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7)

1. 產後

總論

婦人新產有三病:一者病痙;二者病鬱冒;三者大便難。何謂也?師曰:新產血虛,多汗出,喜中風,故令病痙;亡血復汗,寒多,故令鬱冒;亡津液,胃燥,故大便難。(《金匱》)

凡診新產婦,先審少腹之痛與不痛,以徵惡露之有無;次審大便之通與不通,以徵津液之盛衰;再審乳汁之行與不行,及乎飲食之多少,以徵胃氣之充餒。必先審此三者,以脈參證,以證合脈,脈證相符,治之必愈。○產後之病有三:血虛火動,為煩躁發熱之病,一也;虛火上載,敗血妄行,為頭暈腹痛之病,二也;脾胃虛弱,飲食過傷,為泄瀉痞滿之病,三也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白話文:

婦女產後常見病症及診斷原則

《金匱要略》

產婦在生產完後,常會出現三種病症:

  1. 痙攣: 產後血虛,大量出汗,容易受風邪侵襲,導致痙攣。
  2. 鬱冒: 產後失血又出汗,體寒較重,容易引起鬱冒。
  3. 大便困難: 產後津液損失,胃燥難以消化,導致大便困難。

《張氏醫通》

診斷產婦的病症,應遵循以下步驟:

  1. 觀察下腹部疼痛與否: 判斷是否惡露排出順暢。
  2. 觀察大便通暢與否: 判斷津液是否充足。
  3. 觀察乳汁分泌情況和飲食狀況: 判斷胃氣是否充盈。

根據以上三點觀察,結合脈象分析,才能準確診斷病症,制定治療方案。

產後常見病症有三種:

  1. 血虛火動,導致煩躁發熱。
  2. 虛火上炎,敗血妄行,導致頭暈腹痛。
  3. 脾胃虛弱,飲食失調,導致泄瀉痞滿。

只有遵循上述診斷原則,才能針對病症進行有效的治療。

凡產後危證,莫如三沖、三急。三沖者,敗血沖肺、衝心、沖胃也;三急者,嘔吐、泄瀉、多汗也。其用藥則有三禁:禁佛手散,以川芎能發汗也;禁四物湯,以地黃能作瀉也;禁小柴胡湯,以黃芩能阻惡露也。(張飛疇)

治胎產病,當從厥陰證論之,無犯胃氣及上二焦。是為三禁,謂不可汗、不可下、不可利小便。發汗則同傷寒下早之弊;利大便則傷脾;利小便則內亡津液。詳諸此說,雖為產育之大旨,然病變不同,倘有是證,則不得不用是藥,所謂有病則病受之。經常之法,固不可不知,而應變之權,亦不可執也。(《保產機要》)

白話文:

產婦若出現危急情況,最常見的是三沖和三急。三沖指的是敗血衝擊肺、心、胃;三急指的是嘔吐、腹瀉、出汗。在用藥方面有三禁:禁用佛手散,因為川芎會導致出汗;禁用四物湯,因為地黃會造成腹瀉;禁用小柴胡湯,因為黃芩會阻礙惡露排出。

治療產後疾病,應從厥陰證的角度進行分析,不可影響胃氣及上焦。這三禁指的是不可出汗、不可腹瀉、不可利尿。出汗會導致像傷寒病初期過早服用發汗藥一樣的弊端;腹瀉會傷脾;利尿會導致體內津液流失。雖然這些是產後治療的大原則,但病症不同,如果出現這些症狀,就必須使用相應的藥物,也就是說,有病就必須治療。固定的方法固然不可不知,但也要靈活應變,不能一成不變。

產後有二病:一曰惡血脹逆;二曰元氣虛脫。如小腹脹痛,噁心,發熱,此惡血未盡,防血脹上心,宜破血行血;若冷汗作瀉,少食懶言,防元氣虛脫,宜大補元氣,甚者加附子,以行參、耆之力,使氣易於復元。一屬血之有餘,一屬氣之不足,攻補少差,必至危殆。時醫治產後諸病,不論有餘不足,概用破血行血之劑,千人一律,惡血阻逆者獲效,元氣虛脫者必危。(余傅山)

或問:丹溪云產後當大補氣血為主,雖有雜證,從末治之。又云產後中風,不可作中風治而用風藥。然則產後不問諸證,悉宜大補氣血,可乎?曰:詳「主」「末」二字,其義自明。虛而無他證者,合宜大補氣血;或因虛而感冒風寒者,補中兼驅風;或因脾虛食傷者,補中加消導;或因惡露未盡者,必先逐去瘀血,然後用補。《經》曰: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。

白話文:

生產後會有兩種病症:一種是惡血阻塞,導致氣血逆流;另一種是元氣虛弱,導致身體衰竭。如果出現小腹脹痛、噁心、發熱等症狀,表示惡血未盡,需小心血氣逆流上衝心臟,應使用破血行血的藥物治療;若出現冷汗、腹瀉、食慾不振、話少等症狀,表示元氣虛弱,應使用大補元氣的藥物,嚴重者可加附子,幫助人參、黃耆發揮作用,讓氣血更容易恢復。一種是血氣過盛,一種是氣血不足,治療方法要分別對症下藥,否則就會危及性命。有些醫生治療產後疾病,不分血氣過盛或不足,一律使用破血行血的藥物,千篇一律,結果惡血阻塞者獲得療效,元氣虛弱者反而更加危險。

有人問:丹溪先生說產後應該以大補氣血為主,即使有其他症狀,也從不治療。他也說產後中風,不可用治療中風的藥物,而應該使用驅風藥物。那麼,產後不論出現什麼症狀,都應該大補氣血嗎?我說:仔細看「主」「末」兩個字,意思就明白了。如果虛弱但沒有其他症狀,就適合大補氣血;如果因虛弱而感冒受寒,則要補中兼驅風;如果因脾胃虛弱導致飲食不消化,則要補中加消食導滯的藥物;如果惡露未盡,必須先清除瘀血,然後再用補藥。古書上說:急症要治標,慢性病要治本。

主、末二字,即標本之意也。○或問:產後諸疾,古方多用四物湯,而丹溪獨謂芍藥酸寒,伐生髮之氣,禁而不用,何歟?曰:新產之婦,血氣俱虛,故產後諸病,多不利於寒涼,惟宜甘溫以助資生之化源也。先哲制四物湯,以芎、歸之溫,佐地、芍之寒,是寒溫適中,為婦人諸病之妙劑。

若用於產後,必取芍藥以酒炒,去酸寒之性,但存生血活血之能。丹溪慮彼俗醫鹵莽,不制而用之,故特舉其害之由,以戒之耳。(虞天民)

按丹溪云:芍藥酸寒,大伐生氣,產後忌之。此言過也。夫芍藥之寒,不過於生血藥中稍覺其清耳,非若芩、連之大苦大寒可比也。使芍藥猶忌如此,則他之更寒者,尤為不可用矣。每見產家過慎,或因太暖,或因年壯,飲食藥餌,補之過度,以致動火病熱極多。若盡以產後為虛,必須皆補,豈盡善哉?且芍藥性清,微酸而收,最宜於陰氣散失之證,豈不為產後要藥乎?○產後有不虛證者,或其人年少當時,或素耐辛勞之質。此輩本無不足,一旦受孕,腹中參入此物,血氣壅塞,為脹為嘔,是皆添設有餘。

白話文:

「主」和「末」這兩個字,指的是「標」和「本」的意思。有人問:產後各種疾病,古方大多使用四物湯,為何丹溪卻認為芍藥性寒,會抑制生髮之氣,因此禁止使用?丹溪說:產婦產後血氣虛弱,因此產後諸病大多不適合寒涼之物,應該使用溫和甘甜的藥物來幫助滋生之氣。古代賢者制定四物湯,使用芎歸溫熱,佐以地黃、芍藥的寒性,達到寒溫適中的效果,是治療婦女各種疾病的良方。

如果用於產後,一定要用酒炒芍藥,去除其寒性,保留其活血生血的功效。丹溪擔心一些庸醫不懂得如何運用,莽撞使用,因此特別說明其危害,以作為警惕。

有人反駁說,丹溪認為芍藥性寒,會過度抑制生氣,產後忌用,這說法太過於偏激了。芍藥的寒性,只是在生血藥物中稍稍顯得清涼,跟黃芩、黃連的苦寒藥物不可同日而語。如果芍藥都不可使用,那麼其他更寒的藥物就更不可使用。我常看到有些產婦過於謹慎,或是因為太過於溫補,或是因為身體壯實,在飲食和藥物方面過度補養,導致體內火氣旺盛,熱病症狀很多。如果認為產後就一定是虛弱,一定要補養,這樣做就太過於偏頗了。況且芍藥性清,微酸收斂,最適合陰氣散失的症狀,怎麼會不是產後的要藥呢?

產後不見得都是虛弱的,有些婦女年紀輕,或是體質耐勞,本就沒有不足,只是懷孕後,腹中多了胎兒,血氣壅塞,導致脹氣嘔吐,這都是因為體內有餘。

及其既產,所留得去,仍復故吾。常人之產,此類極多,何虛之有?然或內傷外感,產後之病,難保必無,倘有所犯,去之即愈。即臨盆帶去血氣,未免暫見耗損,然以壅滯之餘,不過護胎隨從之物,去者當去,生者旋生,何至是產皆虛也?凡此,但當因證施治,若執云產後必當大補氣血,則實實之病,有所不免矣。

○產後有全實證者,如外感風寒,頭痛身熱,便實中滿,脈緊數洪大有力者,此表邪之實證也;又火之盛者,必熱渴躁煩,便結腹脹,舌焦喜飲,眼眵尿赤,脈見洪滑,此內熱之實證也;又鬱怒動肝,胸脅脹痛,大便不利,脈弦而滑,此氣逆之實證也;又惡露未盡,瘀血上衝,腹痛拒按,大便難,小便利,此血逆之實證也;又凡富貴之家,保護太過,或過用參、耆,以致氣壅,或過用糖酒,以致內熱,此調攝之實證也;又或因產過食,以致停蓄不散,此內傷之實證也。以上諸證,姑舉其概。

白話文:

生完孩子後,應該把該排出的東西排掉,身體自然就會恢復正常。一般人產後這種情況很多,哪裡會虛呢?不過,產婦可能因為內傷或外感,出現產後疾病,也不是沒有可能。如果出現問題,處理掉就好了。雖然生產會帶走一些血氣,短期內可能會感覺虛弱,但那些被留下的東西,不過是為了保護胎兒而留存的。該排出的就排掉,新的氣血會很快補充回來,怎麼會說生產就一定會虛呢?總之,要根據實際情況治療,如果一味認為產後就要大補氣血,反而會造成實證,導致病情加重。

有些產婦會出現實證,比如外感風寒,頭痛發熱,大便不通,脈象緊而數、洪大有力,這是表邪實證;還有一些產婦會出現火盛的症狀,表現為口渴、躁動煩悶、大便不通、肚子脹、舌頭乾裂、愛喝水、眼睛分泌物多、尿液赤紅,脈象洪而滑,這是內熱實證;還有可能是鬱怒傷肝,導致胸脅脹痛、大便不通、脈象弦而滑,這是氣逆實證;也有可能是惡露未盡,瘀血上衝,腹痛拒按,大便不通,小便不利,這是血逆實證;另外,有些家境富裕的產婦,因為過度保護,或過度使用人參、黃耆,導致氣機壅滯;或者過度使用糖酒,導致內熱,這是調攝失度實證;還有一些產婦因為產後飲食不節,導致食物停滯不消化,這是內傷實證。以上只是一些常見的實證,僅供參考。

然既有表邪,則不得不解;既有火邪,則不得不清;既有內傷停滯,則不得不為消導。且人有強弱,產有虛實,病有真假,治有逆從,不可同日語也。(張景岳)

《良方》云:產後以去敗血為先。血滯不快,乃成諸病。夫產後元氣既虧,運行失度,不免瘀血停留,治法必先逐瘀,瘀消然後進補。今人治產後諸病,不問虛實,遽用補劑,以致瘀血攻心而死。慎之!(葉以濟)

產後服生化湯加人參,須崩暈形脫者宜之。若無此證,則不可加。若有血塊痛甚,止加紅花、肉桂,不可遂用補藥。(單養賢)

白話文:

若是有外來的邪氣,就必須解表;若是有內熱,就必須清熱;若是有內傷停滯,就必須消導。而且人有體質强弱之分,產婦有虛實之別,疾病有真假之分,治療方法也有順逆之別,不能一概而論。

《良方》中說:產後要先去瘀血。血瘀不化,就會導致各種疾病。產後元氣虧損,氣血運行失衡,很容易導致瘀血停留,治療方法必須先化瘀,瘀血消散之後才能進補。現在有些人治療產後疾病,不分虛實,就盲目使用補藥,導致瘀血攻心而死,要特別注意。

