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8)
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8)
1. 雜病
病原
婦人雜病,亦血分病也。婦人雜病,豈異男子之臟腑經絡乎?然不止妊娠產後另立病名,而雜病亦分篇者,正緣婦人血分之雜病迥不同於男子凡幾,故必出此篇之論法。其他雜病,同於男子者尚多,則可賅於前諸篇之中,不必贅及矣。何也?婦人妊娠,其血在胞養胎;產後,其血舊者泄盡,新者化乳,一定之理也。
至平居無孕之時,血分之枯榮,全視乎經行之進退通閉,故為病大半感於經血來去之候。經來血室開,經去血室虛,開者邪易入,虛者邪易乘也。陽邪入而血傷熱,則漏下;陰邪入而血傷寒,則經閉。無不於此肇端焉!此婦人雜病,必關血分,而另立一篇,於妊娠、產後合為三大法門也。
白話文:
婦人雜病:血分之病
婦人的各種疾病,都是血分方面的疾病。婦人的臟腑經絡,跟男子有何不同呢?為什麼不只在妊娠和產後另立病名,還要另外分篇討論婦人的雜病呢?正是因為婦人的血分疾病與男子有著顯著的差異,因此必須單獨撰寫這一篇來闡述。其他跟男子相同的疾病,在前面的篇章中已有論述,就不需要贅述了。
為什麼這樣說呢?因為婦女懷孕時,血液集中在子宮內滋養胎兒;生產完後,舊血排出,新的血液轉化為乳汁,這是固定的道理。
在平常沒有懷孕的時候,血分的盛衰枯榮,完全取決於月經的正常運行和通暢與否。所以,婦女生病大多與月經來去的情況有關。月經來時,血室打開,月經走後,血室虛空。血室打開,邪氣容易入侵;血室虛空,邪氣容易乘虛而入。
陽氣侵入,傷了血分導致熱症,就會出現月經量過多;陰氣侵入,傷了血分導致寒症,就會出現月經閉止。婦人的各種疾病,幾乎都從這裡開始。
這就是婦女雜病必然與血分有關,而另外設立一篇章來討論,並與妊娠、產後合為三大治療法門的原因。
(魏荔彤)
論難易
諺云:寧治十男子,莫治一婦人。此謂婦人之病不易治也。何也?不知婦人之病,本與男子同,而其情則與男子異。蓋以婦人幽居多郁,情性偏拗,或有懷不能暢遂,或有病不可告人,或信師巫,或畏藥餌,故染著堅牢,而治之有不易耳。此其情之使然也。然尚有人事之難,如黃帝論曰:凡治病須察其形氣色澤。
又曰:診病之道,觀人勇怯、骨肉、皮膚。此治病之大則也。今富貴之家,居奧室之中,處帷幔之內,復有以綿帕蒙其手者,既不能行望色之神,又不能盡切脈之巧。使脈有弗合,未免多問,問之覺繁,必謂醫學不精。不知問亦非易,非醫之善者不能也。望、聞、問、切,欲於四者去其三,吾恐神醫不神矣。
白話文:
魏荔彤 - 論難易
諺語說:「寧可治療十個男人,也不願治療一個女人。」這句話的意思是,女人的病不容易治。為什麼呢?
要知道,女人的疾病本質上和男人一樣,但是她們的情緒卻和男人不同。
由於女人大多幽居在家,容易鬱悶,性格也較為偏執。她們可能心裡有話卻無法暢快地說出來,也可能生病卻不敢告訴別人,甚至迷信巫術,害怕服用藥物。因此,病症往往纏綿難癒,治療起來就更加困難。這都是因為她們的情緒所致。
然而,還存在著一些人為的難處。
就像黃帝所說:「凡是治療疾病,都要觀察病人的形體、氣息、面色和光澤。」
又說:「診斷疾病的方法,要觀察病人勇敢還是怯懦、骨骼、肌肉和皮膚。」這些都是治療疾病的重大原則。
如今富貴人家,住著深宅大院,深居內室,還用棉布手帕遮蓋著她們的手。這樣一來,醫生既不能用望診的方法觀察面色,也不能充分運用切脈的技巧。如果脈象不合,醫生難免要多問幾個問題,一問多了,她們就會覺得囉嗦,認為醫生醫術不精。她們不明白,問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,只有醫術精湛的醫生才能問出所以然來。
望、聞、問、切,如果要從四種診斷方法中去掉三種,我擔心就算神醫也無能為力了。
世之通患若此,此婦人之治所以不易也。(張景岳)
驗手法
婦女深居閨閣,密護屏幃,不能望見顏色,但須驗其手腕之色澤,蒼白肥瘠已見一斑。至肌之滑澀,理之疏密,肉之堅軟,筋之粗細,骨之大小,爪之剛柔,指之肥瘦,掌之厚薄,尺之寒熱,及乎動靜之安危,氣息之微盛,更合之以脈,參之以證,則氣血之虛實、情性之剛柔、形體之勞逸、服食之精粗、病苦之逆順,皆瞭然心目矣。(張路玉)
寡婦師尼
宋褚澄療師尼、寡婦,別制方。蓋此二種寡居,獨陰無陽,欲心萌而不遂,是以陰陽交爭,乍寒乍熱,形類瘧狀,久則為勞。《史記》載濟北王侍人韓女,病腰痛寒熱。倉公診曰:病得之欲男子不可得也。何以知之?診得肝脈弦出寸口,是以知之。蓋男子以精為主,婦人以血為主。
白話文:
世上的普遍疾病就如同這般,所以治療婦女就格外不易。
