、黑醜、白醜、檳榔各等分。上為細末,每少許,蜜水調服。
勻氣散,陳皮、桔梗各一錢,炮薑、砂仁、炙甘草各五分,木香三分。共為細末,每五分,紅棗湯調服。
天竺黃散,治驚熱、重舌、口瘡、天麻等證。天竺黃、鬱金、甘草、牙硝各半兩,硃砂一分,蟬蛻十四個,麝香少許。共為細末,每服半錢,蜜湯調下。
白話文:
【附方】
一捻金,由大黃、人參、黑醜、白醜、檳榔等分組成。上等材料研磨成細末,每次取少量,用蜂蜜水調和服用。
勻氣散,由陳皮、桔梗各一錢,炮薑、砂仁、炙甘草各五分,木香三分等組成。共同研磨成細末,每次取五分,用紅棗湯調和服用。
天竺黃散,適用於驚熱、重舌、口瘡、天麻等症狀。由天竺黃、鬱金、甘草、牙硝各半兩,硃砂一分,蟬蛻十四個,麝香少量等組成。共同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半錢,用蜜湯調和後服用。
蔥乳湯,治初生不尿。蔥白三、四寸,四破之,以乳汁半盞煎灌。
豆豉膏,黑豆一勺,田螺十九個,蔥一大把。右搗爛,芭蕉汁調,貼臍下。
定命散,治初生口噤不乳。蟬蛻二十七枚,全蠍二十七個。上為細末,入輕粉少許,和研,乳汁調服一字。
辰砂全蠍散,治初生口噤。辰砂半錢,全蠍二十個,硼砂、龍腦、麝香各一字。上為細末,乳母唾調,塗唇里齦上,或豬乳調少許,入口內。
白話文:
蔥白切成三、四寸長,分成四段,用半碗乳汁煎煮,用來治療新生兒不排尿。黑豆一勺、田螺十九個、蔥一大把,搗爛後加入芭蕉汁,塗抹在臍下,治療新生兒不排尿。蟬蛻二十七枚、全蠍二十七個研成細末,加入少許輕粉,用乳汁調和後服下一字,治療新生兒口緊不吸乳。辰砂半錢、全蠍二十個、硼砂、龍腦、麝香各一字,研成細末,用乳母唾液或豬乳調和後塗抹在新生兒嘴唇和牙齦上,治療新生兒口緊。
辰砂膏,辰砂三錢,硼砂、牙硝各一錢,元明粉二錢,珍珠一錢,麝香一字。上為細末,用厚油紙包封,自然成膏。每一豆許,薄荷湯下。月內嬰兒,用乳汁調塗奶上,令吮下。
急風散,蛇蛻皮、鉤藤、蠍梢、硃砂各一分,麝香、牛黃各半錢。右味研為細末。每一字,取竹瀝同乳汁調下。
龍膽湯,治胎驚、臍風、撮口、壯熱。龍膽草、鉤藤、柴胡、黃芩、桔梗、赤芍、茯苓、甘草各五錢,蜣螂、大黃各一分。合研細末,棗湯調服少許。
白話文:
辰砂膏的製作方法是:取辰砂三錢,硼砂、牙硝各一錢,元明粉二錢,珍珠一錢,麝香一字。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細粉,用厚油紙包好,自然放置使其結成膏狀。每次服用時取一小粒,用薄荷湯送服。月內嬰兒則用乳汁調勻塗抹在乳頭上,讓嬰兒吮吸。
急風散的製作方法是:取蛇蛻皮、鉤藤、蠍梢、硃砂各一分,麝香、牛黃各半錢。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細粉。每次服用時取一小撮,用竹瀝和乳汁調和後服用。
龍膽湯用於治療胎驚、臍風、撮口、壯熱等症狀。取龍膽草、鉤藤、柴胡、黃芩、桔梗、赤芍、茯苓、甘草各五錢,蜣螂、大黃各一分。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細粉,用棗湯調和後服用少許。
天麻丸,利驚下痰,吊腸、鎖肚、撮口通用。天麻、白附子、牙硝、全蠍、五靈脂各一錢,南星二錢,輕粉五分,巴霜二錢半。糊丸,麻子大。每十丸,薄荷湯化下。