產後服用生化湯加人參,只適用於出現崩暈、形體虛脫的產婦。若沒有這些症狀,就不可加人參。若有血塊疼痛严重,只加紅花、肉桂,不能直接使用補藥。

血暈

婦人分娩,昏冒瞑目,因陰血暴亡,心神失養。心與包絡,君火、相火也。得血則安,亡血則危。新產昏冒瞑目,是陰血暴亡,虛火上熾,不能鎮撫也。但補其血,心得血養,神自安矣。(李東垣)

如敗血入肝,惡露上攻,皆由瘀血為患,此血暈之屬有餘也,治當行血逐瘀;若陰血暴亡,虛火上升,皆由腹中空虛所致,此血暈之屬不足也,治當滋陰降火。但滋陰不可用地、芍,降火不可用苦寒。(蕭慎齋)

產後血暈,有虛實之異。實者,瘀血之假實也;虛者,氣血之真虛也。夫血由氣化,氣行則血行,氣滯則血阻,是血隨氣而流轉者也。胎下之後,陰血暴行,氣分驟虧,失於運動,故將下未下之血,停蓄成瘀,上衝胸腹,因而作痛。斯時頭暈眼花,劇則人事昏憒,牙關不開。

白話文:

血暈

婦人生產後昏迷、眼冒金星,是因陰血驟然流失,心神失養所致。心與包絡,是君火、相火所在。有血則安,失血則危。產婦昏迷、眼冒金星,是陰血驟然流失,虛火上升,無法鎮壓所致。只要補血,讓心得到血養,神氣自然安定。(李東垣)

若敗血進入肝臟,惡露上衝,皆因瘀血作祟,此血暈屬於有餘之證,應以行血逐瘀為治;若陰血驟然流失,虛火上升,皆因腹中空虛所致,此血暈屬於不足之證,應以滋陰降火為治。但滋陰不可用地黃、芍藥,降火不可用苦寒藥物。(蕭慎齋)

產後血暈,有虛實之分。實者,瘀血的假性實證;虛者,氣血的真正虛弱。血由氣化而生,氣行則血行,氣滯則血阻,血隨氣而流轉。產後,陰血大量流失,氣分驟然虧損,失去運動能力,導致將要流出而未流出的血液停滯成瘀血,上衝胸腹,引起疼痛。此時頭暈眼花,嚴重者昏迷不醒,牙關緊閉。

外治宜燒漆器,或熏醋炭;內治宜生化湯,或失笑散。休素陰虛者加童便,體素陽虛者加肉桂,甚者加人參。俗惑用參瘀反不行之說印定眼目,以致氣陷而脫者多矣,此假實之證也。

若去血過多,氣孤無偶,察其外證,眼合口張,面白手撒,氣出多而入少,手足冷而厥逆,冷汗自出,脈細如絲,或浮大無根,此腎氣不納,而肺氣不主,根本搖搖,氣虛欲脫之象。治宜血脫益氣,陽生陰長,急用人參兩許,而以歸、地、薑、附佐之,庶可救垂危於欲絕,此真虛之證也。(《會心錄》)

敗血上衝

敗血上衝有三:或歌舞談笑,或怒罵坐臥,甚則逾牆上屋者,此敗血衝心也,多死。治用花蕊石散。如雖悶亂,不致顛狂者,治用失笑散加鬱金。若飽悶嘔惡,腹滿脹痛者,此敗血沖胃也。治用平胃散加薑、桂。不應,送來復丹。若嘔逆腹脹,血化為水者,治用《金匱》下瘀血湯。

白話文:

外用療法可以用燒漆器或用醋熏炭來治療,內服療法可以用生化湯或失笑散。體質偏虛寒的人可以加童便,體質偏陽虛的人可以加肉桂,症狀嚴重者可以加人參。有些人固執地認為人參會導致瘀血,所以不用人參,結果反而導致氣虛脫症,這是誤把虛證當實證的表現。

如果失血過多,導致氣血失衡,可以觀察以下外在症狀:眼睛閉合,嘴巴張開,面色蒼白,手心出汗,呼吸急促,四肢冰冷,手腳發涼,出冷汗,脈搏細弱或浮大無力。這是腎氣不足,肺氣虛弱,導致氣虛欲脫的表現。治療方法應該以益氣補血,溫陽益陰為主,急需使用人參,輔以當歸、生地、生薑、附子,才能救治瀕臨死亡的病人,這是真正的虛證。

敗血上衝有三種情況:一是表現為歌舞談笑,二是表現為怒罵坐臥,三是表現為失去理智,甚至跳牆上房,這都是敗血衝心的表現,大多會導致死亡。可以用花蕊石散治療。如果只是神志不清,沒有癲狂表現,可以用失笑散加上鬱金治療。如果出現飽脹嘔吐,腹脹疼痛,這是敗血衝胃的表現,可以用平胃散加薑桂治療,如果沒有效果,可以用來復丹治療。如果出現嘔吐腹脹,血液化為水狀,可以用金匱要略中的下瘀血湯治療。

若面赤,嘔逆欲死,或喘急者,此敗血沖肺也。治用人參蘇木飲,甚則加芒硝以盪滌之。大抵衝心者十難救一,沖胃者五死五生,沖肺者十全一、二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惡露不淨

凡看產後病,須問惡露多少、有無,此要語也。夫新產惡露,屬養胎余血。兒既產,氣血旺者,惡露隨之而下;氣血弱者,阻礙小腹為病。上攻則為血暈,蓄瘀則為兒枕心腹痛,及癥瘕積聚,四肢腫滿,血鼓諸證。(彭用光)

前證,若肝熱不能生血者,用六味丸;肝虛不能藏血者,用逍遙散;脾虛不能攝血者,用六君子湯;氣陷不能統血者,用變證;脾經鬱熱,血不歸源者,用加味歸脾湯;脾經怒火,迫血妄行者,用血鼓;氣血兩虛者,用十全大補湯,肝經風邪,其血沸騰者,用一味防風丸。(薛立齋)

白話文:

如果臉色發紅,還伴隨嘔吐想吐、快要死掉的感覺,或者呼吸急促,這就是敗血衝擊肺部了。治療要用人參、蘇木煮水喝,情況嚴重的話再加芒硝來清除毒素。總體來說,敗血衝擊心臟十個病人中難救一個,衝擊胃部則五個病人死五個病人活,衝擊肺部則十個病人能活一到兩個。

看產婦的病,一定要問惡露的量和是否有惡露,這是關鍵。產婦剛生完孩子,惡露是懷孕時殘留的血液。體質強壯的產婦,惡露會順利排出;體質虛弱的產婦,惡露會停留在小腹,造成各種疾病。惡露往上衝會導致血暈,停留在腹部會導致孩子枕著頭、肚子痛,還會出現癥瘕積聚、四肢浮腫、血鼓等症狀。

針對上述情況,如果肝火旺盛導致無法生血,就用六味丸;如果肝虛弱導致無法藏血,就用逍遙散;如果脾虛弱導致無法攝血,就用六君子湯;如果氣虛導致無法統血,就用針對變化的治療方法;如果脾經鬱熱導致血液無法回歸,就用加味歸脾湯;如果脾經怒火導致血液亂竄,就用血鼓方;如果氣血都虛弱,就用十全大補湯;如果肝經風寒導致血液沸騰,就用一味防風丸。

產後惡露,大約以一月為期。如不及一月而止者,氣血虛也;如窬一月而淋瀝不絕者,非氣虛不能攝血,即肝脾二經有虧。《大全》以為經血虛損,是矣。然又主於臟腑挾宿冷所致。夫血得熱則行,得冷則凝,豈有惡露不絕,反為寒冷致病之理?立齋以為肝脾鬱熱怒火,此誠善悉病機者也。(蕭慎齋)

選案

一婦人產後惡露不淨,至六、七日,鮮血奔注,發熱口渴,脅痛狂叫,飲食不進,或用四物湯,或用山楂、青皮、延胡等行血藥,卒無一效,切脈洪大而數。予曰:此惡露未盡,留泊血海,新化之血,迷失故道,不去蓄利瘀,則以妄為常,曷以御之?遂用醋製大黃一兩、生地黃一兩、桃仁泥五錢、乾漆三錢。

白話文:

產後惡露通常會持續一個月左右,如果不到一個月就停止,可能是氣血虛弱;如果超過一個月還滴滴答答流個不停,要么是氣虛導致無法收攝血液,要么是肝脾兩臟虛損。《大全》認為是經血虛損,這沒錯。但是主要還是因為臟腑內有寒氣積聚導致。血液遇到熱就會流通,遇到寒就會凝固,惡露怎麼可能不停流,反而說是寒氣導致的呢?立齋認為是肝脾鬱熱,怒火上炎,這才真正理解了疾病的機理。

有個婦人生產後惡露不淨,持續六七天,鮮血不斷湧出,發熱口渴,脅痛狂叫,不吃不喝,試過用四物湯,也用山楂、青皮、延胡等行血藥,結果都沒效果,脈象洪大而數。我說:這是惡露沒排乾淨,停留在血海中,新生的血液迷失了道路,不把積累的瘀血清除掉,就會變本加厲,怎麼能控制住呢?於是用醋製大黃一兩、生地黃一兩、桃仁泥五錢、乾漆三錢。

或曰:產後大虛,藥毋峻否?予曰:生者自生,去者自去,何虛之有?第急飲之,熟寐竟夜。次早,下黑血塊數升,諸病如失。復用補中益氣,調理而安。(《己任編》)

產門不閉

產門不閉者,多由血氣虛弱,不能收攝故也,宜十全大補湯。又有初產,陰戶腫脹焮痛而不閉者,宜加味逍遙散;但腫而不閉者,宜補中湯加瘛瘲,切忌寒涼之藥。(陳良甫)

產後諸證,總以氣血大虛為治,況陰挺下脫,玉門不閉乎?閱丹溪、立齋醫案,有產戶下物如手帕者,有如合缽者,有二歧者,有出肉線者,有子宮損落者,凡此皆屬氣虛血脫之故。其立方處治,不過參、耆、歸、地,加以升提收澀,臨證神而明之。(蕭慎齋)

白話文:

產後大虛的情況下,藥物是否要強烈使用?我回答說:生產就是自然過程,失去的自然會離開,哪來的虛呢?只需要迅速飲用藥物,並保持整晚熟睡。第二天早上,排出數升的黑色血塊,所有症狀都消失了。再次使用補中益氣的藥物,進行調理,恢復健康。(《己任編》)

產門不閉的情況,大多是由於血氣虛弱,無法自我收縮導致的,適合使用十全大補湯。另外,有些初產婦,陰戶腫脹疼痛但仍然不閉合的,適合使用加味逍遙散;但若只是腫脹但還不閉合的情況,則可以考慮在補中湯中加入瘛瘲的成分,絕對忌用寒涼的藥物。(陳良甫)

產後出現各種症狀,總是以氣血大虛為主,更何況是陰挺下脫,玉門不閉的狀況呢?閱讀丹溪和立齋的醫案,有產婦排出類似手帕的物質,有如合缽的,有兩種分叉的,有排出肉線的,有子宮損落的,所有這些都是氣虛血脫的原因。他們在治療方案上的原則,無非是參、耆、歸、地等補血補氣的藥物,加上提升和收縮的藥物,臨牀實踐中靈活應用。(蕭慎齋)

產門不斂,用香油數斤,燉溫傾入盆內,令產婦坐油中一食頃,另用皂角末吹鼻取嚏即收。(《丹溪心法》)

選案

一婦產後,產門不閉,垂下肉帶一條,約長尺余,腰痛不能轉動。醫疑小腸未收,誤用蓖麻子貼頂,神昏喘嘔,命在須臾。予謂,此帶脈下也。與迴天飲加白果、升麻、樗皮,服二劑,喘定嘔止,帶亦收入。再與佛手散加蛤蜊齒末,產門始閉。(程華仲)

一婦產後,水道中垂出肉線一條,長三、四尺,動則病絕。令先服失笑散,次用生薑三斤,搗爛入香油二斤,炒乾為度,用絹兜起肉線,屈盤水道邊,以熱姜熏之,姜冷再炒。一日即縮,二日收盡,服芎歸湯調理而愈。肉線一斷,則不可救。(《丹溪心法》)

白話文:

【案例一】

有一名產後婦女,生產後產門未能正常閉合,下垂出一條肉帶,長約一尺多,導致腰部疼痛無法移動。當時的醫生誤判為小腸未收復,使用蓖麻子貼敷在頭頂上治療,結果卻導致病人意識模糊、呼吸困難和嘔吐,生命危急。我認為,這應該是帶脈下垂所致。我開了回春飲加白果、升麻、樗皮的藥方,服用兩劑後,病人的喘息平靜下來,嘔吐也停止了,下垂的肉帶也開始收復。接著,我又開了佛手散加上蛤蜊齒末的藥方,最終產門得以正常閉合。

【案例二】

又有一名產後婦女,生產後從水道中垂下一條長達三至四尺的肉線,只要一動就可能導致生命危險。我首先讓她服用失笑散,接著使用三斤生薑打成泥,加入兩斤香油拌炒至適度,然後用絹布兜住肉線,盤繞在水道旁邊,用熱薑燻烤。當薑冷後再次進行拌炒。這樣一天後肉線開始縮短,兩天後全部收復。最後,我開了芎歸湯來調理身體,使她痊癒。一旦肉線斷裂,那麼就無法輓回了。

