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三·傷寒提鉤 (8)
卷三·傷寒提鉤 (8)
1. 傷寒
(《傷寒五法》)
表裡分治
傷寒須分表裡,表裡不分,汗下差誤,豈為上工!且如均是發熱,身熱不渴為表熱,小柴胡湯加桂枝主之;厥而脈滑為裡熱,白虎湯加人參主之。均是水氣,乾嘔微利,發熱而咳為表水,小青龍湯主之;身涼表證罷,咳而脅下痛為里水,十棗湯主之。均是惡寒,有熱惡寒者,發於陽也,麻黃、桂枝、小柴胡湯主之;無熱惡寒者,發於陰也,附子湯、四逆湯主之。
均是身痛,脈浮,發熱,頭痛身痛者,為表未解,麻黃湯主之;脈沉自利身痛者,為里未和,四逆湯主之。(王好古)
里中之裡
傷寒之邪,三陽為表,三陰為里,人皆知之,而里中之裡,人所不知也,何謂里中之裡?陽明胃腑是也。三陽三陰之邪,一入胃腑,則無復傳,故曰里中之裡也。或謂三陰經臟也,陽明胃腑也,豈有腑深於臟者乎?答曰:陽明居乎中土,萬物所歸,無所復傳,猶之谿谷,為眾水之所趨也。夫以陽經與陰經較,則三陰為深;以陰經與胃腑較,則胃腑為尤深也。
三陽三陰之經,環繞胃腑,處處可入。有自太陽入腑者,有自本經入腑者,有自少陽入腑者,有自太陰入腑者,有自少陰入腑者,有自厥陰入腑者。一入胃腑,則無復傳,故曰里中之裡也。治傷寒者,先明傳經、直中,即於傳經之中辨明表裡,更於表裡之中辨明裡中之裡。如此則觸目洞然,治療無不切中矣。
(《醫學心悟》)
陽證似陰
陽證者,熱證也。使陽證而見陽熱之象,人所易知;設陽病而反見陰寒之象,則人惑之矣。例如太陰病下利,日十餘行,必自止,以脾家實,穢腐當去故也。又如少陰病四逆,其人或咳或悸,四逆散主之,少陰病自利清水,色純青,而用大承氣湯者,厥陰病手足厥冷,用吐之者,厥陰先發熱而後發厥,用四逆散者,凡此皆是陽證似陰之候也。(《傷寒大白》)
陰證似陽
陰證者,不從陽經傳人,寒邪直中三陰之謂也。夫陰證而見陰象,人人知之;設陰證而反見陽象,人則惑之矣。例如少陰病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手足厥逆,脈微欲絕,身反不惡寒,其人面赤色,或咽痛者;又如厥陰傷寒,六、七日不下利,便發熱而利,或大汗出,熱不去,身體拘急,四肢疼痛者;與夫陰極發躁,欲坐泥水中者,凡此皆陰極似陽之證。然究其實,則大有分別。
按:下利清穀,手足厥逆,已是陰證,且得脈微欲絕,則陰證更有確據。此之不惡寒,面赤色,乃是真陽外脫;此之咽痛,乃是虛陽上浮。再按:陽證,若大汗出,其熱必去,身體當不拘急,四肢當不疼。今大汗出,熱反不去,身體反拘急,四肢反痛,則此之汗,非表邪之汗,乃是亡陽之汗;此之熱,非陽邪之熱,乃是虛陽外脫之熱;此之拘急身痛,非表證之候,乃是亡陽之候矣。(《傷寒大白》)
白話文:
傷寒
表裡分治
傷寒一定要區分表證和裡證,如果表裡不分,隨便發汗或攻下,怎麼能算是高明的醫生呢!比如同樣是發熱,如果身體發熱但不口渴,這是表熱,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桂枝來治療;如果手腳冰冷且脈象滑數,這是裡熱,可以用白虎湯加人參來治療。同樣是水氣的問題,如果出現噁心嘔吐、稍微腹瀉、發熱咳嗽,這是表水,可以用小青龍湯來治療;如果身體不發熱,表證已經解除,但還是咳嗽且肋骨下方疼痛,這是裡水,可以用十棗湯來治療。同樣是怕冷,如果有發熱的怕冷,這是陽氣的問題,可以用麻黃、桂枝或小柴胡湯來治療;如果沒有發熱的怕冷,這是陰氣的問題,可以用附子湯或四逆湯來治療。