朱銀丸,治胎風,壯熱痰盛,眼翻口噤,取下胎毒。硃砂、水銀(蒸棗研泥)、全蠍、南星各一錢,白附子錢半,天漿子、蘆薈、牛黃各五錢,鉛霜五分,殭蠶十個,冰片一字,麝香少許。蜜丸。
白話文:
天麻丸可以用於治療驚悸、痰多、腹瀉、腹痛、口眼歪斜等症狀。天麻、白附子、牙硝、全蠍、五靈脂各一錢,南星二錢,輕粉五分,巴霜二錢半,混合製成丸藥,大小如麻子。每次服用十丸,用薄荷湯送服。
朱銀丸可以用於治療胎風、高熱、痰多、眼球上翻、口不能開等症狀,可以清熱解毒,取下胎毒。硃砂、水銀(蒸熟研磨成泥)、全蠍、南星各一錢,白附子一錢半,天漿子、蘆薈、牛黃各五錢,鉛霜五分,殭蠶十個,冰片一字,麝香少許,混合製成蜜丸。
控痰散,蠍尾、銅青各半錢,硃砂一錢,膩粉一字,麝香少許。上為細末,每一字,臘茶調下。
如聖散,鉛粉、牛黃各一錢,硃砂、太陰元精各二錢半,龍腦五分。前四味研細,再入龍腦和勻。每用一字,糝兒口中。
一字散,硃砂、硼砂各錢半,龍腦、朴硝各一字。上為細末,蜜調少許,鵝翎蘸刷口內。
胡連丸,治熱疳。胡黃連、黃連各五錢,硃砂、蘆薈、麝香各二錢。前三味為末,填入豬膽內,線扎,懸掛銚中,水煮數沸,取出,研入蘆薈、麝香,飯丸,麻子大。每服一、二十丸,米飲下。
白話文:
控痰散是用蠍尾、銅青各半錢,硃砂一錢,膩粉一字,麝香少許混合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字,用臘茶調服。
如聖散是用鉛粉、牛黃各一錢,硃砂、太陰元精各二錢半,龍腦五分混合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字,含在口中。
一字散是用硃砂、硼砂各錢半,龍腦、朴硝各一字混合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少許,用蜜調和,用鵝翎蘸取塗抹口腔。
胡連丸是用胡黃連、黃連各五錢,硃砂、蘆薈、麝香各二錢,將前三味研磨成細末,填入豬膽中,用線扎緊,懸掛在銚中,用水煮沸數次,取出後再研磨加入蘆薈、麝香,製成麻子大小的丸劑。每次服用一二十丸,用米飲送服,用於治療熱疳。
當歸連翹湯,當歸、連翹、白芷各三錢,大黃、甘草各一錢。水煎,食後服。
玉露飲,寒水石五錢,石膏六錢,生甘草一錢。上為細末,每三、五分及一錢,食後溫湯調服。
白芍湯,白芍一兩半,澤瀉七錢半,炙甘草二錢,上肉桂一錢半。上味㕮咀,每二錢,水煎,空心溫服。
白話文:
當歸連翹湯的藥方:當歸、連翹、白芷各三錢,大黃、甘草各一錢。用清水煎煮,飯後服用。
玉露飲的藥方:寒水石五錢,石膏六錢,生甘草一錢。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三至五分或一錢,飯後用溫水調服。
白芍湯的藥方:白芍一兩半,澤瀉七錢半,炙甘草二錢,肉桂一錢半。將藥材研磨成粗粉,每次服用二錢,用清水煎煮,空腹溫服。
外消散,治初生臍突。大黃、牡蠣各半兩,朴硝二錢。前二味銼末,入朴硝同杵勻;取大田螺一枚,水半碗,活一宿;抄藥末一錢,用螺水調塗腫處,即消。其螺放之,勿害。
不驚丹,治因驚氣逆作搐,常服疏風順氣,自不作驚。茯神五錢,蠍梢五十尾,南星、淡豉各五錢,枳殼一兩,蕪荑二錢。前五味為末,再同蕪荑杵勻,醋煮,糯米粉糊丸,粟谷大。周歲每服三十丸,米湯下。
