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九·雜證匯參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·雜證匯參 (8)

1.

經義

三陽為病發寒熱,其傳為㿗疝。○脾傳之腎,名曰疝瘕。○任脈為病,男子內結七疝。○督脈生病,從少腹上衝心而痛,不得前後,為沖疝。○邪客於足厥陰之絡,令人卒疝暴痛。(《素問》)

小腸病者,少腹痛,腰脊控睪而痛,時窘之後。○肝所生病為狐疝。○足陽明之筋病,㿉疝,腹筋急。○足太陰之筋病,陰器紐痛。○足厥陰肝病,丈夫㿉疝,婦人少腹腫。(《靈樞》)

哲言

疝必睪丸先痛,次連小腹,次攻胸脅。小腸氣者,臍旁釣痛,連及腰脊;膀胱氣者,腫脹溺澀,手按有聲;腎氣脹者,臍下繞陰撮急引痛,或連胯內。三證之發,必從腹而下及睪丸,有自上而下之象;偏墜木腎,惟睪丸為病,而無攻衝諸證。○大抵疝疾外遇寒邪,必兼頭疼寒熱;內郁濕熱,必帶陰囊紅腫;勞傷肝脾,必下血黃瘦;勞傷肝腎,必腰痠遺溺。上攻而痛者,多邪氣之沖逆;下墜而痛者,多元氣之下陷。

白話文:

三陽經脈生病會發寒熱,病邪傳變就會引起㿗疝。脾經病邪傳入腎經,就會造成疝瘕。任脈生病,男性會在腹內產生七種疝氣。督脈生病,會從小腹上衝向心臟,疼痛難忍,無法前後活動,稱為沖疝。邪氣入侵足厥陰經脈,會突然發病,造成劇烈的疝痛。

小腸生病,會出現小腹疼痛,腰脊以及睪丸牽連疼痛,時常感到憋悶。肝臟生病會導致狐疝。足陽明經筋生病,會造成㿗疝,腹筋緊繃。足太陰經筋生病,會出現陰部紐結疼痛。足厥陰肝經生病,男人會出現㿗疝,女人則會出現小腹腫脹。

疝氣總是先從睪丸開始疼痛,接著蔓延到小腹,最後會痛到胸脅。小腸氣患者,會在臍旁感到像被鉤住一樣的疼痛,連帶腰脊也疼痛;膀胱氣患者,會出現腫脹、排尿困難,用手按壓會有聲音;腎氣脹患者,會在臍下繞陰部感到緊縮、牽引疼痛,甚至會連帶胯內疼痛。這三種症狀的發病,必然從腹部往下延伸到睪丸,具有從上往下發展的病理特徵。而偏墜木腎,僅是睪丸出現病變,沒有其他衝擊性的症狀。

總之,疝氣疾病大多是外受寒邪,因此會伴隨頭痛、寒熱;內郁濕熱,則會出現陰囊紅腫;勞傷肝脾,則會出現下血、消瘦;勞傷肝腎,則會出現腰痠、遺尿。向上衝擊疼痛,多半是邪氣逆衝;向下墜落疼痛,多半是元氣下陷。

○凡疝久則成積,盤附臍之上下左右為瘕,作痛不已,或變痃癖,或發奔豚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或問:疝病,古方有以為小腸氣者,有以為膀胱氣者,惟子和、丹溪專主肝言,其說不同,何以辨之?曰:小腸氣,小腸之病;膀胱氣,膀胱之病;疝氣,肝經之病。三者自是不一。昔人以小腸、膀胱氣為疝者誤也。殊不知足厥陰經環陰器,抵少腹,故病此者。其發必睪丸脹痛,連及少腹,則疝氣之繫於肝經可知矣。

小腸氣俗謂之橫弦、豎弦,繞臍走注,少腹攻刺,而膀胱氣則在毛際之上,小腹之分作痛,與疝氣之有形如瓜,有聲如蛙,或上於腹,或下於囊者不同也。但小腸、膀胱因經絡並於厥陰之經,所以受病連及於肝,則亦下控引睪丸為痛,然止是二經之病,不可以為疝也。(《醫學統旨》)

白話文:

疝氣若久拖不治,就會形成積聚,盤附在肚臍上下左右,稱為瘕,持續疼痛,甚至變成痃癖或發作奔豚。

有人問:疝氣,古方有的認為是小腸氣,有的認為是膀胱氣,只有和子和丹溪專指肝,說法各不相同,如何分辨? 答:小腸氣是小腸的病,膀胱氣是膀胱的病,疝氣是肝經的病。三者本身就不同。以前的人把小腸氣、膀胱氣當成疝氣是錯誤的。殊不知足厥陰經環繞生殖器,到達小腹,所以患病於此。發病時必伴隨睪丸腫脹疼痛,連帶小腹也痛,由此可知疝氣與肝經有關。

小腸氣俗稱橫弦、豎弦,繞著肚臍走,痛刺少腹,而膀胱氣則位於毛髮邊緣之上,小腹部位分開疼痛,與疝氣的症狀不同,疝氣有形狀像瓜,聲音像蛙,或上至腹部,或下至陰囊。 只是小腸、膀胱的經絡與厥陰經相連,因此受病時也會影響到肝經,進而牽引睪丸疼痛,但這只是二經的病,不能稱之為疝氣。

按:統旨此論,不足以盡《經》義。《素問》六經皆有疝,故後之言疝者,或名小腸氣,或名膀胱氣,或名腎冷氣;張戴人、朱丹溪乃獨屬之肝經,要之各有所本,而肝腎居多耳。按:《靈樞經》云:邪在小腸,連睪系,屬脊,貫肝肺,絡心系,氣盛則厥逆上衝。大凡邪氣襲於人之經也,隨各經而名之。

襲於腎為腎氣,襲於膀胱為膀胱氣,襲於小腸為小腸氣。腎與膀胱相為表裡,其氣通於外腎,繫於睪丸,此三經與厥陰互相聯絡,而又俱在下部,與沖、任、督諸脈會也。戴人亦曰:腎之穴十,而言疝者五。丹溪乃言與腎絕無相干。絕之一字,未細考耳。(《赤水玄珠》)

白話文:

這篇文章認為,單純以肝經論疝症並不足以解釋所有經書的觀點。《素問》中提到六經皆有疝症,因此後世論述疝症時,有時稱之為小腸氣,有時稱之為膀胱氣,有時稱之為腎冷氣。張戴人和朱丹溪雖然將疝症歸屬於肝經,但實際上,疝症的病因各有不同,而肝腎相關的比較多。根據《靈樞經》,邪氣侵犯小腸,會連帶影響睪丸,並沿脊椎向上,貫穿肝肺,連繫心臟,氣盛則會逆流上衝。總之,邪氣侵犯人體的經脈,會根據所侵犯的經脈而有不同的名稱。例如,侵犯腎臟就稱為腎氣,侵犯膀胱就稱為膀胱氣,侵犯小腸就稱為小腸氣。腎和膀胱互為表裡,其氣與外腎相通,連繫睪丸。這三條經脈與厥陰經相互聯絡,並且都位於下部,與沖脈、任脈、督脈相交匯。張戴人認為腎臟有十個穴位,其中五個與疝症有關。朱丹溪則認為疝症與腎臟毫無關係。但「絕無相干」一詞,並未仔細考證。

《經》曰:任脈為病,男子內結七疝,女子帶下瘕聚。七疝者,狐、沖、㿗、厥、瘕、㿉、癃是也。凡內外之邪所感,皆能使陰陽不和,陰偏勝則寒氣衝擊,陽偏勝則熱氣內壅,以致任脈為病。肝則佐任脈以生化者,故疝病原於任而必及於肝。若專主肝而不及任,背經旨固非也;專主任而不及肝,昧乎病之源流,亦非也。

蓋疝病在中極之下,少腹之間,總諸陰之會而上於關元,無不由任脈為之,以任總諸陰之所聚也。其證或由熱,或由寒,或由勞,或由虛,而犯陰傷筋則同,故其病皆在陰,其傷皆在筋,其動為風,其聚如山,所以有疝之名也。(沈金鰲)

白話文:

經書說:任脈生病,男人會出現七種疝氣,女人則會有帶下和瘕聚。七種疝氣分別是狐疝、沖疝、㿗疝、厥疝、瘕疝、㿉疝和癃疝。凡是內外邪氣入侵,都能導致陰陽失衡,陰氣過盛就會寒氣衝擊,陽氣過盛就會熱氣內壅,最終導致任脈生病。肝臟輔助任脈進行生化作用,所以疝氣起源於任脈,必然會影響到肝臟。如果只治肝臟而忽略任脈,就違背了經書的原則;如果只治任脈而忽略肝臟,就沒能明白疾病的根源,也是錯誤的。

疝氣發生在中極穴之下,少腹之間,是所有陰經匯聚的地方,向上通往關元穴,都與任脈有關,因為任脈是所有陰經匯聚的地方。它的病因可能是熱、寒、勞累、虛弱,但都侵犯了陰經,損傷了筋脈,所以表現為風寒襲筋,氣血瘀滯,就像山一樣凝聚,因此稱為疝氣。

《內經》以任脈為病,內結七疝,總言病之原也。所云沖、狐、㿗、厥、瘕、㿉、癃,分言疝之狀也。巢氏強分厥、症、寒、氣、盤、胕、狼之七種,子和非之,及其立論,但辨陰器專屬肝病,與小腸、膀胱、腎絕不相干,又分寒、水、筋、血、氣、狐、㿗之七名,此其謬與巢氏無異矣。

不知《內經》自有七疝,而任脈為七疝之原,若言疝為筋病,皆挾肝邪則可,若言止在厥陰,不幾與《經》文相反耶?大抵寒則多痛,熱則多縱,濕則腫墜,虛者亦然,在血分者不移,在氣分者多動。蓋睪丸有兩,左丸屬水司血,統納左之血者,肝也;右丸屬火司氣,統納右之氣者,肺也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認為任脈是疾病的根源,其中包含七疝,總體說明了疾病的本源。所謂沖、狐、㿗、厥、瘕、㿉、癃,分別描述了疝的不同症狀。巢氏硬要將厥、症、寒、氣、盤、胕、狼分為七種,這是不合理的,他的論點也站不住腳。他只認為疝是陰器病,只屬於肝臟,與小腸、膀胱、腎臟毫無關係,還將疝分為寒、水、筋、血、氣、狐、㿗七種,這種說法與巢氏一樣荒謬。

不知道《內經》本身就有七種疝,而任脈是七疝的根源,如果說疝是筋病,都與肝邪有關,那麼只說疝屬於厥陰,豈不是與《內經》的內容相悖嗎?總之,寒則多痛,熱則多縱,濕則腫墜,虛者也是如此,在血分者不移動,在氣分者則多動。因為睪丸有兩個,左邊的睪丸屬於水,主管血液,統管左邊血液的是肝臟;右邊的睪丸屬於火,主管氣,統管右邊氣的是肺臟。

故諸寒收引,則血泣而歸肝,下注於左丸;諸氣膹郁,則濕聚而歸肺,下注於右丸。且睪丸所絡之筋,非盡由厥陰,而太陰、陽明之筋亦入絡也。丹溪以疝始於濕熱鬱久,濕盛濁凝,併入血隧,流於厥陰,肝性急速,宜其痛甚,此可補前人之未備,未可守為規則也。(《醫宗必讀》)

疝氣病者,凡小腹睪丸為腫為痛,止作無時者,皆是也。但疝證不一,如《內經》所謂狐疝者,以其出入不常也;有言㿗疝者,以其頑腫不仁也;有沖疝者,以其自少腹上衝而痛也;有厥疝者,以結氣在陰而氣逆為病也;有疝瘕者,以少腹冤熱而痛,出白,一名曰蠱也;有六經風疝者,如《四時刺逆從論》所言者是也;有小腸疝者,如《邪氣臟府病形》篇所言者是也。凡此七者,總皆疝之為義。

白話文:

因此,寒氣收縮,血液就會回流到肝臟,往下流到左側睪丸;而氣機鬱滯,濕氣就會積聚在肺臟,往下流到右側睪丸。此外,睪丸所連接的筋絡,不完全是由厥陰經負責,太陰經和陽明經的筋絡也連接到睪丸。丹溪認為疝氣是由於濕熱鬱積過久,濕氣盛而濁氣凝結,一同進入血脈,流到厥陰經,而肝臟性急,所以疼痛厲害。這補充了前人的不足,但也不可一概而論。

疝氣患者,凡是小腹、睪丸腫痛,而且時常發作,都屬於疝氣。但是疝氣的病症並不相同,《內經》中所說的狐疝,是因為它出入無常;有說㿗疝,是因為它頑固腫脹且失去知覺;有沖疝,是因為它從小腹往上衝而痛;有厥疝,是因為氣結在陰部,氣逆而病;有疝瘕,是因為小腹有積熱,疼痛且有白色分泌物,也叫做蠱;有六經風疝,就像《四時刺逆從論》中所說的那樣;有小腸疝,就像《邪氣臟府病形》篇中所說的那樣。這七種都是疝氣的症狀。

然疝病不獨男子有之,而婦人亦有之。《經》曰:有積氣在腹中,有厥氣,名曰厥疝,女子同法,又曰:厥陰所謂㿗疝,婦人少腹腫者是也。至沖疝、疝瘕之屬,亦皆男、婦之所同病;惟睪丸之病獨在男子,今人但言男子之疝,而不知婦人之疝,殊失之矣。(張景岳)

有惡風發熱,耳後紅腫脹痛,名曰痄腮。腫痛將退,睪丸忽脹,似乎偏墜而實非。蓋耳旁乃少陽膽經部位,肝膽相為表裡,少陽感受風熱,邪遺於肝經也。(《馮氏錦囊》)

補編

腹痛,脈弦而緊,弦則衛氣不行,即惡寒;緊則不欲食,邪正相搏,即為寒疝,繞臍痛。若發則白汗出,手足厥冷,其脈沉緊者,大烏頭煎主之。○寒疝,腹中痛,及脅痛裡急者,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。○寒疝,腹中痛,逆冷,手足不仁。若身疼痛,灸、刺、諸藥不能治,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。(《金匱》)

白話文:

然而,疝氣疾病不只男性會有,女性也會患上。醫書記載:「如果腹部有積聚的氣,伴隨厥氣,就叫做厥疝,女性也遵循相同的治療方法。」又說:「厥陰經脈所導致的病症叫做㿗疝,女性少腹腫脹就是這種情況。」至於沖疝、疝瘕等病症,也都是男女都會患上的疾病;只是睪丸的疾病只發生在男性身上。如今人們只討論男性的疝氣,卻不知道女性也會患上疝氣,實在是失誤了。(張景岳)

如果遇到惡風發熱,耳後紅腫脹痛,就叫做痄腮。腫痛快要消退的時候,睪丸突然腫脹,似乎偏墜但實際上並非如此。這是因為耳旁屬於少陽膽經的部位,肝膽互為表裡,少陽經脈感受風熱,邪氣就遺留到肝經了。(《馮氏錦囊》)

補編

如果腹部疼痛,脈象弦而緊,弦則衛氣運行不暢,就會感到惡寒;緊則不願吃東西,邪氣正氣相互搏鬥,就叫做寒疝,疼痛會繞著肚臍轉。如果發作時有白色汗水流出,手腳冰冷,脈象沉而緊,就可以用大烏頭煎來治療。○寒疝,腹部疼痛,以及脅肋疼痛裡急者,可以用當歸生薑羊肉湯來治療。○寒疝,腹部疼痛,感到寒冷,手腳麻木。如果身體疼痛,灸、刺、各種藥物都無法治療,可以用抵當烏頭桂枝湯來治療。(《金匱》)

按:此條脈重出,下條有證無脈。其脈沉緊者之五字,當在下條裡急之下。然脈弦而緊,是勁急之甚,當屬寒疝之重者。其白汗之白字,當是自字。下條其脈沉緊,是里痛之脈,當屬寒疝之輕者,必是傳寫之偽。○按:抵當二字,衍文也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治疝之法,當察所由,此雖以受寒受濕因而成疝,然或以色欲,或以勞損,或以鬱怒,或以飲食酒酪之後,不知戒慎,致受寒邪,則以陰求陰,流結於沖、任血氣之海,而下歸陰分,遂成諸疝。