婦女深居閨閣,被嚴密保護,無法直接觀察其面色,只能通過觀察手腕的顏色,來判斷其蒼白肥瘦等情況。再進一步觀察皮膚的滑澀程度,肌理的疏密,肌肉的堅軟,筋絡的粗細,骨骼的大小,指甲的堅韌,手指的肥瘦,手掌的厚薄,手腕的冷熱,以及動作的輕重緩急,呼吸的強弱,並結合脈象和症狀,就可以了解其氣血的虛實,性格的剛柔,身體的勞逸程度,飲食的精粗,病情的輕重緩慢等情況了。
宋代的褚澄醫治尼姑和寡婦,會特別制定藥方。因為這兩種女性獨居,缺少陽氣,內心的欲望無法滿足,導致陰陽失衡,忽冷忽熱,症狀類似瘧疾,時間久了就會變成勞損。史記記載濟北王侍女韓女患腰痛寒熱,醫官倉公診斷後說:她是因為想要男人卻得不到而生病。為何能如此斷定?因為診脈時發現肝脈弦出寸口,因此確診。這是因為男人以精氣為主,女人以血氣為主。
男子精盛則思室,婦人血盛則懷胎。厥陰脈弦出寸口,則陰盛可知。褚氏之言有謂矣。(《東醫寶鑑》)
寡婦師尼,鬱抑成病,其證乍寒乍熱,面赤心煩,自汗體痛,肝脈弦出寸口,治宜柴胡抑肝湯、抑陰地黃丸、越鞠丸。(《醫方類聚》)
熱入血室
婦人中風七、八日,續得寒熱,發作有時,經水適斷,此為熱入血室,其血必結,故使如瘧狀,發作有時,小柴胡湯主之。○婦人傷寒發熱,經水適來,晝日明瞭,暮則譫語,如見鬼狀,此為熱入血室,治之無犯胃氣及上二焦,必自愈。○婦人中風,發熱惡寒,經水適來,得之七、八日,熱除,脈遲,身涼和,胸脅滿,如結胸狀,譫語者,此為熱入血室,當刺期門,隨其實而取之。
白話文:
男人精力充沛就會想要親近女人,女人血氣旺盛就會容易懷孕。如果寸口脈弦緊,就代表陰氣過盛。褚氏的說法很準確。
寡婦和尼姑因為長期壓抑情緒而生病,症狀表現為忽冷忽熱、臉紅心煩、自汗身體疼痛,肝脈弦緊出現在寸口,治療應該使用柴胡抑肝湯來抑制肝氣,用地黃丸和越鞠丸來滋陰補血。
婦女中風七到八天后,又出現寒熱交替,發作時間固定,月經剛停止,這是熱氣入侵血室,血液凝結,導致類似瘧疾一樣的發作,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。婦女傷寒發熱,月經剛好來,白天神志清醒,晚上卻胡言亂語,像看到鬼一樣,這是熱氣入侵血室,治療的時候要注意不要傷到胃氣和上焦,這樣就會自然痊癒。婦女中風,發熱怕冷,月經剛來,病發七到八天后,熱退,脈搏遲緩,身體涼爽,胸脅滿悶,像是有東西堵住一樣,胡言亂語,這是熱氣入侵血室,應該針刺期門穴,根據實際情況取穴。
○陽明病,下血譫語者,此為熱入血室,但頭汗出,當刺期門,隨其實而瀉之,濈然汗出者愈。(《金匱》)
婦人傷寒,有熱入血室之證。血室即血海,衝任之脈所繫,為藏精受胎之所。因經行之期,而犯傷寒之邪,則熱邪乘虛襲入,與血相搏。夫肝藏魂,血室虛,則魂無所依,肝受熱邪,則為譫語,為見鬼,肝之魂不能安也。治惟清熱行血,甚則桃仁承氣,微則生地、丹皮、桃仁、紅花、赤芍、五靈脂、甘草、木通、丹參之屬,不可拘執小柴胡湯之定例。夫小柴胡一方,乃治傷寒邪傳少陽,和解表裡之藥,非專治熱入血室之藥也。
白話文:
陽明病患者出現下血神志不清的情況,這是因為熱邪入侵血液,但同時伴隨頭部出汗,應該針刺期門穴,根據病情適當瀉血,等病人大量出汗就能痊癒。
女性患傷寒,若出現熱邪入侵血液的症狀,這是因為血液流通受阻,導致精血積聚,而經期正是女性體虛之時,容易受到傷寒邪氣的侵襲,熱邪便會乘虛而入,與血液相搏。肝臟藏魂,血液流通不暢,就會導致魂魄無所依附,而肝臟受到熱邪的侵襲,就會出現神志不清,甚至出現幻覺,因為肝臟的魂魄無法安寧。治療方法應該以清熱行血為主,情況嚴重者可服用桃仁承氣湯,情況較輕者可服用生地、丹皮、桃仁、紅花、赤芍、五靈脂、甘草、木通、丹參等藥物,不能拘泥於小柴胡湯的固定藥方。小柴胡湯主要用於治療傷寒邪氣傳入少陽經,調和表裡,並非專門治療熱邪入侵血液的藥物。
方中雖有柴胡發表、黃芩退熱,然半夏行痰,為血家所忌;人參補氣,非血熱所宜。今人一遇熱入血室之證,便用小柴胡湯,曰我遵仲景也。豈知仲景第一條云婦人中風,寒熱發作有時,形如瘧狀。明屬少陽經見證,故曰小柴胡湯主之。則小柴胡湯原為少陽經設也。至後三條,但云必自愈,云當刺期門,又云隨其實而瀉之。
並無小柴胡湯主之一語,則知小柴胡湯只治少陽如瘧之證,非治熱入血室之證也。今人不玩仲景前後原文,漫謂婦人熱入血室,輒用小柴胡湯,豈不可嗤耶!凡治婦人熱入血室之病,有寒熱發作有時如瘧狀者,則小柴胡湯可用也。然須加入桃仁、丹皮、五靈脂以行其血,如無寒熱如瘧之證,則小柴胡湯斷不可用。
白話文:
藥方裡雖然包含了柴胡來發汗,黃芩來退燒,然而半夏能行痰,這是對於血氣來說要避免的;人參補氣,這對於血熱的情況是不適合的。現今的人一遇到熱邪進入血脈的情況,就會使用小柴胡湯,說自己遵循了張仲景的教導。卻不知張仲景的第一條條文提到婦人受到風邪,會出現寒熱交替,形狀類似瘧疾,明確地屬於少陽經的病症,因此說小柴胡湯可以治療。那麼,小柴胡湯原本就是為了少陽經的病症而設的。到了後面的三條條文,只是提到會自行痊癒,提到了應該刺針期門穴,又提到了要按照病情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治療。並沒有提到小柴胡湯可以主導的字眼,這表示小柴胡湯只能治療像瘧疾一樣的少陽經病症,並不是能夠治療熱邪進入血脈的病症。現今的人不去仔細閱讀張仲景前後的條文,輕易地認為婦人熱邪進入血脈就使用小柴胡湯,這種做法豈不是太可笑了嗎?對於治療婦人熱邪進入血脈的疾病,如果有寒熱交替,形狀類似瘧疾的症狀,那麼可以使用小柴胡湯。但是必須加上桃仁、丹皮、五靈脂來活血,如果沒有寒熱如瘧疾的症狀,那麼小柴胡湯絕對不能使用。
舉世懵懵,特表而出之。(蕭慎齋)
考熱入血室,《金匱》有四法,今人一遇是證,不辨熱入之輕重、血室之盈虧,遽投小柴胡湯,貽害必多。要之,熱甚而血瘀者,與桃仁承氣及山甲、歸尾之屬。血舍空而熱陷者,用犀角地黃加丹參、木通之屬。表邪未盡者,則當合乎和解。熱輕而清藥過投,氣機致鈍者,不妨借溫通為使。
血結胸,有桂枝紅花湯參入海蛤、桃仁之治;昏狂甚,進牛黃膏,調入清氣化結之煎,復有兩解氣血燔蒸之玉女法;熱甚陰傷,有育陰養氣之復脈法。審證制方,毋拘乎柴胡一法也。(《臨證指南》)
白話文:
世人大多不明事理,只有少數人能獨樹一格,鶴立雞群。
對於熱入血室的病症,《金匱要略》中記載了四種治療方法,但現代人遇到這種情況時,往往不分熱入的程度和血室盈虧狀況,就草率地使用小柴胡湯,後果不堪設想。
總之,熱盛血瘀的,需要用桃仁承氣湯以及山甲、歸尾等藥物;血室虛而熱邪深入的,則要用犀角地黃湯加入丹參、木通等藥物。若表邪未除的,就要配合和解之法。熱輕而服用清涼藥物過多,導致氣機遲鈍的,可以適當加入溫通之藥作為輔助。
血結胸的,可以用桂枝紅花湯,加入海蛤、桃仁等藥物治療;神志昏迷嚴重的,可以服用牛黃膏,並配合清熱化結的湯劑;同時也可以採用玉女煎來解氣血燔蒸之症;熱盛傷陰的,可以用復脈法來滋陰養氣。
治療疾病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藥方,不能一味拘泥於小柴胡湯。
咽中炙臠
婦人咽中如有炙臠,半夏厚朴湯主之。(《金匱》)
炙臠,譬如干肉也。《千金》所謂咽中帖帖如有炙肉,吐之不出,吞之不下者是也。此病不因腸胃,故不礙飲食、二便;不因表邪,故無骨痛寒熱。乃氣為積寒所傷,不與血和,血中之氣溢而浮於咽中,得水濕之氣,而凝結難移。婦人血分受寒,多積冷結氣,最易得此病。
藥用半夏厚朴湯者,半夏降逆,厚朴散結,生薑、茯苓宣至高之滯而下其濕,蘇葉味辛氣香,色紫性溫,能入陰和血。氣與血和,不復上浮矣。(徐忠可)
白話文:
咽中炙臠
婦人咽中如有炙臠,半夏厚朴湯主治。(《金匱要略》)
炙臠,就像乾肉一樣。《千金方》中所說咽中黏黏的,像是卡著炙肉,吐不出來,吞不下去,就是這種病症。此病不因腸胃問題,所以不影響飲食和大小便;也不因外感邪氣,所以沒有骨頭酸痛、寒熱等症狀。而是由於氣被寒邪所傷,不能與血相和,血中的氣溢出而浮於咽中,遇到水濕之氣,就凝結難以移動。婦女血分容易受寒,容易積聚冷凝之氣,最容易得此病。
藥物使用半夏厚朴湯的原因是,半夏降逆,厚朴散結,生薑、茯苓宣通上焦的瘀滯並下利濕氣,蘇葉辛香,紫色的藥性溫和,能入陰和血。氣與血相和,就不會再向上浮動了。(徐忠可)
陰吹
胃氣下泄,陰吹而正喧,此穀氣之實也,膏發煎導之。(《金匱》)
胃氣下泄,不由大腸而出濁道,乃由小腸而出清道,則氣不足而無所收攝也,故令下陰作吹,而其聲且喧聞於外。此雖為胃中谷氣之實,而其實胃中正氣之衰。治以膏發煎導之,無乃令大便氣通,而胃氣縱然下泄,必由濁道而出,不致亂干清道。陰中吹氣,貽人聽聞之義而已。(魏荔彤)
陰吹一證,古書不多見,惟《金匱》云:胃氣下泄,陰吹而正喧,此穀氣之實也,膏發煎導之。夫陰器屬厥陰部位,精竅通衝任之脈,尿竅通小腸之路,氣道不從此出,安得有聲而喧?蓋由肝腎虧於下,肺氣虧於上,致陽明胃氣不能鼓舞上行,而虧於中,下走陰器,直入精竅而出,豈同大腸失氣,《經》謂濁陰出下竅者可比耶?常見虛損之輩,久咳經阻,胃氣不升,往往多有此患。言乎腎,則氣不攝可知;言乎肝,則氣不平可知;言乎肺,則氣不主可知。
白話文:
"陰吹"這症狀,在古代醫學文獻中並不多見,主要見於《金匱要略》。此症特徵為胃氣下洩,導致陰部出現吹風般的聲音,並且這聲音還會在外部清晰傳聞。這種現象被認為是胃中的谷氣過盛所致,但實際上反映了胃中正氣的衰弱。
治療方法是使用膏發煎導,意在使大便通暢,並防止胃氣過度下洩,避免影響到清道的正常運作。陰部出現吹風聲,只是表達這種現象的一種方式罷了。
總的來說,"陰吹"主要與下焦肝腎功能不足、上焦肺氣不足有關。當胃中正氣不足時,容易導致胃氣下洩,形成這種特殊的聲音。這類情況在長期咳嗽或脾胃虛弱的人中比較常見。對於腎、肝、肺功能的不正常,可以分別理解為氣不能被攝取、氣不平和、氣的功能減弱等。
