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三·傷寒提鉤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·傷寒提鉤 (6)

1. 傷寒

(全生集)

按胸腹

胸者,半表半裡也。先看病人目、舌,次問其胸前痛滿與否。若不痛滿,知邪尚在表也;若痛滿未經下者,即半表半裡證也;已經下者,即結胸證也。如邪在表,焉有胸痛脹滿之理?故問其胸,可以知邪之傳與未傳也。○腹者,陰也里也。既問其胸,次按其腹。若不脹痛,知邪尚未入里,邪若入里,則腹必脹痛矣。

若腹滿不減,痛甚不止者,此裡實也,乃可攻之。若腹滿時減,痛則綿綿者,里未實也,不可急攻。故按其腹,可以知邪之實與未實也。(陳養晦)

察形體

凡看病人,若身輕自能轉動者,易治;身重不能轉動者,難醫。若身熱口渴,揭去衣被,揚手擲足,脈來洪數有力者,此為陽證,法當下之;若身無熱,欲蓋衣被,蜷臥不渴,脈來沉細無力者,此為陰證,法當溫之。若口噤難言,手足牽引者,曰風證;若叉手冒心者,此因發汗過多,曰虛證。

若兩手循衣摸床者,曰撮空,此為肝熱乘於肺金,元氣不能自主,神去魂亂也。若身如被杖,疼重如山,不能轉側者,此為陰毒;若身體重痛,手足難移,小水短澀者,此名風濕;若身汗如油,喘而不休,形體不仁,乍靜乍亂,脈浮洪者,此為命絕。(《全生集》)

驗二便

醫者欲知病人臟腑寒熱虛實,必要問其從內走出者,故凡病當驗二便。以小便不利,小便赤,驗其裡熱;以小便利,小便白,驗里無熱。以大便不通,大便硬,驗其裡熱;以自下利,下利清穀,驗其裡寒。治病,以二便定人寒、熱、燥、濕、虛、實,再無差誤。例如大便乾結,知其熱矣,然有大便下利清水而為熱者,人多忽之矣。

小便黃赤,知其熱矣,然有小便色白混濁而為熱者,人多忽之矣。又如大便乾結,知其熱矣,亦有血枯津竭,用不得苦寒者。小便黃赤,知其熱矣,亦有食滯中焦,溲黃混濁,用寒涼反不清,用辛溫而清利者。(《傷寒大白》)

大腸、小腸俱屬於胃,欲知胃之虛實,必於二便驗之。小便利,屎定硬;小便不利,必大便初硬後溏。今人但知大便硬、大便難、不大便者為陽明病,亦知小便難、小便不利、小便數少、或不尿者皆陽明病乎?(柯韻伯)

陽經分經腑

三陽病在經者,可汗而已。凡言經者,皆邪舍於皮膚也。然經行皮之裡,肉之內,邪之客於經也,有太陽之經,有陽明之經,有少陽之經,故可發、可解、可和。仲景云:三陽病在經者,不可下,下之為痞滿,為結胸。○三陽病入腑者,可下而已。凡言腑者,皆邪居於腸胃也。

然腑主藏水穀,傳糟粕,邪之入於腑也,有自太陽入腑者,有自陽明入腑者,有自少陽入腑者,故可下、可清、可攻。仲景云:三陽病在腑者,不可汗,汗之為譫語,為厥竭。經腑分明,則汗、下不致混亂也。(《傷寒五法》)

白話文:

關於胸腹

胸部,是介於體表和內裡的區域。首先要觀察病人的眼睛和舌頭,接著詢問胸前是否有疼痛或脹滿的感覺。如果沒有,表示邪氣還在體表;如果有疼痛脹滿但還沒有用瀉藥處理,就是邪氣在半表半裡的狀態;如果已經用瀉藥處理過,就是邪氣結聚在胸部的狀況。如果邪氣在體表,怎麼會有胸痛脹滿的道理呢?所以詢問胸部的情況,可以了解邪氣的傳遞狀況。腹部,屬於陰,是身體的內裡。問完胸部後,接著要按壓腹部。如果沒有脹痛,表示邪氣還沒進入內裡;如果邪氣進入內裡,腹部一定會脹痛。如果腹部脹滿沒有減輕,而且疼痛劇烈不止,表示內裡有實邪,這時就可以用瀉藥攻下。如果腹部脹滿時好時壞,疼痛也是隱隱作痛,表示內裡還沒完全有實邪,不可以急著攻下。所以按壓腹部,可以了解邪氣的實虛狀況。

觀察身體狀況

看診時,如果病人身體輕盈、能自由轉動,就比較容易治療;如果身體沉重、無法轉動,就比較難醫治。如果病人身體發熱、口渴,會想掀開被子、手腳亂動,而且脈搏洪大有力,這是陽證,應該用瀉藥攻下。如果病人身體沒有發熱,反而想蓋被子、蜷縮著躺臥、不口渴,而且脈搏沉細無力,這是陰證,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。如果病人牙關緊閉、難以說話,手腳抽搐,這是風證;如果病人兩手交叉按著胸口,這是因為發汗過多造成的虛證。如果病人兩手在衣物或床上摸索,這是「撮空」的現象,代表肝火過旺影響到肺,導致元氣虛弱、神魂錯亂。如果病人身體像被棍子打過一樣疼痛,而且沉重難以轉動,這是陰毒;如果病人身體沉重疼痛,手腳難以移動,小便量少且排尿困難,這是風濕;如果病人全身汗如油滴、喘息不停、身體感覺麻木、時而安靜時而躁動不安,脈搏浮大,這是生命垂危的現象。

檢驗大小便

醫生想要了解病人臟腑的寒熱虛實,一定要問從體內排出的東西,所以凡是生病都要檢查大小便。小便不利、小便赤黃,表示體內有熱;小便順暢、小便清白,表示體內沒有熱。大便不通、大便乾硬,表示體內有熱;大便自瀉、瀉出清稀的糞便,表示體內有寒。治療疾病,可以透過大小便來判斷寒熱、燥濕、虛實,這樣就不會產生錯誤。例如大便乾結,可以知道是熱證,但有些人大便拉稀卻是熱證,常常被忽略。小便黃赤,可以知道是熱證,但有些人小便色白混濁也是熱證,也常常被忽略。又如大便乾結,可以知道是熱證,但也有可能是因為血液枯竭、津液不足,反而不能使用苦寒的藥物。小便黃赤,可以知道是熱證,但也可能是因為食物積滯在中焦,小便黃濁,這時用寒涼藥物反而無法改善,使用辛溫藥物才能使小便清利。

大腸、小腸都屬於胃,要了解胃的虛實,必須從大小便來判斷。小便順暢,大便就會乾硬;小便不順暢,大便就會先硬後軟。現在的人只知道大便乾硬、排便困難、不大便是陽明病,卻不知道小便困難、小便不利、小便量少、甚至無法排尿也都是陽明病嗎?

陽經與陽腑

三陽病如果停留在經絡,用發汗的方式就可以治療。所謂經絡,是指邪氣停留在皮膚。經絡運行於皮膚內層、肌肉之中,邪氣停留在經絡,有太陽經、陽明經、少陽經的區別,因此可以發散、可以疏解、可以調和。張仲景說:三陽病停留在經絡,不可以使用瀉藥,如果使用會造成胸悶脹滿或結胸。三陽病如果進入臟腑,用瀉下的方式就可以治療。所謂臟腑,是指邪氣停留在腸胃。臟腑主要負責儲存水穀、排泄糟粕,邪氣進入臟腑,有從太陽經傳入、從陽明經傳入、從少陽經傳入的區別,因此可以瀉下、可以清熱、可以攻積。張仲景說:三陽病停留在臟腑,不可以發汗,如果發汗會造成胡言亂語或四肢厥冷。如果能清楚區分經絡與臟腑,就不會混淆使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