故其為病,則有遇寒而發者;有郁久成熱,遇熱而發者;有鬱則氣逆,遇鬱怒而發者;有濕因寒滯,遇濕而發者;有疲極傷筋,遇勞苦而發者;有虛邪在少陰、厥陰,遇色欲而發者;有飲食之濕在陽明、太陰,遇酒酪而發者。至其久也,則正氣陷而不舉,邪氣留而不去,而為㿗為木,難於愈矣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討論疝氣的病因和治療。它指出疝氣雖然是由於受寒受濕引起,但也有可能是因為色欲、勞損、鬱怒、飲食酒酪之後不慎受寒,導致陰氣流結於沖任二脈,最終發展成疝氣。疝氣發病的誘因很多,包括遇寒、遇熱、遇鬱怒、遇濕、遇勞苦、遇色欲、遇酒酪等。長期不治,正氣衰弱,邪氣積聚,則會導致疝氣發展成更嚴重的病症,難以治癒。

必當求其所因,辨而治之。○治疝當先治氣,故病名曰疝氣,非無謂也。但寒有寒氣;熱有熱氣,濕有濕氣,逆有逆氣。氣在陽分,則有氣中之氣;氣在陰分,則有血中之氣。凡氣實者,必須破氣;氣虛者,必須補氣。故治疝者,於諸證中但當兼用氣藥。(張景岳)

古人治疝,每用五苓散加行氣藥多效。蓋豬苓、澤瀉,分理陰陽,和心與小腸之氣;白朮滲腰間濕與死血,又助中氣以運藥力;茯苓淡滲而行膀胱之水;肉桂伐肝邪而溫散通行;茴香治小腸之氣;金鈴、橘核去膀胱之滯;檳榔下氣開導;少加木通以導小腸之火。疝證未有不因內虛外襲,然須先疏其氣,所謂通則不痛。若驟用補,必致攻腹生變。(馮楚瞻)

白話文:

治疗疝气一定要找到病因,根据病因进行治疗。疝气之所以叫疝气,是因为要先治疗气机,并非无道理。寒邪有寒气,热邪有热气,湿邪有湿气,逆气也有逆气。气机在阳分,就有气中之气;气机在阴分,就有血中之气。凡是气机实证,就必须破气;气机虚证,就必须补气。所以治疗疝气,在各种症状中都要兼顾使用调理气机的药物。

古人治疗疝气,经常使用五苓散加上行气药,疗效显著。因为猪苓和泽泻能够分理阴阳,调和心和小肠的气机;白术能够渗透腰间的湿气和瘀血,还能帮助脾胃之气运化药物;茯苓能够淡渗利水,促进膀胱排泄;肉桂能够祛除肝脏的邪气,温散寒气,促进气血流通;茴香能够治疗小肠的气滞;金铃和橘核能够排除膀胱的瘀滞;槟榔能够下气开导;少量加入木通能够引导小肠的火热。疝气往往是因为内虚外袭导致,但治疗时必须先疏通气机,只有气机通畅才不会疼痛。如果急于补益,必然会导致攻伐腹部,产生变化。

諸疝皆屬於肝。肝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。此疾雖因虛而得,然不可驟補。所謂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;留而不去,其病為實。故必先滌去所蓄之邪,然後議補。(《本事方》)

按:疝證雖始為因虛而得,然必邪實迫痛而未下者,故當先瀉而後補也。至有虛甚迫痛,或上為嘔逆,或下有遺精者,此邪實正虛之甚矣,而欲不補可乎?但恐補之則無益,瀉之則正氣轉陷,幸而獲生者鮮矣。(劉宗厚)

疝證,由肝腎虛而致者居多,肝乃腎之子,前陰腎之竅,欲補其肝,能無顧其母乎?世執肝無補法之論,每逢疝證,輒謂肝實,過用克伐,死者多矣。丹溪云:疝有挾虛而發者,當以參、術為君,疏導藥佐之,何嘗無補法哉?仲景治寒疝,腹痛裡急,主以當歸生薑羊肉湯,豈非補肝之一效乎?予每治疝,痛甚,氣上衝心危急者,以八味丸投之立應,又補腎之一驗也。(《醫論》)