是以上咳下吹,氣竅相通,陰器隱隱有聲。足見精血之虧,元氣之弱,根本搖搖矣。夫陽明為多氣多血之海,與衝任血海之脈同聲相應,下為經而上為乳,變化取汁,血氣之實也。喧聞戶外,胃氣之虛也。魏氏云:此雖穀氣之實,其實胃氣之衰。斯言極中長沙秘旨。如必謂穀氣實,而引導濁氣從大腸出,縱胃氣下泄必由濁道,而不致亂干清道,是錯認溺竅為病也。第胃氣下泄前陰之膀胱,何異下泄後陰之大腸?終無補於病情。
且腎主開闔,為生氣之原;陰氣屬肝,主疏泄之令。今胃氣下走,豈尋常之藥可以奏功?必須培補肝腎以固肺金,生精益血以助真氣。若陽分多虧,補中、歸脾之屬可投;陰分多虧,六味、左歸之屬可用;陰陽兩虧,八味、右歸之屬可服。耗氣敗血之藥,非治也。倘不咳而竅有聲者,較咳而竅有聲者為稍輕,逍遙、六味皆合法也。
白話文:
病人上咳下吹,氣道不通暢,而且陰部隱隱作響,這說明精血虧損,元氣衰弱,身體根本虛弱。陽明經是氣血充盈之處,與衝任二脈相通,下連經脈,上達乳房,變化吸收營養,是血氣充盈的表現。但病人卻能聽到戶外聲音,說明胃氣虛弱。魏氏說:「雖然是谷氣充盈,但實際上是胃氣衰弱。」這句話精闢地揭示了長沙醫學的精髓。如果執著於穀氣充盈,就應該引導濁氣從大腸排出,即使胃氣下泄也應該從濁道,而不應該混淆清道,這樣才是錯把溺竅當病。然而,胃氣下泄前陰的膀胱,與下泄後陰的大腸,又有什麼區別呢?終究對病情毫無幫助。
此外,腎臟主宰開闔,是生氣的源泉;陰氣歸屬於肝臟,主導疏泄的功能。如今胃氣下泄,一般的藥物怎麼可能起作用?必須滋補肝腎來固護肺金,生精益血來增強真氣。如果陽氣虧損較多,可以服用補中、歸脾等藥物;如果陰氣虧損較多,可以使用六味、左歸等藥物;如果陰陽兩虧,可以服用八味、右歸等藥物。耗氣敗血的藥物,不是治療的方法。如果病人沒有咳嗽但氣道有響聲,比有咳嗽且氣道有響聲的病情稍微輕一些,可以服用逍遙、六味等藥物。
雖然,膀胱有下竅而無上口,胃氣何由下泄?其從精竅而來,不待辨而自明。男子從無,婦人常有,無非竅空而妄泄。況穀道後通,而前陰之吹者有之;穀道後秘,而前陰不吹者有之。穀氣實,胃氣安得下泄?仲景膏發煎導引之法,其說似屬難明。即令胃氣從溺竅下泄,小便當隨氣而共出,何吹時惟有聲而無溺?則溺竅而來之說,更屬無據。要之,胃氣者,乃水穀之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與腎中生氣互根。
得毋因其人水穀之真氣衰弱,而以脂膏益血之品從陰引陽,填補衝任,不使氣陷於子宮,直走精門,未可知也。(《會心錄》)
陰吹,乃婦人恆有之疾,然多隱忍不言,以故方書不載,醫不加察。《金匱》明言胃氣下泄,穀氣之實,所以腹中喧響,則氣從前陰吹出,第用豬膏發煎之治,難於推測。余治一婦,經閉三月,少腹痛徹心而見前證,與失笑散,一服,瘀血大下,遂不復作。又治一婦,小產後寒熱腹痛,亦見前證,與炮黑楂肉,黑糖為丸,用伏龍肝水煎獨參湯送下三錢,結糞大下。再進,瘀血續行,前證頓止。
白話文:
雖然,膀胱有排尿孔卻沒有上部入口,那麼胃部的氣體是如何排出的呢?答案顯而易見,它從精液排出。男性不會這樣,女性經常這樣,只不過是因為孔洞空曠,導致了不當的排氣。再者,肛門後部通暢,但前部的「吹氣」現象也有出現;肛門後部堵塞,但前部不吹氣的情況也是存在的。胃氣充盈,胃部的氣體怎麼可能排出?張仲景的膏藥發煎導引方法,理論似乎難以理解。即使讓胃氣從排尿孔排出,小便應該隨著氣體一同排出,那麼在「吹氣」時只有聲音而無尿液,則「從排尿孔來」的說法就更加站不住腳了。總之,胃氣是指食物和飲料的精氣,上傳至脾臟,脾臟散發精氣,上歸於肺部,並與腎臟中的生命氣息相互依存。
難道是因為人們對真正身體的真氣衰弱有所顧慮,因此使用油脂和補血品從陰部引導陽氣,填充衝脈和任脈,避免氣陷入子宮,直接流向精門,這是有可能的。(《會心錄》)
「陰吹」,是婦女常見的疾病,然而由於他們常常隱藏而不言,所以醫學典籍中沒有記載,醫生也不會加以關注。《金匱》明確提到胃氣下洩,胃氣充實,所以腹部會有嘈雜的響聲,氣體從前部排出。然而,對於使用「豬膏發煎」這種治療方法的推測,則難以理解。我治療了一名婦女,她有三個月的經血不通,伴有少腹部疼痛,並出現了前文所述的症狀。我給她開了「失笑散」,服用一次後,瘀血大量排出,症狀不再復發。我又治療了一名婦女,她是在小產後出現了寒熱腹痛,也出現了前文所述的症狀。我給她開了炒黑棗肉,配黑糖做成丸子,用「伏龍肝」煎煮「獨參湯」,並送服三錢,排出大量的糞便。再次服用後,瘀血持續流動,前文所述的症狀立刻停止。
始悟豬膏發煎乃為逐瘀而設也。(《張氏醫通》)
按:「膏發煎導之」五字當是衍文。「此穀氣之實也」之下,當有「長服訶黎勒丸」之六字。後陰下氣,謂之氣利,用訶黎勒散。前陰下氣,謂之陰吹,用訶黎勒丸。文義始屬,藥病亦對。蓋訶黎勒丸,以訶黎勒固下氣之虛,以厚朴、陳皮平谷氣之實,亦相允合。(《醫宗金鑑》)