以上兩個案例,都是關於產後婦女出現不同問題,需要根據症狀對症下藥,纔能有效治療。

瘀血流注經絡

產後血泄過多,氣因血耗,不能逐瘀下出,流注經絡,阻塞關節,證見惡寒發熱,或腫或痛。醫家不明其故,概以風寒蓄滯目之,藥非表散,即是消導,豈知血因散而益虧,氣因消而益弱,變證危矣。余每遇此證,急培其氣血,俾脈中脈外營衛之氣得以通暢流行,而在經在絡蓄積之瘀不待攻逐而從外自走。成膿而潰者有之,故道而出者有之。

若一味逐瘀,不救根本,未有能生者也。即體氣稍實,法宜攻補兼施,或先補後攻,或先攻後補,是在臨證之權衡也。《經》曰:營氣不從,逆於肉理。今瘀血逆於腠理,其為營氣不從,乃此證之確據乎!(《會心錄》)

白話文:

瘀血流注經絡

產婦生產後失血過多,導致氣血不足,無法將瘀血排出體外,瘀血便會流注到經絡中,阻塞關節,出現惡寒發熱、腫痛等症狀。有些醫生不明白病因,誤以為是風寒積滯所致,就用散寒或消導的藥物治療。殊不知,這樣做會讓血氣更加虧損,導致病情加重,甚至危及生命。

我經常遇到這種情況,都會及時補充患者的氣血,讓脈中脈外以及營衛之氣能夠暢通無阻,瘀血便會自然地從經絡中散出,不需刻意驅逐。有些瘀血會化膿潰爛,有些則會自然排出體外。

如果只一味地驅逐瘀血,不注重根本治療,是無法治癒病情的。即使體質稍強,也應該採用攻補兼施的方法,可以先補後攻,也可以先攻後補,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。

《經》中說:「營氣不從,逆於肉理。」現在瘀血逆行於肌膚腠理之間,這正是營氣不通的表現,也是這個病症的直接證據。(出自《會心錄》)

中風

產後,風續之數十日不解,頭微痛,惡寒,時時有熱,心下悶,乾嘔,汗出,雖久,陽旦證續在耳,可與陽旦湯。○產後中風,發熱,面正赤,喘而頭痛,竹葉湯主之。(《金匱》)

陽旦湯,為桂枝加附子。人多疑之,以為無所本。試觀此條之用陽旦治風,與後條竹葉湯中加附子治風,則陽旦湯確為桂枝湯加附子明矣。無熱之陽虛感風,陽旦湯正治也;有浮熱而陽虛感風,竹葉湯之治也。竹葉湯中且用附子以治風,況桂枝湯之義原為助陽氣、除邪風之用乎?孰謂仲景原文,明言因加附子參其間,而謂非加附子乃加黃芩也?(魏荔彤)

白話文:

產婦生產後,如果持續十多天吹到風,頭部微微疼痛,怕冷,時常發熱,胸口悶悶的,想吐卻吐不出來,出汗,即使時間久了,早上起床症狀依然存在,就可以服用陽旦湯。產婦生產後中風,發熱,臉頰通紅,呼吸急促且頭疼,可以用竹葉湯治療。

傷食

凡遇產後發熱,須問飲食有無傷積。如見飽悶、惡食、泄瀉等證,作傷食治。若飲食調者,方用補血正法。(王節齋)

類傷寒

產後類傷寒三陽證:惡寒、發熱、頭痛,毋認為太陽證;頭痛、寒熱、脅痛,毋認為少陽證;潮熱、自汗、大便不通,毋認為陽明證。蓋由氣血兩虛,陰陽不和,而類外感。若重發汗,則虛虛之禍至矣。產後類傷寒三陰證:腹滿嗌乾,勿認為太陰證;口燥舌乾而渴,勿認為少陰證;汗出、譫語、便秘,勿認為胃中有燥屎宜下證。凡此數者,多由勞倦傷脾,運化艱難,氣血枯竭,腸腑燥結,乃虛證類實,所當補者也。

白話文:

傷食

凡是遇到產婦產後發熱,一定要詢問產婦飲食是否有積食傷食的情況。如果出現飽脹、厭食、腹瀉等症狀,就應該按照傷食來治療。如果飲食正常,則應該使用補血益氣的方劑。(王節齋)

類傷寒

產後類似傷寒的三陽證:惡寒、發熱、頭痛,不要誤認為太陽證;頭痛、寒熱、脅痛,不要誤認為少陽證;潮熱、自汗、大便不通,不要誤認為陽明證。因為這些症狀是由於氣血兩虛、陰陽失調,而類似外感所致。如果過度使用發汗的方法,就會加重虛弱的狀況。

產後類似傷寒的三陰證:腹滿咽喉乾燥,不要誤認為太陰證;口乾舌燥而口渴,不要誤認為少陰證;出汗、神志不清、便秘,不要誤認為胃中有燥屎宜下證。以上這些症狀,大多是由於勞累過度傷脾,脾胃運化功能減弱,氣血虧虛,腸胃燥結,是虛證類實,應該以補益為主。

(《會心錄》)

新產,有傷力發熱;有去血過多發熱;有惡露不淨髮熱;有三日蒸乳發熱;有早起勞動,飲食停滯發熱。狀類傷寒,切要仔細詳辨,不可輕易發汗。大抵產後氣血空虛,妄汗則變筋惕肉瞤,鬱冒昏迷,搐搦便秘,其害非輕。(吳蒙齋)

發熱

產後有外感發熱者。蓋臨盆之際,露體用力,寒邪乘虛,感之最易。證見頭疼身痛,憎寒發熱,或腰背拘急,脈見緊數。然不過隨感隨病,略加解散即痊。勿謂產後不宜表散,但當酌其虛實,而用得其宜耳。(《景岳全書》)

產後血虛,陽無所依,浮散於外,故多發熱之證。宜四物湯,加炮姜之苦溫從治,收其浮散之陽,使歸於陰。若血氣俱虛,惡寒發熱,煩躁作渴,宜十全大補湯。若血虛至夜發熱,小腹腰脅作痛,宜四物湯加黃耆、肉桂。若面赤作渴,宜當歸補血湯。然產後脾胃多虛,每有傷食發熱者,慎勿作血虛治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白話文:

新產婦女,可能因為生產過程用力過度而發熱;也可能因為失血過多而發熱;還可能因為惡露排不乾淨而發熱;甚至可能因為生產後第三天蒸乳而發熱;也可能因為早起勞動,飲食停滯而發熱。這些症狀看起來像是傷寒,但必須仔細辨別,不可輕易使用發汗藥。總之,產婦氣血虛弱,如果冒然發汗,就會導致筋惕肉瞤、昏迷、抽搐、便秘等嚴重後果。

產後發熱,可能是因為外感風寒。由於生產時身體暴露在外,用力分娩,容易讓寒邪入侵。症狀包括頭痛、身痛、怕冷、發熱,或腰背僵硬,脈象緊而快。這種情況一般只要根據實際情況稍作疏散風寒即可痊癒。不要以為產後不能使用疏散風寒的藥物,關鍵是根據虛實情況,用藥得當。

產後血虛,陽氣無所依附,浮散在外,所以容易出現發熱症狀。可以用四物湯,加入炮薑的溫熱藥性,收斂浮散的陽氣,使其歸於陰氣。如果血氣都虛,並且怕冷發熱、煩躁口渴,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。如果血虛到晚上發熱,小腹、腰部、脅肋疼痛,可以使用四物湯加入黃耆和肉桂。如果臉頰發紅口渴,可以使用當歸補血湯。但是,產婦的脾胃大多虛弱,很容易出現傷食發熱,要小心不要誤認為是血虛。

產後陰血暴亡,必大發熱,若以涼藥治之,必斃。急用獨參湯、或當歸補血湯,使無形生出有形,陽生陰長之妙。○產後發熱,治用參、耆、芎、歸,而以黑姜為佐者,引血藥入氣分,而生新血耳。○胎前原有陰火,產後去血過多,見出發熱、煩躁、汗出等證,若依前法,大補氣血,其證必甚。當用逍遙以清肝火養肝血。

此因血去多,肝虛血燥,勿泥氣血俱虛之論也。(趙養葵)

產後發熱,用藥專以溫補為主,亦非確論。大約產後之熱,宜從陽引陰,反佐從治者居多。以陰血驟虧,狐陽外越,非用溫補,則虛火不藏,所謂甘溫能除大熱者也。倘其人陽有餘陰不足之體,泥於甘溫退熱之法,薑、桂、參、附多進,陰益虧,火益熾,熱愈不退,又宜從陰引陽,壯水正治。古人謂:芍藥酸寒,產後忌用。

白話文:

產後發熱的中醫治療觀點

產後若陰血驟減,就會導致大量發熱。如果用涼性藥物治療,病人必死無疑。應當急用「獨參湯」或「當歸補血湯」,以達到無形化有形,陽氣滋生陰血,達到陰陽平衡的效果。

產後發熱,治療時應當使用人參、黃耆、川芎、當歸,佐以黑薑,將補血藥引導到氣分,以生成新的血液。

如果產婦在懷孕期間就存在陰虛火旺的情況,產後又因為失血過多,出現發熱、煩躁、汗出等症狀,若按照上述方法大補氣血,症狀反而會加重。應當使用「逍遙散」來清肝火、養肝血。

這是因為失血過多導致肝虛血燥,不應該一味地認為是氣血雙虛。

產後發熱,不應該一味地以溫補藥物治療,這不是正確的論述。產後發熱通常需要從陽氣引導陰血,以達到陰陽平衡,大多數情況下採用反佐從治的方法。由於陰血驟減,陽氣外溢,如果不使用溫補藥物,虛火就無法收斂。這也就是「甘溫能除大熱」的道理。

如果產婦本身就屬於陽氣過盛、陰血不足的體質,如果過於堅持使用甘溫退熱藥物,大量服用生薑、桂枝、人參、附子,會導致陰血更加虧損,虛火更加旺盛,熱症更加難退。應當從陰血引導陽氣,滋補腎陰,以達到治療效果。

古人認為,芍藥性寒,產後忌用。

景岳謂:陰氣散失,正當用之。此真知陰可維陽,水可制火者也。總之,人生陰陽互根,不可偏勝,一味溫熱,知有陽而不知有陰矣。○產後發熱,氣血兩虛者居多,藥宜甘溫;亦有陰虛生熱者,藥宜壯水。先君子治產後壯熱發狂,用附子一枚、人參一兩、童便一杯,一劑霍然。

此甘溫能除大熱也。余治侄女產後陰虛發熱,口渴面赤,用六味湯加童便,一劑成功。此壯水之主,以鎮陽光也。(《會心錄》)

寒熱

寒熱往來,雖為少陽經病,然於產後見之,則屬陰陽兩虛,營衛不和。當遵丹溪大補氣血為治,非小柴胡可同例也。(蕭慎齋)

白話文:

張景岳說,陰氣散失時,應該要及時補充。這就如同陰可護陽,水可滅火一樣。總之,人體陰陽互相依存,不能偏勝一方,只一味溫熱,就等於只知陽不知陰了。產後發熱,大多是氣血兩虛,藥物宜用甘溫的;但也可能出現陰虛生熱的情況,藥物則宜滋陰。我的父親治療產後壯熱發狂,用附子、人參、童便,一劑便痊癒。這甘溫之法可以去除大熱。我治療姪女產後陰虛發熱,口渴面赤,用六味湯加上童便,一劑就見效。這是滋陰的要旨,用以抑制陽氣。

寒熱往來,雖然是少陽經的病症,但產後出現,則屬於陰陽兩虛,營衛失調。應該遵照丹溪先生的補氣血法來治療,不能用小柴胡湯來比照。

產後有因氣血虛弱、脾胃虧損而發寒熱者,此皆不足之證。《經》云:陽虛則惡寒,陰虛則發熱。若兼大便不通,尤屬氣血枯槁,切禁發表降火。若寸口脈微,為陽不足,陰氣上入陽中而惡寒,用補中湯加薑、棗發越之。若尺部脈弦,為陰不足,陽氣下陷陰中而發熱,用六味丸加肉桂收攝之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頭痛

產後頭痛,屬氣虛者用補中湯;屬血虛者用四物湯;氣血俱虛者,用八珍湯;風寒所傷者,用補中湯加川芎、蔓荊子。(《薛氏醫案》)

產後頭痛,雖有風寒,而本之血虛者,其原也。惟大劑芎、歸養血,血行則風自滅。(蕭慎齋)

白話文:

產後若因氣血虛弱、脾胃虧損導致發寒發熱,都是身體虛弱的表現。《經》書中說:陽氣不足則怕冷,陰氣不足則發熱。如果同時伴有大便不通,就更說明氣血枯竭,切忌使用發散降火的藥物。如果寸口脈微弱,代表陽氣不足,陰氣上浮到陽氣中導致怕冷,可以用補中湯加入生薑、大棗溫補驅寒。如果尺部脈弦,代表陰氣不足,陽氣下降到陰氣中導致發熱,可以用六味丸加入肉桂溫補收斂。

產後頭痛,若是氣虛引起的,可以用補中湯;若是血虛引起的,可以用四物湯;若是氣血都虛的,可以用八珍湯;若是風寒所致的,可以用補中湯加入川芎、蔓荊子治療。

產後頭痛,雖然有風寒,但根本原因還是血虛,所以要大量使用川芎、當歸補血,血行通暢,風寒自然就會消失。

腹痛

產後腹中㽲痛,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。○產後腹痛,煩滿不得臥,枳實芍藥散主之;假令不愈者,此為腹中有乾血著臍下,宜下瘀血湯主之。(《金匱》)

產後腹痛,有虛實之分:實者有惡露不淨,有乾血瘀滯,有食傷裹血;虛者有氣弱寒阻,有血虛空痛。自當審因施治,虛者固宜補氣補血,實者亦未可以峻攻,重虛其虛也。(蕭慎齋)

產後腹痛,最當辨察虛實:血有留瘀而痛者,實痛也;無血而痛者,虛痛也。大都痛而且脹,或上衝胸脅,或拒按而手不可近者,皆實痛也。宜行之散之。若無脹滿,或喜揉按,或喜熱燙,或得食稍緩者,皆屬虛痛。不可妄用推逐。○產後多有腹痛,摸之亦有塊,按之亦拒手,古謂兒枕,指為胞中之宿血。

白話文:

產婦生產後肚子疼痛,可以用當歸、生薑和羊肉煮湯來治療。如果產婦生產後肚子痛,而且感到胸悶,無法平躺,可以用枳實芍藥散來治療。如果沒有好轉,可能是肚子裡有血塊凝結在肚臍下方,可以用瘀血湯來治療。

產婦生產後肚子痛,有虛實之分:實證包括惡露不乾淨、血塊瘀積、食物中毒導致的腹痛;虛證包括體虛寒氣阻滯、血虛導致的空虛疼痛。必須根據病因進行治療,虛證應該補氣補血,實證也不要過度使用攻邪藥物,以免加重虛弱。

產婦生產後肚子痛,最重要的是辨別虛實:如果有血瘀積導致的疼痛,就是實證;如果沒有瘀血,只是疼痛,就是虛證。一般來說,如果肚子疼痛而且脹滿,或者疼痛往上衝到胸部和脅肋,或者按壓時疼痛難忍,手碰不到,都是實證,應該用藥物疏通血脈,散瘀止痛。如果沒有脹滿,或者喜歡被人揉按,或者喜歡熱敷,或者吃點東西後稍微緩解,都是虛證,不能隨便使用推排血塊的藥物。產婦生產後很多人肚子痛,摸起來有硬塊,按壓時也疼痛難忍,古代稱為“兒枕”,是指子宮裡殘留的血液。

此大不然。夫胎胞俱去,其血豈能獨留?蓋子宮蓄子既久,忽爾相離,血海陡虛,所以作痛;胞門受傷,必致壅腫,所以亦若有塊,而實非真塊。腫既未消,所以亦頗拒按。但宜安養其臟,不久即愈,惟殿胞煎最妙。(張景岳)

腰痛

胞胎繫於腎,腰者腎之外候。產後勞傷腎氣,損動胞絡,屬虛者居多。雖有風冷滯血,亦必兼補真氣為要。(蕭慎齋)

脅痛

產後脅痛,若肝經血瘀,用元胡索散;肝經氣虛,用四君湯加柴胡;肝經血虛,用四物湯加柴胡;腎水不能生肝木,用六味丸;肺金剋制肝木,用瀉白散。(薛立齋)

白話文:

這絕對不正常。胎兒和胎盤都已排出,那血液怎麼可能還留在體內呢?因為子宮長時間孕育胎兒,突然分娩,血海頓時空虛,所以會疼痛;胎盤脫落造成傷口,必定會腫脹,所以會摸到像塊狀的東西,但其實不是真正的腫塊。腫脹尚未消退,所以按壓會比較疼痛。只要好好保養臟腑,不久就會痊癒,[殿胞煎]是最好的藥方。

腰痛是腎臟的反映,腰部是腎臟的外在表現。產後勞損腎氣,傷及胎盤的經絡,大多屬於虛證。即使有風寒凝血,也必須同時補益真氣。

產後肋骨疼痛,如果是肝經血瘀,可以用[元胡索散];如果是肝經氣虛,可以用四君湯加柴胡;如果是肝經血虛,可以用四物湯加柴胡;如果是腎水不足導致肝木失養,可以用六味丸;如果是肺金過盛克制肝木,可以用[瀉白散]。

瘧疾

瘧病在夏秋之交,本風、寒、暑、濕四氣之感。而產後之瘧,雖有外邪,當從虛治。陽虛則外寒,陰虛則內熱,陰陽兩虛則寒熱交作。治宜大補氣血為主,一切治瘧諸方,概不可施。立齋以補胃氣立論,誠得治瘧之本。若以草果飲為佐,則失矣。(蕭慎齋)

痢疾

產後下利虛極,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。(《金匱》)

產後痢疾有三:一因胎前患痢,產後不止,昔人謂七日必死之候。若產婦壯實,元氣未敗,脈有胃氣,能飲食者,宜伏龍肝湯隨證治之。二因產時臍腹受冷,飲食不化,下痢腹痛,或惡露不行者,宜理中湯。白多加吳萸、木香,赤多加當歸、肉桂。三因產後誤吞生冷,或臨產飲食過飽,瀉痢齊作,亦宜理中湯;間有熱痢後重者,宜白頭翁湯加甘草阿膠清理之;如惡露未淨,痢久不止,腹痛後重者,宜補中湯升舉之。大抵產後下痢,惟顧元神,調和氣血,則積滯自下,惡露自行。

白話文:

瘧疾

瘧疾多發生於夏秋交替之際,是由風、寒、暑、濕四種氣候因素所引起。產後患上瘧疾,雖然有外邪入侵,但主要應從虛弱方面治療。陽氣不足則易受外寒侵襲,陰氣不足則易生內熱,陰陽雙虛則寒熱交替出現。治療應以大補氣血為主,不可使用一般的瘧疾藥方。以「立齋湯」補益胃氣,才是治療瘧疾的根本之道。若以「草果飲」輔助治療,則失之偏頗。(蕭慎齋)

痢疾

產後腹瀉虛弱無力,可用「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」治療。(《金匱要略》)

產後痢疾可分為三種:

  1. 懷孕期間就患有痢疾,生產後仍未痊癒,古人認為七日內必死。若產婦體質強健,元氣未受損,脈象有胃氣,能正常飲食,可用「伏龍肝湯」根據實際情況治療。
  2. 生產過程中臍腹受寒,飲食消化不良,導致腹痛腹瀉,或惡露不排,可用「理中湯」治療。若以白色痢疾為主,可加吳茱萸、木香;若以紅色痢疾為主,可加當歸、肉桂。
  3. 生產後誤食生冷食物,或生產前飲食過飽,導致腹瀉不止,可用「理中湯」治療。若出現熱痢之後轉為重症,可用「白頭翁湯」加甘草、阿膠清理腸胃;若惡露未排乾淨,腹瀉久治不愈,腹痛且有下墜感,可用「補中湯」提升脾胃功能。

總之,產後腹瀉治療應以滋養元神,調和氣血為原則,這樣積滯自然排出,惡露也會自行消失。

不然,較妊娠更難照顧也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泄瀉

產後泄瀉,其因有五:一因胎前泄利未止,產後尤甚;一因臨產過傷飲食,產後滑脫;一因新產驟食肥膩,不能克化;一因新產煩渴恣飲,水穀混亂;一因新產失護,臟腑受冷。致瀉之由雖異,一皆中氣虛寒,傳化失職,並宜理中湯為主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產後泄瀉一證,有外因,食滯是也;有內因,脾腎虛是也。夫胎繫於脾,脾中之氣血,已為胎所耗,產後脾失健運之常,復又食物不慎,以致中焦不化,而噫氣噯腐,腹中腸鳴,大便下泄矣。體實者,用平胃散加減,服一、二劑,不可多進;體虛者,用長生活命湯,百試百效。

白話文:

否則,比懷孕期間更難照顧。

產後腹瀉的原因有五:一是懷孕期間腹瀉未癒,產後更加嚴重;二是生產時過度食用飲食,產後消化不良;三是產後突然食用肥膩食物,無法消化;四是產後口渴過度飲水,造成水穀混亂;五是產後缺乏照顧,臟腑受寒。造成腹瀉的原因雖然不同,但都屬於中氣虛寒,傳化失職,都應該以理中湯為主。

產後腹瀉這個症狀,有外在原因,就是飲食積滯;也有內在原因,就是脾腎虛弱。因為胎兒依附於脾臟,脾臟中的氣血已經被胎兒消耗,產後脾臟失去健運的常態,又加上飲食不慎,導致中焦不消化,出現噯氣、腹鳴、腹瀉等症狀。體質較好的人,可以用平胃散加減,服用一、兩劑即可,不可過多服用;體質虛弱的人,可以用長生活命湯,百試百靈。

此治外因者也。若內因傷在脾腎,最為惡證。蓋脾司倉廩,為後天之根本。脾中血虛生火,則暴注下迫,疾走大腸;脾中氣虛生寒,則運行失職,完穀不化。產後血氣內空,食飲入胃,不能變化精微,升清降濁,而時時頻泄,未免下多陰亡,泄久陽亡之患矣。至於腎為生氣之原,火能生土,為人生立命之根蒂。

產後去血過多,則傷腎中之陰,氣因血耗,則傷腎中之陽。陰虛者火必刑金,上逆作咳;肺虛者熱移大腸,下迫作泄。醫家不知有腎陰虧虛泄瀉之證,一味補土,未見奏功。若認夾食,更為庸俗。蓋陽虛泄瀉,必命火衰微而真氣不固,非如陰虛有火者,脈細數,面赤口渴為異也。

白話文:

這方法治療的是外在因素引起的病症。若是內在因素,傷及脾腎,就屬於非常嚴重的病症了。因為脾臟掌管飲食的消化吸收,是後天之本。脾臟血虛生火,就會導致熱氣下行衝擊,急速通過大腸;脾臟氣虛生寒,則運化功能失常,食物無法消化吸收。產後血氣虛弱,食物進入胃部,無法轉化成精華,上升清氣下降濁氣,就會頻頻腹瀉,容易造成陰氣耗損,長期腹瀉則會損耗陽氣。至於腎臟是人體生氣的根本,腎火能生脾土,是人活命的根基。

產後失血過多,會損傷腎陰,氣血虧損,則會損傷腎陽。腎陰虛火就會克伐脾金,上逆引起咳嗽;肺氣虛弱,則熱氣會下移大腸,導致腹瀉。有些醫生不知道腎陰虛導致腹瀉的情況,一味補脾土,效果不佳。如果認為是夾食,就更加庸俗了。因為陽虛腹瀉,必定是命火衰微,真氣不足,不像陰虛有火的人,脈搏細數,面紅口渴,症狀截然不同。

況陽虛脈必細遲而微,或空大而虛,面色必慘淡,手足必冷而浮腫,自有脈證虛寒之真象可見也。治脾陰虛而有火者,嘉禾飲;治脾氣虛而無火者,六君湯;治腎虛而有火者,六味加人參湯;治陽虛而無火者,八味加人參湯。倘服此不應,四神丸用參湯吞下,再用枯礬、附子、五倍子,研末和麵,人唾作餅,貼於臍中,無不立驗。此治內因者也。

(《會心錄》)

產後泄瀉,責在脾虛,不可用利水藥而致脾腎皆虛。治宜補中益氣湯加白芍。如兼發熱口渴者,乃陰竭,也用六味丸,煎六君湯或人參湯下。蓋瀉多則亡陰,故兼發熱口渴。然因瀉而熱渴,其原由於脾傳腎,故用六君、參湯下六味丸,此標本兼治之義也。(高鼓峰)

白話文:

如果陽氣虛弱,脈象必定細小而遲緩,或是空虛而大,面色必定黯淡無光,手腳必定冰冷並且浮腫,這都是脈象和症狀顯示虛寒的真實表現。

治療脾臟陰虛而有熱症的,可以用嘉禾飲;治療脾氣虛弱而沒有熱症的,可以用六君湯;治療腎臟虛弱而有熱症的,可以用六味湯加人參;治療陽氣虛弱而沒有熱症的,可以用八味湯加人參。如果服用這些藥方沒有效果,可以用四神丸,用人參湯送服,再用枯礬、附子、五倍子研磨成粉末,和麵,加入唾液做成餅,貼在肚臍上,效果必定立竿見影。這是治療內因的方法。