白話文:

疝氣的病因與治療

《本事方》

所有疝氣都屬於肝臟的範疇。肝臟的功能是疏泄,因此遇到疝氣,應該立即服用辛辣的食物來幫助散解。雖然疝氣是因虛弱而導致的,但不能急於補益。所謂邪氣聚集的地方,氣血必定虛弱;邪氣停滯不去,就會變成實證。所以必須先清除積聚的邪氣,之後再考慮補益。

劉宗厚

疝氣雖然最初是因為虛弱而引起的,但必定是邪氣積聚,導致疼痛而無法下降,因此應該先瀉後補。如果虛弱到極點,疼痛難忍,甚至出現嘔吐或遺精等症狀,說明邪氣實證與正氣虛弱都很嚴重。這時不補不行,但擔心補益無效,反而會讓正氣更虛弱,最終導致死亡的可能性很大。

《醫論》

疝氣多半是由於肝腎虛弱導致的。肝是腎的兒子,而前陰是腎的竅穴,如果要補肝,怎能不顧及它的母親腎呢?世俗中有些人執著於肝不能補的說法,每逢疝氣就認為是肝實,過度使用瀉肝的藥物,導致很多人因此喪命。丹溪先生說:疝氣有些是虛弱導致的,應該用人參、黃芪作為主藥,再配合疏導藥物,怎麼說肝不能補呢?仲景治寒疝,腹痛裡急,主要用當歸生薑羊肉湯,這不就是補肝的功效嗎?我平時治療疝氣,如果疼痛劇烈,氣上衝心危急,就會用八味丸,效果立竿見影,也是補腎的驗證。

疝證,多用辛散苦降,以解寒熱錯綜之邪。然厥陰一經,內藏龍火,稍涉辛溫,如烏頭、桂枝、肉桂、茴香之類,每致濕熱鬱遏,而為囊癰腫潰者多矣。(張路玉)

疝病之本,不離乎肝,又不越乎寒,以肝脈絡於陰器,為至陰之臟;足太陽之脈屬腎絡膀胱,為寒水之經。故仲景所云:寒疝,腹中痛,逆冷,手足不仁,腹滿,脈弦而緊,惡寒不欲食,繞臍痛,及脅痛裡急。是內外皆寒氣作主,無復界限。其烏頭二方,專以破邪治標;其當歸羊肉一方,專以補虛固本。

白話文:

疝氣病症多用辛散苦降的藥物來解除寒熱交雜的邪氣。然而,厥陰經內藏龍火,若使用辛溫藥物,例如烏頭、桂枝、肉桂、茴香等,容易導致濕熱鬱結,進而引發囊腫潰爛。疝病的根本在於肝,也與寒氣有關,因為肝經脈絡於陰器,為至陰之臟;足太陽經脈屬腎絡膀胱,為寒水之經。因此,仲景所言寒疝症狀包括腹痛、逆冷、手足麻木、腹脹、脈弦緊、怕冷、食慾不振、繞臍痛、脅痛裡急等。這些症狀皆為寒氣所致,內外皆寒氣作主,沒有界限。烏頭二方專門用來破除邪氣治標,當歸羊肉一方則專門用來補虛固本。

子和所云:疝不離乎肝者,以疝病有陰囊腫脹,或痛而裡急筋縮,或莖中作痛牽引睪丸,或少腹攻衝作痛,或由號笑忿怒而致,此皆肝經脈絡之見證。其金鈴子散一法,泄肝散逆,以肝主疏泄故也;其虎潛丸一法,柔緩導引,是治肝而顧及於腎也。先生治疝之法,其旨以暴疝多寒,久疝多熱,為病之大綱。