臟燥
婦人臟燥,悲傷欲哭,象如神靈所作,數欠伸,甘麥大棗湯主之。(《金匱》)
白話文:
我开始明白猪膏发煎是为了驱除瘀血而设的。 “膏发煎导之”五个字应该是多余的。 “此穀氣之實也”后面应该有“長服訶黎勒丸”六个字。 后阴下气,叫做气利,用訶黎勒散。 前阴下气,叫做阴吹,用訶黎勒丸。 文意前后相符,药与病症也相对应。 因为訶黎勒丸,用訶黎勒来固护下气的虚弱,用厚朴、陈皮来平息谷气的实证,两者也相互协调。
女子脏燥,悲伤欲哭,像是被神灵所控制,经常打哈欠,用甘麦大枣汤治疗。
婦人臟燥者,無所感觸,悲哭無常,象如神靈所作,乃血虛而津亡,臟空而發燥之證也。其為證,又數欠伸,師早知其血虛之津亡,由於氣虛之胃陽亡矣。欠伸者,倦怠之象,非陽氣不足、精神不振,無此證也。主之以甘麥大棗湯補中益胃之外,無他法也。臟燥由於血虛,世醫孰不競言滋陰養血,抑知陰盛而津愈枯,陽衰而陰愈燥,師言之固鑿鑿也乎。(魏荔彤)
交腸
交腸之證,大小便易位而出。因醉飽不節,大怒不解,以致臟氣乖亂,不循常度。當吐以提其氣,使闌門得司泌別而清濁自分,宜五苓散、調氣散各一錢,阿膠末一錢,白湯調服。(《證治準繩》)
白話文:
女人身體乾燥,沒有任何觸感,動不動就哭泣,就像被神靈控制一樣,這是因為血虛津液流失,五臟空虛導致乾燥的表現。這種症狀還會經常打呵欠,醫生早就知道這血虛津液流失,是因為氣虛胃陽虛弱導致的。打呵欠是疲倦的表現,如果陽氣不足、精神不振,就不會有這種症狀。可以用甘麥大棗湯來補中益胃,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方法。五臟乾燥是因為血虛,世俗醫生都只會說滋陰養血,卻不知道陰盛則津液更枯竭,陽氣衰弱則陰氣更乾燥,醫生的說法才是正確的。
交腸的症狀,就是大小便混在一起排出。這是因為飲酒過度、飲食不節,或者大怒不解,導致臟氣紊亂,不按常理運行。應該用藥物幫助嘔吐,提振氣機,讓肛門能夠正常地排泄,將清濁分離,可以服用五苓散、調氣散各一錢,阿膠末一錢,用白湯調服。
選案
交腸一證,雖見於方書,而世罕見。詹石匠婦,產後五、六日,惡露不行,腹脹喘滿,大便從前陰出。緣素嗜菸酒,又因產時受驚。余以芎歸湯加莪朮、肉桂、炒山楂,一服,惡露通,小便如常。又陸聖祥女,四歲,新秋患痢,糞出前陰,作冷熱不調治,與五苓散送香連丸,二劑而愈。
又錢吉甫女,年十三,體肥痰盛,因鄰居被盜,發熱頭痛,嘔逆面青,六脈弦促,便溺易位。此因驚氣亂,痰襲竅端,與四七湯下滾痰丸,開通痰氣而安。(《證治準繩》)
白話文:
交腸這種病症,雖然醫書上有記載,但實際上很少見。詹石匠的妻子生產後五、六天,惡露不排,腹部脹滿,喘不過氣,而且大便從陰道排出。這是因為她平時愛抽菸喝酒,再加上生產時受到驚嚇。我用芎歸湯加莪朮、肉桂、炒山楂,一劑藥後,惡露就排出來了,小便也恢復正常。
另一個案例是陸聖祥的女兒,四歲,秋季患痢疾,大便從陰道排出,身體忽冷忽熱,我給她服用五苓散送香連丸,兩劑藥就痊癒了。
最後一個案例是錢吉甫的女兒,十三歲,體型肥胖,痰多。因為鄰居被盜,她受到驚嚇,發燒頭痛、嘔吐、臉色發青,脈象弦急,大便和小便都排錯位置。這是因為驚嚇導致氣血紊亂,痰氣堵塞了竅道。我用四七湯下滾痰丸,疏通痰氣,使她恢復健康。
交腸一證,大小二便易位而出,若交易然。古用五苓治之,專為通前陰而設也。此證閉在後陰,二便俱從前陰而出,擬之交腸,誠似是而實非。況交腸乃暴病驟然而氣亂於中,此乃久病以漸而血枯於內,有毫釐千里之不同。原夫疾之所始,始於憂思結而傷脾。脾統血者也,脾傷則血不能統攝,而錯出下行,乃誤認為崩漏,以涼血清火為治,則脫出轉多。血盡然後氣亂,氣亂然後水穀舍故趨新,舍寬趨隘,江漢兩渠,並歸一路,身中為之大亂。
勢必大腸之故道復通,乃可撥亂返治。又況水穀由胃入腸,另有幽門泌別清濁,今以滲血之故,釀為穀道,是幽門闢為坦徑矣,尚可用五苓再闢之乎?(喻嘉言)
白話文:
交腸症的症狀是大小便不分,都從前陰排出,就像東西交換一樣。古人用五苓散治療,專門用來通前陰。但這種症狀實際上是閉塞在後陰,大小便都從前陰出來,雖然看起來像交腸,但實際上並不相同。況且交腸是突然發作的急性病,氣亂於內,而這是一種長期病患,血枯於內,两者完全不同。病症的源頭在於憂思積鬱傷了脾臟。脾臟主統血,脾臟受損則血不能正常運行,而從下行,誤以為是崩漏,就用涼血清火的藥物治療,反而會導致脫出加重。血盡之後,氣亂,氣亂之後,水穀就離開原本的道路,走向新的道路,離開寬闊的地方,走向狹窄的地方,如同江漢兩條河流都匯入一條路,身體内部因此大亂。
必須要讓大腸的正常通道重新暢通,才能撥亂反正。而且水穀從胃進入腸,幽門還會分清清濁,現在因為滲血,腸道變成穀道,幽門變成坦途,还能用五苓散再开辟道路吗?