琥珀抱龍丸,抱龍之義:抱者,保也;龍者,肝也。肝應東方青龍,肝為母,心為子,母安則子安。心藏神,肝藏魂,神魂既定,驚從何生?其藥性平,不僭不燥,祛風化痰,鎮心解熱,小兒驚癇諸證宜之。琥珀二錢,膽星一兩六錢,殭蠶二錢,雄黃三錢,天竺黃五錢,辰砂、人參、茯苓各三錢,鉤藤一兩五錢,牛黃五分,麝香一錢。上為細末,用甘草八兩,熬膏為丸,每丸重五分,金箔為衣,外用黃蠟包之。
白話文:
外消散可以治療新生兒臍突出。將大黃和牡蠣各半兩,朴硝二錢,前兩味藥磨成粉末,再與朴硝一起搗勻;取一個活田螺,放半碗水裡泡一晚;取藥粉一錢,用田螺水調和塗抹在腫脹的地方,就能消腫。田螺可以放回去,不用丟棄。
不驚丹可以治療因驚嚇引起氣逆抽搐的症狀,長期服用可以疏風順氣,防止驚恐發作。將茯神五錢、蠍梢五十尾、南星、淡豉各五錢、枳殼一兩、蕪荑二錢,前五味藥磨成粉末,再與蕪荑一起搗勻,用醋煮,加入糯米粉做成丸藥,大小如粟米。周歲的兒童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米湯送服。
琥珀抱龍丸,抱龍的含義是「抱」即「保」,「龍」指「肝」。肝臟對應東方青龍,肝為母,心為子,母體安好則子體也安好。心臟藏神,肝臟藏魂,神魂安穩,驚恐從何而來?藥性平和,不寒不燥,可以祛風化痰、鎮心解熱,適合治療小兒驚癇等症狀。將琥珀二錢、膽星一兩六錢、殭蠶二錢、雄黃三錢、天竺黃五錢、辰砂、人參、茯苓各三錢、鉤藤一兩五錢、牛黃五分、麝香一錢,研磨成細粉末,用甘草八兩熬成膏狀,做成丸藥,每丸重五分,用金箔包裹,外層用黃蠟封裝。
木通散,治小兒膈熱腑閉,諸瘡丹毒,母子同服。木通、煨大黃、生甘草、赤茯苓各一錢,羌活、山梔子各二錢。上銼碎,每用二錢,入蘇葉些少,水煎,不拘時服。
當歸散,當歸、黃耆、桂心、細辛、龍骨、白芍各二錢。上為末,每一字,乳汁調下,日三服。
浴體法,治胎肥、胎熱、胎怯。天麻二錢,蠍尾、硃砂各五分,烏梢蛇肉(酒浸焙為末)、白礬、青黛各三錢,麝香一字。上研勻,每用三錢,水三碗,桃枝一握,並葉五、七個,同煎至十沸,溫熱浴之,勿浴背。
白話文:
木通散可以治療小兒因熱氣導致的消化不良和便秘,以及各種瘡傷和丹毒,產婦和孩子都可以服用。藥方:木通、煨大黃、生甘草、赤茯苓各一錢,羌活、山梔子各二錢。將藥材切碎,每次取二錢,加少許蘇葉,水煎,不限時間服用。
當歸散,用當歸、黃耆、桂心、細辛、龍骨、白芍各二錢研磨成粉末。每次取一錢,用乳汁調服,一天三次。
浴體法可以治療胎兒過胖、胎熱和胎兒虛弱。藥方:天麻二錢,蠍尾、硃砂各五分,烏梢蛇肉(用酒浸泡後烘乾研磨成粉)、白礬、青黛各三錢,麝香一字。將所有藥材研磨均勻,每次取三錢,加入三碗水,再放入一把桃枝和五到七片桃葉,一起煎煮至沸騰十次,等藥湯溫熱後用來洗澡,但不要洗背部。
生地黃湯,治小兒生下胎黃。生地黃、赤芍、當歸、川芎、天花粉、豬苓、赤苓、澤瀉、生甘草、茵陳蒿。引用燈心,水煎,食前服。
清熱解毒湯,生地、黃連、連翹、赤芍、金銀花、木通、生甘草、薄荷葉。引用燈心,水煎服。
蔣氏化毒丹,犀角、黃連、桔梗、薄荷葉、生大黃、生甘草、元參各一兩,青黛五錢。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重六分。每一丸,燈心湯化服。
白話文:
治療嬰兒出生後出現黃疸的「生地黃湯」,由生地黃、赤芍、當歸、川芎、天花粉、豬苓、赤苓、澤瀉、生甘草、茵陳蒿等藥材組成,加入燈心草,用水煎煮,飯前服用。