其餘隨證施治,如氣墜下結者,以鹿茸、鹿角升陽;其脹結有形,痛甚於下者,宗丹溪通陽泄濁為治;其火腑濕熱鬱結不通者,用柔苦制熱,反佐辛熱以開血中郁痹;其寒濕下墜,膀胱之氣不和,二便不通利者,用五苓散加減,以通太陽膀胱;如濕熱久聚,氣墜少腹陰囊者,用控涎丹、浚川丸等,逐痹通腑分消;如下焦陰陽兩虛者,用有情溫通,以培生氣。(《臨證指南》)

白話文:

子和所言:疝氣與肝臟關係密切,因為疝氣症狀包含陰囊腫脹,或疼痛伴隨腹內急迫感及肌肉收縮,或陰莖疼痛牽引睪丸,或小腹劇烈疼痛,或因哭喊、大笑、憤怒而誘發,這些都是肝經脈絡的表現。

治療疝氣的[金鈴子散],其方藥偏於泄肝,而[泄肝散]則偏於逆行,這是因為肝臟主疏泄之故;而[虎潛丸],其藥性溫和緩慢,以引導氣血運行,這是治療肝臟病症同時兼顧腎臟。

先生治療疝氣的方法,其宗旨是:急性疝氣多屬寒性,而慢性疝氣多屬熱性,這是治療疝氣的大原則。

其他症狀則根據具體情況施治,例如氣機下墜結聚者,可用[鹿茸]、[鹿角]升舉陽氣;如果腫脹結聚有形,疼痛集中於下方者,則以丹溪先生的通陽泄濁法治療;如果火熱內蘊,濕熱鬱結不通者,則可用柔苦寒涼之藥制熱,再佐以辛溫之藥,以開通血中瘀滯;如果寒濕下墜,膀胱氣機不調,大小便不通暢者,則可用五苓散加減,以通暢太陽膀胱經;如果濕熱久聚,氣機下墜至小腹及陰囊者,則可用[控涎丹]、[浚川丸]等方藥,驅除痹證、通暢腑臟、分消積聚;如果下焦陰陽兩虛者,則用溫和滋補的藥物,以培補生機。(摘自《臨證指南》)

木腎者,心火下降,則腎水不患乎不溫;真陽下行,則腎水不患乎不和,安有所謂木腎者哉?夫惟嗜欲內戕,腎家虛憊,故陰陽不相交,水火不相濟,而沉寒痼冷凝滯脹大作痛,頑痹結硬。不可純用燥熱,當溫散、溫利以逐其邪,邪氣內消,營衛周流,譬如寒谷春回,蓋有不疾而速,不行而至之妙矣。(戴復庵)

脈候

黃脈之至也,有積氣在腹中,有厥氣,名曰厥疝。○腎脈大急沉,肝脈大急沉,皆為疝。心脈搏滑急為心疝,肺脈沉搏為肺疝。三陽急為瘕,三陰急為疝。(《素問》)

選案

《衍義》云:仲景治寒疝,用當歸生薑羊肉湯,無不應驗。一婦,產當冬月,寒入產門,腹臍以下脹滿,手不欲犯,此寒疝也。醫將治以抵當湯,謂有瘀血。非其治也。服羊肉湯二劑遂愈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白話文:

腎臟屬木,心火下降,腎水就不會寒冷;真陽下降,腎水就不會失衡,哪裡會有腎臟屬木這種說法呢?都是因為過度縱慾損傷腎氣,導致腎虛乏力,陰陽失衡,水火失調,才出現寒凝滯重、腹脹疼痛、頑固痹痛等症狀。不能單純使用燥熱藥物,應當溫散溫利,驅散寒邪,邪氣消散,氣血流通,就像春天回暖,寒冬過去,自然而然就能恢復健康,無需刻意強求。

黃脈主腹,出現黃脈,說明腹中有積氣,也有厥氣,稱為厥疝。腎脈和肝脈都急沉,也屬於疝氣。心脈搏動滑利而急,稱為心疝;肺脈沉而搏動,稱為肺疝。三陽脈急,是瘕症;三陰脈急,是疝氣。

仲景治療寒疝,用當歸生薑羊肉湯,效果很好。一位婦人在冬天生產,寒氣入侵產道,導致腹部臍以下脹滿,不願意觸碰,這就是寒疝。醫生想用抵當湯治療,以為是瘀血,但這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患者服用羊肉湯兩劑就痊癒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