同樣是身體疼痛,如果脈象浮、發熱、頭痛身痛,這是表邪未解,可以用麻黃湯來治療;如果脈象沉、自行腹瀉且身體疼痛,這是裡氣不和,可以用四逆湯來治療。(王好古)
裡中之裡
傷寒的邪氣,侵犯三陽經是表證,侵犯三陰經是裡證,這是大家都知道的。但什麼是「裡中之裡」,卻是大家不了解的。什麼是「裡中之裡」呢?就是陽明胃腑。三陽三陰的邪氣一旦進入胃腑,就不會再傳遞到其他經絡,所以說胃腑是「裡中之裡」。有人說三陰經是臟,陽明胃腑是腑,難道腑會比臟更深嗎?我的回答是:陽明位居中土,是萬物歸宿的地方,不會再傳遞到其他經絡,就像山谷一樣,是眾多水流的匯聚之處。如果拿陽經和陰經比較,三陰經確實更深;但如果拿陰經和胃腑比較,胃腑就更深了。
三陽三陰的經絡,環繞著胃腑,邪氣隨時可以進入。有的從太陽經進入胃腑,有的從本經直接進入胃腑,有的從少陽經進入胃腑,有的從太陰經進入胃腑,有的從少陰經進入胃腑,有的從厥陰經進入胃腑。一旦進入胃腑,就不會再傳遞到其他經絡,所以說胃腑是「裡中之裡」。治療傷寒的人,首先要明白邪氣的傳經和直中,進而在傳經的過程中辨別表證和裡證,更要在表證和裡證中辨別「裡中之裡」。這樣就能夠清楚地了解病情,治療就能夠準確到位。
(《醫學心悟》)
陽證似陰
陽證是熱證。如果陽證表現出陽熱的症狀,大家很容易就能辨識;但如果陽病反而出現陰寒的症狀,大家就會被迷惑。例如太陰病出現腹瀉,一天拉十幾次,但自然會停止,這是因為脾胃實熱,需要排除腐敗的物質。又如少陰病出現四肢冰冷,病人可能會有咳嗽或心悸,可以用四逆散來治療。少陰病出現腹瀉,拉出清稀的青色水樣便,反而要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厥陰病手腳冰冷,反而要用催吐的方法來治療。厥陰病先發熱後手腳冰冷,可以用四逆散來治療。這些都是陽證卻表現出陰寒症狀的情況。(《傷寒大白》)
陰證似陽
陰證不是從陽經傳入,而是寒邪直接侵犯三陰經所導致的。陰證如果表現出陰寒的症狀,大家很容易就能辨識;但如果陰證反而出現陽熱的症狀,大家就會被迷惑。例如少陰病出現腹瀉,拉出未消化的食物,體內寒冷體外發熱,手腳冰冷,脈象微弱快要消失,但身體反而不覺得怕冷,臉色發紅,或者咽喉疼痛;又如厥陰傷寒,六七天沒有腹瀉,突然開始發熱且腹瀉,或者大量出汗,熱卻不退,身體僵硬,四肢疼痛;還有陰寒到了極點而出現煩躁,想坐到泥水中的情況。這些都是陰寒到了極點反而表現出陽熱症狀的情況。但如果仔細分析,就會發現它們之間有很大的區別。
按照:腹瀉未消化食物,手腳冰冷,已經是陰證的表現,再加上脈象微弱快要消失,更可以確定是陰證。這個時候的不怕冷,臉色發紅,是真陽外脫的表現;咽喉疼痛,是虛陽上浮的表現。再按:陽證如果大量出汗,熱自然會退,身體應該不會僵硬,四肢也不會疼痛。現在大量出汗,熱卻不退,身體反而僵硬,四肢反而疼痛,那麼這種汗不是表邪的汗,而是陽氣耗散的汗;這種熱不是陽邪的熱,而是虛陽外脫的熱;這種僵硬疼痛不是表證的表現,而是陽氣耗散的表現。(《傷寒大白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