產後腹瀉,問題出在脾臟虛弱,不能使用利水藥,否則會導致脾腎都虛弱。治療應該用補中益氣湯,加入白芍。如果同時出現發熱口渴,這是陰氣耗竭的表現,也應該服用六味丸,用六君湯或人參湯送服。因為腹瀉過多會損耗陰氣,所以才會同時出現發熱口渴。然而,腹瀉導致的發熱口渴,其根本原因是脾臟虛弱傳導到腎臟,所以用六君湯或人參湯送服六味丸,這是標本兼治的原則。

嘔吐

嘔吐有虛實,而產後之嘔吐,虛者十居其九。夫產後脾胃必虧,虛而熱者,則食入即吐;虛而寒者,則食久反出。然亦不可拘也。倘其人平素脾胃本虛,加之產傷氣血,脾陰枯而胃陽敗,忽然食入即吐,手足冷冷汗出,氣促不接,脈細如絲,此乃胃絕之候,可遂謂其暴吐為火乎?即令吐酸,雖屬有火,而產後多責胃寒,必須切脈之遲數,有力無力,然後虛實可分。

有火而吐者,宜扁豆、穀芽、沙參、丹參、石斛、陳壁土之類;無火而吐者,宜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黑薑、肉桂、炙甘草之類。雖然,腎者胃之關。脾胃之病,必推原於腎。腎氣壯,則水穀入胃,散精於肺,而變化精微;腎氣虧,則完穀不化,陽火衰弱,而不生脾土,幽門少運動之機,下不通而勢必上逆矣。

白話文:

嘔吐

嘔吐分為虛實兩種,而產後的嘔吐,十之八九都是虛證。產後脾胃必然虛弱,虛而有熱者,則食物一入口就吐出來;虛而有寒者,則食物吃久了才吐出來。但也不可一概而論。如果此人平時脾胃就虛弱,再加上生產時損傷氣血,脾陰枯竭而胃陽衰敗,突然吃東西就吐,手腳冰冷冒冷汗,呼吸急促,脈搏細弱如絲,這是胃氣絕的徵兆,怎麼能說這是因為暴吐引發的熱呢?即使吐出酸液,雖然屬於有熱,但產後大多責怪胃寒,必須仔細觀察脈象的遲緩程度,以及有力的程度,才能區分虛實。

有熱而吐者,宜用扁豆、穀芽、沙參、丹參、石斛、陳壁土等藥物;無熱而吐者,宜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黑薑、肉桂、炙甘草等藥物。雖然如此,腎臟是胃的關口。脾胃的病症,必須追溯根源於腎臟。腎氣充足,則水穀進入胃中,精氣散布於肺,而轉化為精微物質;腎氣虛弱,則食物消化不良,陽火衰弱,不能生長脾土,幽門運動能力不足,下焦不通,勢必向上逆流而嘔吐。

又有腎陽無根,內真寒而外假熱,虛火上衝胃口,因而嘔吐不休者,使非理中湯、八味湯重加人參引火歸原,而吐未必定也。或謂敗血阻於脾胃,不能納水穀而生吐逆,此說雖亦中病情,第敗血之阻,亦由元氣之虧,宜用生化湯、二陳湯,加人參、澤蘭、丹參之屬,數劑可愈。若用香砂、延胡等藥,非其治也。

大約吐而輕者救在脾,吐而重者救在腎。舍此他求,豈足謂之善哉!(《會心錄》)

選案

東青巷汪姓婦,產後病嘔吐。醫初以為食滯也,用消食之藥,不應。又以為氣滯也,用寬中行氣之藥,亦不應。又以為中虛也,用六君、理中之屬,俱不應。因請予診。問其中脘若有阻否?曰:然。惡露早淨否?曰:然。予曰:此蓄瘀為病,故一切止吐之藥不效也。先投生化湯倍黑姜,一劑瘀動,吐稍定;再於湯中加入和胃之品,其吐乃止。(汪廣期)

白話文:

有些人的腎陽不足,體內虛寒卻表現出外熱,虛火上炎導致胃氣不順而持續嘔吐,這時就需要用理中湯、八味湯加人參引火歸元,才能止吐。但也可能因為血瘀阻礙脾胃,導致無法正常消化吸收而嘔吐,雖然這種說法也符合病情,但血瘀的根本原因還是元氣虧損,因此應該用生化湯、二陳湯,再加入人參、澤蘭、丹參等藥物,幾劑就能痊癒。而使用香砂、延胡等藥物,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了。

總之,嘔吐輕微的要從調理脾胃入手,嘔吐嚴重的則要從補腎入手。除此之外的治療方法,就不值得稱讚了。

東青巷的汪姓婦女,生產後一直嘔吐。醫生一開始認為是食物積滯,就開了消食藥,但沒有效果。後來又認為是氣滯,開了寬中行氣的藥,仍然沒有用。最後懷疑是中氣虛弱,就用了六君子湯、理中湯等藥,仍然無效。她於是來找我診治。我問她胃脘部位是否有阻塞感,她說有。我又問她惡露是否排乾淨了,她說排乾淨了。我告訴她,這是因為血瘀導致的疾病,所以所有止吐藥都無效。我首先開了生化湯,加倍黑薑,一劑下去就開始排瘀,嘔吐也稍微緩解了。接著又在湯中加入和胃的藥物,嘔吐就完全停止了。

呃逆

產後呃逆,有寒、熱、虛、實之不同。寒者宜丁香、薑、桂;熱者宜柿蒂、竹茹;虛者宜人參、附子;實者宜香附、橘皮。誤施則有噬臍之悔。(薛立齋)

《經》云:病深者其聲噦。噦,即呃逆也。諸病見之,皆為惡候。況產後犯此,有虛無實,有寒無熱,明矣。立齋必兼熱實論,殊謬。然考古方治呃逆,有兼敗血蓄瘀,用丁香豆蔻散,煎桃仁吳茱萸湯下者,病機又不可不知。(蕭慎齋)

白話文:

產後呃逆的辨證論治

薛立齋說: 產婦出現呃逆,可以分為寒、熱、虛、實四種情況。寒性呃逆,適合用丁香、生薑、桂枝;熱性呃逆,適合用柿蒂、竹茹;虛性呃逆,適合用人參、附子;實性呃逆,適合用香附、橘皮。如果用藥錯誤,就會後悔莫及。

蕭慎齋說: 《經》書上記載:病情嚴重者,其聲音會發出呃逆。呃逆,就是打嗝。各種疾病出現呃逆,都是不好的徵兆。何況是產後出現呃逆,既有虛實之分,又有寒熱之別,這點是明確的。立齋只論熱實,實在是錯誤的。但古方治呃逆,也有一些兼治敗血蓄瘀的,比如用丁香豆蔻散煎服,或者用桃仁、吳茱萸湯下藥,這些病機也是不可不知的。

咳嗽

產後咳嗽,或因陰血被損,或因肺氣受傷,或因陰火上炎,或因風寒外感,治法不一。若陰血虛者,用四物湯加阿膠;肺氣傷者,用四君湯加桔梗;陰火上炎者,用六味湯加麥冬、五味;風寒外感者,用補中湯加桔梗、紫蘇。(薛立齋)

產後發喘,最為惡候。蓋產後血亡氣脫,以致呼吸喘急,氣不接續。雖主氣之司不斂,實氣化之源不納,根本動搖,陽孤無偶,非同相火偏勝,銷灼肺金之比也。夫肺葉開而生脹,臥則頭向後,而肺葉貼背,礙氣道之路,故壅塞難容;坐則頭向前,而肺葉離虛,讓氣道之路,故呼吸稍緩。誠以血海空虛,子午不交,非大補真陰,填實下元,不能挽回垂絕。

白話文:

產後咳嗽

產後咳嗽,原因眾多,可能是因為:

  • 陰血虧損: 生產後失血過多,導致陰血不足,無法滋潤肺臟,而引起咳嗽。治療可用四物湯加入阿膠補血。
  • 肺氣受損: 生產過程勞累,導致肺氣受損,引起咳嗽。治療可用四君湯加入桔梗,溫補脾肺。
  • 陰火上炎: 產後體內陰虛火旺,導致熱氣上炎,引發咳嗽。治療可用六味湯加入麥冬、五味子,滋陰降火。
  • 風寒外感: 產後體虛,容易受風寒侵襲,導致咳嗽。治療可用補中湯加入桔梗、紫蘇,祛風散寒。

(以上內容摘自薛立齋醫案)

產後喘

產後出現喘息,是十分嚴重的徵兆。因為生產後失血過多,氣血不足,導致呼吸急促,氣息不順暢。雖然主要問題在於肺氣不能收斂,但根本原因是氣化之源不足,導致整體氣血虧虛,陽氣虛弱,無法正常運作。這與單純的相火偏勝,灼傷肺金不同。

肺葉本身具有擴張的特性,臥床時頭部向後,肺葉緊貼背部,阻礙氣道,導致呼吸更加困難。而坐起時,頭部向前,肺葉離開背部,氣道稍微通暢,呼吸略微緩和。

根本原因是血海空虛,陰陽失衡,需要大補真陰,填補下元,才能挽回生命垂危的狀況。

第陰血暴脫,真氣上越,草木一時難生有形之血,不若重進參、附、歸、地,及鹿茸、河車之屬,急生無形之氣。且同類有情,血肉為補,庶無根之焰漸漸歸原,而相傅之官清肅下行矣。倘惡露未盡,敗血停凝,上熏肺金,亦令人喘者,須進人參生化湯,逐瘀於補元之中,元氣回而瘀血自通矣。若其人平素原有哮喘之疾,因胎下偶受外風,舊疾復作者,宜金水六君煎主之。

《難經》曰:呼出心與肺,吸入腎與肝。今產後呼出多而吸入少,元氣無主,大補猶恐不回,而醫家不悟,仍以表散之藥投之,是耶非耶?(《會心錄》)

白話文:

產婦失血過多,真氣上浮,難以生成有形血液,此時應優先使用人參、附子、當歸、地黃,以及鹿茸、河車等藥物,迅速補充無形之氣。因為同類相補,血肉可以滋補元氣,使無根之火逐漸歸位,而相輔相成的臟器功能得以恢復正常。若產後惡露未盡,瘀血停滯,上熏肺金,導致呼吸困難,則需服用人參生化湯,在補元氣的同時化解瘀血,元氣回升,瘀血自然暢通。如果產婦平素有哮喘病史,產後受風,舊疾復發,則應服用金水六君煎治療。

《難經》說:呼氣由心肺主導,吸氣由腎肝主導。產後呼氣多而吸氣少,元氣虛弱,即使大力補氣也可能難以恢復,但有些醫師卻不明白這個道理,依然使用發散表邪的藥物,這究竟對不對呢?

煩渴

血乃周身之津液,產婦去血過多,陰虛火旺,因而煩躁發渴者,治宜滋陰降火消瘀,加童便為主。童便味鹹,而性就下,故能降火消瘀,所謂濁陰走下竅是也。(蕭慎齋)

前證若去血過多,虛火上炎者,用四物湯,入童便,加麥冬、丹皮;胃虛有熱者,用竹葉黃耆湯;血虛發熱者,用四物湯加麥冬、五味;血脫煩躁者,用當歸補血湯;胃氣虛弱者,用七味白朮散。(薛立齋)

瘛者,筋脈拘急也;瘲者,筋脈弛縱也。肝主筋藏血,肝氣為陽為火,肝血為陰為水。產後瘛瘲,由於陰血去多,陽火獨熾,筋失榮養,虛極生風。治用八珍湯,加丹皮、鉤藤,以生陰血,則風熄火退而愈。若肝經血虛者,用逍遙散加鉤藤;肝脾兩虛者,用四君湯加芎、歸、丹皮、鉤藤。

白話文:

產婦生產後,由於失血過多,體內陰虛火旺,因此會感到煩躁口渴。治療方法應該滋陰降火,消散瘀血,並加入童便。童便性寒味鹹,能夠有效降火消瘀,因為濁陰會向下走,這是中醫的原理。

若產婦失血過多,導致虛火上炎,可以使用四物湯,加入童便、麥冬和丹皮;若產婦胃虛有熱,則可以用竹葉黃耆湯;若產婦血虛發熱,則可以用四物湯加麥冬和五味;若產婦血虛煩躁,則可以用當歸補血湯;若產婦胃氣虛弱,則可以用七味白朮散。

產後瘛瘲,指的是筋脈拘急或弛縱的現象。肝臟主筋藏血,肝氣屬陽屬火,肝血屬陰屬水。產後瘛瘲的原因是陰血流失過多,陽火獨盛,筋脈失養,虛極生風。治療方法可以用八珍湯,加入丹皮和鉤藤,以滋養陰血,這樣就能熄滅風火,恢復健康。若產婦肝經血虛,可以用逍遙散加鉤藤;若產婦肝脾兩虛,則可以用四君湯加芎、歸、丹皮和鉤藤。

