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二·醫學溯源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·醫學溯源 (9)

1. 辨脈

何謂損?一呼一至曰離經,二呼一至曰奪精,三呼一至曰死,四呼一至曰命絕,此損之脈也。(《難經》)

按代脈之義,自仲景、叔和俱云動而中止,不能自還,因而復動,脈代者死。又曰脈五來一止,不復增減者死,經名曰代。故王太僕之釋代脈,亦云動而中止,不能自還也。自後滑伯仁因而述之,故後世以結促代並言,均目之為止脈,豈足以盡其義哉?夫緩而一止為結,數而一止為促。其至,則或三、或五、或七八至不等,然皆至數分明,起止有力。

至於代脈之辨,則有不同。如《宣明五氣篇》曰:脾脈代。《邪氣臟腑病形篇》曰:黃者,其脈代。皆言臟氣之常候,非謂代為止也。又《平人氣象論》曰:長夏胃微軟弱曰平,但代無胃曰死者,乃言胃氣去,而真臟見者死。亦非謂代為止也。

由此觀之,則代本不一;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,乃至數之代,即本篇所云者是也;若脈本平勻,而忽強忽弱者,乃形體之代,即《平人氣象論》所云者是也;又若脾主四季,而隨時更代者,乃氣候之代,即《宣明五氣》等篇所云者是也。凡脈無定候,更變不常,則均謂之代,但當各因其變,而察其情。

設不明此,非惟失經旨之大義,即於脈象之吉凶,皆茫然莫知所辨矣,烏足以言診哉?(《類經》)

神力

診脈,以有力無力二者為分辨,人皆知之。至於有力中求無力,無力中求有力,非上智莫能察也。有力中求無力,則無力者,乃其真元虛弱,而有力者,火搏之則然,非本體之實也;無力中求有力,則有力者,乃其真元稟厚,而無力者,乃胃氣暫失所養則然,非本體之虛也。此所謂因其形似而求之真偽者也。(余傅山)

脈有有力而無神者,亦有無力而有神者。蓋有神、無神,非即以有力、無力論也。如以有力即為有神,無力即為無神,則凡脈之弦勁勒指者,可為有神,而許以生乎?脈之和緩軟弱者,可為無神,而斷以死乎?蓋有餘之證,脈須有力,而有力之中,又貴有神;不足之證,脈宜無力,而無力之中,全在有神。數語為診家之扼要也。(《己任篇》)

求脈之道,當以有力、無力辨陰陽,有神、無神察虛實。和緩者,乃元氣之來;強峻者,乃邪氣之至。○病自陽分傳入三陰者,俱是脈沉,妙在指下有力、無力中分:有力者,為陽、為實、為熱;無力者,為陰、為虛、為寒。(《景岳全書》)

脈之不病,其神不言當自有也。脈既病,當求其神之有無。如六數、七極,熱也,脈中有力,即有神也;三遲二敗,寒也,脈中有力,即有神也。熱而有神,當泄其熱,則神在焉;寒而有神,當去其寒,則神在矣。若寒熱之脈,無力無神,將何恃而泄熱去寒乎?苟不知此,而遞泄去之,神將何依?《經》曰:脈者血氣之先,又云:血氣者人之神。可不察其有無乎?(王好古)

白話文:

辨脈

什麼是損傷的脈象?一次呼吸脈搏跳動一次稱為離經,兩次呼吸脈搏跳動一次稱為奪精,三次呼吸脈搏跳動一次稱為死脈,四次呼吸脈搏跳動一次稱為命絕,這些都是損傷的脈象。(《難經》)