一婦患休息痢二年,懷孕時,猶坐努,產後,大便自前陰出。予曰:大小便並出前陰,非腸交也。不自腸癰致病,非腸潰也。大便日夜十餘次,前出十之七,後出十之三,是大腸易位,而小腸猶故道也。大腸易位者,必由臨產用力而就前陰,產後不歸穀道,輕車熟路,久而成慣。
欲歸穀道,當先實腸,腸實則水穀自分,多服補中湯,大氣轉旋,糟粕自返本位矣。(許宣治)
前陰諸疾
婦人陰寒,溫中坐藥,蛇床散主之。○少陰脈滑而數,陰中生瘡蝕爛者,狼牙湯洗之。(《金匱》)
白話文:
一位婦女患有休息痢兩年,懷孕期間仍然有坐努的情況,產後,大便自行從前陰排出。我告訴她:大、小便一同從前陰排出,這不是腸道交合的現象。並非因為腸道發炎導致疾病,也不是腸道潰瘍。大便每天十多次,前部排出七成,後部排出三成,這是大腸的位置改變,但小腸仍保持原有通道。大腸位置改變,一定是由於分娩時用力,導致接近前陰,產後不恢復至腸道,如同輕車熟路,久而久之成為習慣。
想要恢復至正常排便,應先使腸道充實,腸道充實則食物和水分自然分開,可以多服用「補中湯」,大氣流動,廢物自然回歸原位。(許宣治)
前陰諸種疾病
婦女陰部寒冷,可用「溫中坐藥」和「蛇牀散」進行治療。如果少陰脈滑且頻率快,陰部生長瘡腫腐爛,可使用「狼牙湯」進行清潔和治療。(《金匱》)
婦女患陰瘡者,其類不一,大約皆由七情鬱火,損傷肝脾,又兼濕熱下注也。亦有月後行房,穢濁漬流陰道,遂生疳瘡,與男子姤精瘡略同。治用黃丹、枯礬、萹蓄、藁本、硫磺、荊芥、蛇床子、蛇殼,共為細末,先煎荊芥、蛇床子湯洗拭,香油調塗之。○又有陰中𧈟瘡,痛癢如蟲行狀,膿水淋瀝,皆由心神煩郁,脾胃虛弱,以致血氣留滯。
白話文:
女性患有陰瘡的情況種類並非單一,大致上都是因為情緒的積壓導致了內火,傷害了肝脾,再加上體內溼氣和熱毒從下部流動所引起的。也有在月經後進行房事,污濁的物質滲入陰道,從而產生了疳瘡,這與男性因性行為引發的瘡病類似。治療時可以使用黃丹、枯礬、萹蓄、藁本、硫磺、荊芥、蛇牀子、蛇殼等草藥,將它們研磨成細末,先用荊芥、蛇牀子湯清洗擦拭,再用香油調和後塗抹。
此外,還有一種陰中𧈟瘡,疼痛和癢感如同蟲子在爬行,伴有膿液不斷流出,這都是由於心神煩躁,脾胃虛弱,導致血液和氣體在體內停留不散。
治當補心養胃,外以藥洗之(宜塌腫湯)、塞之(宜雄黃蛇蛻散)。其或生蟲,癢不可忍,用蛇床子湯洗拭,外以藥糝之(宜銅綠散);或用梓樹皮末、枯礬、麝香敷之。○又有陰腫,因胞絡素虛,風邪乘於陰部。若氣血虛弱則補之(宜補中湯);若肝經濕熱則清之(宜龍膽瀉肝湯)。
或陰戶腫痛不閉,寒熱尿澀(宜加味逍遙散,外用枳橘熨法);或腫已消,戶仍不閉(宜補中湯);或陰中作痛(宜四物湯加柴胡、山梔、丹皮、龍膽草);或小水淋瀝,腹中如有一物,攻動脹痛(宜逍遙散加柴胡、山梔、車前子);或腫痛潰爛(宜逍遙散);或腫痛濕癢出水(宜歸脾湯加柴胡、山梔、丹皮、白芍)。
白話文:
治療應當補充心臟和養護胃部,外部可以用藥物清洗(適用於塌腫湯)、塞入(適用於雄黃蛇蛻散)。如果有蟲子滋生,讓人癢不可耐,可以用蛇牀子湯清洗擦拭,外部再用藥物塗抹(適用於銅綠散);或者使用梓樹皮粉、枯礬、麝香敷在患處。另外,如果陰部腫大,是因為陰道纏繞組織虛弱,風邪侵襲了陰部。如果氣血虛弱,則需要補充(適用於補中湯);如果肝經有濕熱,則需要清熱(適用於龍膽瀉肝湯)。
對於陰戶腫痛且無法關閉的情況,伴隨寒熱和尿頻(適用於加味逍遙散,外部可用枳橘熨法);或者腫脹已經消退,但仍然無法關閉(適用於補中湯);或者陰部疼痛(適用於四物湯加上柴胡、山梔、丹皮、龍膽草);或者小便時有淋灕感,腹部感覺有一個東西在動,引起脹痛(適用於逍遙散加上柴胡、山梔、車前子);或者腫脹疼痛到潰瘍(適用於逍遙散);或者腫脹疼痛伴有濕疹和流水(適用於歸脾湯加上柴胡、山梔、丹皮、白芍)。
總之,陰戶腫痛,薛氏謂即婦人便毒,有在小腹兩拗者,有在玉門內外者,治法不同,概投散血攻毒之藥可乎?○又有陰癢,《大全》云:婦女陰癢者,是蟲蝕於陰內,微則癢,重乃痛。此蟲屬肝風所化,治以清肝為主(宜柴胡清肝湯、逍遙散)。外用藥納陰中(宜桃仁泥、雄黃末、雞肝納陰中)。
有癢而無蟲者,或由鬱怒傷於肝脾,證兼胸膈不快,內熱作渴,飲食無味,肢體倦怠,小水赤澀(宜歸脾湯加山梔,或逍遙散加山梔)。或由脾虛濕熱下注(宜歸脾湯加丹皮、山梔、白芍);或由肝脾鬱怒,元氣虧損,兼有濕熱(宜參、苓、歸、芍、耆、朮、升、柴、丹、梔、車前、陳皮)。○又有下疽,痛癢腐爛生蛆,下如柿汁臭穢,心中㽲痛,悶飽虛煩甚者,不治。
白話文:
總而言之,陰戶腫痛的情況,薛氏認為這是婦人便毒的症狀。這種情況可以分為兩種:一種是在小腹兩側的,另一種是在玉門內外的,治療方法有所不同。但一般來說,使用能散血和攻毒的藥物是否適用呢?