蓋血生於至陰,至陰者脾土也。若肌體惡寒,脈微細者,此為真狀;若脈浮大,發熱煩渴者,此為假象。惟當固本為主。如搐搦無力,戴眼反折,汗出如珠者,不治。《經》云:脾之榮在唇。心之液為汗。若心脾二臟虛極,而唇白多汗者,急用參附十全大補湯救之。(薛立齋)

痙分剛柔,虛者十居六、七,而產後之變痙,則無不本於氣血大虧者也。當胎下之後,血去過多,陽孤無依,斯時有類傷寒三陽、三陰之證,而實不同。醫家不察脈辨證,始進表汗,繼投攻下,亡陰亡陽,以致氣愈虛而血愈耗,筋脈失於榮養,燥極生風,反張強直,口噤拳攣,險證疊出。血液枯涸,大傷沖、任二脈,而督脈在背,亦少柔和,因而發痙耳。

白話文:

血液源於脾土,脾土屬至陰之性。如果身體畏寒、脈搏細微,這就是真實情況;但如果脈搏浮大、發熱口渴,則屬於虛假表現。治療應以固本為主。如果出現抽搐無力、眼球翻白、汗如雨下等症狀,則無藥可救。《經》書中說:「脾的榮光在嘴唇。」「心臟的液體是汗液。」如果心脾兩臟虛弱極度,嘴唇發白且出汗過多,應立即使用參附十全大補湯來救治。

痙攣分為剛性和柔性,虛證占了六七成,而產後痙攣則大多是由於氣血嚴重虧損引起的。產後失血過多,陽氣失去依託,此時會出現類似傷寒三陽、三陰的症狀,但實際情況並不相同。醫生如果不仔細辨別脈象和證型,一開始就使用發汗藥,接著又用瀉下藥,就會損傷陰陽,導致氣虛血耗,筋脈失去滋養,乾燥生風,進而出現肢體僵硬、口噤拳攣等嚴重症狀。血液枯竭,會嚴重損傷沖脈和任脈,而督脈位於背部,也缺乏滋養,因此會引起痙攣。

治法責在肝腎,陰陽兩救。陰虛者人參六味湯,陽虛者十全大補湯,大劑投之。俾真氣流轉,精血相通,筋脈得以滋潤,始克有濟。《經》曰: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產後既已亡血,庸工復認作傷寒之證,而誤治之,禍可勝言?且傷寒汗下過多而有變痙者,並宜大補氣血為主,則產後之大補氣血,更無疑矣!若不因藥誤,初病即汗出發痙者,此乃陽氣頓虛,腠理不密,津液妄泄,急用人參養營湯加附子主之。丹溪曰:產後不論脈證,當以大補氣血為主。

若產後之變痙,空虛極矣,舍大補何所取哉!(《會心錄》)

白話文:

治療產後變痙,關鍵在於調理肝腎,陰陽並補。陰虛者可服用人參六味湯,陽虛者則用十全大補湯,劑量要大。目的是讓真氣流通,精血相連,筋脈得到滋養,才能有效治療。古書記載:「陽氣充足,則能滋養精神,柔順則能滋養筋脈。」產婦分娩後失血,一些庸醫卻誤認為傷寒,而使用錯誤的治療方法,其後果不堪設想。更何況傷寒患者因過度汗出而發生痙攣,也需要大補氣血,產婦分娩後就更應該大補氣血了。如果沒有因藥物誤用,而是在疾病初期就出現汗出導致痙攣的,這是因為陽氣驟然虛弱,腠理不密,津液外泄,需緊急服用人參養營湯加入附子來治療。丹溪先生說:「產後不論脈證如何,都應該以大補氣血為主要治療方法。」產後出現痙攣,身體虛弱至極,除了大補氣血,別無他法。

顫振

產後顫振者,乃氣血虧虛,火盛而生風也。治宜十全大補湯。如產後半身肉顫汗出者,亦宜大補。若不省人事,口吐涎沫,而顫振或瘛瘲者,宜補血湯加荊芥穗、豆淋酒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頭汗

產後鬱冒,脈微弱,但頭汗出。所以然者,血虛而厥,厥而必冒,冒家欲解,必大汗出。以血虛下厥,孤陽上出,故頭汗出。所以產婦喜汗出者,亡陰血虛,陽氣獨盛,故當汗出,陰陽乃復。(《金匱》)

《經》云:奪血者無汗。汗與血同類。產後去血過多,則陰不維陽,陰虛而陽無所附,周身汗出不止,此為陰陽兩虛,有亡陽之患,為危證也。若身無汗,但頭有汗,頭為諸陽之會,陰血暴亡,孤陽上越,陰雖虛,而陽氣尚為有餘,此時陰不勝陽,故頭汗,額上偏多。心火上浮,逼陽於外,急補其陰,而入以斂陽之藥,則病自復。

白話文:

產婦產後出現顫抖,是因氣血不足,虛火旺盛而導致風邪入侵。治療應服用十全大補湯。如果產後半身肉顫、出汗,也應服用大補湯。若昏迷不醒,口吐唾沫,並伴有顫抖或抽搐,則應服用補血湯,再加入荊芥穗和豆淋酒。

產後因為鬱結而發熱,脈搏微弱,但頭上出汗。這是因為氣血虛弱導致虛脫,虛脫必會發熱,發熱想要解除,必須大量出汗。由於氣血虛弱,導致陽氣上浮,所以頭部出汗。因此,產婦容易出汗是因為陰血虧虛,陽氣獨盛,所以才會出汗,陰陽才能恢復平衡。

《經書》中說:「奪取血液的人不會出汗。」因為汗液和血液同屬一類。產後失血過多,就會導致陰氣不足,無法約束陽氣,陰虛陽無所附,全身出汗不止,這是陰陽兩虛,有陽氣耗竭的危險,屬於危重症狀。如果身體沒有出汗,只有頭部出汗,這是因為頭部是諸陽之會,陰血突然虧損,陽氣上浮,雖然陰氣虛弱,但陽氣尚存,此時陰氣不足以約束陽氣,所以頭部出汗,額頭上汗尤其多。心火上浮,逼迫陽氣外出,應該緊急補充陰氣,並服用收斂陽氣的藥物,疾病自然會痊癒。

故產婦又喜其汗出也。(蕭慎齋)

有產婦喜汗出,為陰虛、血虛者,以產後亡陰血虛,陽氣偏盛,是其人平日陽盛陰弱,故當汗出,陰陽乃復。蓋汗出而陽亦虛,陰陽不相偏勝,故可謂之復續。此乃陰陽平補,可以徐收其效矣。然此汗出,乃陰虛陽亢之汗出,與陰盛陽衰,上冒下厥之但頭汗出者,迥不同也。

所以產婦喜汗出之汗,汗出而陰陽平復,正好施治以補益其陰陽。若上冒下厥之但頭汗大出,則陽脫於上,陰絕於下,頃刻不測之危證見矣。顧云此陰虛陽亢之汗出,而更滋陰涼血以速其死哉!故上冒下厥之汗必大出,雖解,而旋又厥冒如故,漸漸厥深冒甚而不救矣。產婦喜汗出之汗,不過微汗而已,微汗必數日而陰漸生,陽漸和,汗漸止。

白話文:

產婦喜汗出之解

故產婦又喜其汗出也。(蕭慎齋)

意思是說,產婦常常會覺得流汗很舒服。

有產婦喜汗出,為陰虛、血虛者,以產後亡陰血虛,陽氣偏盛,是其人平日陽盛陰弱,故當汗出,陰陽乃復。蓋汗出而陽亦虛,陰陽不相偏勝,故可謂之復續。此乃陰陽平補,可以徐收其效矣。

有些產婦喜歡流汗,是因為她們本身陰虛血虛,生產後更會耗損陰血,導致陽氣偏盛。這種情況下,她們平常就陽盛陰弱,所以會流汗來調節陰陽,讓身體恢復平衡。因為流汗會消耗陽氣,陰陽兩者都能得到補充,達到平衡狀態,讓身體慢慢恢復。

然此汗出,乃陰虛陽亢之汗出,與陰盛陽衰,上冒下厥之但頭汗出者,迥不同也。

不過,產婦喜流汗的這種汗,是陰虛陽亢導致的,與陰盛陽衰、上冒下厥(指頭部冒汗,四肢厥冷)的汗,完全不同。

所以產婦喜汗出之汗,汗出而陰陽平復,正好施治以補益其陰陽。若上冒下厥之但頭汗大出,則陽脫於上,陰絕於下,頃刻不測之危證見矣。顧云此陰虛陽亢之汗出,而更滋陰涼血以速其死哉!故上冒下厥之汗必大出,雖解,而旋又厥冒如故,漸漸厥深冒甚而不救矣。

因此,產婦喜歡流汗的這種汗,流汗後陰陽平衡,就可以用補益陰陽的方法治療。但是,如果出現上冒下厥、頭部大出汗的情況,就代表陽氣上浮,陰氣下降,是危急的症狀,很快就會有生命危險。如果看到產婦有這種汗,還用滋陰涼血的方法治療,就等同於加速她的死亡。上冒下厥的汗一定是大出,即使解了,也會很快又出現厥冒,並且越來越嚴重,到最後就無法救治了。

產婦喜汗出之汗,不過微汗而已,微汗必數日而陰漸生,陽漸和,汗漸止。

產婦喜歡流汗的這種汗,只是微微出汗而已,這種微汗會持續幾天,陰氣慢慢恢復,陽氣慢慢平和,汗就會慢慢止住。

總結:

這段文字說明了產婦喜歡流汗的原因,並區分了兩種不同情況下的汗:陰虛陽亢導致的微汗和陰盛陽衰導致的大出汗。前者是身體在調整陰陽平衡,可以通過補益陰陽的方法治療;後者則代表著危急情況,需要立即採取措施。

且有不藥而自陰陽平復者,豈可並兩證而同日論哉!師比屬而言之,正示人嚴謹加辨之旨也。先辨之於但頭汗,後辨之冒不冒、厥不厥,後辨之於汗大出不大出,而二證判然矣。(魏荔彤)

狂妄

產後狂言譫語,如見鬼神,其源不一,須辨證治之。一則產後心虛,敗血停積,上干於心,因而狂妄者,當於乍見鬼神條求之。二則產後臟虛,心神驚悸,以致言語錯亂,不自知覺者,當於驚悸條求之。三則夙有風疾,又因產後心虛氣弱,證見歌哭嗔笑,言語亂道,腰背強直者,作風痙治,當於心經中風條求之。四則產後敗血,迷塞心包,因而言語顛倒,或作暈悶者,當於血暈條求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有人沒有吃藥,卻能憑藉陰陽的自然調節而恢復健康,怎麼可以把兩種不同的病症放在一起,用同一天的標準來評判呢?老師這樣說,正是要提醒人們要嚴謹地辨別病症。首先要區分頭部是否有汗,然後再辨別是否發熱、是否厥逆,接著再辨別汗出得多還是少,這樣兩種病症就能夠清楚地分開了。

產後出現胡言亂語、神志不清,就像看見鬼神一樣,病因並不相同,需要根據不同的症狀來治療。

第一種情況是產後心虛,瘀血積聚,上擾心神,導致狂妄,這時應該參考「乍見鬼神」的治療方法。

第二種情況是產後臟腑虛弱,心神驚悸,以至於言語錯亂,自己都不知覺,這時應該參考「驚悸」的治療方法。

第三種情況是原本就有風疾,又因為產後心虛氣弱,出現唱歌、哭泣、發怒、大笑,言語胡言亂語,腰背僵硬的症狀,這屬於風痙的表現,應該參考「心經中風」的治療方法。

第四種情況是產後瘀血阻滯心包,導致言語顛倒,或者出現昏迷的情況,這時應該參考「血暈」的治療方法。

五則產後感冒風寒,惡露不行,寒熱如瘧,晝日明瞭,暮則譫語,如見鬼狀者,當作熱入血室論治。(《女科大全》)

選案

一婦產後六朝發狂,持刀殺人。此陰血暴崩,肝虛火炎。用澤蘭、歸、地、牛膝、茯神、遠志、棗仁、童便治愈。(繆仲淳)

不語

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。外應於舌,舌者,聲之機也。產後心虛,多致敗血停蓄,上干於心則心竅閉塞,神志不明。又心氣通於舌,心氣閉,則舌強不能言。(郭稽中)

產後不語,多因停積敗血,閉其心竅,以致神志不明,治宜清魂散加蘇木、丹參。若心腎氣虛,而不能通於舌者,宜辰砂七珍散,或加人參、菖蒲。若腎虛風中者,宜地黃飲子。肝木太過者,宜柴胡清肝散。脾受木侮者,宜六君子湯加柴胡、鉤藤。氣血俱虛者,宜八珍湯加菖蒲、遠志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白話文:

產婦生產後若出現感冒風寒,惡露無法排出,體感寒熱交替如同瘧疾,白天神智清醒,晚上則胡言亂語,像是看到鬼一樣,應當診斷為熱邪侵入血室,進行治療。

一位婦女生產後六天就開始發狂,持刀殺人。這是因為陰血大出血導致肝虛火旺。可用澤蘭、當歸、地黃、牛膝、茯神、遠志、酸棗仁、童便治療。

心臟是人體的主宰,神明由此而出。心臟的外在表現為舌頭,舌頭是發聲的器官。產婦生產後,心臟虛弱,容易導致瘀血積聚,上衝心臟,導致心竅閉塞,神志不清。又因為心氣與舌頭相通,心氣閉塞,則舌頭僵硬無法說話。

產婦生產後不說話,大多是因為瘀血積聚,阻塞心竅,導致神志不清,治療應當使用清魂散加上蘇木、丹參。如果心腎氣虛,不能通達舌頭,應當使用辰砂七珍散,或加上人參、菖蒲。如果腎虛風邪入侵,應當使用地黃飲子。肝木過盛,應當使用柴胡清肝散。脾臟受肝木的克制,應當使用六君子湯加上柴胡、鉤藤。氣血雙虛者,應當使用八珍湯加上菖蒲、遠志。

產後不語,稽中主於敗血迷心,《濟陰》主於胃熱濕痰。皆論病之有餘。其有去血過多,陰火上乘,鬱冒心神而不語者,則屬於虛耳。(蕭慎齋)

驚悸恍惚

人之所主者,心也。心之所主者,血也。心血一虛,則神氣不守,驚悸所由來也。治當大補血氣為主。○產後恍惚,亦當大補氣血。蓋風為虛極之假象,固其本元,則諸病自退,若專治風,是速其危矣。(薛立齋)

產後恍惚者,蓋由心主血,血氣通於營衛臟腑,遍循經絡,產後則血氣俱傷,五臟俱虛,營衛不足,而為風邪所乘,致令心神恍惚不定。(《女科大全》)

按產後不語,前人有謂敗血入心,有謂風邪所乘,皆名心風。悉指實邪為病,而不及於虛。然此風從何而來,亦未之詳,此已立論之失。至若驚悸恍惚,自是血虛心氣不足所致,《大全》所云風邪搏心,其言甚戾。立齋以為但固本元,毋專治風,有功來學不小。(蕭慎齋)

白話文:

產後不說話,古書中認為是敗血迷心,而《濟陰》則認為是胃熱濕痰。這些都屬於實證論述。但如果產後失血過多,陰火上炎,鬱結蒙蔽心神而導致不語,則屬於虛證。

驚悸恍惚

人體以心為主,而心主血。心血一旦虛弱,則神氣不能安定,就會出現驚悸。治療應該以大補血氣為主。產後出現恍惚,也應大補氣血。因為產後虛弱,風為虛症的假象,要先補益根本,則諸病自然退去,若只專注於治療風邪,反而會加重病情。

產後出現恍惚,是因為心主血,血氣流通於營衛臟腑,遍佈經絡。產後血氣俱傷,五臟虛弱,營衛不足,就會被風邪乘虛而入,導致心神恍惚不定。

產後不說話,古人有的說敗血入心,有的說風邪乘心,都稱為心風,都認為是實邪致病,卻忽略了虛症。但風從何而來,也未曾詳述,這已經是論述上的錯誤。至於驚悸恍惚,自然是血虛心氣不足導致,《大全》所說的風邪搏心,說法很過分。立齋認為應該固本元,不要專門治療風邪,這對後世學者很有益處。

不寐

產後不寐一證,由於氣血大虧,陰不維陽者居多。夫衛氣日行於陽則寤,夜行於陰則寐。今胎下而血驟脫,陽浮於上,不入陰而常留於陽,是以達旦不寐,煩躁出汗,面赤口渴等證疊見。醫家治此,法何在哉?蓋壯水則火熄而神藏,益陰則血足而心安。六味歸芍湯加童便、人參,無不取效。

若心腎不交,神志恍惚,補心丹加減,亦為合法。倘血去而孤陽浮越,營衛偏勝,終夜不眠,宜歸脾湯,或人參養營湯,方為盡善。大抵陰虛不寐,陽藥不宜輕投;陽虛不寐,陰藥豈宜混施?必須察脈辨證,勿泥呆法也。此外,有因血塊痛而不寐者,治在血也;有兼食滯而不寐者,治在食也;有兼時疫而不寐者,治在疫也;有兼瘧痢而不寐者,治在瘧痢也。張景岳云:心藏神,為陽氣之宅;衛主氣,司陽氣之化。

白話文:

不寐

產後失眠這個症狀,多半是因氣血大量流失,陰氣不足以約束陽氣所致。人體的衛氣,白天運行於陽經則清醒,晚上運行於陰經則入睡。現在產婦分娩後,血氣驟然虧損,陽氣浮於上,無法進入陰經而長期停留在陽經,因此才會整夜失眠,伴隨煩躁、出汗、面紅口渴等症狀。醫生治療這種情況,方法在哪裡呢?要加強腎氣,則心火熄滅而精神安定,滋補陰血,則血氣充盈而心神安寧。六味地黃湯加上童尿、人參,無不有效。

如果心腎不交,神志恍惚,則用補心丹加減,也是合適的治療方法。如果血氣虧虛,陽氣孤單地浮游在外,營氣衛氣過盛,整夜無法入睡,就應該用歸脾湯,或是人參養營湯,這才是最好的治療方案。總之,陰虛導致的失眠,不應該輕易使用溫陽的藥物;陽虛導致的失眠,也不應該混用滋陰的藥物。必須要仔細觀察脈象,辨別症狀,不要死板地套用藥方。

除此之外,有些失眠是因血塊疼痛引起的,就應該針對血瘀進行治療;有些失眠是因飲食積滯引起的,就應該針對食積進行治療;有些失眠是因時疫引起的,就應該針對時疫進行治療;有些失眠是因瘧疾痢疾引起的,就應該針對瘧疾痢疾進行治療。張景岳說:「心藏神,是陽氣的住所;衛氣主宰氣血,掌管陽氣的運化。」

凡衛氣入陰則靜,靜則寐,正以陽有所歸,故神安而寐也。故欲求寐者,當養陰中之陽,及去靜中之動,則得之矣。(《會心錄》)

浮腫

產後浮腫,多屬氣血兩虧,脾胃薄弱,營衛不能運行所致。若云發汗利小便,是重竭其津液而益虛其虛矣。豈產後之腫,竟作外邪有餘治乎?(蕭慎齋)

前證若因寒水侮土者,宜養脾肺;因氣虛者,宜益脾胃;因水氣者,宜補中氣。又有產後浮腫而兼喘咳,脈沉細無力者,此命門火衰,脾土虛寒也,八味丸主之。(薛立齋)

蓐癆

產後蓐損寒熱,元神不復,月事不來,先與《千金》當歸芍藥湯,後與烏骨雞丸調補。此證多因脾胃虛弱,飲食減少而成。當補脾胃,進飲食,則諸臟有所倚賴,病自愈矣。(薛立齋)

白話文:

當體內衛氣進入陰分,便會趨於靜止,靜止則會入睡,這是因為陽氣有了歸宿,所以精神安寧而能入睡。因此想要睡好,就要滋養陰分中的陽氣,去除靜止中的躁動,就能安然入睡。

產後浮腫,大多是氣血兩虛,脾胃虛弱,導致營衛氣血運行不暢所致。如果單純地用發汗利尿的方法,只會更加耗損津液,加重虛弱。產後浮腫,怎麼能用治療外邪過盛的方法呢?

如果浮腫是因寒邪侵犯脾土所致,就應該調理脾肺;若是氣虛所致,就應該補益脾胃;如果是水氣滯留,就應該補益中氣。還有一些產後浮腫伴隨喘咳,脈象沉細無力的人,這是腎陽虛弱,脾土虛寒所致,可以用八味丸治療。

產後蓐勞,是因生產時傷及身體,寒熱交替,導致元神虛弱,月經不來。可以先用千金方中的當歸芍藥湯治療,然後再用烏骨雞丸調補。這種情況大多是脾胃虛弱,飲食減少所致。應該補益脾胃,增加飲食,這樣其他臟腑才能得到依靠,疾病自然會痊癒。

大便秘結

產後去血過多,大腸乾涸,每至三、五日而大便始通者,此其常也。必待腹滿欲去不能,方用蜜導或醬姜瓜導之。惟膽導禁用,以其苦寒,誤用每致發呃也。若血虛火燥者,用四物湯加鮮何首烏潤下之;若氣血俱虛者,便雖數日不通,然飲食如常,腹中如故,只用八珍湯加麻仁、熟蜜;若多日不解,躁悶異常,不得已用當歸、枳殼,亦權宜耳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產後不便,固不足慮,然產婦急於便,必多努責,每致玉門不閉,子宮下墜,治之貴早。○產後便秘者,由氣虛不能推送,血虛不能濡潤也。宜用八珍湯加桃仁、杏仁。人知桃仁能破血,不知又能利血而滑腸;人知杏仁能潤肺,不知又能潤腸而利便。若單用八珍,恐燥矢未得下,乃加二味,使之速功。(高鼓峰)

白話文:

產後便秘的解讀

張氏醫通

產後失血過多,導致腸道乾燥,三天到五天才排便一次,這是很常見的現象。只有當肚子脹滿難受,實在忍不住時,才能用蜂蜜或醬姜瓜來幫助排便。但絕對不能用膽汁,因為它性寒苦,誤用容易引起打嗝。

如果產婦血虛火燥,可以用四物湯加上鮮何首烏來潤腸通便;如果氣血雙虛,雖然好幾天沒排便,但食慾正常,肚子也沒有明顯變化,可以用八珍湯加上麻仁和熟蜜來調理。如果便秘持續多日,出現焦躁不安,不得已的情況下,可以使用當歸和枳殼,但僅限於權宜之計。

高鼓峰

產後便秘,其實不用過於擔心。但產婦急於排便,用力過猛,容易導致肛門閉合不緊,子宮下垂,所以要及早治療。

產後便秘,是因為氣虛無法推動,血虛無法滋潤腸道。建議使用八珍湯加上桃仁和杏仁。大家都知道桃仁可以破血,卻不知道它還能促進血液循環,潤滑腸道;大家也知道杏仁能潤肺,卻不知道它還能滋潤腸道,幫助排便。如果只用八珍湯,可能無法有效解決便秘,因此加入這兩味藥,可以加速排便。

大便不通,在雜證,有陽明實熱之積,有腸胃瘀血之阻。而在產後,則專責在氣血之虛也。夫陰血驟脫,氣亦驟虧,少陰失開闔之司,大腸少津液之潤,是以秘結不解。醫藥求其暫通,取快一時,因而重虛其虛,元氣更傷,緩則復秘而變脹滿,速則亡陰而致虛脫。夫產後新血未生,元氣未回,幸得後門堅固,旬日未解,亦自無妨。

雖有滯澀,當從緩治,宜用生化湯加人乳、蓯蓉,以潤枯涸。倘氣因血耗,傳化失職者,宜用八味湯加人參、蓯蓉,以助真氣。古人有言,產後大便日久不通,由於血少腸燥,參乳湯多服則血旺氣順,自無便澀之患。(《會心錄》)

白話文:

大便不通,產後尤需謹慎

大便不通,原因很多,可能是陽明經實熱積滯,也可能是腸胃瘀血阻礙。產後便秘,則主要由氣血虛弱引起。

產後陰血驟然虧損,氣血也隨之不足。少陰經失調,無法正常開合,大腸缺乏津液潤滑,導致便秘。如果只求快速通便,用藥物一時取巧,反而會加重虛弱,元氣受損。緩慢通便,則可能反覆便秘,甚至脹滿;快速通便,則可能損傷陰液,導致虛脫。

產後新血未生,元氣尚未恢復,大便不通,只要不超過十天,倒也不必過於擔心。

雖然有便秘,但應從緩和治療,可以用生化湯加入人乳和蓯蓉,潤澤乾燥的腸道。如果氣血虧虛,導致消化功能失常,可以用八味湯加入人參和蓯蓉,補充真氣。

古人說,產後便秘時間過長,是因血少腸燥。多服用參乳湯,可以補血益氣,自然就不會便秘了。

小便不通

產後小便不通,腹脹如鼓,緣胎前內積冷氣所致。用鹽填臍中,蔥白搗餅安於鹽上,以艾灸之,熱氣入腹即通。(《產乳集》)

胎前腸胃本有挾熱,產後水血俱下,津液益加燥澀,故令二便不通。有產婦患此證,飲牛乳而利,人乳尤善。(《女科大全》)

溲數

產後小便頻數,乃氣虛不能制水也,用補中湯加車前、茯苓;若屬膀胱陰虛者,用六味湯合生脈散滋其化源。(張路玉)

遺溺

白話文:

產後小便不通

產婦產後小便不通,肚子脹得像鼓一樣,是因為懷孕期間體內積聚了寒氣。可以將鹽填入肚臍中,再把蔥白搗成餅狀放在鹽上,用艾灸溫熱,熱氣進入腹部就可以通便。(出自《產乳集》)

懷孕期間,腸胃本來就容易有熱氣,生產後,水和血都排出體外,津液變得更加乾燥,所以容易導致大小便不通。有些產婦患有這種症狀,喝牛奶可以通便,母乳的效果更好。(出自《女科大全》)