關於代脈的解釋,從張仲景、皇甫謐都說脈搏跳動然後停止,不能自行恢復,然後又再次跳動,這種脈象稱為代脈,預示死亡。又說脈搏跳動五次停一次,不再增減,也預示死亡,經書上稱為代脈。因此王太僕對代脈的解釋,也是脈搏跳動然後停止,不能自行恢復。後來滑伯仁也這樣描述,所以後世將結脈、促脈、代脈一起稱為止脈,這豈能完全表達其意義?緩慢的脈搏停一次為結脈,快速的脈搏停一次為促脈。脈搏停頓的次數,或三、或五、或七八次不等,但是脈搏的跳動次數分明,起止有力。

至於代脈的辨別,則各有不同。《宣明五氣篇》說:脾的脈象是代脈。《邪氣臟腑病形篇》說:黃色面色的人,脈象是代脈。這些都是指臟腑氣血正常的表現,並非指代脈為停止的脈象。又《平人氣象論》說:長夏時節胃氣略微虛弱是正常的,但是脈象呈現代脈而沒有胃氣,則預示死亡,這是指胃氣消失,真臟的脈象顯露出來而導致死亡,也不是指代脈為停止的脈象。

由此可見,代脈的含義並非單一。例如,五十次脈搏跳動而沒有出現一次停頓的,就是脈數上的代脈,也就是本文所說的;如果脈搏原本平穩,卻突然忽強忽弱,這是形體的代脈,也就是《平人氣象論》所說的;如果脾臟主導四季的運化,而脈象隨季節變化而有所不同,這是氣候的代脈,也就是《宣明五氣》等篇所說的。凡是脈象沒有固定的規律,變化無常,都可以稱為代脈,但應該根據其變化,觀察其病情。

如果不明白這些,不僅會錯失經書中重要的意義,就是在脈象的吉凶判斷上,也會茫然不知所措,又怎能談得上診脈呢?(《類經》)

診脈,以脈象有力和無力作為區分,這是人人都知道的。但是,從有力的脈象中去探求無力的本質,從無力的脈象中去探求有力的本質,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。從有力的脈象中去探求無力的本質,那麼無力的部分,是其真元虛弱的表現,而有力的部分,是因為陽氣亢盛所致,並非本體真正強壯;從無力的脈象中去探求有力的本質,那麼有力的部分,是其真元充足的表現,而無力的部分,是因為胃氣暫時不足所致,並非本體真正虛弱。這就是所謂根據表面現象去探求其真實情況。(傅山)

脈象有力卻沒有神采的,也有脈象無力卻有神采的。所謂有神、無神,並非僅僅根據有力、無力來判斷。如果認為有力就一定有神,無力就一定無神,那麼凡是脈象弦急有力、緊束手指的,就可以認為是有神,而預測其能生存嗎?脈象平和緩慢、軟弱的,就可以認為是無神,而判斷其必死嗎?有餘證的脈象,需要有力,但有力之中,更貴在有神;不足證的脈象,應該無力,但無力之中,關鍵在於有神。這幾句話是診脈的精要。(《己任篇》)

診脈的方法,應該根據有力、無力辨別陰陽,根據有神、無神判斷虛實。脈象平和緩慢的,是元氣充足的表現;脈象強勁急促的,是邪氣入侵的表現。疾病從陽分傳入三陰的,脈象都沉伏,精妙之處在於指下能分辨有力和無力:有力的,是陽、是實、是熱;無力的,是陰、是虛、是寒。(《景岳全書》)

健康的脈象,其神氣充盈自然流露。脈象已經出現病變,就要觀察其神氣有無。例如,脈搏跳動六次或七次為極數,是熱證,脈象有力,則有神氣;脈搏跳動三次或兩次為遲脈敗脈,是寒證,脈象有力,則有神氣。熱證而有神氣,應該瀉熱,神氣才能存在;寒證而有神氣,應該祛寒,神氣才能存在。如果寒熱證的脈象,又無力又無神,又憑什麼瀉熱祛寒呢?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,而盲目瀉熱祛寒,神氣將無所依託。《內經》說:脈是血氣的先兆,又說:血氣是人的神氣。怎能不仔細觀察其有無呢?(王好古)