此外,還有一種陰癢的現象,《大全》提到,婦女的陰癢,是因為蟲子在陰部內部寄生。輕微時會感到癢,嚴重時會感到疼痛。這種蟲子是由肝風所化,主要的治療方法是清肝(適宜柴胡清肝湯和逍遙散)。外用藥物可以放入陰部(適合桃仁泥、雄黃末、雞肝放入陰部)。
如果陰癢而沒有蟲子,可能是由於鬱怒傷害了肝脾,伴隨著胸膈不暢、內熱口渴、飲食無味、身體疲倦、小便赤澀等症狀(適宜歸脾湯加入山梔,或逍遙散加入山梔)。也有可能是因為脾虛導致濕熱下注(適宜歸脾湯加入丹皮、山梔、白芍)。又或者是由肝脾鬱怒,元氣損失,並伴有濕熱(適宜參、苓、歸、芍、耆、朮、升、柴、丹、梔、車前、陳皮)。
另外,還有一種叫做「下疽」的情況,表現為疼痛、癢、腐爛、生蛆,排泄物像柿汁一樣臭穢,心臟部位疼痛,感到悶飽虛煩,這種情況如果不治療,病情可能會加重。
○又有陰冷,由肝經本有濕熱,風冷又外乘之。如冷而小腹痞痛,小便赤澀(宜龍膽瀉肝湯)。冷而寒熱,經候不調(宜加味逍遙散)。冷而寒熱,體倦食少(宜加味四君湯)。冷而鬱怒發熱,少寐懶食(宜加味歸脾湯)。冷而口苦,脅脹寒熱,小便黃澀,先清利濕熱(宜龍膽湯),再調補氣血(宜加味逍遙散)。冷而便清腹冷,食少便溏(宜八味丸)。
或謂陰冷之證,因勞傷子臟,風冷客之,亦然。○又有陰㿗,硬腫如卵,痛極難忍,皆由濕凝血結,宜用攻散之劑。○又有陰吹,由胃虛濁氣下泄,注於陰中,喧聲不絕者(宜膏發煎)。○又有交接出血陰痛,乃肝火動而脾不攝血也(宜補中湯)。若交接陽道違理,及他物所傷,血淋不止(宜釜底墨納之);或童女交接,血出不止(宜發灰、青布灰塗之)。○又有陰痔,陰中有肉突出(宜枳殼末煎湯熏洗,將帛包渣納陰中即消)。
白話文:
陰冷篇
-
陰冷由來:如果出現陰部寒冷的情況,這可能是由於肝經本身就存在濕熱,再加上外界風冷的影響。例如,如果你感到腹部脹痛,小便赤澀,那麼可以考慮使用「龍膽瀉肝湯」來進行治療。
-
調節經期:對於感到陰部寒冷且伴有寒熱不調,經期不順的症狀,建議使用「加味逍遙散」來進行調節。
-
體力與食慾:若感到全身疲倦,食量減少,且伴有陰部寒冷,則適合使用「加味四君湯」來補充體力和調節飲食。
-
鬱怒與發熱:當因鬱怒而引起發熱,睡眠不足,食慾減退時,可以考慮使用「加味歸脾湯」來調和情緒和改善食慾。
-
口苦脅脹:如果感到口苦,脅部脹痛,小便黃澀,首先應清利濕熱,使用「龍膽湯」;接著再進行調補氣血,可使用「加味逍遙散」。
-
陰冷便清:如果排便時感到腹部寒冷,食量減少,大便溏稀,則適合使用「八味丸」來進行調理。
陰冷類型
-
陰冷原因:陰冷的症狀可能因為勞累傷害了內臟,加上外來的風冷所致,道理相同。
-
陰㿗現象:陰部出現硬塊,形狀如卵,疼痛難忍,這是因為濕氣凝聚,血液凝結所致,應使用具有攻散作用的藥物進行治療。
-
陰吹現象:由胃虛導致的濁氣向下流動,進入陰部,發出不斷的聲音,可以使用「膏發煎」進行治療。
-
性交出血陰痛:這是因為肝火亢奮而脾不能固攝血液所致,應使用「補中湯」進行調理。
-
出血不止:在性交過程中,如果違反常理或是受到其他物體的傷害,導致出血不停,可以使用「釜底墨」來止血;或者對於處女性在性交後出血不止的情況,可以使用「發灰」或「青布灰」來進行局部塗抹。
-
陰痔問題:陰部有肉質突出的狀況,可以使用「枳殼」研磨成粉,加水煎煮後燻洗,然後將藥渣包好塞入陰部,即可緩解。
○又有陰脫,由努力太過,如脫肛狀,逼迫腫痛,小便淋瀝,急用補托(宜當歸黃耆飲);外以藥敷(宜硫磺、烏賊骨、五倍子為末敷患處即效)。○又有陰挺,陰中突出如菌,四圍腫痛,由肝鬱脾虛下陷所致(先以補中湯加山梔、茯苓、車前、青皮以清肝火,升脾氣。更以歸脾湯加山梔、茯苓、川芎調理。
外塗濕熱)。或陰中挺出一條,長尺許,痛墜尿澀。(《沈氏尊生書》)
選案
一婦,每臨經必先腰腹脹痛,玉門蟲出,如鼠黏子狀,綠色者數十枚,後經水隨至。其夫問故,予曰:厥陰風木生蟲。婦人血海,屬於厥陰。此風木自盛,更兼脾胃濕熱而然。如春夏木盛濕熱之時,而生諸蟲是也。令以酒煮黃連為君,白朮、香附為臣,研末粥丸,空腹吞之。月餘經至,無蟲而妊。(汪石山)
白話文:
【有陰脫的情況,通常是因為過度用力導致,類似於脫肛的症狀,會出現腫痛和尿頻。這種情況下應使用補託的方法,推薦使用「當歸黃耆飲」。同時,可以使用硫磺、烏賊骨、五倍子研磨後敷在患處,效果顯著。】
【又有一種叫做陰挺的情況,陰部會突出,類似於菌狀物,周圍腫痛,這是因為肝氣鬱結和脾虛導致的下陷。首先應該使用補中湯加上山梔、茯苓、車前、青皮來清肝火,提升脾氣。然後使用歸脾湯加上山梔、茯苓、川芎來調理。對於外在的症狀,則要處理濕熱的問題。】
