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二·醫學溯源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·醫學溯源 (7)

1. 辨脈

按人迎氣口之脈,本皆經訓。但人迎為足陽明之脈,不可以言於手,氣口總手太陰而言,不可以分左右。如《動輸》、《本輸》、《經脈》等篇,明指人迎為結喉旁胃經動脈。蓋上古診法有三:一取三部九候,以診周身之脈;一取太陰陽明,以診陰陽之本;一取左右氣口,以診臟腑之氣。

然則人迎,自有其位,《脈經》乃扯人迎於左手,而分氣口於右手,不知何據而云然?愚初惑之,及見《綱目》釋云:人迎在結喉兩旁,足陽明之脈也;又見龐安常《論脈》曰:何謂人迎,喉旁取之。近見徐東皋曰:《脈經》謂左手關前一分為人迎,誤也。若此數君,已覺吾之先覺矣。

(《類經》)

氣口寸口

帝曰: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?岐伯曰:胃者水穀之海,六腑之大源也。五味入口,藏於胃,以養五臟氣,氣口亦太陰也。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,皆出於胃,變見於氣口。(《素問》)

《一難》曰:十二經中,皆有動脈,獨取寸口,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,何謂也?然寸口者,脈之大會,手太陰之動脈也。(《難經》)

按寸口、氣口、脈口之義,歷考經文,乃統兩手而言,非獨指兩寸為寸口。右手為氣口也,肺主諸氣,氣之盛衰見於此,故曰氣口;肺朝百脈,脈之大會聚於此,故曰脈口;脈出太淵,其長一寸九分,故曰寸口。是名雖三,而實則手太陰肺經一脈也。王叔和未詳經旨,突謂左為人迎,右為氣口,以致後人俱指兩寸為寸口,右關為氣口,而不復知統兩手而言矣。(《景岳全書》)

寸、關、尺,輒名心脈、肺脈、肝脈、脾脈、腎脈者非也,此手太陰肺經之動脈,分其部以候他臟之氣耳。李時珍曰:非五臟六腑所居之處也。脈行始於肺,終於肝,而復會於肺。肺為氣所出入之門戶,故名曰氣口,而為脈之大會,以佔一身焉。(吳草廬)

三部九候

帝曰:何謂三部?岐伯曰:有上部,有中部,有下部。各有三候。三候者,有天,有地,有人也。上部天,兩額之動脈;上部地,兩頰之動脈;上部人,耳前之動脈。中部天,手太陰也;中部地,手陽明也;中部人,手少陰也。下部天,足厥陰也;下部地,足少陰也;下部人,足太陰也。

故下部之天以候肝,地以候腎,人以候脾胃之氣。帝曰:中部之候奈何?岐伯曰:亦有天,亦有地,亦有人。天以候肺,地以候胸中之氣,入以候心。帝曰:上部以何候之?岐伯曰:亦有天,亦有地,亦有人。天以候頭角之氣,地以候口齒之氣,人以候耳目之氣。(《素問》)

脈有三部九候,各何所主之?然三部者,寸、關、尺也;九候者,浮、中、沉也。上部法天,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;中部法人,主膈下至臍之有疾也;尺為下部,法而應乎地,主臍下至足之有疾也。(《類經》)

白話文:

辨脈

關於人迎脈和氣口脈的診斷方法,古籍中都有記載,但说法不一。人迎脈屬於足陽明經,不能單純用手的脈象來判斷;氣口脈則屬於手太陰經,也不能區分左右。像《動輸》、《本輸》、《經脈》等篇章都明確指出,人迎脈位於喉嚨旁,是胃經的動脈。古代診脈方法主要有三種:一是診察三部九候,以了解全身脈象;二是診察太陰陽明經脈,以了解陰陽之本;三是診察左右氣口脈,以了解臟腑之氣。

然而,《脈經》卻將人迎脈放在左手,氣口脈放在右手,其依據何在呢?我最初也感到困惑,直到讀到《本草綱目》的解釋,才明白人迎脈位於喉嚨兩旁,是足陽明經的脈象;又讀到龐安常《論脈》的說法,人迎脈就在喉嚨旁邊取之。後來,徐東皋也指出,《脈經》中將左手關前一分稱為人迎脈是錯誤的。這些醫家都比我更早地意識到這個問題。

氣口、寸口

古代醫家認為氣口脈獨能反映五臟的狀況,原因是胃是水穀的倉庫,也是六腑的根本。五味入口,貯藏於胃,滋養五臟之氣,而氣口脈也是太陰經,所以五臟六腑的氣息都由胃而出,並在氣口脈上表現出來。

關於診脈為何獨取寸口脈來判斷五臟六腑的生死吉凶,古代醫家解釋道,寸口脈是脈象匯聚的地方,是手太陰經的動脈。

對於寸口、氣口、脈口,經文考究後得知,指的是兩手的脈象,而非僅指右手寸口。右手寸口稱之為氣口,因為肺主呼吸,氣的盛衰在此反映;又稱脈口,因為肺朝百脈,脈象在此匯聚;因脈象從太淵穴開始,長一寸九分,故稱寸口。雖然名稱不同,但實際上都是手太陰肺經的脈象。王叔和對經文理解不夠透徹,誤將左手為人迎,右手為氣口,導致後人將右手寸口誤認為寸口,右關為氣口,不再理解其涵蓋雙手脈象的整體意義。

寸、關、尺雖然分別被稱為心脈、肺脈、肝脈、脾脈、腎脈,但實際上這是手太陰肺經脈象的區分,用來推測其他臟腑的氣息。脈象從肺開始,到肝結束,又回到肺。肺是氣出入的門戶,所以稱之為氣口,也是脈象匯聚之處,主宰全身。

三部九候

古代醫家將脈象分為三部九候,三部指寸、關、尺;九候指浮、中、沉。上部(寸)主宰胸部以上到頭部的疾病;中部(關)主宰膈膜以下到肚臍的疾病;下部(尺)主宰肚臍以下到腳部的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