「清熱解毒湯」則以生地、黃連、連翹、赤芍、金銀花、木通、生甘草、薄荷葉等藥材,加入燈心草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蔣氏「化毒丹」由犀角、黃連、桔梗、薄荷葉、生大黃、生甘草、元參等藥材,以及青黛混合研磨成細粉,再用蜂蜜製成丸狀,每丸重六分,用燈心湯化服。
換肌消毒散,生地黃、當歸、川芎、皂角刺、赤芍藥、連翹、甘草、白芷、苦參、白蘚皮、防風、金銀花、土茯苓。引用燈心,水煎服。
清涼膏,石灰四兩(未經水濕成塊者)。用水泡之,沒指半許,露一宿,面上有浮起如雲片者,輕輕取之,微帶清水,視其多寡,對小磨香油亦如之,以順攪成膏為度。用雞翎擦之,自愈。
鵝黃散,黃柏、石膏各等分。共研為細末撲之。濕則干撲,干則用豬膽調擦。
白話文:
換肌消毒散包含以下成分:生地黃、當歸、川芎、皁角刺、赤芍藥、連翹、甘草、白芷、苦參、白蘚皮、防風、金銀花、土茯苓。使用方法是加水煮沸後服用。
清涼膏的配方是石灰四兩(未經水浸泡而成為塊狀),用水浸泡至一半指深,隔夜後面上會浮現雲片狀物質,輕輕取出,保持微濕,根據量的多少,與小磨香油按照相同比例混合,直至攪拌成膏狀。使用雞翎擦拭患處,即可痊癒。
鵝黃散由黃柏和石膏各等分組成。將兩者研磨成細粉,用於敷於患處。如果患處潮濕,則乾燥後再敷;如果乾燥,可用豬膽調製後擦於患處。
當歸飲,當歸、生地黃、白芍、川芎、白蘚皮、甘草、人參、黃耆、何首烏、白蒺藜,水煎服。
犀角解毒飲,犀角、黃連、防風、荊芥、生甘草、生地黃、赤芍、連翹、牛蒡子、金銀花。引用燈心,水煎服。
藍葉散,藍葉五錢,黃芩、大黃、柴胡、犀角屑、梔子各二錢,升麻、石膏、生甘草各一錢。上為粗末,每一錢,水一小盞,煎五分,去滓,兌竹瀝一酒杯,煎三、兩沸,放溫,量兒大小用之。氣怯弱者,可去大黃。
白話文:
當歸飲由當歸、生地黃、白芍、川芎、白蘚皮、甘草、人參、黃耆、何首烏、白蒺藜等藥材組成,水煎服用。
犀角解毒飲由犀角、黃連、防風、荊芥、生甘草、生地黃、赤芍、連翹、牛蒡子、金銀花等藥材組成,加入燈心,水煎服用。
藍葉散由藍葉、黃芩、大黃、柴胡、犀角屑、梔子、升麻、石膏、生甘草等藥材組成,研磨成粗末,每取一錢用一小盞水煎五分,去渣,兌入竹瀝一酒杯,再煎三、兩沸,放溫,根據孩童大小服用。體虛氣弱者可去除大黃。
砭血法,治丹毒。口吮毒血,各聚一處。用細瓷器擊碎,取鋒芒者,將箸頭劈開夾住,用線縛定。兩指輕撮箸梢,令瓷芒對聚血處。再用箸一根,頻擊,刺出毒血。砭後,毒甚者,以神功散敷之;毒輕者,不可用,恐皮膚既破,草烏能作痛也。如患在頭者,不用砭法,只宜臥針,倒挑患處,出毒血則愈。
白話文:
古時候治療丹毒,有一種方法叫做砭血法。先用嘴巴吸出毒血,集中到一個地方。然後拿細瓷器敲碎,取其鋒利的碎片,用筷子頭劈開夾住,再用線綁好。用兩根手指輕輕捏住筷子的末端,讓瓷片碎片對準毒血的位置。接著拿另一根筷子,不斷敲擊瓷片,刺出毒血。砭血後,如果毒性很重,就用神功散藥膏敷在患處;如果毒性輕,就不能用神功散,因為皮膚破了,草烏會很痛。如果丹毒長在頭上,就不適合用砭血法,應該用臥針法,將針斜刺進患處,把毒血引出來就會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