【還有一種情況,陰部會突出一條長約一尺的東西,伴有疼痛和尿頻。根據沈氏尊生書的記載。】
【選案】
有一位婦女,每次行經前都會出現腰腹脹痛和陰道內蟲子爬出的現象,形狀類似鼠黏子,呈綠色,數量達數十枚,隨經血一起排出。她丈夫詢問原因,我告訴他,這是因為厥陰風木旺盛引發了蟲子。婦女的血海與厥陰有關,風木之氣過盛,再加上脾胃有濕熱,才會導致這樣的症狀。類似於春夏季節,風木旺盛,濕熱增加,也會產生各種蟲子。我建議她用酒煮黃連作為主藥,白朮和香附作為輔藥,研磨成粉末做成粥丸,在空腹時服用。幾個月後,經血來了,蟲子消失了,她也成功懷孕了。這是汪石山的治療案例。】
乳疾
乳癰者,乳房腫痛,數日之外,焮腫而潰,稠膿湧出,此屬膽胃熱毒,氣血壅滯所致,猶為易治。乳岩者,初起內結小核如棋子,不赤不痛,積久漸大,崩潰形如熟榴,內潰深洞,血水淋瀝,有巉巖之勢,故曰乳岩。此屬脾肺鬱結,氣虧血損,最為難治。乳癰初起,服栝蔞散,敷香附餅,即消。
如已成膿,則以神仙太乙膏貼之,膿儘自愈。乳岩初起,用加味逍遙散、加味歸脾湯,二方間服,亦可內消。病勢已成,雖有盧扁,亦難為力。但服前方,補養氣血,亦可延生,妄用行氣破血,速其危也。更有乳卸,乳頭拖長一、二尺,此肝經風熱發泄,用小柴胡湯加防風、羌活,外用羌活、防風、白蘞燒煙燻之,仍以蓖麻子四十九粒、麝香一分,研塗頂心,乳收洗去。此證,女人盛怒者多得之。
白話文:
乳疾
乳癰
乳癰是指乳房腫痛,幾天後腫脹化膿,濃稠的膿液流出,這是由於膽胃熱毒,氣血瘀滯所致,相對容易治療。
乳岩
乳岩是指初期乳房內部出現像棋子大小的硬塊,沒有發紅和疼痛,時間久了會逐漸變大,破裂後形狀像熟透的石榴,內部潰爛成深洞,流出帶血的液體,有像山岩一樣的堅硬感,因此稱為乳岩。這是脾肺積熱,氣虛血虧造成的,最難治療。
治療
- 乳癰 初期可以用栝蔞散內服,香附餅外敷,就能消腫。如果已經化膿,就用神仙太乙膏貼敷,膿液排盡自然會痊癒。
- 乳岩 初期可以用加味逍遙散、加味歸脾湯,兩種藥方交替服用,也能內消。如果病勢已成,即使是像盧扁這樣名醫也無能為力。但服用上述藥方,補養氣血,也能延續生命。切忌妄用行氣破血的藥物,會加速病情惡化。
乳卸
乳卸是指乳頭延長一、二尺,這是肝經風熱外泄所致。可以用小柴胡湯加防風、羌活內服,外用羌活、防風、白蘞燒煙燻患處,並用蓖麻子四十九粒、麝香一分研磨後塗抹在頭頂,待乳頭縮回後洗去。這種病症,經常發生在性情暴躁的女性身上。
(薛立齋)
乳癧者,女子十三四歲,經水將行,或一月二次,或過月不行,致生此疾。多生於寡薄虛弱之人。每乳上止有一核,猶或可治;若串成三、四個,即難療矣。通用逍遙調經湯。(《沈氏尊生書》)
妒乳者,因無兒飲乳,或兒未能飲,余乳蓄結作脹;或婦人血氣方盛,乳房作脹,以致腫痛、憎寒、發熱;不吮通之,必致成癰。若腫不消,用麥芽二、三兩,炒熱煎服,立消。(《景岳全書》)
吹乳者,因母睡著,為兒口氣所吹,致令乳汁不通,蓄積在內,腫硬疼痛。亦有不癢不痛,腫硬如石者。若不急治,痛甚成膿,宜服栝蔞散,敷以南星散,更以手揉之,則散。(《女科大全》)
白話文:
乳癧是一種女性在十三四歲,經期將要來臨,或是一個月來兩次,或一個月過後還沒來,而導致的疾病。多發生在體質虛弱的人身上。如果乳房上只有一個硬塊,還有可能治癒;如果硬塊連成三、四個,就難以治療了。一般可以用逍遙調經湯治療。
妒乳是因為沒有孩子喝奶,或是孩子還不能喝奶,導致乳汁積聚成塊,造成腫脹;或者婦女血氣旺盛,乳房腫脹,進而腫痛、怕冷、發熱;如果不吸吮通暢,就會變成膿瘡。如果腫塊不消,可以用炒熱的麥芽二、三兩煎服,可以立刻消腫。
吹乳是因為母親睡著,被孩子的口氣吹到,導致乳汁不通,積聚在乳房內,腫硬疼痛。也有不癢不痛,腫硬如石頭的情況。如果不及时治疗,疼痛加劇,就會化膿。应该服用栝蔞散,並敷上南星散,同時用手揉搓,就能散去。
選案
一婦產後,兩乳長垂過腹,痛不可忍,名曰乳懸。用芎、歸各一斤,半用水煎服,半銼燒煙,令病人吸之。未愈,再作一料。(《同壽錄》)
白話文:
【選案】
有一名產後婦女,她的兩側乳房垂到腹部,疼痛難耐,這被稱為「乳懸」。治療方法是:將川芎和當歸各使用一斤,一半用水煎煮後服用,另一半則磨成粉末後燒成煙,讓病人吸入。若治療效果不佳,可以再次製備藥材進行治療。(出自《同壽錄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