產後小便頻數

產婦產後小便頻數,是因為氣虛不能控制水液所致,可以服用補中湯加上車前子和茯苓來調理;如果屬於膀胱陰虛,則可以服用六味湯配合生脈散滋養腎陰。(出自張路玉)

產後遺尿

遺尿是指產婦產後無法控制尿液,隨意排泄。遺尿的原因很多,比如氣虛、腎虛、膀胱虛等等。治療遺尿的方法也很多,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藥物和方法。

產後小便有頻數不禁、遺尿淋瀝之證。《經》云:腎主二便,開竅於二陰。產後氣血大虛,動傷臟腑,非肺氣虛而不能約製為遺尿為不禁,即腎氣竭而熱移膀胱為瀝為淋。總以補養氣血為主,酌加升提固竅。若用滲利疏導,是重虛也,戒之!(蕭慎齋)

脬破

產後損傷,脬破,終日小便淋漓,用黃絲二兩,丹皮、白芨,人參各一錢煎服。不可作聲,作聲則泄氣無效,名補胞飲。○又用參、耆、朮、草熬膏,豬羊胞煎湯調服,月餘胞長自止。(張路玉)

產時下焦空虛,熱氣客於脬中,虛則小便頻數,熱則小便澀痛,故謂之淋。又有因產後血虛挾熱,熱邪搏血,流滲胞中,血從小便而出,則為血淋。(《女科大全》)

白話文:

產婦生產後容易出現小便次數頻繁、控制不住、尿液滴滴答答的症狀。古書上說,腎臟主導大小便,並與外陰相通。生產後,氣血虧損嚴重,導致內臟受損,如果肺氣不足,就無法控制尿液而出現遺尿;如果腎氣耗竭,熱氣就會跑到膀胱,導致尿液頻頻滴漏。治療主要以補益氣血為主,輔以升提固攝的方法。切忌使用利尿的方法,因為這會加重虛弱。

婦女生產後容易受傷,如果膀胱破裂,就會整日小便不斷滴漏。可以用黃絲二兩,丹皮、白芨、人參各一錢煎湯服用。服用時不可說話,說話會散氣導致藥效減弱,此方稱為「補胞飲」。也可以用人參、黃芪、蒼朮、草熬膏,再用豬羊胞煎湯調服,一個月左右膀胱就能恢復正常。

生產時下焦部位空虛,容易有熱氣跑到膀胱,虛則小便頻繁,熱則小便澀痛,這就是淋症。另外,產後血虛挾熱,熱邪和血氣交織,滲入膀胱,導致血從小便排出,這就是血淋。

小便淋證,《三因》云:產前當安胎,產後當去瘀。二語最為吃緊。如產前淋,由於氣虛不化,當用參、耆補氣安胎,不可過用滲利。產後淋,由於瘀血阻滯,當以瞿麥、蒲黃為要藥。若血虛熱鬱,當用六味、逍遙,補陰養血,滋其化源,佐以導血之藥。(蕭慎齋)

大小便血

產後既亡血,而二便復有下血之患者,此非尋常火熱滲於膀胱歸於大腸可例治也。然非血虛,即氣脫之故。蓋心主血,脾統血,心虛則小腸不能制而血流,脾弱則大腸無所蔭而血下,故二便出血,當責之心脾二經為病也。(蕭慎齋)

白話文:

小便淋漓不盡,叫做「淋證」。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說:懷孕期間要安胎,生產後要化瘀。這兩句話非常重要。如果懷孕期間出現淋證,是因為氣虛無法化解,應該用人參、黃芪補氣安胎,不可過度使用利尿藥。生產後出現淋證,是因為瘀血阻滯,應該以瞿麥、蒲黃作為主要藥物。如果血虛熱鬱,應該用六味地黃丸、逍遙散,補陰養血,滋養其生化之源,並配合引導血液流通的藥物。

生產後已經失血,而且大小便又出現出血的患者,這並非一般的火熱滲入膀胱、流入大腸的病症,可以用一般方法治療。這種情況不是血虛,就是氣虛。因為心主血,脾統血,心虛則小腸不能控制而導致血流不止,脾虛則大腸沒有保護而導致血下流,所以大小便出血,應該歸咎於心脾二經的病變。

產後小便出血,因血氣虛而熱乘之,血得熱則流散,滲於胞內,故血從小便出。有產婦尿血,脅痛少食,此肝木乘脾土也。用加味逍遙散、補中湯兼服而愈。(《女科大全》)

血崩

前證,若血滯小腹脹滿者,用失笑散;肝火血妄行者,用加味逍遙散;脾郁不統血者,用加味歸脾湯;脾虛不攝血者,用補中益氣湯;厚味積熱傷血者,用清胃散加槐花;風熱相搏傷血者,用四君湯加防風、枳殼。(薛立齋)

產後已亡血,而又有血崩之證者,多屬陰虛氣脫所致。血脫須益其氣,純用血藥無濟也。觀薛案有婦人血崩如湧,以六君子湯加黑姜治愈,得其旨矣。(蕭慎齋)

白話文:

產後如果小便出血,可能是因為血氣虛弱導致熱氣上行,熱氣使血液散開,滲透到子宮內,因此血液就從小便排出。有些產婦尿血還會伴隨肋骨疼痛、食慾不振,這是肝氣過盛克制脾土造成的。可以用加味逍遙散和補中湯一起服用來治療。

血崩是指產後大量出血的情況。如果血瘀在小腹導致腹脹,可以用失笑散;如果肝火旺盛導致血液失控,可以用加味逍遙散;如果脾氣鬱結無法統攝血液,可以用加味歸脾湯;如果脾虛無法收攝血液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;如果吃太多油膩的食物導致熱氣傷血,可以用清胃散加槐花;如果風熱交感傷血,可以用四君湯加防風和枳殼。

產後已經流失過血液,又出現血崩的情況,大多是陰虛氣虛所致。血液流失需要補氣,單純使用補血藥物沒有效果。薛立齋記載了一個婦人血崩如泉湧,用六君子湯加黑姜治癒的案例,由此可見補氣的重要性。

乳汁

產婦乳汁不行有二種:有因血氣盛而壅閉不行者。有因血氣少而弱澀不行者。虛當補之,用鍾乳粉、豬蹄、鯽魚之屬;盛當疏之,用通草、漏蘆、土瓜根之屬。(陳無擇)

前證,若因氣血虛弱不能生化者,宜壯脾胃;若因怒動肝火,乳腫汁出者,宜清肝火。蓋乳汁乃氣血所化,若屢產無乳,亡津液也,當滋化源。(薛立齋)

婦人以血用事,上為乳汁,下為月水。而血之所化,則本於脾胃,飲食之精微運行而為乳為經。產後脾胃氣旺,則血旺而乳多;脾胃氣衰,則血減而乳少。此立齋治乳汁以壯脾胃滋化源為要也。若徒從事通乳之劑,是猶求金於乞丐矣。(蕭慎齋)

白話文:

乳汁

產婦乳汁不通暢,有兩種情況:一種是因氣血旺盛,導致乳腺阻塞不通;另一種是因氣血不足,導致乳腺衰弱,乳汁分泌不暢。前者需疏通,後者需補益。

**補益:**可用鍾乳粉、豬蹄、鯽魚等補益氣血。

**疏通:**可用通草、漏蘆、土瓜根等疏通乳腺。

(陳無擇)

以上所述,若因氣血虛弱導致乳汁無法分泌,應以健脾胃為主要治療方法。若因怒氣衝動肝火,導致乳房腫脹且乳汁分泌過多,應以清肝火為主要治療方法。

乳汁是由氣血轉化而來,若多次生產後乳汁不足,則說明身體津液不足,需要滋養氣血來源。

(薛立齋)

婦女以血氣為主,乳汁和月經都是由血氣轉化而成。而血氣的來源在於脾胃,飲食精華經脾胃運化後形成乳汁和經血。產後若脾胃氣旺盛,則血氣充盈,乳汁分泌充足;若脾胃氣虛衰,則血氣不足,乳汁分泌減少。

因此,薛立齋主張治療乳汁不足應以健脾胃為首要,滋養氣血來源,如同尋根溯源。如果只用通乳的藥物,就好比向乞丐要金子,治標不治本。

(蕭慎齋)

未產,乳自出者,謂之乳泣,生子多不育;若產婦勞役,乳汁湧下者,此氣虛也,獨參湯補之。(《女科大全》)

月水

婦人衝任之脈,為經絡之海,上為乳汁,下為月水。新產勞傷血氣,或去血過多及乳子,半歲一歲之內經不行者,此其常也。若半歲或四、五月經便行者,此少壯血盛之人也。若產後一、二年,月經不行無所苦者,亦不必慮,此氣血衰少故也,但健脾胃,資養氣血,自然經行。若以藥通之,反為害事。(陳良甫)

月水不調、不通,為婦人要病。至於產後,又不可以病言也。夫產後月水不行,有因產傷氣血者,有因自乳血脈上為乳汁者,有因脾胃氣虛飲食少進者。良甫一條,甚悉病機。至云但健脾胃,資氣血,不必通經,尤為探本之論。(蕭慎齋)

白話文:

還沒生孩子,乳汁就自己流出來,叫做乳泣,生下的孩子容易不孕。如果產婦勞累過度,乳汁大量湧出,這是氣虛,要用獨參湯來補氣。

女人的衝任脈,是經絡的海洋,向上通乳汁,向下為月經。新產婦由於生產時損傷氣血,或產後失血過多,或給孩子餵奶,半年到一歲之內月經不來,這是很正常的。如果半年或四、五個月月經就來了,這是血氣旺盛的年輕婦女。如果產後一、兩年,月經不來,也沒有其他不舒服,也不必擔心,這是氣血衰少導致的,只要健脾胃,滋養氣血,自然會來月經。如果用藥來催經,反而會造成傷害。

月經不調、不通,是女人的主要病症。不過產後的情況不能用一般的病症來解釋。產後月經不來,有的是因為生產時傷了氣血,有的是因為乳汁是由血脈上來的,有的是因為脾胃虛弱,吃得少。陳良甫的說法,非常清楚地說明了病因。他說只要健脾胃,滋養氣血,不必刻意催經,這才是真正探究病根的論述。

脈候

胎前之病,其脈貴實;產後之病,其脈貴虛。(《濟生產經》)

胎前脈洪數,既產而脈仍洪數者,死;胎前脈細小,產後而脈反洪大者,多死。(朱丹溪)

已產,氣血兩虛,脈宜緩滑。緩則舒徐,不因氣奪而急促;滑則流利,不因血去而枯澀。均吉。若見實大弦牢之脈,非產後所宜。實為邪,實大為邪進,弦為陰斂,牢為堅著,皆逆脈也。(潘碩甫)

產後陰血驟虧,孤陽上越,證則發熱,脈則數大,最為險候。何也?陽浮而陰涸,營衛之氣疾速,致脈反見數大之假象。且胎下之後,內臟空虛,脈細弱者,於法所宜,是虛證而得虛脈也。脈數大者,於法所不合,是虛證而得實脈也。景岳云:陰陽俱虧,氣血敗亂,脈必急數,愈數愈虛,愈虛愈數。(《會心錄》)

白話文:

脈候

懷孕前生病,脈象以實為貴;生產後生病,脈象以虛為貴。(《濟生產經》)

懷孕前脈象洪大而數,生產後脈象仍洪大而數,就會死亡;懷孕前脈象細小,生產後脈象反而洪大,多半會死亡。(朱丹溪)

生產後,氣血兩虛,脈象宜緩而滑。緩則舒徐,不因氣虛而急促;滑則流利,不因血虛而枯澀。這都是吉兆。如果出現實大、弦牢的脈象,則不適合產後,因為實為邪氣,實大為邪氣深入,弦為陰氣收斂,牢為堅硬滯澀,都是逆脈。(潘碩甫)

生產後陰血驟然虧損,陽氣孤獨上升,症狀是發熱,脈象是數大,這是最危險的徵兆。為什麼呢?因為陽氣浮在表面,陰氣枯竭,營衛之氣快速流動,導致脈象出現數大的假象。而且生產後,內臟空虛,脈象細弱才是正常的,這是虛證而得虛脈。脈象數大則不正常,這是虛證而得實脈。景岳說:陰陽都虧損,氣血敗亂,脈象一定急數,越數越虛,越虛越數。(《會心錄》)

附方

嘉禾飲,人參、茯苓、山藥、陳皮、甘草、半夏曲、沙參、石斛、丹參、白芍、苡仁、扁豆、蓮子、穀芽、神麯、黑棗。

白話文:

嘉禾飲配方

藥材:

  • 人參
  • 茯苓
  • 山藥
  • 陳皮
  • 甘草
  • 半夏曲
  • 沙參
  • 石斛
  • 丹參
  • 白芍
  • 苡仁
  • 扁豆
  • 蓮子
  • 穀芽
  • 神麴
  • 黑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